圣一法师:《金刚经》浅释3--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圣一法师所有开示-> 圣一法师开示金刚经



 圣一法师:《金刚经》浅释3


 下载DOC文档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佛问须菩提,须陀洹能否起心动念,在心内见有我相,见有得果的相,须菩提答:‘圣人证无为法,无能得的我,无所得的果,那里能作是念,言我得须陀洹果,何以故,须陀洹修行,断了粗重烦恼,远离世间六尘,入法性之流,法性是无相,常入法性时,无能入的我,无所入的法性,能所俱空,才能入法性之流,既能所俱空,当然不会作是念,说我得须陀洹果。’
  入流者,入法性之流,法性无相,故无能入所入。
  何谓入法性之流?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才可以入法性流,例如眼见色,心内不起分别,即是色不入心,亦即心内无色,称为不入色。声、香、味、触、法亦如是,但自心内不起分别,即声香味触法不入心,亦即心内无声香味触法,心则清净,六尘空,六根清净,迥脱根尘,灵光独耀,初入法性流,初见道迹,证初果,名须陀洹,决定不受地狱、畜生、饿鬼、修罗等异类之身,七生可证阿罗汉果。
  有入流之名,而无入流之相可得,无相有名,是名须陀洹。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斯陀含是梵语,此云一往来,一往天上,一来人间,便了生死,出三界,证阿罗汉果。
  斯陀含已见性,入法性流,性流无相,亦无往来之相可得,故云实无往来。
  大乘斯陀含者,目观诸境,心内只有一生灭,无第二生灭,故名一往来;前念妄起,后念即止,前念有着,后念即离,故实无往来。
  不但无为法无往来之相,在有为法来说,亦无往来之相。‘往’——试研究这个往字,未往无往,已往亦无往,当往时一半往,一半不往,何来有一个往的相可得?‘来’——未来无来,已来亦无来,正来时半来半不来,何曾有来的相?有为法尚且无往来相可得,何况无为法呢。
  凡夫本无往来之相可得,只为妄想分别,执着说有往来,何曾有一往来之法可得?譬如由大屿山往香港,是色身有往来,心没有往来,凡夫尚且心无往来,何况圣人,所以斯陀含不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
  虽无往来之相可得,无相而有名,是名斯陀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梵语阿那含,华语译作不还,亦名出欲,以欲习永尽,决定不来欲界受胞胎。既不来欲界,便在阿那含天修行,阿那含天是四禅天之一。
  阿那含已入性流,性流中无不来之相可得,故云实无不来;虽无不来之相可得,惟无相而有名,故名阿那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小乘四果称为阿罗汉,此云杀贼,把见思烦恼贼杀尽,故名杀贼;又名应供,应受人天供养;又称为无生,不再受生死轮回。
  阿罗汉只见生死空而住于空,名为偏空,大乘佛法,真空不空,真空不空就是妙有,小乘真空而无妙有,所以阿罗汉只证得偏空,偏空即着空。
  世尊问须菩提,阿罗汉会否生起一个心,谓自己得阿罗汉道。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圣人无我、无相、无得、无念,然后才证圣果,所以证圣果的人,绝不会说自己得果,若阿罗汉起心动念,谓有我得阿罗汉果,便是着相,着相即有为,有为就是凡夫,就不能证圣果,故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

  阿罗汉名为杀贼,有烦恼才有所杀,无烦恼时,又杀个什么东西?
  阿罗汉又称为无生,有生死,才有了生死之法,若无生死,那里有了生死之法可得而名阿罗汉(无生)呢?若实无了生死之法可得,则实实在在无有一法名阿罗汉。
  如人发梦,醒来时,实无梦可得,亦实无梦可醒,若有梦,便有醒,但醒来时无梦,既无梦,便不能说有梦醒之法可得。

  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

  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便是依真起妄——着我得阿罗汉道的我相,执我是圣人的人相,有能得所得的妄心生起,是为众生相,执着自己得阿罗汉道是寿者相,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四相。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此乃须菩提以自己证明之文。
  须菩提解空第一,不与人相诤,得无诤三昧,别人嫌他坐,他便立,别人嫌他立,他便坐,别人嫌他坐立,他便行,绝不与人相诤,故佛说须菩提得无诤三昧。一切罗汉都证无诤三昧,却是一切罗汉都见有三昧可证,惟须菩提不见有无诤三昧可得,故须菩提是阿罗汉人中,得无诤三昧最为第一。
  一切罗汉均离欲,惟是一切罗汉都见有欲可离,但是须菩提不见有欲可离,是故一切离欲罗汉人之中,须菩提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

  心不动念,则我、法二空,我空无我,法空,无欲可离,既无我亦无欲可离,云何能作念,我是离欲阿罗汉。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

  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是为有我而得阿罗汉道,有我则有生死,阿罗汉是无生,若有我,无生变为有生,是故须菩提不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

