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讲记--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净土法门法师所有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开示大势至菩萨圆通章



 净土法门法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讲记


 下载DOC文档  



  净土法门: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讲记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讲记

  (第一集)

  1988/7台湾华藏图书馆大专讲座档名:05-01-01

  请掀开经本,第五页,这是经文:

  【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这是本经的经题。这次讲座,我们利用短短的七天时间,来研读《楞严经》里面这一章。这章文字不多,我们采取的是前清慈云灌顶法师的《疏钞》。在《疏钞》里面,可以说将这一章经给我们做详细深入的讲解,这里面有很多重要的开示,对我们解行都会有很大的帮助。这个经文希望在这个七天当中,同学们要把它念背,至少经文要能够背过。经文只有一页零四行,到第六面前面的四行,第五行以后都是属於注解。在经文后面有一段按语,这个很重要,大家翻开来我们把它念一念,在第六面第五行。

  「楞严经云,佛告阿难,若复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罗夷,瞬息即经此方他方阿鼻地狱,乃至穷尽十方无间,靡不经历,能以一念将此法门,於末劫中开示未学,是人罪障,应念销灭,变其所受地狱苦因,成安乐国。则此章经,诚为销罪之巨冶,愈病之灵丹,修心之捷径,求生之要术也,若能常持,无苦不除,无乐不与,无愿不遂,无果不得,凡见闻者,宜三复焉。」这是很简单的把这章经的功德利益给我们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念一遍,我们要把这个功德利益要真正能够体会,多少要解释一下。

  前面引用的是《楞严经》上的一段话,佛告诉阿难尊者,阿难在楞严会上是当机者。佛跟他说,如果有个人,他造的罪业造得很重,他身造业具足「四重十波罗夷」。四重就是讲破戒,戒经上讲的四条重戒,就是杀盗淫妄。这个四重罪在戒经里面讲是没救的,不通忏悔的,没有法子忏悔,这是比丘戒、比丘尼戒里面的四重戒。「十波罗夷」是菩萨戒里面的十重戒,《梵网经》所讲的「十重四十八轻」,讲前面的十条重戒。就是小乘戒跟大乘菩萨戒的重戒他统统都犯了。这个罪报是「瞬息即经此方他方阿鼻地狱」,这个话怎么说?这种重罪果报是在地狱。地狱的种类也相当的复杂,是以阿鼻地狱,阿鼻是印度话,翻成我们中国的意思就是无间,他受苦没有间断的,叫无间地狱,这是地狱里最苦的、最重的果报,堕在无间地狱。无间地狱,他要受多久的罪?那个时间太长了。我们晓得世界,佛讲的有成住坏空,这是讲大劫,大劫成住坏空。这个世界都坏了,坏了当然地狱也没有了,他的罪还没有受完,没受完怎么办?别的世界有阿鼻地狱,他转到那边去受罪,此界他方。你就晓得堕在阿鼻地狱时间之长,没有法子计算的。

  世界的成住坏空是一个大劫。佛经里面讲二十个小劫是一个中劫,中劫就是成住坏空,四个中劫是成住坏空四个,四个中劫是一个大劫。你就晓得阿鼻地狱不能去。《楞严经》上说我们六道的事情说得很详细,它一共说了七道,还加上一个仙道,说了七道,七道里面讲地狱的经文占整个七道的经文二分之一;换句话说,把地狱里面情形说得特别详细、特别的清楚。这是佛的苦口婆心,劝我们千万不要造地狱的业因。地狱是决定不能去,你去了之后,俗话说「永劫不得翻身」,从地狱里再出来,不知道要经过多少大劫,经过多少成住坏空。将来这个世界再成了,他辗转又回来,还在阿鼻地狱都出不来。你就想这个罪之重!

  后面讲「乃至穷尽十方无间,靡不经历」,这不得了!十方世界无量无边,每个世界阿鼻地狱他都要去受罪,你就想这个罪报之重。什么法子能救?念佛能救。所以大家不知道念佛的功德利益,往往学佛轻视这个法门。正是像《弥陀经》里面所说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总是善根福德少,纵然遇到念佛法门他也不相信,这是没法子了。此地就说了,如果他「能以一念将此法门」,此法门就是《楞严经》上这一章,大势至菩萨念佛的法门,「於末劫中开示未学」,末劫是末法时期,正是我们现在这个时候。佛当年讲那个话是说我们现代这时候,末法时期,你能够将这个法门开示未学。未学里头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一种是别人。怎么开示自己?你每天读诵,每天依照这个法门修行,这就是开示自己。开示别人是把这个法门详细解释给别人听,劝别人修学这个法门,这是开示别人。

  莲池大师说,经上讲「将此法门开示未学」,他这个功德利益能够将立刻要堕阿鼻地狱的众生,立即就能把他转成西方极乐世界。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就供养如恒河沙那么多的佛菩萨,供养佛菩萨的功德大!供养恒河沙数的诸佛菩萨的功德,给诸位说都比不上你在末法时期将这个法门对於初学的人开示的功德。这种比较,所谓较量,实在讲我们都无法想像到这个经的利益功德有这么大。这个话出自於祖师之口,不是普通人说的,祖师说这个话是根据经上所讲的,不是他自己偏见,不是他自己执著,他是有依据的。莲池大师又说,有些「知解狂流一见此文生大我慢」,知解就是平常研究佛教的教理,教理研究一些,也懂得一些佛法,看到这篇文字,他就生起我慢心,他也不肯再精进。原因在哪里?原因是他没有真正的理解,望文生义,这不但不能利益众生,实在讲耽误了自己。我们应当要晓得,佛给我们的开示是自利利他,两重的意思都具足。如果说是读了这个经文,末劫中开示,我只为别人讲,我的功德利益就大了,那你就错了。所以这个地方「开示未学」,这一句在这段经里面是最重要的一句,未学是包括了自己。我们特别要注意这点,自己没有明白,怎么能够开示别人?

  所以他的功德,说这个人的罪障,就是前面那么深的罪障,「应念销灭」,一念之间这个罪障就能消灭,灭罪的功德有这么大。能够「变其所受地狱苦因,成安乐国」,安乐国就是西方极乐世界,这是真正的带业往生。我们从这个经文,到这个地方是经文,我们就晓得这章经真正是「销罪之巨冶」,冶是炼钢的炉子,不管什么东西投到那里立刻就烧化,就烧没有了。这是比喻它灭罪能力不可思议!「愈病之灵丹」,这都是从比喻上说的,罪业是病,这是大病,无药可救的病,这是一服灵丹,能灭我们无始劫以来的生死重罪。「修心之捷径」,修行,宗门常说的从根本修,根本是什么?根本是心,「心净则佛土净」,从根本修。修心的捷径就是这部经,也就是这个方法。「求生之要术也」,就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净土经论也很多,最重要的就是三经。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净土五经,三经是佛说的,专讲净土;附带说的,像此地《楞严经》这章就是附带说的,《华严经》最后的结论,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那个附带说的。专讲西方极乐世界有三部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号称为净土三经。在清朝咸丰年间,有位魏源居士,姓魏,源是水源的源,魏源居士。这个居士也相当了不起,他曾经有《无量寿经》的会本,他把古译的五种《无量寿经》把它会集成为一本。这个人是专修净土、专弘净土的一位大德居士。他将《华严经》最后的一卷附在三经之后,号称为净土四经。如果诸位要是发现,在外面看到有净土四经,那就是三经之外包括了《普贤行愿品》,这《普贤行愿品》是魏源居士加进去的,成为净土四经。在民国初年,我们净宗大德,也是近代的祖师,印光老法师,印光老法师把《楞严经》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也附在净土四经之后,就成为五经。所以诸位修净土,一定要懂得五经怎么来的。这五经,是印光大师把「大势至圆通章」加进去,现在我们看到的五经。

  这五经,有佛专说的、有佛带说的,但是带说的,专门取带说这部分,也都变成专说,所以这五经可以说都是专说净土。修净土的同修,这个五经都可以作为我们修行的依据,五经里头取一样就行了。如果你不怕麻烦,你要想详细的知道净土,你应当读《无量寿经》,这说得最详细。你要喜欢简单,怕罗嗦,《大势至圆通章》最简单,文字也最少,你就采取这个。这五种经随便依哪一种都能够往生,灭罪的功德都相等。不要说《大势至圆通章》灭罪的功德这么大,大概《弥陀经》比不上它,那就错了。这是带说的,那是专说的,带说的灭罪功德都这么大,专说的还用得著讲吗?我们现在看很多人,他要消灾,他念药师佛、念《药师经》;要想灭罪,他念《地藏经》、念「地藏灭定业真言」。他不知道念阿弥陀佛,他不晓得去念《阿弥陀经》、念《圆通章》,这个灭罪的功德决定不是《地藏经》跟《药师经》能够比的。但是大家不晓得,你要是真正晓得,你才知道这个功德利益太大了。

  这一次我有个机会到大陆上去访问了一次,遇到近代,可以说是仅存的我们净土宗的大德黄念祖老居士。他告诉我,现在大陆上当然佛教是受很大的限制,但是有很少数的人过去亲近夏莲居老居士的,还有些人还在,他们修行很用功,专修。黄念老给我说一桩事情,他说里面有三、四位同修,生病的时候,不管大小病,他们不看医生、不吃药。怎么治病?念《无量寿经》、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就这么一直念,念几天病就好了。用这个方法治病,灵验得不得了,不可思议!所以你要真正有清净心、虔诚的心,甚深的信心、愿心,你去念决定有效,不要找医生,不要吃药,晓得它灭罪的力量之大。这是这次他告诉我的事情,感应真是不可思议。

  「若能常持」,这是假使你能够常常受持,受持就是底下第七面有日诵式,你每天专修《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你专修,底下这段是方法,教给你方法。这个效应是「无苦不除」,真正能够离苦得乐,「无乐不与」,这两句合起来就是离苦得乐。「无愿不遂」,愿是你愿望,有求必应。连求往生、连求作佛都能够求得到,何况我们世间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没有一样求不到。「无果不得」,我们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想求上品上生,想求花开见佛,统统能满你的愿。你要真正晓得这个功德利益之大,祖师就劝你,「凡见闻者」,凡是你曾经见到这个经,见到这个注解,闻是听到,听人家这样说法。你要再三的去想一想,值不值得去研究,应不应该去修行,教你三思而行。所以,这段非常恳切劝勉我们修行的话,非常的重要。

  经文我们省略,修行的方式我们也把它省掉,诸位要是真正发心修行,你就照这个做,这个课很简单,它功德利益真正不可思议的。后面诸位自己去看,看到有问题你们就提出来问。我们现在开始研究这部经的内容,就在第十七面。翻开「楞严经势至念佛圆通章疏钞卷上」。

  「释此一章」,这是《楞严经》里面的一章,二十五圆通章之一,「大分为三」,这是三个大段落。「初」,这是第一个大段落,「通序大意」,第二是「开章释文」,就正式解释经文,第三是「皈命回向」,一共大的段落有三个。先看第一个段落,通序大意,这里面又分两个中段,中段里面再分小段,这个大家自己看就好了。我们现在看通序大意里头第一个段落,「通序念佛宗致」。序是序引,在没有讲解之前,先把念佛的重要、念佛的功德利益为我们说明,引起我们修学的兴趣。「大矣哉,念佛之为法门也,大小并收,利钝均摄,事理圆融,性相无碍。」到这个地方是一段,这一段是总赞,赞叹。我们因为时间的关系,虽然《疏钞》文不太长,我们还是从精要的部分来探讨,容易明了能看得懂的地方我们都把它省略。否则的话,七天的时间是不够用的。疏是注解经的,钞是注解疏的,就是注解的注解,《疏》跟《钞》都是灌顶大师作的。当然他一定是先写《疏》,《疏》写完之后,看看那个太深了,恐怕一般人还是不容易懂,所以再加以注解,注解的注解。所以这里面有疏、有钞,钞是注解疏的,疏是注解经的,两重注解。

  开头这三个字是赞叹,实在讲,这个法门之殊胜实在不可思议,没有办法形容,不得已称一个「大矣哉」,太大了,这是对於念佛法门的赞叹。底下几句是做个简要的说明,说明得非常之好,说得很精彩。我们晓得,念佛法门在佛法当中,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这么多法门里面念佛是第一法门,这点诸位要知道。怎么晓得是第一法门?就从我们刚才念过引用《楞严经》上这段话,大家就应该明白。你看四重十波罗夷,就是五逆十恶,立刻要堕地狱了,八万四千法门都度不了,都救不了,这个法门能救。不但能救,如果说从阿鼻地狱里面把你救到饿鬼道,这也算是得度、得救了;或者把你救到畜生道,再救到人道,这是大幸。这个经的效果,是从阿鼻地狱把你救到成佛,这还有什么话说,这没得讲,这是任何一个法门都没有办法做到的。一些大乘经论,这是讲救众生的苦,给诸位说从地狱里面救到饿鬼道的,有,很多,救到人天道的也不少;如果说能够救他出三界、了生死,成佛作祖,那就办不到,真正办不到。他要想办到他还得借重念佛,他要不念佛他决定做不到。

  所以我们读《华严经》,《华严》到最后,你看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了不起的人,各个都是明心见性的大菩萨,他们要想成佛,还得要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才能成得了佛,这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经》上说「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十地菩萨求什么?就求成佛。求成佛他修什么?修念佛法门,他是专修。才知道念佛法门的殊胜,念佛法门之不可思议,没有法子赞叹,不得已才用个大矣哉。「大小并收」,这个大小是讲大小乘,大乘、小乘统统包括。「利钝均摄」,大小是讲教,佛教有大乘、小乘,对教来说的;利钝是从人讲的,是从根机讲的,这些众生根性有利的、有钝的。利根,像这些大菩萨们,根利,《华严经》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那是利根。钝根指的我们这些众生,我们的业障很重,不是利根。虽不是利根,只要你肯修、你肯学,你一样的成就,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决定不会比那些菩萨差一等。为什么不会?因为那些菩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是根据这个经典,也是用的这个方法。我们今天的根虽然钝,但是我们也是依五经,净土五经,我们也是用信愿行,持名念佛的方法,方法没有两样。所以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我们跟那些大菩萨们,利根的大菩萨们,平起平坐,不会跟他们相比我们矮一截,没有。

  你要真正去,那些大菩萨们对你赞叹,为什么?他一定都会说你很幸运,很难得!我们修了多生多劫才遇到这个法门,才到此地;你不费工夫,一下念佛你也来了。你走的是近路,他不晓得绕了多少圈子,成就一样的。所以,这个法门不可思议。这个法门是难信而易行,信太难了,佛在《弥陀经》、在《无量寿经》都一再说难信之法,你信的人那是真正有善根福德因缘。你们这几个同学很幸运,都不简单。我们的讲座纯讲净土,参加的同学比任何地方的讲座人都少。这个现象正不正常?很正常。如果我开这法门,来了几百人、几千人,那就奇怪了,为什么?佛说难信之法,怎么会有这么多人来信?我这里开这个法门,你们来了十几二十个,这是对的,很正常,难信之法,难信!这是很正常的。那个容易相信的,人就多,难信的,人就少。所以,成就是不可思议的。希望大家对於这希有难逢的因缘,在短短七天当中要把它把握住。

  无论是利根、钝根,九法界的众生,上到等觉菩萨,下到地狱众生,它统统都度,一个也不漏。只要你能够真正相信,你能够发愿,你能够依照这个方法去修行。「事理圆融」,这一句是从事理上说,原来事就是理,理就是事,理事不二,这个就深了,比前面难懂。后面一句就更深了,「性相无碍」。如果以《华严经》来说,「事理圆融」就是《华严经》上面讲四无碍法界当中的「理事无碍法界」,「性相无碍」就是「事事无碍的法界」,这些都是法身大士所证得的境界,在《疏钞》里面都要讨论。

  底下这一段是别说。「即佛是心,无一心而非心佛。即心是佛,无一佛而非佛心」,到这个地方是一个小段。这个法门的原理,是佛在《观无量寿佛经》所说的,说到这个地方我要把五经大概的性质给诸位说明一下。净土的第一经,就是根本经,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的内容是说明西方极乐世界的缘起,这个世界怎么来的,说明它的缘起,说明西方极乐世界的历史,说明西方极乐世界的概况,使我们对於极乐世界各个方面都有相当的了解,等於说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概论。所以,它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说西方极乐世界最完备的一部书。这里面最重要的部分就是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非常的重要,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在因地行菩萨道,就是建造西方极乐世界的构想、蓝图。他那个愿不是一次发的,是在五劫修行当中累积起来的大愿,诸位读《大经》你就了解。西方极乐世界建成之后,这四十八愿等於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宪法。我们修西方净土,经典决定不会违背的,古今人对於西方极乐世界的介绍,或者是论述、讲解,凡是与四十八愿有抵触的我们一概不取,依法不依人。四十八愿是根本法,西方极乐世界的宪法,凡是与它的根本法相抵触的,一律无效,我们不必采取它;凡是与四十八愿相应的,那我们要采取,我们可以相信得过。所以,我们对西方净土的信心,可以说就是以四十八愿做依据,决定不会错,不至於迷失了方向。

  《弥陀经》是劝我们修行的,像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提出「信愿行」三大纲领。序分里面,他老人家分这个三分,信愿行,正宗分、流通分都是用信愿行,劝我们相信,劝我们发愿往生,劝我们执持名号。所以是劝我们修行的一部经典,这真是苦口婆心!而《要解》注得好,我们印光大师赞叹著说,就说古佛再来,重新给《阿弥陀经》做个注解,也不能超过《要解》,这是赞叹到无以复加。所以,我们今天把《阿弥陀经要解》可以说把它看成跟经一样的重要,绝不为过。第三,《观无量寿佛经》里面所讲的,是讲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西方净土理论的依据,这个很重要。讲修行的方法,讲西方极乐世界九品的因果,上品上生要怎么修法,上品中生怎么个修法,九品因果。你想想,这三经要不是完全了解,我们对西方极乐世界认识就不完备,必须要三经合参,合起来研究。

  古德,刚才讲了,把《行愿品》加上去变成四经,有没有道理?很有道理。为什么?因为古大德注解《无量寿经》,对《无量寿经》的称赞,称为中本《华严》,把《无量寿经》的地位提得跟《华严经》一样高,中本《华严》。大本《华严》是什么?大本就是我们现在念的《华严经》,八十卷《华严经》。《无量寿经》称为中本《华严》。中本还有小本?对,有小本,小本是什么?《阿弥陀经》,《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你看看古来大德真正是不得了!所以,《华严经》到最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特别是《无量寿经》一开端就说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些菩萨们,几乎每个人都「遵修普贤大士之德」,遵是遵守,修学普贤大士之德。普贤大士之德是什么?就是十大愿王。因此我们念佛发愿求生西方净土的人,对於十大愿王要重视,要努力的来修学,从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到普皆回向,一定要修。这是什么?这就是上品,上品上生的统统都修十大愿王。所以,这个经加在净土三经后面成为四经,很有道理。

  我们印光老法师,这在传记里头有,他是西方极乐世界大势至菩萨再来的。你们看《印光大师永思集》里头有篇文章记载,他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的。我们看他一生的行为,的确很像大势至菩萨,他一生的行持非常像,他是大势至菩萨再来。他把这一章经又附在后面,变成净土五经。为什么?这一章经精要,经文里面最重要的四句话,「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果我们对这四句话要深深理解,你对於这个法门就死心塌地,不会再起一个妄念,心里石头落地了,你决定能够成就。而且对於念佛的功德利益,虽然经文不长,但是赞叹到了极处,又不是其他四部经所能够比的,这是讲赞叹功德利益。提出修行的要领,这个四句话是修行念佛的要领,非常的重要。我们才晓得这个法门确实超过了禅宗,超过了密宗,超过了一切法门,真实的超越。这是从这个经上得到的,所以加上去成为净土五经,净土经论才真正圆满。

  这样圆满的教学,这样殊胜的功德利益,在我们这个世间实在说没有能够普遍的发扬光大。乃至於许多,不但是一般人,学佛的一些同修们,对於净土法门产生许多的误会,排斥,不肯念佛,使这个殊胜的功德利益当面错过,这可惜,真正可惜。这是什么原因?那就是净土的经典不完备,尤其是《大经》有问题,因为《弥陀经》毕竟太简单了,理太深,不是一般人能明了的。大家看看《弥陀经》,像看神话故事一样,他不相信,不能接受,看看这个没什么道理,尽讲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就跟讲神话小说一样,提不起兴趣。其实《弥陀经》意思真的深!你看莲池大师的《疏钞》,古德法师的《演义》,我们现在会成一本,十六开本子这么厚,《弥陀经》的注解。可是今天有几个人看到这个注疏?没看到,所以把这个法门轻视了。这部经我们过去曾经讲过两遍,第一遍我记得讲了四年讲圆满,第二遍是我们图书馆建立之后开讲,讲了五年讲圆满。我们留了一套录音带,是第二遍讲的,一共是三百三十五个录音带,一部《阿弥陀经》。怎么能轻视?怎么可以小看它?不得了!现在我们在讲第三遍,我想第三遍带子保存下来一定超过四百个。诸位想想,有几个人天天来听经,连续听四百天不间断?现在人没有耐心,没有耐心他怎么会成就?

  也正因为这个关系,近代夏莲居居士发大菩提心,把《无量寿经》重新整理,重新校勘,写出《无量寿经》新的会集本,第四种的会集本。连过去原来翻译的,《无量寿经》到现在一共是有九种版本,我们才有一个完备的本子。本子靠得住靠不住?拿原来的原译本大家可以对照。可是原译本有几个人有机会能看到?没有流通的,只有《大藏经》里面有,甚至於会集本里头,还有两、三种《大藏经》里没有,你找都找不到。我们这次也是阿弥陀佛、十方诸佛加持,我们把所有的本子统统找到了,现在我们印成《净土五经读本》。这个五经,像《无量寿经》刚才讲了有九种本子,《无量寿经》就九种本子。《阿弥陀经》三种本子,除了鸠摩罗什翻译的之外,有玄奘大师的译本,有夏莲居居士的会集本,三种本子。再加上《普贤行愿品》、《大势至圆通章》、《往生论》,还有《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至菩萨受记经》,这都专讲净土的。我们把它印成一册,一共有四百多页,这不是注解,是经文。这样子净土宗的经典就完备了。

  除这个之外,夏莲居居士的《无量寿经》会集本非常之好,黄念祖居士有一个很详细的注解,这个注解我们也把它印出来了,也是这个月可以出版,一共有九百多页,是一部很大的书,希望大家留意。这样有这么多完备的典籍,我们相信净土宗将来在全世界必然大放光明。希望你们在此地参加这个讲座的同学,你们有很大的任务,什么任务?你们是阿弥陀佛派到地球上来传法的大使,你们是阿弥陀佛的代表人,这了不起。所以,对於净土经论要真正下功夫,要专修专弘,全世界都需要。

  是心是佛,这一句就是讲的理论,出在《观无量寿佛经》。《观无量寿佛经》讲了两句话,「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这两句不仅仅是净土宗念佛法门理论的依据,同时也是佛法十大宗派,无量法门的共同的依据,都不出这两句。「即佛是心」,佛这个字是从印度梵文音译过来的,它的意思是觉,佛就是觉悟的意思,也就是觉心。心本来就觉悟,所以《起信论》里面称之为「本觉」,本觉也就是佛经里面讲的真如、本性、第一义,《楞严经》上讲的如来藏,名称很多,事实都是一桩事情。一桩事情,佛为什么说这么多名词?这就告诉我们对於名言、术语不要执著,不要去争论,不要去执著,你知道他说的是这桩事就行了。这是佛教给我们「依义不依语」,语言随你怎么说法都行,只要说的是这桩事,没错,就可以了。所以,佛对於任何一桩事情用种种名相来形容、来表达。佛就是心,心就是佛,即佛是心。

  「无一心而非心佛」,《华严》就依据这个道理才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你看众生有没有心?有心,心就是佛,一切众生都有心,他怎么不是佛?所以说无一心而非心佛。心有迷、有悟,我们通常讲佛、菩萨,或者讲声闻、缘觉,这是什么?这是他心悟,因为他悟的程度不同,小悟我们就叫他声闻、缘觉,大悟我们就叫他菩萨、佛。佛是彻底觉悟,究竟圆满觉悟。迷了就叫他做六道凡夫,迷得浅的,我们叫他做天人,迷得深的,我们叫他做地狱、饿鬼。但是诸位晓得,不管他是迷、他是悟,心是一个,不是两个,迷的是它,悟的还是它。所以说迷悟不二,是一不是二,这才真正体会到佛法平等,佛法讲平等,是建立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上。生佛平等,一切众生跟佛平等,是真正的平等,所以无一心而非心佛。「即心是佛,无一佛而非佛心」,一切诸佛,像经上常讲的过去诸佛、现在诸佛、未来诸佛,都是用的一个心,都是用的佛心。

  这四句话是讲法界缘起,我们常讲十法界,现在科学、哲学里面所讲,宇宙人生从哪里来的,你看看佛法里四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宇宙人生的来源,起源就从这来的。这个四句意思深!很可惜,古今中外这些大哲学家没有读佛经,那些人都很聪明,他要念了佛经,这个谜底他就解决了,真相就明白了。所以《华严》上说十法界依正庄严,这十界依正庄严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宇宙人生,整个宇宙人生从哪里来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是讲体,讲本体,识是讲心之作用。《观经》上讲的「是心是佛」,这是讲体,「是心作佛」是讲的用,是讲作用。我这个心可以作佛,它本来是佛,当然可以作佛,也可以作菩萨、也可以作声闻、也可以作缘觉,迷惑了又可以做凡夫,可以做天人,也可以做畜生,也可以做饿鬼、做地狱,统统可以做。体,比如说你们晚上会作梦,比喻作梦那个心,能作梦的心那是体;你每天晚上作的梦都不一样,那是什么?起用、起作用。作用千变万化,就变出宇宙人生,这是森罗万象,那是作用里头变现出来的。所以,这四句讲宇宙人生的来源、根源,在这段里头很清楚、很明白、又很简单帮我们说出来了。这说出来是个原理。

  下面这几句,我们把它念一念。「心一忆也,佛佛全彰,佛一称也,心心顿显,无有心外佛,为心所忆,亦无佛外心,为佛所称」,这八句是讲修德。虽然从原理上来讲,我们是佛没错,像佛在《华严》、《圆觉》上都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我们是众生,我们本来成佛,没错,理上讲没错;事上来说不行,事上我们迷惑颠倒,咱们现在烦恼很多,一天到晚迷惑、造业、受报,天天在干这事情,在十法界里头我们是人道,并不是佛道。如何要恢复我们本来面目,这本来面目就是佛?这要靠修行,要靠修德。所以这几句是讲修,是讲修德。「心一忆也」,忆是什么?忆念。念佛,诸位要记住,要心里头念佛才行。口里念佛,心里没有佛,这个不行,这个没有效果;口里念佛,心里同时要想佛,心里头有,行;心里有佛,口不念佛也行,主要是心。所以心重要!

  所以,善导大师教我们专修的方法,身专礼阿弥陀佛,礼是礼拜,专礼阿弥陀佛;口专称阿弥陀佛,称是称念,念阿弥陀佛;忆就是心专想阿弥陀佛,一就是专的意思,心一,要专,就是心里头专想阿弥陀佛,专想佛。这个在三业修行里头最重要的,也是功夫最得力的、最踏实的,非常的要紧,一定要忆佛。「佛佛全彰」,彰是彰明,显现、显露出来,你看我们本来是佛,现在心里面又想佛,哪有不成佛的道理!所以我们在《无量寿经》里面看到的,当释迦牟尼佛想阿弥陀佛的时候,他容光焕发超越平常时候。阿难看到非常惊奇,我跟佛这么多年,做佛侍者,从来没有看到佛今天容貌光彩有这样的美好。什么原因?因为他念阿弥陀佛,他心里想阿弥陀佛。

  我们一个人,通常看相的都晓得,你去看相算命,你一去为什么会算得那么准?说实在话,他天天在看人,他经验丰富,一看到那个表情他就晓得你心里在想什么东西,他一猜就猜中了。实际上他并不是个本事,他看人看多了,经验丰富,所谓江湖术士。你心里欢喜的时候,你一定露在表面上,你显得很愉快;你心里烦恼的时候,一定忧虑,愁眉苦脸的,这一定的道理。心想佛,面就像佛一样。所以贪心重的人,你看那个面就像鬼脸,贪心是饿鬼,瞋恚心是地狱,愚痴是畜生,这一看就晓得。看你这个人的面相,听你人的音声,看你人的动作就晓得、就知道了,晓得你来一生到哪里去。你如果是念佛的,一看到你这个人非常慈悲,他必定成佛,所谓是相随心转。我们心里天天想佛,怎么会不像佛?当然就像佛了;天天念菩萨,就像菩萨。天天念名闻利养,天天念钞票,钞票会念到,将来果报在鬼道,去做鬼了;天天念那些冤家对头,将来就到地狱去。那个不能念,还是念佛好,这教给我们,教你要念佛。

  「佛一称也」,称是口念,前面两句是心想,心里想佛。口里念佛,「心心顿显」,显露在外面,顿显跟全彰的意思相同,彰显。末后两句给大家说明这个道理,为什么念佛佛就现前?心就是佛。「无有心外佛,为心所忆,亦无佛外心,为佛所称」,这合起来讲就是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心跟法是一不是二。所以,学佛最要紧的就是要修心,修什么心?修一心,一心就是清净心,一心就是平等心;一就平等,二就不平等,二里面就有分别、就有计较、就有执著,一里面没有分别。所以一个会修行的人,在哪里修?在生活里面修,在处事待人接物之处修,修什么?修一心,修清净心、修平等心。一切顺逆境界里面修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一切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修这个。这叫真正的修行,这是觉。处事待人接物随缘,不分别不执著就是不变,心清净、心平等,清净平等不变,外面随缘,不变随缘,这是佛。真正成功了,这不变随缘。

  你看佛与大菩萨他到我们这个世间来,要给我们说法,要来度我们,那怎么样?他就示现一个人身,示现人身随缘,随我们的缘。他有能力,他不变随缘,这是佛。我们今天学佛,从哪里学?我们在随缘,随缘里头学不变,我们的功夫学这个。不变就是定,戒定慧就是定,随缘就是慧,不变就是定,定慧等学,不能不随缘。凡夫毛病出在哪里?随缘随变,这个东西麻烦大了,这不管用。我们今天就是随缘里头学不变,不变就是刚才我跟大家讲的,随缘里面自己内心决定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一切法是平等的,一切法是不二法,学这个,这个重要。修行修这个,这是戒定慧三学统统都在里面,真是抓到纲领上来修,没有那么麻烦,没那么罗嗦,抓到纲领,从总纲领上修,快,成就快。

  如果我们在随缘里面起心动念、分别执著了,立刻警觉到我随缘随著变了,随缘随著变这就是造业受报,那就是六道轮回。如果我们随缘在里头不变,这是很困难的事情,说的是很容易,你做起来不容易。那不容易怎么办?这个法门里有方法,我没有办法做到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做不到!那我在随缘里面,一起心动念马上转成阿弥陀佛,你要转得快,这样就行了。为什么?你有这一句阿弥陀佛,你将来决定往生西方,成就不可思议,我教给诸位修,这总纲领。

  由此可知,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在一切法里头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就一句阿弥陀佛。心不起念则已,起念就是阿弥陀佛。我一切随缘,心里头这一句阿弥陀佛紧紧抓住,这就行了。所以,这一句阿弥陀佛是平等法、是清净法,这一句阿弥陀佛清净句,一句阿弥陀佛平等句。十方无量无边诸佛刹土,一切如来教化众生,都是以这一句阿弥陀佛为教化众生、为普度一切众生的第一法门。所以这一句阿弥陀佛是清净句,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平等句。大家念阿弥陀佛,不知道这句阿弥陀佛的功德利益,不晓得这句阿弥陀佛的殊胜。这个两句显示这个意思,希望大家细心的去体会,这七天你们所得到的功德利益,可以说是无比的殊胜。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第二集)1988/7台湾华藏图书馆大专讲座档名:05-01-02

  「众生念佛,佛在众生心内,佛念众生,众生在佛心中。」这以下这段经文是讲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就是《般若经》里面所说的「诸法实相」,是讲宇宙人生的真相。经上常常讲迷、说悟,迷就是迷失了这个真相,悟就是明白了真相。迷悟虽然不同,真相从来没有改变过,真相就是真相,从来没有改变过,绝对不是说因为你悟它就有,迷它就没有,那就不是真相了。所以,事实的真相无关於迷悟。但是迷悟它受用就不相同,你悟了,你的受用是自在,是得大自在,迷了就有痛苦,迷了有烦恼,悟了的人没有烦恼,真正是离苦得乐。所以,苦乐、忧喜、烦恼、清净这些东西从哪里生的?从迷悟上生的,真相里面没有;换句话说,没有烦恼也没有菩提,没有欢喜也没有忧恼,没有这些。真相里面没有,迷悟里面产生的,这都叫不正常的现象。这个意思非常之深,是要很细心的去体会。实在讲体会只能够体会表层的意思,如果要想得到真实的受用,那是要有相当深度的体会才行。

  这个四句是正说,在第一句里面就把这三项就说明白了,有众生,念就是心,有佛,心、佛、众生。这个地方尤其难得的,是将念佛成佛原理给我们说出来,「众生念佛,佛在众生心内」。我们要问,众生不念佛的时候,难道佛就在众生的心外吗?可不可能?不可能。你念佛,佛在你心内,你不念佛,佛还是在你心内。差别在哪里?你念佛的时候你心内之佛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前面说了,「心一忆也,佛佛全彰」,彰显出来。你心里不念佛的时候,心里虽然有佛,你自己觉察不出来;换句话说,那个佛不起作用。有没有佛?有,不起作用,你心里念佛的时候这个佛起作用。由此可知,心里头本来佛,这是性德,本性里面本来具足的德能,就是六祖开悟的时候他所说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念佛佛现前,这叫修德;性德是本来有的,没有修德它不能现前。

  这是在十法界举一个法界说,这是讲心佛众生没有差别,实在讲这一句已经把十法界统统含摄圆满。因为众生,就是除佛之外,包括了九法界,菩萨、缘觉、声闻、天、修罗、人、饿鬼、畜生、地狱,九法界都叫众生。十法界里面说真实话,只有佛是真正觉悟,究竟圆满的觉悟,除佛之外都是迷。只可以说他迷有轻重,菩萨迷得最轻,缘觉其次,声闻又其次,迷得最重的是地狱,只是迷情轻重不同而分出来的。所以,这一句就说明了十法界依正庄严的原理,十法界从哪里来的,一句话就说出来。宇宙人生从什么地方来的?心变现的,心要是悟就变四圣法界,心要是迷就变六凡法界,一切唯心造。《华严》上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是宇宙人生的本体。

  所以,不仅仅佛在我们心内,十法界依正庄严统统在我们的心内;换句话说,就看你念什么,你念什么就变什么。为什么?十法界依正庄严是我们的性德,何期自性本来具足,统统具足的。我念佛,佛就现前,就作佛;念菩萨,你就作菩萨;你念天,你就生天;你念人,你将来来生得人道;你念贪瞋痴,你来生就变三恶道。统统是你自己一念之心变化而有的,不是从外头得来的。这是佛法,不仅净土的原理,整个佛法的原理不出这个。我们真正明白这个道理,十法界是可以自由选择的。你要想到饿鬼道,你就把贪心增长,贪心是饿鬼道;你要想下地狱,瞋恨心增长;变畜生,愚痴心增长。所谓愚痴就是是非善恶搞不清楚,糊里糊涂的,畜生迷惑颠倒,糊里糊涂的。我们今天真正明白这个道理,细细看这个世间人,世间人造三恶道的业太多了。就是他心里头念,他念什么?他念贪瞋痴,念贪瞋痴变现的就是三恶道。

  念五戒、念十善,这是人天道。今天有几个人心里头常常存的是五戒?五戒在中国儒家讲就是五常,常是常道,「仁义礼智信」。仁慈,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仁慈;义是道义、义务,是不讲求报酬的,我们对别人的恩惠,帮助别人并不要求任何的报酬,这是义;礼是礼节、礼敬;智是理智;信是信用,不欺骗别人,不欺骗自己。这是人道,六道里面来生能够得到人身。如果五常、五戒有欠缺,你来生就得不到人身。天道比人道的道德水准要高,他要修十善业道,要修四无量心,四无量心是慈悲喜舍,这才能生天。声闻天天想的是四谛,缘觉想的是十二因缘,菩萨想的是六度万行,佛想的是清净、平等、慈悲。就是看你自己一天到晚你想什么,想什么就变什么,所以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你心里头想出来的。佛法里头有一派专门说明这个道理,就是法相唯识宗。