  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阿兰那行就是无诤行,亦称为无怨行、寂静行。须菩提若见有阿罗汉道可得,便有诤——有我、有得,有我有得,便与人相诤,有诤便不是无诤行者——然须菩提实实在在不与人相诤,亦实实在在不见有无诤行可得,所以世尊赞叹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于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般若为大小二乘所共,小乘以般若断惑证真,大乘以般若得法修行。前文讲小乘圣人,得果而无得果之心,此文讲诸佛得法而无得法之心。
  何谓法?性净之理,名之为法,性即自性,自性清净之真理,就是宇宙间的真理,宇宙间之真理,迷时是生死,悟时是涅槃,迷、是众生,悟、是诸佛。‘法’若以教下来解释,名为轨物生解,任持自性,‘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有佛无佛,性相常住’,法是众生本具,法华经喻之为衣里明珠,得此珠可以成佛、可以度众生。
  如来在古释迦佛发菩提心后,经三大阿僧祇劫修行:第一个阿僧祇劫值遇尸弃如来,授记‘汝当得作佛’;第二个阿僧只劫,值遇然灯佛,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第三个阿僧祇劫,值遇迦叶佛,授记补处作佛。
  可知释迦佛是在然灯佛所得法,是故然灯古佛,为释迦佛授记之师,然世尊于然灯佛所得法之时,有得法之心否?若有得法之心,就是于法有所得,若无得法之心,便是于法无所得。
  有得就是有心,有心不称为得,无得就是无心,无心方可以得。譬如虚空,你是有得虚空否?当然是无得,惟是人人都得虚空,未有一人不得空虚者,此乃无得而得虚空,亦未有一人自谓我得虚空,若有得,就是有能得的我,所得的虚空,究竟你是如何得虚空?
  无所得的虚空,无能得的我,每个人都得虚空,是无得而得。
  又例如黄金,可以勤力工作而求得,是有得而得,临命终时,一丝毫也带不走,所以有得而得,实是不得。
  无得即无心,无心则合道,所以无得才名之为得法;有得即有心,有心就是妄想,不实在,所以有得,不名为得,因此佛问须菩提,如来于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否?
  然灯古佛对大众说法时,大众以有所得心而听法,有所得心,与法不相应,所以大众不得法,惟有释迦如来,以无所得心听法,无所得心即空心,心空则得法,有所得心是有心,有心有生有灭、有能有所,生灭心、能所心,即是妄心,妄心云何得法,惟有能所心灭、所得心尽,就是无所得心,无所得心就是真心,真心不生不灭、无名无相,就是般若,无所得心于法当然无所得,故云‘于法实无所得’。
  如来因然灯佛开示,见自性清净,本无尘劳,寂而常照,于法何曾有所得、何曾有能得、又何曾有不得,是为无得而得,与清净之法相应,是真得法。
  所以我们修行,应以无心为道,以无布施之心相而布施、无持戒之心相而持戒、无修禅定之心相而修禅定,说法,无说法之心可得,出家,无出家之心可得,诵经,无诵经之心可得,一切无心,即与法相应,名为无得而得,得如来无上之法。
  然则,凡夫如何从受持金刚经求法呢?
  法就是自性清净的佛性,人人本有,那佛性又在什么地方呢?
  譬喻一座山,山中有金矿,但山本身不知有金矿,金矿亦不知有山,因为山与金矿都是无性的;众生知道山中有金矿,要破山取金。山喻‘人我’,矿喻无明烦恼,金喻佛性,若想见佛性,先要除人我之山,人我山空,便见到无明烦恼矿,矿中有金,表无明之侧是佛性,佛性是无始,无明亦无始,所以有矿即有金,有金亦即有矿,见金时,亦同时见到矿。