  「佛念众生,众生在佛心中」,这句是决定没有问题的,佛菩萨没有不念众生的,只有众生不念佛。佛菩萨不可能不念众生的,念念为一切众生,念念愿众生早成佛道,早证菩提。可惜的是众生辜负佛菩萨,不念佛。诸位要是把这个道理参透,真正明白,你才晓得我们为什么要念佛,八万四千法门,为什么不修别的法门,来修念佛法门。念佛是直接成佛,修别的法门是间接成佛,拐弯,念佛是直接成佛。修别的法门,修到一个相当阶段,回过头来还是要念佛,为什么?你不念佛不能成佛。像《华严经》,他们修,修到什么地位?修到初地菩萨,这时候初地菩萨想成佛了,开始念佛。所以十地,从初地到十地这十个位次,始终不离念佛,始就是初地,终就是法云地第十地,从初地到十地统统修念佛法门。八万四千法门修到最后还是念佛。

  我们很幸运,我们一开头,这是因缘殊胜,古德讲的「无量劫来希有难逢的因缘」,我们遇到了,真正希有难逢,一开头我们就念佛,念佛就成佛。不拐弯抹角,不必经历三大阿僧只劫、无量劫,也不必经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不要经过这些阶级,从凡夫地一下就成佛,一步就登天。这个法门的好处在此地,几个人知道?没人晓得!佛法展现在我们面前,你看《大藏经》这么大的分量,净土五经是第一宝藏,无比的殊胜,但是人不识货。不要说一般人不识货,我学佛的时候还不是也是不识货,如果要识货我早成佛了。我学了三十多年,就是因为不识货,所以受了三十多年苦难,受了许多的折磨。一直到现在,很幸运,才恍然大悟。我读《华严经》开悟的,悟什么?悟念佛法门是成佛的第一法门,悟念佛成佛是十方诸佛度众生的第一法门;换句话说,一切法藏里面我找到了真正第一宝藏,悟的是这个。

  真正明了之后,我一切都放下了,专修专弘。现在还有人请我讲《楞严经》,不讲,不讲《楞严》;讲「大势至圆通章」可以,讲这一章行,讲全部的经,或者讲另外一章,我都不愿意讲了。华藏讲堂的同修叫我《华严经》也不要讲了,我答应他了,《华严》不讲了。《华严》讲什么?讲十大愿王。所以我们这个讲座圆满,那边还是星期二、星期四讲经,就是讲《普贤行愿品》里最后的一卷,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从此以后就专讲净土五经,专弘净土五经,其余的不讲了;换句话说,我们已经识货了,我们讲第一等的,其次的我们不讲了,留给别人去讲,那讲的人很多。

  所以,问题就在前面两句,众生要念佛,你的佛性就现前。念佛成佛,这点希望大家要特别的注意。你念佛,佛也念你,你与佛感应道交;你不念佛,佛虽然念你,不能感应,不起感应作用,你本身有障碍,不是佛有障碍,是你有障碍。下面这个四句是反显,从反面来说。

  「是心作佛,心不念而佛不作,即佛显心,佛不称而心不显。」这四句话说得很好。「是心作佛」是修德,如果说「是心是佛」那是性德,就是本来具足,是心作佛就是六祖所说的能生万法,它能生佛,就是自己要作佛。作佛怎么个作法?要念。你心不念,佛就不作,你就不能成佛,你心不念佛你就不能成佛,就不能作佛。所以成佛、作佛这个名词要拿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恢复我们自己的本能,本能就叫做佛,我们自己的本能。我们自己本来是万德万能,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是本能,作佛就是恢复本能,恢复真性,称性起用,这叫做佛。一定要把这个意思清楚明白的了解,不能误会。还有许多人不愿意作佛,为什么?你为什么不愿意作佛?「作佛有什么好处!作了佛,一天到晚在那里盘腿不动,坐在那里,天天受人供著拜。」他以为作了佛就像佛像,一天到晚不要动,让大家拜。这个佛有什么意思?这没有意思!所以他不愿意作佛,他说作佛太苦了,一天到晚坐在那里不动,让别人来礼拜。这是误会。所以作佛,实在讲做究竟圆满、快乐幸福的人,那才叫真正的佛。他连佛的意思都没搞清楚,他要搞清楚,哪个不愿意作佛!谁不愿意自己幸福,谁不愿意自己圆满、快乐?都愿意。佛才办得到,不是佛,做不到。所以要把佛的意思搞清楚,我们要作佛,心要念佛。

  「即佛显心」,因为佛就是心,佛就是我们圆满的真心,一丝毫迷惑都没有。如果心有一点点迷惑,就不能叫佛,那只能叫菩萨,不能叫佛,佛心是一点迷惑都没有。你看等觉菩萨,像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等觉菩萨的心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那就是迷,还有一分迷情没破。他那一分迷情破了,就不叫菩萨,就叫佛。由此可知,佛就是我们的心,我们心里完全不迷这就是佛,心要完全迷了那就是地狱。所以,十法界来讲的话,意思就是这样的,好像菩萨,有九分觉悟一分迷,这是菩萨;缘觉,有八分觉悟二分迷;声闻,我们讲阿罗汉,有七分觉悟三分迷,迷悟上分的。天人,天人有六分觉,有四分迷;人间是一半一半,五分觉五分迷。十法界是这个分法的。所以说佛是完全觉悟,没有迷,地狱是完全迷,没有觉悟,所以他受苦的时间太长了,这个分法。饿鬼是一分觉九分迷,畜生道是两分觉悟八分迷,就这么回事情。十法界就是迷悟不相同,迷悟的程度上不相同,而有这个现象,这些现象是本来具足的。从修德上来讲,能显真性,能生万法,即佛能显心。显心用什么方法?念佛、忆佛,心里想佛,口里念佛。「佛不称而心不显」,称就是称念,我们不称念,我们的真性、觉性不能完全显现出来。

  末后这两句是总结。「则知念佛一门,诚为见性成佛之妙法矣。」禅家最高的目的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咱们念佛也是见性成佛。再跟诸位说,禅宗里面见性成佛,成的什么佛?这个大家疏忽了,没搞清楚,成什么佛?密宗里面讲即身成佛,成的什么佛?也没搞清楚。如果你要是搞清楚了的话,比不上念佛成佛,念佛成佛是成圆教佛。禅宗里面见性成佛,是成的藏教佛、通教佛、别教佛,不是圆教。如果他能成圆教佛,那「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就不必要,他要念佛干什么?他能成圆教佛,他为什么还要念佛?不必念佛了。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换句话说,禅宗最高的境界只能达到别教佛,这个诸位要知道、要明了。密宗成佛,成的佛比禅宗的佛还要低一级,一般讲藏教佛,他那个程度只等於阿罗汉而已。诸位要看《印光大师文钞》里面那些开示,倓老法师有些著作里头也讲到,都说得很清楚、很明白。所以,跟念佛成佛不能比。佛,天台讲有四种佛,藏通别圆,我们要晓得他成的什么佛。

  现在在大陆上黄念祖老居士,在禅、在密他的造诣都非常之深,他是密宗受过灌顶的金刚上师。现在他也不修密,他也不参禅,他专门念佛。为什么?他明白了。他是金刚上师,他不传法,谁要跟他学密他不教,不传法,他劝人念佛。这就是给人第一等法,最殊胜的真实利益。所以要晓得,念佛一门真正是见性成佛的妙法。古人说,《华严》、《法华》都是《无量寿经》的序分,是《无量寿经》的引导,你才晓得念佛法门之殊胜。它是大乘当中的大乘,一乘之一乘,了义之了义。这绝对不是净土宗的大德故意抬高自己的身分,不是!如果你这样想法,那你错了,吃亏的是你自己。这是给大家说的真实语,说的真话,绝对不是夸大。因为净土宗的这些大德,说老实话,最初都是不相信净土,都是排斥净土。你看看印光大师的传记,印光大师在二十岁的时候根本就不相信佛教,学佛根本就不赞成净土。到最后佛法真正搞通、真正明白了,这才识货,才晓得净土殊胜,无与伦比。

  底下这一段是注解,这注解很长,注得非常之好,大家自己去看,你们看到有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问。我们再看底下一段,在二十二页第三行,第二行是它的科题,小题目,「别显此章所诠」,此章就是《念佛圆通章》。

  「所以十二如来,号曰三昧,势至菩萨,标为圆通」,这四句是一段。十二如来后面有说,就是十二光如来,诸位可以看一看,在第四十九面,十二如来的名号在此地,四十九面第三行,「大弥陀经云,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炎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就是这十二如来,后面我们再跟诸位说明。这个十二如来都称光,光是光明。经上有两种说法,十二如来都是阿弥陀如来的别号,可是在本经里面说,这十二如来相继出世,这个说法这就不像是阿弥陀佛。那我们晓得,十方世界同名同号的佛很多,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阿弥陀佛在没成佛之前,他们三个人是同参、是同学,都亲近过古佛这十二如来,所以他成佛之后,他也有这十二如来的别号。这个别号是表示师承,是有渊源的,有师承渊源的,他是继承十二如来之法,是十二如来的传人。有这个意思。

  光是慧,慧里头一定有定,三昧就是定,「号曰三昧」,这个三昧是什么三昧?念佛三昧,注解里说「十二如来号念佛为三昧者」。这个注注得很好,在二十二面第五行最后一句开始。「十二如来号念佛为三昧者」,我们看这一段,「凡夫垢心,混若黄河」。黄河诸位没看过,不过现在探亲,好像观光的也不少,我们在大陆每个旅游的地方,都看到很多我们台湾同胞,都是讲台湾话的。旅行团我这次看了很多,每到一个地方,很多我们台湾同胞去大陆旅游。你们有机会看到黄河,黄河跟长江都一样,因为它河底是泥沙,所以水是混浊,不清净。你看下去水是黄色的,所以叫黄河,它不是清的,泥沙太多。古大德就拿这个来比喻我们凡夫的心,心不清净。怎么不清净?心里一天到晚是非人我、名闻利养、贪瞋痴慢,心怎么能清净得了?心里头真正没有是非人我了,没有名闻利养、没有贪瞋痴慢,心就清净。我们心里这些东西太多了,所以不清净,凡夫垢心,不清净。

  「外道妄想,逸如奔马」,像野马一样,这也是比喻。外道妄想多,外道并不完全指佛门以外的,包括我们学佛在内,学佛的人一天到晚在那里打妄想,这是佛门里面的外道。譬如我也接触不少人,现在还有很多人在想我过去是怎么样的,过去我是不是学佛的,我是不是参禅的,将来我会怎么样,这都叫打妄想。甚至於教下,教下走入佛门的外道很多。我举个例子,非常明显的一个例子,诸位就晓得。在很多年以前,大概总有二十多年前,我们大专讲座也有一个同学,学了几年,很认真,他能够讲唯识的《百法明门》。有一年师大中道社请他讲唯识,讲《百法明门论》,他也是跟我学的,他来告诉我他去讲《百法》。我就提醒他,我说《百法》那经上是明门,注意那个「明」字,我说我恐怕你到那里讲,百法不是明门,是黑门,黑暗。怎么会讲成黑暗,不是光明?这个《百法》一百法,你要讲得叫人听了之后开悟,这就明了;如果讲了之后叫人天天在想什么是八心王、什么是五十一心所,那就坏了。为什么?妄想!本来众生妄想就很多了,你何忍心又增加他一百个妄想,这哪里叫明门?这不是黑门是什么?明明是黑门。佛讲的是百法明门,到你嘴里头一讲是百法黑门,不是明门。所以教下要不开悟,都叫做妄想。

  清凉大师在《华严经疏钞》解释题目里就说,「有解无行」,你对佛法懂得很多,有解,没有行,行是什么?你所解的理与你的行不能相应,不能融成一体,大师说「增长邪见」。就是我刚才跟诸位说的意思一样,这百法,他不能把百法变成他自己的智慧,变成他自己的生活行为,那又增加一百个妄想,就增长邪见。祖师又说,「有行无解,增长无明」,就是盲修瞎练,很用功,真正在那里干,道理不懂,方法不知道,境界一塌糊涂,增长无明。所以,佛法讲「解行相应」,要有解有行,念佛也是如此。可见得这个很重要,希望大家要注意这个问题,不能偏重在哪一边,解行要并重,一定要把你所体会到的变成真正的智慧。

  《百法》说的是什么?说的是宇宙人生的纲领、真相,明了之后你真正觉悟,真正觉悟之后,你才能够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那是《百法》的目标,所以说明门。《百法》读了之后,还是放不下、还是看不破,那就是名符其实的增长一百个妄想,增长一百个邪见。这是我举一个例子说。所有一切经典你要是不会,禅宗常讲的会不会,「会么」,会是领会,真正的觉悟;你要不会,那你不是增长邪见就是增长无明,这点不可以不注意。这个十二光如来这是念佛三昧,即心不染污,心里也没有妄想。「故说三昧,欲令返染成净,舍散入寂也」,返染成净是对凡夫说的,舍散入寂是对外道讲。「势至菩萨标念佛为圆通者,小乘七生断惑证真,权教三只具因满果,故说圆通,欲令速证疾成,圆超直入也」。这是说圆通,势至菩萨标圆通。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第三集)1988/7台湾华藏图书馆大专讲座档名:05-01-03

  我们接著看,净与寂是修行的关键,净就是清净心,我们心离一切杂染,心就清净了;寂是离一切分别妄想,寂就是定,这叫念佛三昧。这边说「小乘七生断惑证真」,这是讲小乘阿罗汉,他修行非常的辛苦,时间也很长。七生从什么时候算?不是说今天你开始学小乘了从今天算起,不是的。他是从证得小乘初果算起,如果没有能够证得初果须陀洹以前不算,那个不算。证得小乘须陀洹果,必须要将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断尽,这就不是一桩容易事情。从这个断尽以后,天上人间七个往来,才能把三界八十一品思惑断尽,才能够超越三界,证得阿罗汉果,还没有见性。小乘难!

  权教菩萨要修三个阿僧只劫,这三个阿僧只劫从哪里算起?也是从小乘须陀洹算起,总是先要断八十八品见惑,你才证得位不退,从这个时候算起,三个阿僧只劫才能成佛。成什么佛?藏教佛,藏通别圆里头藏教佛,三阿僧只劫成藏教佛,这是因圆果满,这才叫做圆通。这个圆通水准很低,最起码的圆通。「欲令速证疾成,圆超直入」,换句话说,不必像小乘那样天上人间七次往来,也不必像权教菩萨要经历三大阿僧只劫,我们这个事情一生就成就。一生成就,而且是圆满不可思议的成就,这桩事情必须要深入净土经论你才能够明了。在以往,讲深入净土经论那不是容易事情,为什么?你要不通达半部《大藏经》,净土经论你没有办法通达。所以,通达净土不容易,这真正是难信之法。

  现在是印刷术发达,典籍容易搜求,尤其我们最近编印的黄念祖居士的《无量寿经》的注解,注得非常完备,非常的希有难得。《无量寿经》经文并不长,这一本我们印出来是九百多页,将近一千页,这么大的著作。同时我们这次重新编排《净土五经读本》,典籍就非常完备,《无量寿经》有九种不同的版本,《弥陀经》有三种,再加上《大势至圆通章》、《华严经.行愿品》、《往生论》、《观音势至受记经》,统统搜集在一起。我们装订成一册,一共有四百多页,这是净土最完备的经典,非常有利於净土弘扬。在过去弘扬净土,经典不完备这是很大的障碍。底下的文:

  「三昧,则总摄诸禅,圆通,则具足万行」,这就是这章里面所说的,就是三昧跟圆通,这两桩事情可以说把佛法大小乘教里头统统都包括了。三昧总摄诸禅,念佛三昧,三昧中王,所以念佛三昧称为宝王。你看古德有本小册子《念佛三昧宝王论》,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这就是超越一切诸禅。「圆通」超越一切宗教,「具足万行」,万行是菩萨所修的,超越了小乘,超越了权教。这个注子底下讲「重拣」,就是再给我们挑选,注解在二十二面倒数第二行当中。「三昧下,二重拣,谓此三昧,总摄世出世间一切禅定,拣非余三昧也」,拣别这个三昧跟其他三昧不一样,所以念佛三昧特别的殊胜。「如一巨冶,铸成千器」,冶是冶金炉,像炼钢炉一样,能够陶冶千万的器,这个意思就是能生万法,能成就不可思议的功德。

  「圆通具足八万四千一切观行」,就是说佛门常讲的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这一个念佛也就统统都具足了,真是一个法门都不漏。你修别的法门,这是修一个,挂一漏万;修念佛法门是一切圆满,没有一个法门不包括在念佛法门里。所以,念佛法门不可思议。「拣非余圆通也,犹阿伽陀,总愈万病」,阿伽陀是梵语,古印度有这种药,这个药很普遍,不管什么病你用这个药都有效,它能够治一切病。不像其他的药,哪一种药只能专治一种病,这个药能治一切病,这个好。念佛就像阿伽陀药一样,能治一切病,能度一切人,上自等觉菩萨,下到地狱众生,都能度,平等度脱,都能叫他成佛。所以这个法门的确是殊胜。末后这句是总结:

  「一心顿实,不亦宜乎」,这句话是劝我们。我们看注解,在二十三面第二行。「末二句,三劝诫,三昧,实教所诠」。在贤首家,就是华严宗,华严讲五教,小、始、终、顿、圆;天台讲四教,藏、通、别、圆。不管是四教、五教,里面有权有实,权是方便法,实是真实法,就是真实教学里面是讲三昧,这给你讲真实话。「圆通,顿教所诠」,圆通是顿,不是渐,是顿超,而不是渐学的,不是渐修的。「学顿实教者,是其所宜也」,我们今天如果说是发愿我们学顿教、学实教,这个法门正好适合,最好不过了。这是劝我们选择在一切法门里面选择这个法门。

  我们接著看底下,下面注解注得多好,「又上显圆义,此兼显顿实」,上是前面一段,前面一段是讲圆义,就是我们前面所讲的,这节是讲顿实。「众生念佛定当成佛,实也」,这是真实的,这个文字、语气都十分的肯定,使我们一点疑惑都没有。「起信云」,起信就是《大乘起信论》,马鸣菩萨作的,马鸣菩萨也是念佛求生净土的。这是他在《起信论》里面讲的,「专念阿弥,修善回向,愿生彼界,终得见佛」,彼界是西方极乐世界,最后是决定见佛的,见阿弥陀佛。「华严云」,《华严经》上说,「临命终时,诸根散坏,唯此愿王,引导其前,即得往生,见弥陀佛,蒙佛授记,不久当坐菩提道场,成等正觉」。这段话是《华严经》上「普贤行愿品」,就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里面的一段经文。