  众生若想除无明,一定先要除人我相,人我相空,便见到无明,亦见到佛性,若不除人我山,见不到无明矿,又如何能去掉无明,众生不能断无明,皆因被人我相盖覆了无明,若能见到无明,亦能同时见到佛性,故云‘无明宝性即佛性’,所以金刚经一开始,不讲断烦恼,先讲除人我相,破了人我相,便见到无明之矿、佛性之宝,那时便是觉悟,悟后重修,以开悟后之智慧炼无明矿,无明矿遇炼即烂,佛性宝越炼越清净。
  古人修行不简单,六祖在五祖处得法后,十五年隐猎人队中,南泉在马祖处得法后,住在南泉三十年,所以历代祖师得法后,必定是水边林下,保养圣胎,把无始无明,炼得干干净净,然后才出来度众生。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得法之时,明自本心,见自本性,本心内含有恒河沙称性功德:有智慧、禅定、六度万行等,无量功德本自具足,此乃性德,虽然具足,但还要运用,要练习,所谓庄严者,于清净心中练习禅定、智慧等功德,以禅定、智慧等功德,庄严清净心,亦称为修道。
  得法后,必须从性起修,修定修慧,庄严佛性,定与佛性相合,能千百亿化身,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度之,慧与佛性相合,能说一切法,应以何法得度,即说何法而度之。所以菩萨必定先要见佛性,然后从佛性修定修慧,以定慧庄严佛性,现种种身、说种种法,佛性就是佛土,佛土亦是心土,庄严佛性者,亦即是庄严佛土。
  是故释迦佛得法后修六度万行,庄严清净心,究竟是有庄严抑或是无庄严?因此世尊问须菩提:‘菩萨有庄严佛土之心否?’
  须菩提明白到,得法是无得而得,是以无心得法,是故庄严也是无心,所以云:‘不也,世尊。’
  庄严佛土者,不见有庄严而庄严,若见有庄严而庄严,即有庄严之心可得,有能庄严,所庄严,是有为法,不见有庄严之心可得,是无为法,与般若相应。
  庄严佛土,依六祖解释,有三种庄严:
  1、庄严世间佛土:如筑塔建寺、印经、布施供养三宝等。
  2、庄严见佛土:见者,知见,知见要正,正知正见,见一切众生是未来佛,普行恭敬,是为庄严见佛土。
  3、庄严心佛土。
  明心见性后,从自性修定修慧,以定慧庄严自性,定慧是能庄严,自性是所庄严,然定与慧等功德是自性本具,以自性定慧庄严自性,无能庄严,以自性出生定慧庄严自性,无所庄严。无能庄严、无所庄严,即非庄严,是名真庄严。
  例如用黄金塑佛像,以佛像庄严黄金,但佛像本来就是黄金,故无能庄严,黄金亦即是佛像,故无所庄严,若离佛像以外有黄金,便有能庄严,若离黄金以外有佛像,便有所庄严,惟是离黄金无佛像,离佛像亦无黄金,黄金就是佛像,佛像就是黄金,是故佛像不是能庄严,黄金亦不是所庄严,无能庄严、无所庄严,即非庄严,是名真庄严。
  菩萨修行亦复如是,从性起修六度万行,庄严佛性,六度也是佛性,无能庄严,佛性也是六度,无所庄严,名非庄严,是谓真庄严。
  何以非庄严是名真庄严呢?例如凡夫喜欢以衣裳饰物庄严身体,衣裳不是身体,衣裳为能庄严;身体不是衣裳,身体为所庄严;有能庄严、所庄严,靠不住,若遇到贼人,所有衣裳饰物尽被夺去,那时便没有庄严,所以有能庄严所庄严,是假庄严,不名庄严,真庄严者,如如来俱生三十二相,庄岩身体,三十二相就是身体,身体就是三十二相,离身体无三十二相,离三十二相无身体,无能庄严、无所庄严,即非庄严,是谓真庄严。
  凡夫未见性,不是从性起修,例如修福,是世间痴福,福尽归无,更何况以贪嗔痴的染污心修福,还增贪嗔痴;修慧,是世间假聪明,终会失掉。若从清净的自性修福,自性的福不会尽,从性修慧即般若,亦永远不会灭,是真庄岩,所以菩萨悟道后,从性起修万行,庄严自性,一庄严,永远庄严,万行庄严圆满,成报身佛。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