  「众生忆佛,现前即见,顿也」,我们念佛念到心清净、念到心诚恳的时候,佛就现前,你就见到佛了。一定要念到心清净、念到心真诚,这个时候见到佛,你会不会欢喜?如果见了佛欢喜得不得了,给你说,你见不到佛,佛不会现前,因为欢喜心不是清净心,你心不清净。见到佛很欢喜,欢喜到得意忘形,佛还在面前,给诸位说那不是佛,那是魔变的。古来修行人,一生见很多次的佛,他一句话都不说的,他也不会告诉别人「我见佛了」,不告诉别人,绝不宣扬。这是好境界,见到如同不见,心里面决定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决定不受外面境界影响,他心在三昧,心在定中,不受它影响。佛现前来,给自己做个印证,经上讲的话没错,只是给你做个印证而已。现在见佛了,临命终时佛决定来接引,决定没错的,念佛人必定有这样的感应。

  但是这种感应现前,你要保持你的清净心,不必见到佛,见到这个也说,那个也说,那就大错特错。甚至於现在还有一种贡高傲慢的心理在那里作祟,好像我修行,我自己不给人家说我见到一些瑞相,好像显得我没功夫,我没有境界。没有见到也造谣生事好像是见到了,彷佛见到,到处去宣传,那骗人,自欺欺人,充面子,这是错误。这样的心态学佛,不久他也能证果,证什么果?证神经病的果。学上几年,他的果报就先到精神病院,以后当然入三途,没话说的。现前就神经分裂、神经失常,变成神经病,佛门常讲著魔,来生必定是三恶道。所以,你见到一些瑞相不必说,你用不著说。古德自己境界只有给什么人说?给自己的老师可以说,求老师做个证明,这可以。真正的大善知识可以讲境界,不是这样的人决定不说。因为念佛是依法,不依神通、不依感应,法是经典,我们只要依照经典的理论、方法、境界去做就行了,不依靠神通,不依靠感应。但是神通感应一定有的,有,我们不依靠,有,我们不炫耀,我们也不宣扬,我们宣扬的是正法。「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要守住这四依法。这是讲顿。

  「佛藏经云,无觉无观,名为念佛,无想无语,是名念佛。」念佛实在讲是有觉有观,怎么会变成无觉无观?念佛人是有想有语,前面不是说忆佛,忆佛就是想佛,称念,称念是语,怎么会变成无想无语?这个地方诸位一定要搞清楚,你要是望文生义那又错了。无觉是无错觉,有正觉;无观是无邪观,有正观。《十六观经》里面讲的,依照那个经典是正观,不依照经典是邪观,说得清清楚楚的。所以这个地方说的无觉是无妄觉,无观是无邪观,他有正觉、有正观,这是念佛。什么叫正、什么叫邪?凡是与三经,现在我们讲净土五经,与五经一论相应的是正,与五经一论不相应的那就是错觉,那就是邪观。所以一定要依五经一论。

  无想无语,无想是无妄想,无语是无杂语,杂心闲话没有。想就想阿弥陀佛,我们心里头不想则已,想就想阿弥陀佛,或者想经里面的境界,想《大势至圆通章》讲的境界,想《无量寿经》的境界,想《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的境界,想十大愿王,这是正确的。因此经要念得熟,念得熟我们常常就想,想西方极乐世界,那跟想佛是一样的,完全相同,想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这个法门是解行相应,非常著重於实行,行,实在讲行门里面观想是最重要的。心里头常常有佛,常常想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这个境界就会现前。上一堂跟诸位讲的,十法界依正庄严从心想生,所以观想非常重要。

  夏莲居居士会集《无量寿经》之后,经典依据有了,可是修行的方法?他又编了一部《净修捷要》,这就专门讲修行的。《净修捷要》是依据善导大师,善导大师是唐朝时候人,是我们中国净土宗第二代的祖师。日本人对於善导大师非常尊敬,因为在唐朝,日本派了很多出家人在中国留学,多数都是亲近善导大师的,所以日本善导寺很多。我们台北善导寺是日本人建的,纪念善导大师。你只要看到善导寺,决定是净土宗,决定修净土的。善导大师教给我们修行的方法,是身专礼阿弥陀佛,礼是礼拜,我们拜佛,拜阿弥陀佛;口专称阿弥陀佛,就是念阿弥陀佛;心里面专想阿弥陀佛,叫三业专修。这样修法他老人家说,一百个人修一百个人往生,一千个人修一千个人往生,万修万人去。

  夏莲居老居士就根据善导大师这个意思,编辑《净修捷要》,它里面一共是三十二拜,三十二拜,身礼;每一拜念三句南无阿弥陀佛,口称。每一拜里都有观想,观想的内容包括了净土三经一论,就是《无量寿经》、《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往生论》,四样东西融合起来,在三十二拜里面统统观想到。所以,确实是善导大师这个开示,他做出一套仪规给我们,这个仪规非常简单,人人都容易修。这次我在北京遇到黄念祖老居士,这是夏老师的传人,传法之人,他把这个交给我,我们现在在筹备赶快把它印出来,使大家修行可以依据这个方法,简单、有效。他在序文里面说,依据这种方法来修,妄想、杂念不会现行,真正能够达到此地所说的圆通顿实,能够达到这个目的。所以这是无想无语,我们不能够错解了意思。

  「摩诃般若云」,这就是《大般若经》里所说的,「菩萨摩诃萨念佛」,菩萨这是指的从初发心到三贤位,这是通称;摩诃萨是大菩萨,特别指的是地上菩萨,从初地到等觉这十一个位次称为摩诃萨。这些菩萨摩诃萨念佛,「不以色念,不以受想行识念」,为什么?色、受、想、行、识,我们简单说这不是真心,再说得通俗一点,你们好明白一点,受想行识都是不老实。所以老实念佛,老实念佛不用受想行识,老实。老实是什么?真心、诚心。受想行识都不是真心、不是诚心,所以这不老实。念佛里头还有妄想,这哪里能算老实!所以,念佛要用真心念,要用至诚心念,那个感应比什么都快。《弥陀经》里面讲它的成就,那种快绝对不是禅跟密能够比的,若一日到若七日就成就了。禅,七天能不能成就?密,七天能不能成就?不能!唯独这个法门,一天到七天能成就。可是你要用真诚心,如果你用受想行识去念,七天不能成就,七百天也不能成就,这个诸位要知道。

  但是这个法门比其他的法门还是不相同,我们用识心去念,用受想行识这个心去念,念久了也能够念到一心。如果不用受想行识,的确从一天到七天必定成就;用受想行识大概念到两、三年,念三年,三年、五年可以成就。那三年、五年成就,也是从受想行识的心念到真诚的心,换句话说,真心不能现前就不会成就。我们要想培养真心,受想行识的心要远离它。受是什么?是感受,苦乐忧喜舍的感受;想就是分别,就是分别心;行就是执著心。这要配八识来说,想是第六识,行是第七识,末后那个识是阿赖耶识,第八识,受是前五识。所以,我们要离开八识,换句话说,我们不用分别、不用执著,无分别心、无执著心就行了,就可以了。无分别、无执著是对一切法,我们六根接触一切六尘,不用分别、不用执著,万法一如,万法平等,我们内心求这个,这是真正的功夫,真实的功夫。外境随缘,这是昨天晚上跟诸位讲的,随缘不变,不变就是我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我这个决定不变;外面随缘,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真心,清净、平等、慈悲才能够显露出来。

  「以诸法自性空故,今兼显此,故顿实者,宜应学也。」顿实不仅仅是讲这一章经,整个净土的教学都是顿教、实教,也是究竟圆满的教法。所以在天台五教里面,终教、顿教、圆教,净土法门是终、顿、圆教所摄,这是我们应该要修学的。所以这是极力的来劝勉我们。

  后面一段,「引取胜益劝修」,胜是殊胜,益是利益。诸位翻开来二十四面第一行。「闻说佛名,威光证入於无尽,忆想佛境,德云解脱於多门」,我们先说这四句,这四句都是引《华严经》的。所以古德把《无量寿经》称之为中本《华严》是有根据的,不是随便说的。这一段诸位请看注解,注解在二十四面第三行,我们从当中看起,这是解释「闻说佛名」。「华严云,胜云佛现时,宝华林中,出说三世一切诸佛名号音声,时彼如来,於众会中,说普集一切三世佛自在法修多罗」,修多罗就是经。这是说明这几句话的来源,不是灌顶大师在此地造谣,不是他自己的想法、看法,不是的;他是依《华严经》做根据的,引用《华严经》的意思,这是闻说佛名。「威光证入於无尽」,这就是「入无尽者」,这也是《华严经》上的意思。「华严云,胜云佛所,证得一切诸佛功德轮三昧,证得一切佛法普门陀罗尼,了知一切佛决定解庄严成就海,了知无边佛现一切众生前神通海,了知一切佛力无畏法,於善眼佛所,即得念佛三昧,名无边海藏门,如是等十千法门,皆得通达」。这是讲威德光明证入於无尽的意思。这一段经文不能细说,细说至少要两个小时,你们过去听过《华严经》的人晓得。在此地他引用的,我们念一遍就晓得他这是有依据的,不是随便说的。

  所以,佛的名号威德、光明不可思议,只要将这一句佛号念好,什么叫念好?把我们一切分别执著妄想念掉,就念好了,佛号威德光明就起作用。我们心里才有一个念头,第一个念头起来,不要紧,古人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第二个念头就换成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觉;换句话说,我们自己决定要注意到,我们一切的念头、妄想不能叫它相续。在没有妄想、没有妄念的时候,可以不念佛;一有妄想杂念起来的时候,一定要念佛。为什么?因为一切妄想杂念,前面那个道理你要是会通了,你明白了,那是什么?那是想六道轮回,那是在制造六道轮回,这个事情麻烦了。我们现在想出六道轮回,换句话说,决定不能有六道轮回的这些妄想、杂念,再不能有。我们一心一意想求生西方净土,一心一意想成佛,成佛第一个妙法就是念佛。所以,应当把所有一切妄想、杂念统统转换成阿弥陀佛,这就对了。阿弥陀佛就是觉。

  我们常常也看到,像念佛的时候,这一堂课下来,大家在后面张家长李家短,或者说我有什么境界,说这些,这都是杂心闲话,为什么不念佛?可见得我们妄想习气太重、太深了。觉明妙行菩萨警告我们,「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这是《西方确指》里面觉明妙行菩萨的一首偈子。为什么要说杂心闲话?希望我们时时警惕自己,时时提醒自己的觉悟,这佛号的效果你才能够觉察得出来。确实能够帮助你伏烦恼、断烦恼,成就念佛三昧就是成就禅定,帮助你开智慧,明心见性。特别是这一章所说,「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心开,心开意解就是明心见性、大彻大悟,这一句佛号,不要用别的方法,妙绝了,妙极了。

  「忆想佛境,德云解脱於多门」,这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德云比丘,这是善财童子第一个参访的善知识,教善财童子念佛。所以,五十三参第一个善知识教善财童子是念佛法门。我们再继续看,二十四面倒数第二行最后一句。「忆佛境者,华严云,德云告善财言,善男子,我唯得此忆念一切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见法门」,这是第一个,教他念佛法门。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最后一个善知识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更清楚、更明白的告诉他,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教他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华严经》里面虽然讲了两千多个法门,文殊、普贤、善财在两千多个法门选择的是哪个法门?是念佛求生净土的法门。这个意思,诸位要好好去想想,《大方广佛华严经》里面所提倡的是念佛求生净土的法门。

  今天讲密宗,密宗很盛行,他们那个密,路都走错了;真正的密是什么?念阿弥陀佛,这个路子才正确。密宗的开山祖师,第一个祖师是金刚萨埵菩萨,金刚手菩萨,是龙树菩萨开铁塔见到金刚萨埵,把密法传授给龙树菩萨。金刚萨埵是什么人?是普贤菩萨的化身。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普贤菩萨的化身也是教人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但是你要晓得,持名念佛比用咒三密加持的方法方便得多、快速得多。那个方法容易著魔,持名念佛决定不著魔,稳稳当当!这个事实的真相知道的人不多。所以今天学佛,你能遇到真正善知识这是你有福,你真正有善根福德。你要是走错了路,你遇到邪师,那就很可惜,不但这一生你在佛法上不能成就,一定走到岔路上去,那个果报就很难讲了,往往果报非常凄惨,这是我们应当要觉悟的。

  「德云解脱於多门」,「多解脱者,华严云,所谓智光普照念佛门,乃至住虚空念佛门等,二十一种」。这都是德云比丘给善财童子所说的,他说了二十一种念佛的法门,这二十一种是方法,二十一种方法。方法再多,统统都是忆佛念佛,忆佛念佛是以念阿弥陀佛为主。因为十方三世所有的诸佛统统是念阿弥陀佛,也都是劝勉一切众生念佛求生净土。所以,念佛求生净土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弘扬的,接引一切众生即身成佛的第一法门。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第四集)1988/7台湾华藏图书馆大专讲座档名:05-01-04

  这一次讲座,因为时间只有七天,很希望同学们将《圆通章疏钞》真正能够有些了解,希望没有讲到的这些部分自己要看。问题尽量的都在《疏钞》上,就是《疏钞》以外的问题最好我们不问,我们把时间专注在这一门上。

  问:这位同学他提的是,曾经听过师父的《十四讲表》,里头说不持咒,在平常功课是否可以念佛为主,持咒为助行?

  答:这个经里告诉我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不假方便就是不需要用别的帮助。这个意思就是说不必持咒、不必参禅,就是一句佛号就能叫你明心见性、大彻大悟,所以它是主张专修的。持咒,我们这里面有往生咒,它与这个相应,所以念往生咒不在此限,可以念往生咒,其他的咒的确可以不必要。大悲咒是念观音菩萨的,是与观音菩萨求感应的。但是真正感应一定要自己生起大悲心才有感应,执持大悲咒而没有大慈悲心是不会有感应,这点诸位要知道。大悲咒,有很多人讲念大悲水可以治病,很灵验的,那个持咒的人一定心地非常慈悲,真正发大悲心,他就会有感应。如果持大悲咒,虽然念得很好,念得很熟,他没有慈悲心,他念的大悲水没有感应,可以试验一下就晓得。所以大悲咒,一定是要把自己的大悲心给念出来。念阿弥陀佛是把自己的佛性念出来,大悲心当然在其中,清净、平等、慈悲。所以,理事都要明了。

  问:第二个问题,十地菩萨尚有一分无明,而如观音、文殊菩萨,皆已成佛,而现菩萨相度化众生,为何仍有一丝无明?

  答:菩萨里面,通常经上讲有三类,第一类就是一般的菩萨,虽然发了菩提心,并没有证得,这个我们叫名字菩萨。确实发了菩提心,修六度万行,没有入境界,也就是《金刚经》上所讲的四相没破。《金刚经》说得很明白,「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那不是真菩萨,那叫名字菩萨,这是第一类。第二类真菩萨,破了四相,从初住位到等觉位,这是真正的菩萨,叫实教菩萨。我们前面讲过的实、顿,实教菩萨。第三类他已经成佛了,他成了佛,所以叫倒驾慈航,再退到菩萨的位次来,为了度化众生。所以有三类。佛退到菩萨位上来的时候,他没有无明,他就是佛,以菩萨的身分出现而已。你问的像文殊、普贤、观音之类的,这是已经成了佛的,再退回菩萨地位上,他没有无明。我们通常讲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那是指真正的等觉菩萨,十地菩萨,他不是倒驾慈航的。

  观音、文殊、普贤,有没有?有,因为同名观音菩萨的很多,同名普贤菩萨的也很多。我再举个比喻给你说,菩萨是通名,像你们在学校里面称教授,教授是通名,观音菩萨、普贤菩萨还是通名。他说教授,他什么教授?国文教授、数学教授,你说是不是通名!国文教授有多少人!张、黄、李、赵很多,不是指一个人。所以观音菩萨不是指一个人,普贤菩萨也不是指一个人。就好像在学校念书,我们讲国文教授,不是指一个人。学校那么大,每个班级都有国文,国文教授很多,英文教授也很多,数学教授也很多,不是指一个人。所以,同样是观音菩萨,有等觉的观音菩萨,有十地的观音菩萨,有十回向的观音菩萨,有成了佛倒驾慈航的观音菩萨,不一样,这个我们要晓得。譬如说你修观音法门,你依照观世音菩萨三经来修学,你就是观音菩萨。你是什么观音菩萨?你是初发心的观音菩萨,你不是那个倒驾慈航的观音菩萨,但是名称一样,都是观音菩萨,这个要知道。我们现在一称观音菩萨,大家都会想到阿弥陀佛旁边的观音菩萨,那个没有无明,那是倒驾慈航的。

  问:这位同学,他说常闻虚空中的念佛声,应以何心境待之,依此念佛声而念,或以自心而念?

  答:如果你常常念佛,这个境界是好境界;但是你如果执著这个境界,那就变成魔境了,所以不能执著。我们常常听到空中,我们自己确实没念佛,但是佛号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可以跟著它一道念,或者不跟念专听都好。不要以为这很奇怪,这个感应,一般念佛人念到功夫成熟,决定有。而且这个境界现前,证明你念佛功夫得力了。这个念佛的音声是从自心生起的,我们只要不执著它,就是好境界。不要以为这是很了不起的感应,我自己怎么样,不要起这个心,以平常心看待就好。通常真正用功,以清净、至诚念上三、五天,这个境界就会现前。

  问:这位同学有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难道这一切现象都是假的?又我们如何去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

  答:这个问题是从《金刚经》上来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是事实,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佛在三千年前给我们说破这个事实真相,现在我们的科学家证明了,证实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有一切现象,现在科学家明了都是像原子、电子、基本粒子组合的,根本就没有这些现象存在。只有什么东西存在?那个基本的粒子存在,只是它的排列方式不一样,排列方程式不同,看到森罗万象。所以,一切现象就是这些东西缘聚,聚就有相,散了就没有相。譬如我们这栋房子,我们从最粗的地方来讲,这房子是一些钢筋、水泥、砖头、石子,依照我们构想把它排列出来现的相。如果这些材料堆积在那边,你不承认那是房子,把它排起来就是相了。排起来还是那么多的物质,把它折下来堆在那一堆还是那么多的物质,所以物质不生不灭。

  相有、相无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佛法里面讲真实,真实是永远不变的,永远存在的,那是真实;凡是有变化、凡是有生灭的都不真实。所以一切的现象都是一些基本的物质,我们现在讲基本物质,缘聚缘散而现的现象。你不能说现象不存在,现象确实存在,现象也确实是有;虽然它存在,虽然它有,它不是真有,它不是永恒的存在,它是暂时的存在,刹那刹那在变化。如果我们从科学更深入去观察,这些基本粒子、原子、电子存在不存在?也不存在。现在科学家明了了,原来是波动,连物质都不能存在。这就是物质可以变成能量,能与质是一不是二,这就更深入,与佛经里面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完全相应。所以,这一切现象有,就正如同我们作梦一样,梦有没会?有,是不是真的?不是真的。

  佛把这个事实真相告诉我们,告诉我们有什么好处?好处太大了,我们可以生活在这个世间得到真正的快乐,真正的自在。为什么?不要去执著,不要去计较,不必患得患失,何必那么认真计较?假的,不是真的,何必自己找自己的烦恼?才真正能够做到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真正实践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希望在这个生命过程当中,把我们的真心、把我们本性完全显露出来。我们的真心、本性不能显露,就是误解了这些虚妄,把它当作真实,在这里面产生无量无边的烦恼,障碍真性的显现。所以,说出真相有很多的好处。

  观照是修行功夫的第一个阶段,观照就是觉,禅家用这个名词。禅家在修行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观照,第二个阶段是照住,第三个阶段是照见。《心经》里面「照见五蕴皆空」,那是入最高的阶段,那是明心见性。观照就是提起觉心,譬如我们讲念佛,前一堂跟诸位讲的,「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觉就是观照。我第一个念头起来了,这个不怕,第二个念头马上换成阿弥陀佛,这叫观照。到我们只有一句佛号,一切妄念没有,那就是照住,照住就是三昧,就是念佛三昧。在禅宗讲,照住就是得禅定。再往上去照见,那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就是我们常讲的明心见性、大彻大悟,那是照见。照见不容易,相当不容易,修禅的人得禅定,照住,这是有人能够做到。但是观照,这是一般初学用功夫的可以说普遍都能做得到的。

  所以这是修行的三个阶段,它也是从纲领上说法,无论在哪一宗无论在哪个法门,都有三个阶段。像念佛里面不讲观照,观照、照住、照见,不用这个名词,它讲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跟禅家的境界相同。功夫成片就是禅家讲的观照,事一心不乱就是照住,理一心不乱就是照见,用的名词术语不一样,事实的境界是一桩事情。

  问:第二个问题,「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有没有其他积极的意思?