  欲想庄严佛土,先清净其心,只有清净心方可庄严,从烦恼心修行,只会增加烦恼。
  从自性流出,不离自性,是名清净心,若不从自性流出,会被六尘所染,不名清净心,从自性流出,一定不会染六尘,譬喻日放光明,光明不离日,光明照世间而不着世间,若着世间便离开日。从自性而修万行,万行不离自性,所以万行不染尘劳烦恼,是故无能所心,即是清净心。
  诸菩萨摩诃萨,欲想庄严,先求见清净心,从清净心修清净行,清净行庄严清净心,能庄严是清净,所庄严亦清净,如水合水,如空合空,不见有庄严相可得,即非庄严,是名庄严,如是方能尽行诸佛无量道法。
  如何生清净心呢?——   不应住色生心。
  见色而不起分别,是谓见色离色,就是不住色生心,是生什么心呢?是智慧心、是清净心,可以庄严,若见色着色,是住色生染污心,名为惑,便是妄想心,妄心不可以庄严。
  见色住色,是迷人,见色而离色,是悟人。

  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

  闻声而离声,赞我不喜,谤我不嗔,是清净心二,若闻声而住声生分别心,是为妄念。香味触法亦如是,不应住香味触法而生妄想心,应不住声香味触法而生清净心。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应不住六尘、六识,不住十八界,不住欲界、色界、无色界,不住生死、涅槃,无住而住,不与万法为侣,所谓万丈光中独露身,便是清净心。譬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污泥,日月行空而不住空,照万物而不住万物,菩萨心,在尘而不染尘,在欲而离欲,在世而出世,布施时,不住布施相而生其清净心,修禅定,不住禅定相而生其清净心,忍辱,不住忍辱相而生其清净心,菩萨应一切法不住,而生其清净心,清净心,就是法身佛。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得法是见道,万行庄严是修道,修至功德圆满,成报身佛是为证道。
  报身佛有多大呢?三界之内,以须弥山王为最大,高八万四千由旬,是故文中以须尔山王来譬喻报身佛,但报身功德离相,离相功德与法身相等,故经云:‘报与法等。’所以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纵观上来之文:
  然灯佛所——大乘见道,得法。
  庄严佛土即非庄严——大乘修道,庄严法身。
  身如须弥山王——大乘佛果证报身佛。
  大乘见、修、证,三法不离般若。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此乃金刚经较量功德之文。   佛法讲有为及无为,世间法完全是有所作为,称有为法,有为则有人天的福报,或三恶道之罪报。法身无为,无为则无相,不堕诸数,所以谓‘佛真法身,犹如虚空,无可表量。’
  有为法有三相:生相、住相、灭相,有生住灭三相就是无常,无常是不实在,所以世间法如幻如化,虽有不实,不实就是无常,无常是苦,苦就是众生,佛愿一切众生离无常的苦,得真常之乐,因此讲般若经,若世间法看不破,就不会求真常般若之法,所以一定先要把世间法放下,是故世尊先请有为世间法,再讲无为法之功德,有为法在此段经文中讲得很清楚。
  佛问须菩提,如一条恒河的沙,以一粒沙为一条恒河,所有恒河中的沙,共为多否?
  须菩提答:‘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此是有为法,有数有量。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

  世尊云:‘我不以世间法说,我以真实的法告诉汝。’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七宝就是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以恒河沙数的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宝物虽然多,但仍然有数可计、有量可量,是有为法,属人天福,所以佛问须菩提:‘其福多否?’
  一个世界的七宝布施已很多,何况恒河沙数的大千世界七宝布施,其福更多,故须菩提言甚多。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以法施于人,胜过财施,财施有尽,法施无穷,财施有相,法施无形,财施有为,有增有减,法施乃无为法,无增无减;受持一四句偈,能空四相,见自己的本来面目,就是清净法身佛,从清净心起修六度万行,庄严法身,功德庄严圆满,就是报身佛,法报和合,就是应身佛,三身佛都是从受持一四句偈的功德而来,所以受持一四句偈,其福德胜于前者。
  为他人演说四句偈,亦可令人得证三身佛,自利利他,功德更大。
  有相布施的人天福不能了生死,见性的福可以成佛道,所以谓而此福德,胜前以恒河沙七宝布施的福德。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随’即随顺,随顺其理、随顺其义、其解、其行,是故能解能行般若,才称为随顺;能解能行般若的法师代表佛,法华经云:‘当知此人,则如来使,如来所遣,行如来事。’世间天人,均要恭敬供养能解能行般若之法师。
  ‘如佛塔庙’者,塔供佛舍利,庙供佛像,此善男子善女人能说能解能行般若,般若在心,即此身内有如来法身舍利,犹如佛塔,心内有如来法身,犹如佛庙。

  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当知是人,圆满最上第一稀有之佛法,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从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护大般涅槃。
  佛法不离三德秘藏: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三德名为大般涅槃。‘最上’是法身德,‘第一’是般若德,‘稀有’是解脱德;如来所证,不外是三德秘藏,三德也是常寂光净土,法身是常,般若是光,解脱就是寂。

  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自心诵得此经,自心解得经义,自心体会无著无相之理,所在之处,常修佛行,念念无有间歇,即自心是佛,故言所在之处,则为有佛。
  经典是法宝,含实相的妙理,得法名为佛宝,佛、法和合,出生功德,名为僧宝,佛在世时,所有弟子都是佛法和合的僧宝,均为天人所尊重。
  若是般若经典所在之处,有人尽能受持,其心是佛、是法、是僧,大乘三宝,常住世间。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须菩提听到世尊说,般若能令小乘人证四果,又令大乘菩萨得法,庄严佛土,成报身佛,有人随顺说般若,犹如塔庙,经典所在之处,若有人受持,即有大乘常住三宝出现世间,欣叹之余,于是请世尊为法安名,以便寻名得体,故云‘我等云何奉持’。
  名是假名,假名之下,必有实体。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

  般若是智慧,犹如金刚,能荡相破执;波罗蜜是梵语,此云到彼岸,意即清净圆满,不生不灭,到诸法的彼岸。

  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金刚般若波罗蜜,只是一个名字,不是法,顾名思义,便可得法;顾这个名,解名中之义,得般若之法,所以云:‘以是名字,汝常奉持。’
  求法不是在名字中求,在义上求,以是名字,汝当奉持——奉其名而持其义。所以诵经若不思惟,不能解第一义,应该从文字般若,观照其义,是为观照般若,由观照般若而解其义,到了涅槃彼岸,就是实相般若,就是波罗蜜。