  答:有,有积极的意思,这积极的意思成就你的智慧,成就你的定力。你晓得「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跟前面「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意义相同的,这是你真正智慧现前,你真正认识一切法的真相,这是智慧。真相认识之后你决定放下,放下跟诸位说不是事放下,心里头放下。心里面再不会受这一切法的影响,说得更浅一点的,不会在一切法里头有得失的观念。我得到也是虚妄的,失掉还是虚妄的。譬如你作梦,你梦里面得到黄金,或者你梦里头什么东西被别人抢去了,都是假的!真正觉悟了,我在作梦,那很自在,得失的心没有了。如果我们在世间得失的心没有了,你就好自在,你烦恼没有了,你真正就快乐。实在讲这个世间无得亦无失,没有得失,得失是个妄念,是个错误的想法。你看在《百法明门》里面,得失是属於不相应行法,二十四个不相应行法第一个就是得,得的反面就是失,一样的意思,不相应行法。不相应行法拿现在的名词来说,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是事实,事实上没有,只是个抽象的概念,绝非事实。所以你真正明白了,你把这个放下,没有得失,这人好自在!

  而我们在世间一切受用,这是因果,「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你命里有的,我想不要,不可能,你不要它还是会来;命里没有的,我想去求,你也求不到。这桩事情诸位好好念念《了凡四训》,《了凡四训》真正念通了,你会非常自在,非常快乐。你晓得你命里所有的一切丢不掉,一样都丢不掉,谁也抢不去;你命里没有的,怎么强求求不到。一个人能够安分守己,心情是定的。所以,袁了凡能够跟云谷禅师在禅堂里坐三天三夜不起一个念头,他不是禅定的功夫。云谷禅师佩服他,了不起,你很难得,三天不起一个妄念。袁了凡说了老实话,我的命给人算定了,我起妄念也没用处。云谷禅师说,我本来以为你是功夫了不起,原来你还是个凡夫。袁了凡可以说是标准的凡夫,我们连标准都够不上,很可怜,他那样才算是个标准的凡夫。圣人是什么?圣人是明白事实真相,他只不过是相信自己的命运,不会强求,安分守己度他的一生,就真正得到快乐,没有烦恼,没有忧虑。

  所以,这有它积极方面的意义。更积极的是造福,袁了凡遇到云谷禅师之后,才了解命运有,但是命运不是不变的,命运是操纵在自己手上的,自己可以创造命运,可以改造命运。以后他真正改过来,完全改过来。所以,命运是自己创造的,自己可以改变的,这是它积极的意义。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可以成佛,我们可以成菩萨。我们成佛、成菩萨之后,可以在十法界里面乘愿再来,普度众生,帮助一切众生圆成佛道,这是最积极的意义。

  问:第三个问题,虽知有三恶道,三途苦,但若众生不觉察其苦,那么受果报之时痛苦是否存在?

  答:存在的。现在他不觉察,他为什么不觉察?他迷得太深。譬如那些吸毒的,他认为吸毒很乐,他沉迷在那里面,他不觉察;一旦毒品来源没有了,他的苦立刻就觉察到了,他天天在吸他不觉察到,一天不吸那就不得了。他会不会有断的时候?有断的时候,必定有断的时候。到他觉察痛苦的时候,他已经后悔来不及了。所以,今天一天到晚心里想贪瞋痴的,他想得很高兴,将来堕到三途,这个苦了。堕三途他知不知道?知道,这个时候后悔来不及了。必须要他果报报尽,那个罪要受完,就好像判刑的人一样,一定要把他服刑的期间服满,他才能够出头,这是很苦的事情。

  问:这位同学有六个问题,上品上生是否净土法门当中最高的境界?

  答:这是在修行过程当中是最高的,不是证果最高的,是修行里面最高的。证果比这还要高,那是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这是讲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到达的时候上品上生是最高的。

  问:第二个问题,持名念佛至三轮体空,是否为实相念佛?

  答:是的。但是这个相当不容易做到,因为三轮体空的时候,连三轮体空这个观念都没有;如果自己还觉得有三轮体空这个念头存在,你已经没有空,三轮没空。所以,这是相当高的境界。譬如六祖讲「本来无一物」,你还觉得本来无一物,你已经有了,你有一个本来无一物,你还是没有到无一物,还是有一物的境界。所以,真正入三轮体空,连三轮体空都没有,跟六祖讲的「本来无一物」是同一个境界,这个时候是实相念佛。

  问:第三是《观无量寿佛经》中,中品、上品生者不用持名念佛,为什么?

  答:他是用观想。因为念佛的方法在《观经》里面提出了三种,除了实相没有说之外,实相太高了,决定不是凡夫能够修行的。实相是什么人修?是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因为他才入实相的境界。权教菩萨他还有四相,《金刚经》上说的四相,有我、有人相,你达不到实相境界;真正四相没有了,四相空了,那是实相境界。《观经》不讲那么高,讲一般境界里面,它讲观想、观像、持名,这三个方法都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所以它讲的是观想念佛。实在讲这三种方法我们可以合起来用,三种方法里面最方便的、最殊胜的是持名,所以《无量寿经》里采取持名,《弥陀经》里采取持名。你就晓得,虽然用观想到上品,持名一样也是能达到上品。所以,方法虽然有三种,任何一种方法都可以达到上上品,不仅是中品、上品,这是我们应当要晓得的。

  问:第四个问题,《大势至念佛圆通章》之念佛法内,是否为自力法门而不用发愿求生,是否较难,指「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答:这还是他力法门。为什么?我们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就与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感应道交,所以这个法门是属於二力法门。靠我们自己心想,靠阿弥陀佛的感应,是二力法门才有这样殊胜的功德利益。如果是不发愿求生是决定不能往生的,这点诸位要知道,是不能往生的,你只能够与西方极乐世界结个缘而已,这一生不能成就,那就很可惜了。所以,《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自他佛统统念的,绝对不是只念自佛,不念他佛,自他不二!自佛与他佛当中没有界限,自他是一不是二,这个感应才快速,它才是圆、才是顿。如果自他当中划了界限,这就不圆了,也就顿不了,自他当中没有界限。

  问:现世是否可成就念佛三昧,证无生法忍?

  答:可以,可以做得到的,证无生法忍是属於理一心不乱。《大势至圆通章》这个方法就是最好的指导原则,就是「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自得心开就是成就念佛三昧,证无生法忍,就是这个意思。所谓不假方便,不用其他的方法,就是纯粹用念阿弥陀佛的方法,这个方法观想、观像、持名三个可以合起来用,一而三,三而一。譬如说我们念一句阿弥陀佛,我们心里想阿弥陀佛,心里想阿弥陀佛是属於观想。如果我们面前对著有阿弥陀佛的佛像,供养西方三圣佛像,我们眼睛见到,这是观像念佛。所以,有观像、有观想、有持名,这三个合成一个。我跟大家介绍的,就是夏莲居老居士编的《净修捷要》,他就是把三个合成一个,不仅是身礼佛、口称名、意想佛,实际上他把观想、观像、持名合成一个,这个方法非常殊胜。

  问:持名念佛不劳观想,与观想、观像念佛,谁较殊胜?

  答:这个意思刚才讲过了,实在讲,讲殊胜是持名殊胜,的确是持名殊胜。因为持名可以能够做到不间断。你要是纯粹讲观想,依照《十六观经》,那个相太微细了,我们心粗,相细,不容易观成,这是难。如果专修观像念佛,你一天到晚你要面对著佛像,那你的福气很大,你不要工作,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在佛像面前。你也不要去工作,你的一切生活有人照顾,有人给你烧饭,有人给你洗衣服。否则的话,你烧饭,佛像就断掉了,你离开佛了。那是很大的福报,这种大福报的人不多,不但是在家人很难,出家人都做不到。持名有个好处,行住坐卧不管在哪里,我这句阿弥陀佛不断,这个方便,所以它的确是三种念佛当中最方便的。因此自古以来,修这个法门的人都是以念佛为主,观想、观像来辅助。

  问:这位同学问的,如何不以色受想行识念佛?

  答:这个问题我们在前面曾经讲过。虽然话是这样说,我们能不能做到?其实是不能做到的。我们现在还是用色受想行识来念佛,这是诸位要明了的。用色受想行识念佛是我们凡夫初学的阶段,高级的就不用。就像刚才所讲的,念佛的三个阶段,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乱都是没有离开色受想行识的。到理一心不乱,三轮体空,离开了,就不用这个了。所以经上讲的,不用色受想行识念佛,那是高级的人,那是实相念佛,不是初级的,我们一下做不到。但是要明白这个道理。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念到相当程度的时候,我们能够把这个放弃、舍掉,更升一级。假如你不明白这个道理,你死执著在色受想行识念佛,你顶多只能够念到事一心不乱,你不可能证到理一心不乱。就是功夫到那个程度了,要肯舍,像你念书一样,你小学毕业了,你能够把小学舍掉,你才能升中学;你要是留恋,我小学不能舍,你永远不能到中学。所以你明白这个道理,上面还有高的境界,达到这个层次了,我这边要舍掉,才能够晋升。

  问:念佛与念咒有何差别?

  答:这个差别很大。念佛,这个心变成佛,前面讲是心作佛,心立刻十法界里变佛法界。你念咒不一定变佛法界,咒里头内容很复杂,有很多咒都是跟鬼相应的。所以念咒的时候它感应特别快,特别殊胜,就是与这些天道、鬼道,因为很多咒语都是鬼神的名号,你叫他他就来了,他就现前。所以他有特别快速的感应。你跟他往来久了,关系密切了,眼前可以得一点小的利益,以后你想摆脱他的控制不太容易。就跟黑社会一样,参加、进去容易,以后你想摆脱他很困难,往往你受这些鬼神控制,你不听他的话,他就来找你麻烦,那你真是无可奈何了。念佛,我心变成佛心,变成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这与妖魔鬼怪不相干。所以这个不相同,差别很大。

  咒里面,往生咒就是念阿弥陀佛,这是与阿弥陀佛相应的;前面跟诸位说了,大悲咒是与观音菩萨相应的,这是我们知道的;六字大明咒也是与观音菩萨相应的。如果我们遵照这个经训,「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我们可以不必持咒,专念佛号就好。持咒,往生咒可以念,大悲咒也可以念。

  问:第三,极乐世界是报土还是化土?

  答:极乐世界很特别,不是化土,也不是报土,是法性土,这个不可思议。所以,与十方诸佛的世界不相同,它是性德的相分。十方土是不是性德的相分?是的,当然是离开性德没有一切法,那是性德迷的相分。西方极乐世界是性德悟的相分,这里有迷悟不相同。

  问:这位同学第一个问题说,无想无念时,可以不用念佛,为什么?会不会上无想天?

  答:如果你一直能够保持无想无念,那就到了无想天了,那个麻烦就大了。这是说我们念佛的人,不是说你一天到晚不念佛,念佛的人,早晚两堂功课不能缺,可见得你是念佛。平常的时候保持著佛号不断,这个好,念得愈多愈好。偶尔在我们没有妄想、没执著、没有分别的时候,这个时候不念佛可以。为什么?念佛目的就是教我们心清净,我们心已经清净。但是这个清净心你保持不长久,你又会胡思乱想,念头一起来,马上改成佛号,念佛效果在此地,所以要懂得这个方法。如果你一直保持在无想无念,那你是修无想定,你的果报在无想天,那就错了。

  问:第二个问题,见佛有何好处?又法喜充满的告知他人,以启他人之信心,有何不可?

  答:这告诉人是看什么人,真正对於念佛有信仰的人,真正肯念的人,可以告诉他;对不信的人,不修念佛法门的人,不必告诉他,告诉他他会毁谤。所以这要看人,看什么人,不是每个人都不可以告诉的。见佛的好处前面说过了,给我们做个证明,念佛不是假的,功夫决定不会落空,佛给我们做见证。但是佛相出现的时候,现前见佛不是天天见,不是常常见;如果天天见,常常见,这著魔了,那个问题就大了。你在一生当中,见到一次、二次、三次,这好相,决定是好相,常常见到那就不是好相,这大家要注意到。魔才常常出现,佛菩萨不是常常出现,偶尔出现,当你功夫到一个阶段的时候,他出现给你做个证明,你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问:这三十二拜每一拜念三句佛号,每一句佛号有观想,请师父慈悲再开示一遍。

  答:这个我看看,夏居士这个本子如果印来不及,我看你们人数不多,我们影印几份送给你们好了,内容非常好,大家可以照这个去修。

  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第五集)1988/7台湾华藏图书馆大专讲座档名:05-01-05

  我们接著看,二十四面第一行最后两个字看起:

  「有此胜益,应当信行,何得自暴自弃,不愿不修耶」,不愿就是不肯发愿求生,不肯念佛修学这个法门。这个四句是劝勉我们。注解注得很详细,这一节很好,也是佛学重要的常识。注解在二十五页第二行的后半段,「有此下」,就是有此胜益,注解这一段。这是「结劝」,这四句前面两句是「正劝」,后面两句是「结责」。「诸余法门」,这是讲除净土之外的八万四千法门,或者像四弘誓愿里面讲的无量法门,「浅则上根不被」,这个「被」是破音字,正确的读法就是加披,我们现在用挑手边,加披。在古时候没有挑手边这个字,这个意思跟挑手边通用,但是念披,加披。现在有很多人就念加被,大家都念错了也就对了,这是从俗,正确的读法是加披。台语的发音是正确的,加披是正确的。上根,法门里面有浅有深,浅不能够被上根。「深则下根绝分」,譬如说像禅,像《华严》、《法华》,这下根的人没法子修学。

  「唯此一法,利钝兼收」,这就是讲净土持名念佛这个方法,这个方法巧妙,利根就是上根,钝根就是下根,前面说过,上根可以一直到等觉菩萨,下根到地狱众生,统统都能够得度,这才看到佛度众生不可思议。我们在佛门里面常常听到赞佛,佛是万德万能,真的?有些研究教的人说,万德万能是对佛的称赞,不是真的,说佛也有所不能,并不是真的佛万德万能。我们听了这些话,乍听感觉得也满有道理,其实不然,佛确实是万德万能,这个话不是赞叹的。诸位要晓得,佛不是指一个人,要把佛这个字的本意要认识清楚,佛就是自己的心性,明心见性,见性就叫成佛。所以说佛万德万能就是心性万德万能,如果我们心性显现出来,它的作用确实是万德万能,这个话不是赞叹,是真实的。佛有没有能力将要堕地狱的众生叫他马上就成佛?我们在净土经里面看到了,确实如此,那个重罪要堕地狱的人,可以叫他不堕地狱立刻成佛,这是没有话说了。

  这种理论、方法、教义,唯独净土才讲得完善、讲得详细。为什么其他经典里面说得没有这么详细?其他经典的理论、方法摄受众生的根性不相同,就是有些经典专门摄上根人的,下根人没分。像《六祖坛经》,六祖大师所说的,他所接引的众生是上上根人;换句话说,上上根人跟他学有用处,上根以下的人都没用处,得不到利益。《坛经》里面又说了,北传一支,这是五祖大师两个学生传法的,北传是神秀。神秀这一支在北方传五祖的法,他接引的对象是大乘根人,而六祖是接引上上根人。你看这两个人就不相同,接引的对象不相同;换句话说,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他都不收,他都不要。这就是接引众生根性不相同。不像这部经,这部经是什么根性统统都收,而且平等的成就,这个不可思议,这个意思统统在《无量寿经》里面。所以《无量寿经》不可以不读。

  我们学佛,如果真正发心,将来专弘佛法,专修净土,净土五经一定要能背诵。我们每天读诵,我觉得至少要读一千遍以上,读得愈多愈好。诸位要知道,读经的作用不可思议,现在人怕念书,叫他背书他吓得不得了,不肯背书,这是很大的错误;背书、背诵是修戒定慧的方法,非常好的方法。中国古时候,寺院丛林里面教新学的出家人,就是刚刚出家的人,「五年学戒」。出家剃了头,五年,初五年学戒学什么?学出家人的生活,就是五年当中把《沙弥律仪》统统做到,《沙弥律仪》十条戒、二十四门威仪全部做到;换句话说,那是出家人的生活,五年学戒学的这个,也就是进入佛门的生活教育。好像新生入伍训练,佛家是五年,五年的时间入伍训练。五年之后,才有资格去受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五年之内只是沙弥。除了学出家人生活之外,那就是读经。寺院丛林天天有讲经,他没有资格去听经,禅堂里面,他没有资格进禅堂门。你们看看《六祖坛经》,六祖大师到黄梅住八个月,才八个月,不到五年,他没有资格进禅堂,进禅堂要满五年,在一个寺庙里头要满五年才有资格进禅堂。念佛堂也是如此,不满五年不可以进念佛堂。