  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此乃归根得旨之文。
  佛说般若波罗蜜,是文字般若,从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照见万法皆空,般若亦空,故云‘即非般若波罗蜜’;般若空时,见到诸法的实相,就是实相般若波罗蜜,故云‘是名般若波罗蜜’,三般若次第而来。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

  般若不但空一切法,般若亦自空,所以般若波罗蜜义,法空心亦空,如来证般若时,一切法空,佛心亦空,故佛问须菩提:‘如来有所说法否?’若有心则有法,便是有所说,惟是如来法空心亦空,那么如来有所说法吗?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须菩提直心而答,如来心空无所说,如来法空无所得,一切心、法俱空,始终无所说,所以佛临入涅槃时,文殊请佛再转法轮,佛问文殊:‘汝曾见我转法轮耶?吾成佛至今四十九年,未曾说着一字。’
  如来心空、法空,无所得心即无所说矣。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汝既已知如来心空,无所说,一切法空,就是般若,那么大千世界的微尘空时,还可说多否?
  须菩提初不解佛意,未见微尘性空,所以答言甚多。
  犹如梦中见有黄金、有山有水、有饮有食,醒来后,别人问:‘黄金多否?’此人答言黄金甚多,山水甚美,饮食可口,当知此人,犹未梦醒,尚说梦中话。
  须菩提亦复如是,若解般若,一切法空,大千微尘亦空,则不应答言甚多。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世界属果报,无果报不成世界,娑婆世界是五浊的果报,是由众生过去种种妄念所成,凡夫的妄念,多如微尘,由妄念的微尘作种种业,结成今世妄念的果报,善妄念微尘造天的世界,恶妄念微尘造地狱世界,亦善亦恶的妄念微尘造人的世界,好胜微尘造阿修罗的世界,以嗔恨的微尘布施,造龙的世界,所以大千世界的果报,都是由妄念微尘造成。
  以般若观照之,妄念微尘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微尘性空——善妄念、恶妄念、憍慢等妄念微尘,一切空空如也,妄念微尘空,即非微尘。
  妄念空,是为无念,无念则清净,妄念微尘转为清净微尘,故如来说非微尘,是名清净微尘,所以如来在微尘里转大法轮。
  微尘空,世界亦空,世界空,‘即非世界’;微尘清净,世界亦清净,故如来说非世界,是名清净世界,是故如来于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
  ‘非’者,空也,世界空,是名世界,世界不空,不名世界。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须菩提满以为,世间的因果就是微尘世界,以般若观之,一切皆空,生死大梦醒,得证实相,但出世间法,如来以三十二相,应现人间,说法度众生,可不应空。
  然以般若观照,不论世间或出世间法,均是平等,皆应空却,才可证实相,实相是诸法的实相,无世出世间两个。
  佛问须菩提,可否以三十二相见法身如来,须菩提猛然醒悟,答言:‘不也,世尊,三十二相是佛的应身,应身的三十二相不空,不能见法身如来。’
  应身是由法身所现,所谓从本垂迹,因迹见本;本,是法身佛,法身本来就是佛,无有成与不成,迹,是应身佛,若以般若时计,应身佛是在四十年前,在菩提树下成等正觉,今日世尊从法身起应身,应身佛有三十二相,见到三十二相,是否就是见到法身如来呢?
  须菩提认为法身无相,应身有相,所以云不应以三十二相,见法身如来。
  着相迷性,不能见法身如来,相空,离相见性,即见法身如来。
  三十二相从缘而起,依他而生,所以三十二相无有自性,故云‘即非三十二相’,若不着三十二相,三十二相空,证实相般若,即见法身如来,法身无相而现三十二相,所以‘是名三十二相。’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凡夫未空五蕴,虽以五蕴之身命来布施,有能施所施之妄心,只可得人天福,不能了生死,更何况成佛。菩萨空五蕴,不见五蕴,不见身命,无能所之妄心,以智慧布施,是无相施,得涅槃果。
  若有人受持此经,照见五蕴皆空,实相现前,见法身如来,从实相起修,成报身佛,从报而起应,成应身佛。
  受持此经乃至一四句偈,三身如来便已具足,自证三身如来,又教人证三身如来,法、报、应,三身如来是无漏福,胜过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的有漏人天福。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此乃须菩提悟道之文。
  须菩提闻说此经名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乃悟闻法之心空,是故如来问有所说法否,即答如来无所说,又闻微尘非微尘,世界非世界,即悟世间法自性空,更闻三十二相即非三十二相,了悟出世间法亦自性空,如是尽觉一切法自性空,大悟诸法的真实相,远离一切虚妄相,深解义趣,涕泪悲泣。
  须菩提是一位罗汉,未得菩萨无生法忍,未见法身,所以上不求佛道,下不化众生。
  声闻人只是断了烦恼障,未断所知障,是故我执已破,但法执未除,今日在般若会上,得闻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深解第一义谛之理,不但空了我执,法执亦空,法空见法身,亦见诸法的实相,故云深解义趣。
  须菩提深悟般若经义之所趣,趣于诸法实相,远离虚妄相,恨闻太迟——阿含十二年已过,方广八年亦已过,般若二十年才解般若之义——所以流泪,叹佛稀有,既自得实相之义,又令他人得解,是故稀有。
  须菩提是阿罗汉,于五百弟子中,解空第一,已曾勤奉多佛,岂得不闻如是深法?岂于释迦牟尼佛所始言闻之?
  须菩提于往昔所得,乃声闻慧眼,只见我空,未见诸法空,未悟第一义实相之理,即与不闻等,至今方悟大乘第一义谛之道,故言昔来未曾得闻如是深经,悲昔未悟,故涕泪悲泣。
  须菩提因悟道而涕泪悲泣,我们在生死轮回中,尚未悟道,又不知应怎么说!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这段文是须菩提证道之后,借别人来说明自己的境界。须菩提云:‘若有人闻到般若经,信心清净。’何谓信心清净?不见有一法可当情,就是心清净,从清净信心得见诸法的实相、微尘的实相、世界的实相、三十二相的实相,得见如来法身,故云即生实相。
  ‘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这句话是须菩提的悟境,意谓见实相后,从实相般若流出诸佛功德|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等所有一切佛的功德。

  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诸法的实相,非有非无、非生非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非一非二、无生死相、无涅槃相、不可破、不可坏,是故如来说名为实相。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须菩提谓,我现在从佛亲闻般若,佛以加持三昧力加庇于我,令我能信、能解、能行、能说般若,在后五百岁的斗诤坚固时,若有众生闻经生信,进而能解能行能持般若,是人如火里红莲,最为第一稀有。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为什么呢?此人离四相:无我相故,不受生死,无四大假合的人相,亦无八万四千尘劳烦恼的众生相,更无长寿短寿的寿者相。   

  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

  何以他能无我相,因为我相本来就是空,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亦本来是空,空,就是‘非相’。

  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一切相都是虚妄,着一切相,生一切妄,若离一切相,便生一切智,得一切智,即名为佛。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此乃如来印可须菩提之文。
  我相乃无始劫以来便有,若人依此经修行得力,忽见无我的境界现前,不敢直下承当,便惊恐起来,于是我相又重现出来,所以修行不易达无我的境界,无我则到彼岸,有我仍是此岸,若见无我的境界,直下承当,不惊不怖不畏,则见法身如来,可惜很多人在此情况下都会惊恐起来,若有良师在旁,给他常头一棒,前后际断,便能直下承当。
  无我的境界是如何呢?虚空粉碎,无东西南北之空间性;大地平沉,无过去现在未来之时间性;迥脱根尘,灵光独耀,我空、身空、世界空、一切法空,当此之时,若能不惊、不怖、不畏,直下承当,是为初见道。
  直下承当不是易事,古人云:‘临崖撒手,直下承当。’就是无我;‘绝后再苏,欺君不得。’就是无我之后的境界。惟有无我相的人,才能临崖撤手,才会不惊不怖不畏,是故世尊说,当知是人甚为稀有。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无论布施或持戒等,若不能度到彼岸则不称为第一,惟有能到彼岸者才称为第一波罗蜜。在生死海中,有人以布施波罗蜜到彼岸,是故以布施波罗蜜为第一,但有些人不是以布施波罗蜜到彼岸,故不以布施为第一波罗蜜,他们是以戒波罗蜜到彼岸,是故以戒波罗蜜为第一。
  波罗蜜有十种: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方便、愿、力、智,众生无论证那一法均能到彼岸,所以第一波罗蜜,不一定是那一法,能到彼岸的便是第一,到了彼岸后,万法皆空,一法都不可立,即非第一波罗蜜。无相而有名,是名第一波罗蜜。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

  须菩提疑,佛在娑婆世界修行,究竟以那一法到彼岸。
  佛在娑婆世界,以忍辱波罗蜜悟道,因为娑婆世界,诸恶充满,非忍辱不行。忍是指心,是忍自己的嗔心不起,忍自己的烦恼不生,忍则无妄想、不作业、无烦恼,完全是忍自己,不忍则起嗔心,入生死。辱是指境,境是有生有灭,有生灭即不实在,即是空,若无辱境,何来忍心。
  若不见有能忍之心——忍心不可得;不见有所辱之境——辱境不可得;心境俱空,无忍无辱,即非忍辱波罗蜜。
  心境俱空,不见有忍辱可得,证忍辱的实相,是名忍辱波罗蜜。