  五年当中背书,哪一宗它有哪一宗的经典,譬如贤首宗,那要背《华严经》,那是它的根本经;天台宗它是以《法华经》为根本,法华不仅要背经,法华三大部统统要能背。这三大部就是《法华玄义释签》,我们现在精装本这么厚三本;《法华经文句》,分量也差不多一样多;还有《摩诃止观》,是法华宗修行的方法。这叫三大部,一定要能背,五年当中要把它背起来。因为从前,在古时候印刷术不发达,没书。一个寺院里面,差不多少总得住几百人,多的时候住两、三千人,哪有那么多书!法师升座讲经没有书的,听众也没有书,所以你都要背得很熟,你才有资格去听;你不背熟的话,你去听什么?所以一进门要先背,讲经、听经没有书本的。不像现在,现在印刷术太发达了,大家都有书看,以前没有,一定要背诵。

  背诵的好处,刚才讲了是修定,你每天背一本书,这心里就想著一桩事情,他心定了,定久了就开智慧。所以古德一生就读一部经,很多。我们拿《坛经》做例子,你看无尽藏比丘尼一生受持的一部经《涅盘经》,一生就念这一部《大涅盘经》。六祖大师给她一讲解,她就开悟,就明心见性。你看法达禅师,他念《法华经》他念了三千遍,这三千是整数,总是三千多,零头不算,算整数三千部。三千部,《法华经》相当长,一天念一部,三千多部就是十年,这一部经念了十年。所以见了六祖就很傲慢,六祖看到他在那边顶礼,顶礼头没有著地,顶礼五体投地,头著地,他头没有著地,五祖看出来了,傲慢。起来之后就问他,他说你心里头一定觉得值得骄傲的,你礼拜头不肯落地。他就说他念了三千部的《法华经》。这值得骄傲。六祖就问他《法华经》大意,他不知道,他说不出来。转过头来就请教六祖。六祖说我没有念过《法华经》,我也不认识字,我也不会看经,你把《法华经》从头到尾念一遍我听。他念到「方便品」,「方便品」是第二品,念到「方便品」,六祖一听,好,不要念了,这个经意思我统统明白了。讲给他听,他就开悟了。

  我们今天这个经讲给你听,你为什么不开悟?你没有念三千遍,你要念了三千遍,这里一听你就开悟了。你们没有基础,没底子。读经重要,一定要多念。不可以喜新厌旧,就是一部经一直念下去,你决定能成功;不要又想学这个,又想学那个,那就糟了。你们在学校念书,你们学校科系很多,总有几十个科系,你只能学一个,你四年才毕得了业。如果看这个科系也不错,那个科系也不错,这个科系听几个钟点,那个科系听几个钟点,你念四十年都毕不了业。你想想看对不对?四十年都毕不了业。你念一个科系四年毕业,如果你同时念十个科系,四十年毕不了业。佛法也是如此,这一部《大藏经》里面,古人就把它分成十个科系,十宗,十个宗派,你要每一宗都学,那注定你是失败的。所以,只能学一宗。真正要快速的成就,这一宗里头取一部经,就是一部经深入,两部经都不能成功。我们看古德许多开悟的,都是一部经差不多念十年,你一天念一遍念上十年的话,你决定开悟,这是秘诀。

  现在人不知道,自以为聪明,这个方法传了几千年,效果卓著,自古以来不晓得有多少人明心见性开悟,大彻大悟,成佛作祖,成绩卓著。现代人聪明,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我没有见到开悟的人。现在有人自命开悟的,我前年在洛杉矶讲经,洛杉矶有五个年轻人,听说是开悟了。洛杉矶那边有密宗的上师在传法,给这五个人灌顶授记,说他五个人开悟了,这五个人贡高我慢瞧不起人,开悟了。我在那边讲经,他也来听经,听完之后要我给他印证,他说法师,你看我们是不是开悟了?我说你们没开悟。他很生气,说他没有开悟。他说为什么?密宗上师给我们灌顶授记,说我们开悟了,你为什么说我没有开悟?我就告诉他,我说我没有开悟,你来听我讲经,你还来听我这个没开悟的人讲经,那你当然没开悟;你要开悟了,为什么听我讲经?胡造谣言,密宗上师骗人,妖言惑众。真正开悟的人心平气和,不会贡高我慢的。法达禅师没有开悟之前自以为了不起,贡高我慢;六祖给他一讲解,一点醒,他真的大彻大悟,非常谦虚,他就变了!我们中国古人说,学问深时意气平,愈是有学问的人心平气和,毛毛躁躁,没学问。所以我就说那五个人没开悟,那密宗上师骗他的,我给他说真话。像这种事情现在太多了,大家要注意。

  真正想要有成就,一门深入,在一部经上痛下功夫。我们读一部经不必求解,这个经什么意思,怎么讲解,不必。为什么?我们读经就是修定,前面说过,我们妄念很多,读经的时候,整个精神贯注在读诵,他就不打妄想,心里不会胡思乱想,这就是修定。我们拿读诵这个方法来修定,定久了自然就开悟。所以,不必求这经怎么讲法,这经什么意思,如果你用这样的态度去念,你就不会开悟,这个很要紧,就是一直念下去。你自己懂得多少就算多少,不要去求,我们只求心清净,只求心没有妄想、没有杂念,只求这个。所以念经目的在此地。念经目的并不是要懂得经的道理,是拿这个方法来对治我们的妄想、杂念,妄想、杂念少了,自自然然这个意思愈懂愈多,那是自然懂得的,不是你去研究的,不是。

  到心真正清净,没有妄想、杂念了,什么都知道,这个心,心水清净了。我们现在这个心水是起波浪的,混浊不清,不但混浊,而且是大风大浪,所以照的作用失掉了。到宁静了,水清了,水平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外面一切的现象都照在里头照得清清楚楚,所以叫照见。定了以后才能够照见,照见那是真正智慧,经里面的一切的意思统统明了、统统通达,所以照见。这个能力是本有的,不是从外面得来的。今天要紧的事情,如何叫我们的心水恢复到宁静,这是功夫。所以,修行的目的是在求定,求定是佛法修行最高的原理、原则。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那是方法、门道,修什么?统统修的是定,都是修定。方法、门道很多,目标只是一个。譬如念佛,我们净土宗就是以念佛这个方法来修定,这个定修成了,在念佛人来讲就是念佛三昧。

  读经也是一种方法,我们读净土的五经,我们所求的目标也是念佛三昧。大家要懂得这个事实真相,你才肯念,你念得才有兴趣,你念得才有心得。这个心得是什么?心得不是你念多了你知道得很多,不是的;心得是你心的清净,你心里的妄想、杂念愈来愈少,心念到愈来愈清净,这是心得,得是你得到,你真正得到。如果你念,这一句怎么讲法,这一段什么意思,那叫打妄想,那就糟了、坏了,那个不是心得。所以,佛法跟世间法不一样。现在很糟糕的,我看了很多佛学院,都拿世间的方法来研究佛法,这就坏了。佛法决定不能用世间的方法来搞佛法,因为佛法求的什么?求清净心,求定;世间法目标不是在定,不是在清净心。世间法叫「为学日益」,它是讲知识,讲学术,我知道得愈多愈好,是说这个。佛法是为道,道是心,「为道要日损」,损是减少,减少什么?减少你的妄想,减少你的杂念,一天比一天减少。所以,目标不相同,为学跟为道目标不相同。

  所以,决定不能拿现代什么科学方法来研究佛法,这就糟了,糟透了,那把佛法变成世间法。变成世间法他有没有搞错?那真是搞错了,这点我们要知道。严格的说,佛经没有意思,你也不要求这什么意思,没有意思;佛经也没有讲法,《金刚经》上说得很明白,佛无有定法可说,佛无法可说。所以经有什么意思?没意思。《般若经》说得很清楚,「般若无知」,《心经》这是《般若经》的精华,「无智亦无得」,你还求什么?没好求的。我告诉诸位,学佛的心得就是心地清净、平等。一天比一天清净,一天比一天平等,妄想一天比一天少,杂念一天比一天少,分别执著一天比一天少,这个学佛是功夫真正有了,这是功夫,这是性德。

  虽然经没有意思,可是你要叫它起作用的时候,经字字句句里都有无量义,说不尽的。每一字每一句都有无量义,讲一天讲不完,讲一年讲不完,讲一劫也讲不完,这个妙!为什么?正因为它无意思,所以它才有无量义。如果经是有意思,好,有意思是死的,只有一个意思,不会有第二个意思;它没有意思,它是活的,它里面就含无量义。无量义你怎么学法?没有法子学。所以,我们从根本上学,学什么?学无意思,就是学无知,般若无知;起作用的时候无所不知,般若无知,无所不知。佛的经典里头没有意义,起作用时是无量义。这是我们懂得,就是佛经跟世间这些书籍意义是完全不相同的,不一样,怎么能用世间的方法来看佛经?所以我们看佛经用恭敬心、真诚心,这就对了,诚诚恳恳的去念,老老实实去念。你念念久了,人家问你这句什么意思?你自然就答得出来,自然就能讲解许多的意思出来。到你讲解出来,你自己都会觉得奇怪,这意思从哪来的,不知道。大家要是肯这样用功夫,你会明了,你自然能体会得到。

  我上台讲经几乎都是这样,我讲经没有准备的,讲什么,上台之前不晓得,上台之后,你看我讲得也还不错,下台之后你问我,我不知道讲什么,不晓得。我从来没有笔记,我也没有写任何东西,这一部经任何一个场合当中去讲,不一样,有些经典我讲过很多遍,遍遍不相同。所以,有不少人曾经来劝我写点东西,我没有法子下笔,为什么?今天写的,明天一看就撕字纸篓去了。境界天天不一样,年年不相同,怎么写法?没有法子写。诸位到入了境界之后,你就能体会得到,趣味无穷。正因为它无量义,所以趣味无穷。你去念,念到总是遍遍都有新意思,遍遍有新的悟处,这个悟处不是研究的,是自自然然的,读到这个地方忽然之间有新的意思出来,也用不著去记,不必去记它,这是自性光明的透露。只要你念得久,只要你功夫深,这个智慧光明不断的向外露。这是说明佛法跟世法不一样,修学的态度我们要认识清楚,不能用世间法的方法来研究佛法。

  古德从背诵下手,近代我只遇到一个人,这个人在十年前往生了,一九七八年往生的,我跟他见面只是一次,一面之缘。在一九七七年,在香港,海仁老和尚,大海的海,仁慈的仁,海仁老和尚,我跟他见面的时候他已经九十多岁。因为一九七七年我在香港讲《楞严经》,他是一生专弘《楞严》的,在香港称他为首楞严王。我在香港讲《楞严经》,有机会就拜访他,就跟他谈《楞严》。这位老和尚在香港只有六个学生,他门槛太高了,所以想跟他做学生,他不收。他学生的条件是什么?要能够把《楞严经》从头到尾背过,不但是背《楞严经》,还背注解,他的注解选得也很奇怪,他选的是蕅益大师的《楞严经文句》。连经文跟注解,线装本这么厚十册,合起来差不多有这么厚,十册。连经跟注解统统能背过,他收你做学生,所以他的学生只有六个人,六个人都有成就。

  我还没有想到在近代还有一个这样教学的方法,这是我们中国古老的教学法,我还看到这么一个人,教学生要背书,就跟古代五年学戒的意义相彷佛。不能背诵,那只是旁听生,不是正式的学生,正式的学生一定要能背诵。所以,我勉励你们同修,年轻要背书,也不必刻意去背,你每天把这个经从头到尾念一遍,你念上三年自然会背,不必刻意去求背,熟透了自然就会背。念上十年就有开悟的可能,你会得定,你会开悟。可是你不能一会想读这个经,再想读那个论,那就不行,那你这辈子不会成就的。只选择一门,一门选定了,决定不换第二种,要用这个方法。

  净土的经论,文字都不多,不像其他宗派经论分量那么大。我们净土就是五经一论合起来,还没《法华经》多,你看《无量寿经》最多了,两卷,《弥陀经》一卷,而且这一卷很短,经文不长,《观无量寿佛经》也只一卷,这是三经。《普贤行愿品》也只一卷,《大势至圆通章》只有一页。所以,就算是五经一论,都很少。五经一论实在讲要合参,合起来读,统统都要读,为什么?它每部经有它每部经的特色,整个合起读诵、研究,能把净土法门的理事、因果、缘起你都能够清楚,都能够明了。所以修净土,我觉得有能力的话,一定要读这五经一论,最好能背诵。如果嫌长,在里面选一种,五经里面选一种,这都是有决定的成就。

  底下这是比喻,「如水清珠,到处便益」,益是利益,水清珠是宝珠,水混浊的时候,这个珠子放在水里面,水里的渣滓自然就沉淀了,水就会清了。这是比喻我们凡夫心混浊不清,拿佛号比喻作水清珠,我们常常念佛,心就清净了。「故当信受行持」,所以说你要想得清净心,想把妄念、妄想、烦恼断除,一定要修学这个法门,应当要相信,应当要接受,应当要奉行。「念佛如种谷」,谷就是稻谷,这也取个比喻,像种稻子一样。「自心如家田」,种稻当然要种在田里面,这用这个比喻,念佛就像种稻,种到哪里?种到田里面,田是什么?田是自心,这就说念佛要念到自心里面。「信如信栽此种,定得成谷」,对念佛有信心,相信稻子种在田里将来决定长出稻米来,一定要有信心。「愿如知此佳种,一心求谷,行如欣求得谷,作耕耨事。」这是说信愿行,净土宗三个重要的条件,叫三资粮。我们要相信念佛决定成佛,我们要发愿,愿生必定生净土,必定见佛,行就是执持名号。

  名号念的当然是愈多愈好,但是有些古来祖师大德说,念佛不一定在念的数量多,这个讲得也很有道理,一定要讲求佛号的效果。换句话说,如果你念佛,佛号念得再多,一天念十万声佛号,口里虽然念佛,心里还在打妄想,这佛号念得再多没用处,古人讥笑人说「喊破喉咙也枉然」,没用处。必须要念到心清净。如果真正念到心清净,你一天念个几句佛号那都不可思议,那功德都很大的。如果念佛的时候心不清净,念得再多也没有用处;当然心已经清净,那念得愈多是愈好。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念佛这个方法就是对治我们散乱的心,对治我们妄想、杂念,为这个来念佛,同时是与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取得感应道交,所以这叫二力法门。

  下面这个解释,就是后两句,「何得自暴自弃,不愿不修耶」,解释这两句,这「结责」,责是责备的话。这一段意思非常之好,给我们说明十法界的因果,我们要明了。知道十法界的因果,我们心里就有数了,我们自己希望将来得什么样的果报,现在就应该修什么样的因行,因与果决定相应,因缘果报决定错不了。我作恶因想得善果,没有这个道理的,这讲不通的;我今天修的善因,我将来果报不好,没有这个事情,因果一定相应。所以底下这一段给我们讲十法界的因果。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第六集)1988/7台湾华藏图书馆大专讲座档名:05-01-06

  我们看「结责」这段。「十界因果,皆唯心现」,这一句是总说,十法界因果都是自己心里面变现出来的。正是《华严》里面所说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华严经》讲「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性就是本体,十法界的本体是心性。底下这个十句实在就是《观无量寿佛经》里「是心作佛」的具体说明。

  「若一念心,瞋恚邪淫,即地狱界」,常常心里面念著就是贪瞋痴,淫是属於贪,这是地狱的因。地狱是果报,这种心态要是很重的话,将来所感得的果报就是地狱。「悭贪不施,即饿鬼界」,悭是悭吝,贪是贪求,对於名利、五欲,自己已经得到的不能够布施,不能够与人共享;没有得到的,一天到晚在打妄想希望得到,贪求。这个心态,造这个业因,果报是饿鬼。往往世间人常说,人死了都作鬼。其实法界一共是十法界,就是六道来说,除了饿鬼道其余还有五道,哪里说人死了都变鬼?其实说人死了都变鬼也不无道理,为什么?因为世间人造这个因的太多了,哪个人不贪?哪个人不吝啬?悭吝、贪心重的人毕竟还是占多数,这种业因召来的果报就是饿鬼道。所以说人死之后变鬼,这个成分很大。「愚痴暗蔽,即畜生界」,畜生道愚痴,真妄、邪正、是非、善恶、利害他辨别不清楚,往往把正当作邪,把邪法当作正,这是愚痴。愚痴的因,果报是畜生。

  「我慢贡高」,要造这个业因,果报就是阿修罗,他修的福报再大,他会落在修罗道。修罗的性格就是贡高我慢,喜欢斗争。如果他不对别人斗争,他自己会跟自己斗争,他的心静不下来;换句话说,瞋恨、烦恼特别之重。十法界里面所讲的修罗这个法界,单单指的天阿修罗。在《楞严经》里面告诉我们,除了地狱之外,天、人、鬼、畜这四道里头统统都有阿修罗。人间的阿修罗,近代的来说,像史达林、希特勒都是人间的阿修罗。一天到晚斗争,不对别人斗争,自己给自己也要斗争,终无宁日。福报大,在人间跟帝王的福报一样,在天上,他跟天王的福报一样大,有天之福,没有天之德;在人间也是如此,有人间帝王的富贵,没有帝王之德。人间有阿修罗,畜生里头也有,饿鬼道里头也有,看他在哪一道。所以,经典里面有的时候说六道,有的时候说五趣,就是五道,五道就不说阿修罗这一道,因为阿修罗在哪一道就算哪一道的,不单单另列一道;讲六道,另列一道,是专门指天阿修罗。这个诸位要晓得,就是实际上只有五趣,并没有六道。

  「坚持五戒,即人法界」,五戒是因,人法界是果报。一定是坚持五戒,我们才能够不失人身,我们来生还得到人身,五戒要严持,要严格的遵守。我们看今天这个世间人,几个人把五戒能做好?不但这个世间人不知道有五戒,就是受了五戒的人,他做到了没有?这一点很难,真正不容易。五戒是不杀生,我们能做到几成?我们不杀人,这大概可以做得到;不杀蚊虫蚂蚁这个恐怕就不容易做到,蚊虫蚂蚁也是众生,它也是一条命,就很难做到。所以这个戒,虽然持戒,不清净!不偷盗也做不到,我们不去偷人、不去抢人,这一条大概是可以做得到,可是占别人一点便宜这是难免的。譬如说做生意的时候我们少缴一点税,这是什么?这是偷盗,偷国家的。我们在公家机关里面做事,把人家的信纸、信封拿来写个信,人家那是办公的东西,我们拿来私人用,那也是偷盗。这是难免的。所以,偷盗细微的讲起来不容易做到,很难!凡是有想占别人一点便宜的,这个心就是盗心,自己不肯吃亏,想占人家便宜,很难做到清净。底下是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我们细细想一想,我们能做到几分之几?持五戒,五戒能不能打个六十分?六十分才算及格,要不到六十分还是不行,来生人身还是保不住。由此可知,这个戒不是容易持的。五戒清净这得人身。