  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世尊举一事例证明。
  世尊有一生在南天竺出家为婆罗门,有一天,在林中习定,恰巧歌利王带同大臣宫女等来游玩,疲极午睡,宫女采花林中,见到仙人,立即顶礼,仙人便向她们说法。歌利王醒来时不见宫女,入林中寻至仙人处,见众宫女围绕听法,王问他修何法,仙人云:‘我以无嗔为戒。’王以剑割其耳朵试之,看他会否起嗔心,但仙人面不改容,其心如如不动,大臣即时劝谏:‘此人是大菩萨,不应伤害。’王再割其鼻、手、及足试之,仙人仍如如不动,不起嗔心,此时四大天王下沙石以惩罚歌利王,王即向仙人求忏悔,仙人云:‘我无嗔,汝不用向我求忏悔。’王问有何证明彼无嗔,仙人即时发愿云:‘若我实无嗔心,愿我身体平复如故。’即时仙人身体平复如故,皆因福德智慧淳厚所致。王再忏悔,仙人云:‘汝今日以无明剑割我身体,若我成佛,当以般若剑断汝烦恼。’歌利王就是后来的憍陈如尊者。
  世尊被割身体时,不见有我被割,不见有王来割的人相,不见有一念分别心起的众生相,不见自己性命被损害的寿者相,四相空,法身现前,内,守着法身,外,空却色身,所以当时释迦佛不觉得痛苦,无痛苦则无嗔心。

  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

  若当时世尊见有我被割,见有人来割,要爱惜自己的寿命,便会起嗔心。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可能有些人起怀疑,仙人在林中习定,怎么一下子能空四相,世尊解释:在歌利王以前,已作了五百世的忍辱仙人,证得无生法忍,所以四相不生。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着相起惑,烦恼生,离相见性,菩提现前,因是之故,在娑婆世界的菩萨,欲想发菩提心,应离一切相。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然则发菩提心应从什么地方下手呢?
  眼见色,不应生心,着色生心是妄心,迷失菩提心,不着色而生心,是智慧心,又名菩提心,就是从这个地方下手。
  又,因声香味触法而生心,是为不清净之妄心,不因声香味触法而生心,是为清净心,清净心就是菩提心。
  何谓无所住心?譬如日月行空不住空,照山河大地而不着山河大地;心亦如是,于六尘之境不住,不住有、亦不住空,是为无所住心。若心住有,即为非住于菩提心,若住于空,亦为非住于菩提心。
  凡夫住有,二乘住无,两者皆非住于菩提心,故两者皆不发菩提心,若凡夫不住生死,二乘不住涅槃,心无所住,是为住于阿耨多罗三藐菩提心。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

  因是之故,佛说菩萨心布施时,不应住色,住色起我相——我布施;起人相——见有人来受施;起物相——见有可施之物。住于我、住于人、住于物,是为住色布施,又名为着相布施,得着相的果报,生在人天路上享福。菩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怎可以着相布施,享人天福,所以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见色离色,不见有能施的我相、不见有受施的人相、不见有所施的物相,人、我、物,三轮体空,才能与菩提心相应。

  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

  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是’者,离四相,菩萨离四相布施,其福德犹如虚空,遍满法界,遍到天上,可以度天上的众生,遍至地狱,可以度地狱的众生,遍至饿鬼,可以度饿鬼,遍到人间,可以利益人,遍至水,可以救水溺的人,遍到火,可以救火坑内的众生,所以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就是观音菩萨的福德遍到火坑里。
  菩萨以福德来利益一切众生,所以应如是离相布施。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

  凡夫迷佛性,六道轮回便有种种相,例如黄金,根本无一切相,但可以造佛菩萨罗汉相,又或可造碗碟等种种物相,若着了佛相菩萨相碗碟相,便迷失了黄金的本来面目,离佛相、离菩萨相、离碗碟相,便认识黄金的非相——黄金不是一切相,但黄金能造种种相。
  真如随缘有六度万行,若着六道万行之相,便迷失真如佛性,离六度万行之相,即六度万行便见真如佛性,是故如来说一切相即是非相,一切相都不可着。
  又如布施,布施是依他起性,有受施的人、能施的我、有施物,才能和合成布施,若只有我、人,而无施物,布施则不成,或只有我、物,而无人受施,布施亦不成,所以根本就没有布施的相存在,若着相,知道我在布施,便是所知障,障见佛性,布施相一空,便见非相的如来;持戒、忍辱等亦复如是。
  我相亦是非相,四大和合才成我,四大未和合以前,那里有一个我,是故如来说一切相都是非相。一切相在什么地方?就是在眼前,眼前的一切相都可以空掉、可以非,觉一切和合相即是空相,即名为无上觉。