  「精修十善,即天法界」,精是精纯,纯而不杂,修十善业道,这个比五戒范围要大。身,就是不杀生、不邪淫、不偷盗,这是身的三业。口有四业,不妄语、不两舌(两舌是挑拨是非,不挑拨是非)、不恶口(恶口是粗言粗语)、不绮语(绮语是花言巧语,欺骗别人)。这个很难。你看像现在的歌舞、影剧,在佛法眼光来看统统是绮语,都是在引诱人。引诱这些年轻人,做什么?做杀盗淫妄,这都是属於绮语,他要背因果的责任。意,就是心里面不贪、不瞋、不痴。十善业道要精修,这才能生天。天,可以说相当的复杂,在佛经里面把它分类,天有二十八层天,分为三大类,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单单讲精修十善,这生的天只能生欲界天。色界天修十善还不行,还得修禅定,还要修四无量心,这才能够生色界十八层天;无色界天那要修无色界定,叫四禅八定,四无量心,才能够修成色界、无色界的天界。所以,这些因与果都要搞清楚。

  「证悟人空,即声闻界」,这就是小乘阿罗汉,他将见思烦恼断尽了,证得人我空,不再执著有我,换句话说,我执破了。这个超越三界,超越六道轮回了,我们通常称为阿罗汉。「知缘性离,即缘觉界」,缘觉也是小乘,比阿罗汉要高一等,他知道一切万法的缘起。所以他修十二因缘,懂得三世的因果,他对这个懂得、清楚,所以他能够断缘,三世有因、有缘,因没有法子断,缘可以断。他也能够超越三界,这是缘觉,我们称为辟支佛。「六度齐修,即菩萨界」,六度后面我们还要讲到,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是菩萨。「真慈平等」,真诚、慈悲、平等,这是「佛法界」。所以这个十句里面,每一句前半是因,后一半是果,这个我们总得要把它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希望得什么样的果报,一定要修因,因果一定是相应的。

  「今此教念佛者」,此教是指《大势至圆通章》,它教我们念佛,目的是「欲人念我自心,成我自佛」,这是目的,念佛就作佛。下面说「云何舍自心佛,孤佛教耶」,这个地方就有责备的意思,就是解释「何得自暴自弃,不愿不修」。所以成就是成就自己,不是成就别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自己成佛。那你要问,为什么一定要到西方净土?这的确是个问题,十方诸佛都有净土,为什么我们单单要到西方净土?这个问得不是没有道理,也很有道理。如果你要是把《华严》、《法华》这些大经大论都研究过了,这个答案你就会得到,你才晓得西方净土的殊胜。其他的诸佛净土不是不好,不是不殊胜,难,不容易去,门槛太高了;西方净土容易,想去就可以去得了。就好像考学校一样,你们要考大学,那个学校是不错,录取的分数很高,你没有这个标准去不了。这个大学很特别,只要你愿意去读,你一申请马上就录取,不必考试的,这个容易。而且也办得非常好,绝不比别人差,无论在任何一方面都超越其他诸佛净土,这个诸位念《无量寿经》你就明了。西方净土很特别,这不是几句话能够讲得清楚的。所以在此地劝我们,不要辜负了佛,不要辜负了你自己。

  底下说,「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云」,这是引经来作证,「菩萨了知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得随顺忍,舍身速生极乐净土」。这些菩萨愿意往生西方净土不是糊里糊涂去的,经上讲得很清楚。了知诸佛,了是明了,对於诸佛的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及一切法,一切法就是十法界除佛法界之外那个九法界,前面讲的,没有一法他不清楚、他不明了。这些法都是自性变现的,我们心里头有什么因,就变什么现象,就结什么样的果报。这个事实真相明白了,这才得随顺忍。「忍」这个字有定的意思,有同意的意思,有认可的意思。你不明了,你不承认;真正明了,承认、同意了,事实真相确实如此。所以,在十法界里头他能够随缘。在随缘当中他发心了,发什么心?求生西方净土,而且希望快速的到达西方净土。这是对於十法界因果、事理的真相真正明了之后,没有一个人不发心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在近代,有不少人修弥勒净土的,弥勒菩萨没出三界,在我们三界之内,他住在兜率天。兜率天是欲界天,如果我们从下往上面去数,第四层,二十八层天我们从底下往上面数,第四层天兜率天,弥勒菩萨现在住在那个地方。什么时候他到我们人间来示现作佛?《弥勒下生经》里面讲得很清楚,兜率天的寿命是四千岁,这个四千岁的算法跟我们人间算法不一样。我们从底下一层说起,最下面这一层叫四王天,四王天上的一天是我们人间五十年,四王天的寿命五百岁,一年也是三百六十天,但是他的一天等於我们五十年,这四王天。忉利天的寿命增加一倍,忉利天的一天是我们人间的一百年,寿命一千岁。再往上去就是夜摩天,亦加一倍,夜摩天的一天是我们人间的两百年,寿命两千岁。

  再往上去就是弥勒菩萨住的地方,又加了一倍,所以弥勒菩萨兜率天一天是我们人间四百年。在那个天人看到我们人间可怜,寿命只几小时,几小时就没有了。如果我们人间人的寿命长,活一百岁,在他那个地方实在还不到半天,四分之一,一天是四百年,你看看几个小时。他的寿命四千岁,你算算看合我们这个世间多少岁?在经上讲,以我们人间的年月来算,是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弥勒菩萨从兜率天降生到我们这个世界来示现成佛,这个五十六亿七千万年是从这么来的。现在有人说,弥勒菩萨已经掌天盘了,这是外道的讲法,胡造谣言;又说忉利天的天主,就是玉皇大帝,现在已经换人,关公去做了,简直胡说八道,胡造谣言,决定不能听信。现在一贯道他们就是这么讲法,这是错误的,没这个道理。

  这些事实真相我们应该明了,在没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前,不管我们在哪一道,我们都能随顺眼前的环境,这就好,真是心安理得。这个事实真相道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对於环境能够忍受,我们晓得忍受只是暂时的。如果暂时的环境不能够忍受,你将来不可能有成就,这是一定的道理,不能忍决定不能成就。《金刚经》上说得很好,「一切法得成於忍」,一个没有耐心的人,不能忍辱的人,在古来这些大德他不教的,为什么?不能成就。不是他不肯教,是你自己不是个法器,他费尽了心力也教不出来。为什么?你没有耐心。所以古时候祖师大德要找一个继承人,找一个传法的人,找什么人?不是找聪明伶俐的人,不是找这个;就是找一个真正有耐心,能忍辱的人,那就是他看中了,他要传法给他,希望他能做他的继承人。

  我们在《禅林宝训》,我在初学佛的时候,因为李老师要我读这个书,差不多三十年前,我还没有出家的时候。现在这个名字我不记得了,我记得有一位法师,他对待一个学生,那真正是没有道理,我们要用现代人看,那几乎就是虐待。见到这个学生就不顺眼,不是骂就是打,曾经有一次,就将洗脚的水泼到他头上去,意思就是赶他走。可是这个学生就不走,学生对这个老师真认识,这个老师真正有道,所以怎么样的侮辱他甘心情愿的忍受。最后这位法师还是把他赶出去,迁他的单,赶出去了。赶出去了怎么样?他在附近找个地方住,每天法师讲经说法,他在墙外窗口那个地方还是在那里听,他还是不走。这样过了两、三年,这个法师要传法了,他老了要传法,选择继承人,大家也不晓得他要传给哪一个。等到他上台登了座,他叫人,门外窗口那个人叫他进来,结果没想到法传给他。於是大家才恍然大悟,他那种种折磨就是训练他的耐心,成就他的德行。他是选中他做继承人,所以故意折磨他,故意刁难找他的麻烦,那是被选中了的人。如果没有选中的,对你很客气、很谦虚。

  所以,你要是遇到真正好的老师,你做他的学生,他见到你又打你、又骂你,那是真正爱护你、成就你;老师对你很客气、很谦虚,那老师根本不要你,你不可教,孺子不可教也,那就客气、谦虚,不跟你结怨。佛法是教育,是最伟大的教育,所以选择继法的人才必须要有很大的耐心。所以六度里面,忍辱是成败的关键,不能忍就不能得定,忍辱是禅定的基础,一定要能忍耐才能得禅定;定是开智慧的基础,没有定就决定不可能开智慧。由此可知,忍辱非常的重要,关系我们个人前途太大了。现在佛门之衰,就是修道的人没有耐心,小小的不如意就掉头而去,他怎么会有成就?不可能,真的是没有耐心。绝对不是说那个好的老师不肯教,吝法,没有这个道理。哪个好老师不希望有好学生,不希望把这个法传下去发扬光大,利益一切众生!找不到人,没有学生,找不到有耐心的人。

  今天全世界都缺乏弘法人才。过去李老师在世的时候,我每次回到台中见他,都劝他多教几个学生。我这个话前后讲了有十几二十遍。大概他老人家听听烦了,最后一次我跟他讲的时候,他反过来问我,好!你替我找学生。我从此以后不再讲了,为什么?我找不到学生,所以以后不敢再讲了,我到哪里去找一个有耐心的学生?我跟他十年,哪个人肯愿意去跟他十年,真的找不到了。所以才晓得不是他不教,找不到学生。现在学生不肯受苦,不肯吃苦,受不了折磨,言语不大好听的,他心里就难过了,他就要卷起铺盖走了,他不来了,这还能有成就吗?这不可能有成就的。我们在台中跟李老师学的这批学生,都给老师骂过,有不少都给老师打过,有打、有骂,打都打不走,这个人才会有成就的。现在人不要打、不要骂,颜色微稍不好看,你看过两天他就走了,所以说不能有成就,不可能有成就。所以,随顺忍很重要,舍身速生极乐净土。

  「照律师问,经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心既是佛,何须念他佛耶」,这个问题现在很多人问,古人已经代我们问了。问得好,答得也好。你看答的是「只由心本是佛,故令专念彼佛」,这句话非常重要。念他佛是启发自佛,大家要懂这个道理。如果不念他佛,自己,在理论上讲没错,自己是佛,这是性德。可是性德没有修德,这个性德显现不出来,一定要借重念他佛显现自佛,这是方法。我们为什么要塑造一尊阿弥陀佛的佛像供养在这个地方,让我们天天看他,天天向他礼拜?目的是藉这个像显发我们自性弥陀,是这个意思。何况自佛与他佛这当中没有界限、没有分别,自他不二,性相一如,这才圆满。有自有他,二法!你看六祖答覆印宗的话,那个话很有意思,「二法就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这个意思深。我们自己心里还分自分他,这就是分别执著,你还有分别执著你不能见性,你的自佛不能现前。一定要晓得自他不二,性相一如,我们自性弥陀才能够现前。所以,十方诸佛国土里面那些菩萨都愿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道理就是在此地。

  「梵网戒云」,《梵网经》是大乘菩萨重要的经典,《梵网菩萨戒经》。《梵网经》一共有六十多卷,很可惜的没有能够完全翻译出来,在我们中国只翻译当中的两卷,就是「菩萨心地戒品」一品,只翻了一品,两卷。上卷是讲菩萨的心,菩萨他处事待人接物他用什么样的心;下卷是讲行持,就是戒本,戒条,十重四十八轻,这两卷都非常重要。《梵网戒》这部经里说,「信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汝心佛者,未成佛也」。这是藉《梵网戒经》来做个证明,我们现在这个心是未成佛的心。「弥陀佛者,已成佛也」,他是已经成佛了,我们现在必须藉已经成佛来塑造自己这没有成佛的心。「未成佛者,久沉欲海」,欲海就是七情五欲,这是害苦了我们自己,没有办法出离,「具足烦恼,杳无出期」,没有出头的日子。这是凡夫。

  「已成佛者,久证菩提,具足威神,能为物护」,这是已经成佛的。前面几句容易懂。物是讲九法界的众生,护是护持,也就是帮助。已经成佛的人,他能够帮助九法界的众生,他能够护持九法界的众生。他为什么这里不用「能为人护」?如果说是能为人护,九法界只有一道,只有人道,其他的都没分。所以用物,用这个字就代表九法界有情众生,佛能够护持,佛能够帮助我们。「是故诸佛,劝令念佛」,这个诸佛是讲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没有佛不劝众生念佛,尤其是念阿弥陀佛。夏莲居老居士在生前有个宏愿,希望建立一个「净宗学会」在全世界专门弘扬净土教。很可惜他老人家往生之前,净宗学会并没有能够成立。他的学生,也就是他的传人,黄念祖老居士把这个事情告诉我。他告诉我的用意当然希望我们能够在海外提倡,能够成立净宗学会,将净土宗普遍的发扬光大。我觉得这个理想非常之好,普遍的劝人念佛,这是符合一切诸佛劝令念佛的意旨。

  「即是以我未成之佛,求他已成之佛,而为救护耳」,念佛目的在此地。「众生若不念佛,圣凡永隔,父子乖离,长处轮回,去佛远矣」,这个几句说是不念佛的遗憾,不念佛的损失太大了。在无量无边法门里面,念佛的功德是第一,不念佛的那损失也是第一,无法弥补的损失,这是我们要觉悟的。「所以文殊普贤等诸菩萨,皆愿念佛往生」,实在讲文殊、普贤、观音、势至早都成佛的了,这倒驾慈航而来的,他为什么还要念佛?他是做个样子给我们看,示现以等觉菩萨的身分还念佛求生净土,做个模范给我们看。让我们自己心里想一想,等觉菩萨都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我们为什么不念?这在教学里头属於身教,为我们讲经说法是言教;他自己教我们念佛,不是他不念佛,他自己真念佛,这样我们才能相信,我们才不疑惑,真正肯念。所以我们学佛学谁?要学文殊普贤、要学观音势至,专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净土,这就对了。诸佛菩萨出世,苦口婆心为的就是这桩事情。

  我们讲到这个地方,把第个段落,就是通序大意里面第一段,念佛的旨趣,我们就讲到此地。底下第二段这是解释经题,我们晚上这一堂,跟诸位略释经题。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下课。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第七集)1988/7台湾华藏图书馆大专讲座档名:05-01-07

  请掀开经本,二十七面第三行,「略释经题」。

  这部经是《楞严经》,《楞严经》完整的经题是「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经题很长,简称称《大佛顶首楞严经》,或者就称之为《楞严经》。这个地方的解释,确实是略释。「楞严者,一切事究竟坚固也,乃大部之总名」,这一句是解释经题。在整个题目当中,实在说每一句都有很深的意义,在整个经题二十个字当中只解释「楞严」两个字。「楞严」,首楞严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一切事究竟坚固」。什么叫究竟?什么叫坚固?注解里面说得很明白。究竟是空的意思,坚固是不空的意思,究竟是讲体,坚固是讲现象与作用。也许我们听了之后会产生怀疑,如果就现象上来看,这一切万法,有情,我们讲动物,都有生老病死,无情的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有成住坏空,怎么能说不空?实在讲,不空是从现象上来说,就是相有体无,体上没有,《金刚经》上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从体上说的。

  因为体是空寂的,所以相是幻有,因为它是幻有,所以才有坚固的意思。这个坚固的意思,不但《楞严》上讲得很清楚,《法华经》上也讲得很妙,是法住法位,世间相不坏。我们今天看这世间相,像刚才讲的成住坏空、生住异灭、生老病死,我们所看的是一切万象缘聚缘散,我们只看聚散,聚就生,散就灭了。其实你要是离开缘,聚散之缘,你看这些物质原来是不生不灭。我们举个例来说,我们今天在此地,念佛圆通这一会,我们这一会有这么多同修参加,你们从每个地方到此地来参加,缘聚了,这一会现前;我们经讲完了大家散掉,没有了,缘灭了。聚好比是这个会生,散好比是这个会灭,这个聚散生灭的现象有没有?有,一个半小时散场,这会就灭了。我们再看看,你来聚散的每一个人灭了没有?没有灭,你又到别的地方去了。所以你从每个人上来看,我们这个会没生没灭,你来的时候有聚的现象,没有生的相;散掉的时候有散的相,没有灭的相,所以一切法不生不灭。

  如果诸位要能够看到这个真相,那就很恭喜你,你已经证得了无生法忍,为什么?一切法不生不灭,无生法忍就是一切法不生不灭。这就讲一切法都是所谓是原子、电子缘聚的现象,缘散相就灭了。我们从基本的物质上来观察,它没有生也没有灭,这才能见到真相。所以,从这个真实相来观察,它坚固,坚固是讲基本的物质,它没有生灭。因此这一切境界相有没有生灭?讲实在的话没有生灭。讲有生有灭,佛是随顺众生说法,就是俗谛;如果在佛的境界来说,一切法没有生灭,不生不灭。

  所以这个地方讲的「一切事」,一切事在《楞严》里面就是「三科七大」。三科是什么?实在讲《楞严》二十五圆通里头就是说的这个,三科是讲六根、六尘、六识,这个合起来叫十八界,分开来就是《楞严经》讲的三科。六根、六尘、六识就是整个宇宙人生的归纳,这一归纳总不出这三科,这是把宇宙之间万事万法归纳成三大类,根、尘、识三大类。除这个三大类之外,《楞严经》里面又将一切现象界也归纳成为七大,地、水、火、风、空、见、识这个七大。三,刚才讲了就是十八界,再加上七大,总共起来就是二十五。这章经是二十五圆通章之一,这个二十五都叫圆通,由此可知,法门平等,无二无别,不管你修学哪一个法门,都能够证得圆通。佛用这个方法把无量法门、八万四千法门归纳成二十五门,每一门用一个菩萨来做代表。所以说二十五位菩萨,每个人报告他自己修行证果的成就。这是《楞严经》里非常精彩的一段经文,相当於《华严经》里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把他自己修行证果的情形提出来报告。

  虽然说是平等,但是这个里面可是有难、有易,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在二十五门里面,唯独念佛这个法门,就是大势至菩萨代表的这个法门,这个法门特别,所谓三根普被,利钝全收,这是二十五门里面的一个特别法门。有些人对於《楞严经》与净土关系看法偏差,因为《楞严经》里面有「五会楞严神咒」,所以一般把《楞严经》看作是密宗的,密宗修学这部经典,它有五会楞严秘密神咒。禅宗也学这部经典。所以大家总认为《楞严经》与禅宗、与密宗有很密切的关系,好像与净土宗没有关系。