  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有妄想有生,无妄想无生,若离妄想即无众生可得。
  众生只是一个假名,无有实体,众生就是贪嗔痴,贪何曾有实体,对物说贪,离物何来有贪,是故贪亦是一个假名,犹如水泡一样,起了又灭,只不过灭了又起,如是生生灭灭,相续无间断,是名为众生,离了贪的妄心,无妄想生起,即是无生,无生无灭也就无众生,那里有一个众生可得,是故如来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众生无生,实相现前;诸相非相,法身现前;只要离相,即见法身,禅和子一喝一棒,就是要人离相。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一切众生即非众生’,其实是金刚经的骨髓——众生无生便是佛,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是真语者。
  如来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是实语者。
  如理如说是如语者,不欺诳后学是不诳语者。
  如来所说法,始终如一,过去佛如是说,未来佛亦如是说,是不异语者。
  以上是我本人的解释,依六祖的解释如下;
  真语——一切有情无情,皆有佛性。
  实语——作恶一定受苦报。
  如语——行善一定得乐报。
  不诳语——般若波罗蜜多出生三世如来,决定不虚。
  不异语——如来所说法,初善、中善、后善,一切天魔外道无能胜及破坏者。
  此真语、实语、如语、不诳语、不异语,是证明佛所说的两句话:‘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法体空寂,无相可得,故无有实;空寂体中,具有恒河沙清净功德,用之不匮,故亦无虚。若语其有,无相可得,是为无实,欲言其无,用之不匮,是为无虚;故如来所得的法,不可以说有,亦不可以说无。
  念佛,也是无实无虚,开始时是有念而念,后来是无念而念,无念而念比有念而念更好,有念而念是有心去念佛,是有实,念得马马虎虎,是有虚;无念而念是无实,念起来很相应,不觉得辛苦,是无虚;无实就是无为,不觉得有所作为,无为法功德广大,就是无虚。
  ‘应无所住’是无实,而生其慈悲喜舍的清净心,就是无虚。
  修行人所作的一切事,若能与无实无虚相应,不久便得般若妙用。无实,即不可得心,无虚,就是做事恰当。
  其实一切法都是无实无虚,性空缘起是无虚,缘起性空是无实;例如滴水成冰,冰是无实,但冰有作用,是故无虚。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则无所见。

  若菩萨着法住法,即是妄心,妄心就是无明,迷了真如,不见法身妙理,故云如人入闇,则无所见。

  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不住法便是智慧心,智慧光中,见智慧心内具有恒河沙称性功德,如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此文中布施之喻,是解释‘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住于法而行布施,有实有虚;不住于法而行布施,无实无虚。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如来灭度后,当来之世,魔强法弱,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正法难行,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此经,读诵在心,精进不忘,依义修行,离四相,则般若现前,是为开佛知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诸法实相是,能出生一切佛功德,故云‘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惟佛乃知。
  悉知者,佛以三智尽知,悉见者,佛以五眼尽见。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圣一法师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圣一法师讲地藏经     

圣一法师讲梵网经     

圣一法师讲心经     


其它法师讲《金刚经》

本源法师讲金刚经    

昌乐法师讲金刚经    

常福法师讲金刚经    

超然法师讲金刚经    

彻悟禅师讲金刚经    

传喜法师讲金刚经    

传琰法师讲金刚经    

慈诚罗珠堪布讲金刚经    

慈法法师讲金刚经    

达真堪布讲金刚经    

大愿法师讲金刚经    

涤华禅师讲金刚经    

法清法师讲金刚经    

法悟法师讲金刚经    

佛光法师讲金刚经    

嘎玛仁波切讲金刚经    

光明禅师讲金刚经    

HT法师讲金刚经    

宏圆法师讲金刚经    

慧净法师讲金刚经    

慧律法师讲金刚经    

济群法师讲金刚经    

戒法法师讲金刚经    

界文法师讲金刚经    

净慧法师讲金刚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金刚经    

久晃法师讲金刚经    

理证法师讲金刚经    

梦参老和尚讲金刚经    

妙华法师讲金刚经    

明奘法师讲金刚经    

蕅益大师讲金刚经    

普献法师讲金刚经    

其它法师讲金刚经    

仁禅法师讲金刚经    

仁达法师讲金刚经    

仁清法师讲金刚经    

圣凯法师讲金刚经    

圣严法师讲金刚经    

圣赞法师讲金刚经    

索达吉堪布讲金刚经    

倓虚法师讲金刚经    

通觉法师讲金刚经    

惟贤法师讲金刚经    

贤宗法师讲金刚经    

香隆立嘉措仁波切讲金刚经    

星云法师讲金刚经    

虚云老和尚讲金刚经    

宣化上人讲金刚经    

印光大师讲金刚经    

印泉法师讲金刚经    

月悟法师讲金刚经    

月溪法师讲金刚经    

昭慧法师讲金刚经    

智能上师讲金刚经    

智泉法师讲金刚经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讲金刚经    

宗性法师讲金刚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