  我有一年,这很早了,好像是我刚刚出家没多久,我住在圆山临济寺。那时候台大有一位同学,那是参加台中慈光讲座,我认识不少的学生们,他带了一个教授,台大的客座教授,是日本人。大概也是日本和尚,日本和尚是穿西装的,不穿我们这个衣服,是台大客座教授,带他来看我。我那时候正是在台中跟李老师学《楞严》,他就问我学什么?我就告诉他我学《楞严经》。他问我修什么法门?我说我修净土念佛法门。他的表情就非常的傲慢,好像轻视瞧不起的样子,很冷淡的问了一句话,「楞严与净土有什么关系」,问我这句话。对付日本人要狠,不要对他客气,对他客气他瞧不起你,就要重重的打他一棒才行。我看他的态度傲慢,所以我就反过来问他,而不答覆他,我说「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与净土有什么关系」?我这个一提,他脸马上就红下来了。

  《楞严经》里最重要的经文就是这两章,「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这两章是《楞严经》的精华,怎么能说与净土没关系?可见得他虽然是个日本的法师,他《楞严经》不通。《楞严》与禅、与密是有关系,没有跟净土关系这么深,自己不通,还好我一句话,他马上就省悟过来。这两章都是特别法门,特别法门就是不按次第排列,好像唱戏一样,压轴戏,最好的压轴戏放在最后,最后表演。「观世音菩萨圆通章」,大家晓得这压轴戏,因为它太明显了。按照顺序来排它应该排在第二位,它是耳根。六根、六尘、六识、七大,按这个顺序的,六根里面,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排列在前面的。照顺序第一个是眼根,第二就是耳根,观世音菩萨应该摆第二。但是它没有这样排列,它把观世音菩萨摆在最后,这很显然的,特别法门。

  可是「大势至菩萨圆通章」这个特别法门大家疏忽了,它也没有按次第排。因为「念佛圆通章」在七大里面,七大的顺序是地水火风空见识,念佛是见大,见大是大势至菩萨代表的,识大是弥勒菩萨代表的;换句话说,如果按顺序来排,他应当是在弥勒菩萨前面。可是你看二十五圆通章,你打开来看看,他在弥勒菩萨的后面。所以,二十五圆通章里头是两个特别法门,压轴戏是两个,不是一个。这是往往大家读《楞严》不留意,疏忽掉的。那就是观世音太明显了,因为他应该摆在第二位,拉到最后,这是一看就明了。大势至菩萨按顺序他应当是在第二十三位,结果他变成二十四,把原来的二十四提前到二十三,他换一个位次,没有那么明显,不留意看不出来。所以是两个特别法门。

  为什么有两个特别法门?这个地方要知道,为什么不把大势至菩萨摆在最后?观世音菩萨摆在二十四,大势至菩萨摆在二十五,这个也很好,於情於理也很能讲得通的。为什么不这么摆?它有道理的,因为「念佛圆通」是契十方三世一切众生的根机,普遍契机,所以摆在二十四;「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是特别契我们这一方众生的根机,所以摆在第二十五,道理是在这个地方。这两位菩萨都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助手,西方三圣。由此可知,《楞严》与净土关系非常密切。

  经文里面说,三科七大「本如来藏」,这个地方讲「蕴处界大」,蕴是五蕴,处是十二处,界是十八界,大是七大,这都是一切万事万法归纳成这三大类。这三科也可以这样说,五蕴是一科,十二处是一科,十八界是一科,三科七大。「本如来藏」,它的本体都是如来藏,如来藏就是我们的真如本性,就是我们的真心。因为它的本体就是真性,所以「事事究竟坚固」,正是心外无法,法外无心,这是诸佛与大菩萨们他们见到的,亲证的境界。「名楞严定」,就是首楞严大定,「既住法位,世相常住」,这两句话就是《法华经》里面所说的,「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就是这两句,前面曾经跟诸位说过了,这是事实的真相。「故此亦名健相三昧」,健就是健康,也就是正常,正常就是健康。这是比喻诸佛菩萨正知正见,他们的见解丝毫没有错误、没有偏差,是这一种的大定。所以,健相三昧就是首楞严三昧。

  「圣性」是「举理」,「法门」是「约教」。这底下解释圆通,什么叫圆通?「圆通者,圣性法门,无不通也,是一章之别目」,这就解释我们这一章经。所以经题很简单,只讲了楞严两个字,底下就讲这一章。这一章叫圆通章,这是念佛圆通,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圆是圆满,通是通达,圣性是讲理体,圣是讲佛,佛是大圣,性就是真如本性。法门就是讲佛的教法,佛对於一切众生的教训就叫做法,所以从教上来说的。「影略行果,可知」,佛的教法不单单是教,有理、有行、有果,所以佛法里面包含著四大项目,教理行果。这地方讲圣性,这理有了,理是理论的依据,教是教学法。行是教给我们怎么样做,如何把这个理论、教学用在我们生活上,应用在我们处事待人接物上,这个叫行。学了决定是管用的,不会说所学非所用,佛法里没有,学了马上就用得上。果是结果,也就是讲你所得到的受用。现前所得到的是离苦得乐,转烦恼为智慧,将来的利益更不必说了,利益说不尽的。所以佛经归纳起来,有理经、有教经、有行经、有果经,经有四种,法有这四种。两种说出来了,两种没说出来,但是决定都包含在教里面。

  「正显四法,互相圆遍该通也」,这个四法就是教理行果。法有四门,四是一,一是四,无论说哪一种必定包括其余三种,这才能圆通。「依止成定,名为楞严」,我们依靠这个理论、方法来修学,得到清净心,得到定了,这就是楞严大定。「依观成慧」,依照这个理论、方法来观察世出世间,智慧现前,这叫圆通,圆满通达。於一切法不迷惑,於一切法的理事实相都能够通达、明了,这是智慧,这叫圆通。「别目者,以势至念佛圆通乃修道二十五圆通中一也」,这刚才给诸位报告了,二十五位菩萨修学的统统叫圆通,这一章「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是二十五圆通里面之一,所以称为别目。我们再看它的文。

  「势至者,启教之人也,念佛者,修行之法也,文虽一十二行,义括净土诸典。」这个经文很短,只有十二行,十二行文字里面,把净土所有经典里面所讲的理论、方法、境界统统包括在其中。所以,你不要看它经文少,像《心经》两百六十个字,不要以为那很少,六百卷《大般若》出不了这两百六十个字。它把它归纳起来,所以是《般若心经》。「大势至圆通章」也可以说是净土的心经,文字虽然少,义理是无有穷尽的。「有教有机,有法有喻」,教是教学,机是当机者,就是教学的对象,法是方法,喻是比喻。「生佛感应以遍含,自他因果而该彻,作心境之月灯,为圣凡之舟楫,故言楞严经势至念佛圆通章。」这一段里面,简单的说,「教」就是言教,经典就是教,就是教科书,佛教我们念佛。这个比喻就是经上讲的,如子忆母,如母忆子,母子相忆,这是比喻。又「如染香人」,所以念佛堂人家常常挂个匾额,叫香光室,香光就是从这一章经里面来的,「香光庄严」,这是指赞叹念佛的。所以我们看到香光,就晓得这是修念佛法门的,这是比喻。

  「生佛感应以遍含」,生是众生,十方念佛的众生,感是感应。我们现在念佛,经上虽然讲「入无生忍」,那是高境界,佛念众生,众生也念佛,这就好比母子相忆,感应道交。我们只要一直念下去,念到熟透了,当我们寿命到的时候,佛决定来接引。不要怀疑,「我到临终的时候,佛到底来不来?这么多人念佛,佛会不会把我忘掉?」你不要打这些妄想,你要打这个妄想那你就错了。到时候佛一定来,感应道交;你要一怀疑,打妄想,那就可能佛不来了。为什么?你自己产生了障碍。所以决定不怀疑。

  念佛法门的秘诀,就是三句话,九个字,第一个是「不怀疑」。不怀疑自己,不怀疑阿弥陀佛,不怀疑西方极乐世界,你要真正信得过。相信自己念佛,决定往生、决定成佛,要相信自己。相信我这里念佛,阿弥陀佛知道;相信我求往生,临命终时佛一定来接引,你要相信;相信西方决定有极乐世界,那不是假的。所以你要具足信心,一点怀疑都没有,这个不怀疑。第二是「不间断」。什么不间断?我求生西方净土这个意念不间断,这个非常重要,深信切愿。我什么都不求,只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意念不能间断。我们想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不能间断,除这个之外,我们什么都不想,我专想阿弥陀佛,专念阿弥陀佛,专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叫不间断。

  第三个要诀「不夹杂」。很多念佛的同修夹杂,这个事情麻烦大了,因为你夹杂就不专,功夫的力量就破坏了。夹杂什么?研究经教是夹杂。我专念佛的人,我今天研究《大般若经》,明天研究唯识,后天去研究禅宗,那糟了,就夹杂了。不但佛门以外的东西我们不夹杂,佛门以内的,不是专讲净土的我们都不必去看,都不必去研究,我们求专。也许诸位问,「那些大经大论那么好,不研究不是可惜了?」是很可惜,你要怕可惜,你就不能往生,你不专!所以你要好好想想,你看大学那么多院系、那么多科目,不学真可惜。好了,你每个科系去念四年,你把你这个学校统统念完念毕业,四百年能不能毕得了业?有没有一百个科系,一个科系念四年,一百个科系不要念四百年吗?你做不到。你只能念一个科系,其他的都得要放弃。你念个大学,你都要把其他科系放弃,学佛也一样,我专修净土,其余的九个宗我就得放弃。我每一宗都想学,结果不会成功的,那夹杂了。这个要专精,不可以夹杂,诸位要明白这个道理。

  其实,佛法跟世间法不一样,世间法你会这一门,那一门你不会,叫隔行如隔山,你不会。佛法不一样,佛法常说「一经通一切经通」,它通的,只要你一门学会了,你门门都通达了;就怕你这一门不通,你就门门都不通。如果这一门通了,是门门都通了。你念佛真正念好了,譬如念到一心不乱,禅通了,密也通了,教也通了,所有一切佛法都通。没有到一心不乱的时候还不行,通不了,功夫成片那还不行,你只懂得净土,其他宗派、其他经典你不通;如果你得一心,那就一切通达了。这个例子很多,《坛经》诸位很熟悉,你从《坛经》上去看你就能看到非常明显的例子。六祖不认识字,没念过书,他也没有听人家讲过经,一生只听过一次,五祖跟他讲《金刚经》,讲了三分之一。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开悟了,悟了以后就不必说了,他都通了。一经通一切经通,《金刚经》没问题,般若也通达了。你看他给无尽藏比丘尼讲《大涅盘经》,《大涅盘经》他没学过,无尽藏比丘尼把经念一遍,他就能从头到尾给她讲一遍。那没学过的,那不是禅宗经典,他通达了。法达禅师念《法华经》,《法华》是天台宗的,他也没有学过;法相唯识更没有学过,你看看《坛经》里面,他全都通,没有一样他不通,一经通一切经通。

  你们如果真正要想快速的通一切经,在一部经上下功夫,你才能够通达。因为一切经,理是一个,原理是一个,所以一通一切都通达。所以,决定不能夹杂。守住这个原则,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这样修学就容易成就了。《西方确指》,觉明妙行菩萨对於这一点特别的强调,他讲不但不能去读净土以外的这些经典,这个叫夹杂。除这个之外,你去参禅,你去持咒,你去做会,做会就是做法会,做法会也是夹杂。到处去跑寺庙,还有现在台湾有个风气,说是拜山,都叫做夹杂。试问问你拜山你得到些什么?甚至於还有一个莫名其妙的事情,过去煮云法师告诉我,说喜欢挨打,打香板业障就消除了。所以煮云法师准备了好几个香板,来的时候每个人打几下,煮云法师笑说,我打了他,他还要红包供养过来。如果这个打了业障就能够消掉,那消业障容易,每天打三十大板,你的业障不就消除了!你到底犯了什么法?哪有这种道理!经上明明说的「罪从心起将心忏」,这是佛教给我们的。佛没有说你罪从心起,你要挨打,这个罪才能消得了,你查查经,能查得到这个根据吗?真是!过去是「和尚不作怪,居士不来拜」,现在和尚不必作怪,居士本身就作怪了,这真叫迷惑颠倒。讲不通的,没有道理,这个决定消不了罪业;不但消不了罪业,还要增长罪业,迷惑颠倒。

  你们到外面去朝山,我从来不朝山,你看我到大陆上去,我不朝山,我也不看风景,我也不要看家人。我去干什么?我们参访善知识,那个地方真正有修、有道的人我们去见他,彼此在一起研究讨论,这真正能得利益,增长信心。所以,古大德参学是参访善知识,不是去看风景的,不是去看那些建筑,那是观光旅游。我们修道的人哪有这种闲情逸致去观光、去旅游?生死事大,我们今天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连消息都没有,一点把握都没有,还有什么闲情逸致去观光、去旅游?没这个心情。参访善知识,咱要办这个大事要紧。怎样来修学我们才有决定的把握往生,真正超越生死轮回,这是我们要求的,其余的事情可以统统放下。这是讲感应。

  我们念佛念到功夫成片,什么叫功夫成片?就是烦恼不起现行,是非人我、贪瞋痴慢这些妄念不起作用。烦恼有没有断?没有断,确实是有,虽有不起作用。因为它一起作用,马上我们就换成阿弥陀佛,这一句佛号把它压住了。古人所讲的「石头压草」,真的压住了,虽然根还在,它长不出来。这叫功夫成片,有这样的功夫决定往生。如果我们在二六时中,这些妄念,贪瞋痴慢、是非人我常常起作用,那你就警觉到,你念佛的功夫不起作用。你佛号虽然天天念,不得力,烦恼压不住,烦恼压不住就不可能往生,你心不清净。因此,念佛多少实在讲这真的是无关紧要,就是你的佛号能不能把烦恼压住,能不能保持你二六时中(就是一天到晚)心清净,你能不能保持?如果能保持到心地清净,那就决定能往生,心净则土净,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如果压不住,心里还有是非人我、贪瞋痴慢,你造的是六道轮回的业,你要受六道轮回的果报,这不是净业。所以自己要觉悟,觉悟,决定不造轮回业。要把世缘放下,要随缘,不要认真,不要再搞这些事情,这就叫做觉悟。我不再搞是非人我,我不再搞贪瞋痴慢,这是大彻大悟,专修净业。

  我们前途究竟还有多少光景,谁知道?年岁大的人晓得来日无多,年轻人也不要以为我来日方长,你要起这个念头,错了!「黄泉路上无老少」,你到公墓去看看,多少年轻人在那里,你能够保得住你活七十、八十、九十吗?谁给你担保的?靠不住。所以,每个人都要警觉,有一天的光阴,好好的把这一天的光阴拿来修净业,不要把它浪费掉,这是真正觉悟的人,这是真正聪明人。世间法随缘,得过且过,别人争的世间荣华富贵,那是昙花一现,我们不要去跟他相比,我们所求的是永恒的幸福。他们所追求的是短暂的幸福,太短暂了,不值得;永恒的幸福,这是值得的。

  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寿命之长我们没有办法想像,没有办法计算。佛在经上说,一四天下之人,这个一四天下,我们不要说别的,再缩小一点说,说我们地球,我们地球现在有四十多亿人,就拿这个做比喻。佛说这些人统统都证辟支佛果,不是阿罗汉,是辟支佛,四十多亿的辟支佛,辟支佛的智慧、神通超过阿罗汉。他们这些人共同来计算,四十多亿辟支佛共同来开会来计算,算什么?算西方极乐世界人的寿命,他算不出来。你就晓得西方世界寿命之长远,无法想像的。西方极乐世界人的神通、智慧、道力,几乎都跟阿弥陀佛相等。眼睛、眼光的能力,是尽虚空遍法界他能看得清清楚楚。我们今天起心动念不要以为没有人知道,阿弥陀佛看得清清楚楚,你说悄悄话,他也听得清清楚楚,瞒不过他。你起心动念,他有他心通,他也知道得清清楚楚。不但阿弥陀佛清楚,观音、势至清楚,所有西方极乐世界每一个人都清清楚楚,这骗不了人!

  《无量寿经》里面,你念了之后你就晓得,《无量寿经》里讲得清清楚楚,四十八愿里清清楚楚的,西方极乐世界这些人民,如果没有这样的智慧、神通、道力,阿弥陀佛说他誓不成佛。他既然成佛了,他那个世界每一个众生的智慧、神通、道力差不多都跟他相等。这样的地方我们不去,我们到哪里去!所以李老师在那个经的眉注上写到,「不求往生,非愚即狂」,你不是愚痴,就是狂妄;换句话说,你是个不正常的人。正常的人要知道这个法门,没有一个不愿意发心求生净土的。他那个注注得很有道理、很有意思。

  这是讲生佛感应,自他因果,我们这里修因,将来一定得这个果报。下面是比喻,「作心境之月灯,为圣凡之舟楫」,超凡入圣。这是个工具,月灯是照明的工具,舟楫是交通的工具,这是说明这部经它的大用。「故言楞严经势至念佛圆通章」,这个注解诸位自己去看。我们再看第二个大段「开章释文」,在第三十面,看倒数第五行。

  「将解此经,五门分别,一教起因缘,二藏乘教摄,三宗趣旨归,四略释题名,五详解文义。」这个五门前面三门是大意,后面两门才正式给我们讲经。我们看五门里面的第一门,就是教起因缘,请看三十一面第三行。「初教起因缘者,智度论云,如须弥山,非无因缘,非少因缘,令得振动,念佛教兴,亦复如是,具多因缘。」佛法因缘生,如果没有因缘,佛不会无缘无故的出现在这个世间。因缘决定不止一种,因缘有多种,可是多种因缘里面必定有一个主要的因缘。主要的一个因缘,像《华严》、《法华》里面所说的,「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於世」,这是最主要的因缘。这一大事因缘是什么?「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不但是《法华经》这样说,《华严经》一样也是这个说法。

  一切众生迷失了正知正见,所以才有六道轮回,这是苦不堪言。佛菩萨见到这个现象,大慈大悲,他超越六道轮回了,看到这么多众生还是迷惑颠倒,从大慈悲心他老人家又回来,我们所谓倒驾慈航。回来帮助我们出离轮回,恢复我们自己正知正见,这叫真正的慈悲。这一段文里面先用比喻来说,这个比喻是《大智度论》里面的,好像须弥山,须弥山是最大的山,这个山要是动摇那可不是个容易的事情。所以说不是无缘无故它会动,也不是少因缘、小因缘须弥山会动,须弥山会动必定是很大的因缘。拿这个来比喻佛出现在世间,尤其是佛讲念佛的法门。下面这是无量因缘里面归纳成十条。

  「一指出捷径修行门路故。」修行这两个字我们要把它认清楚,行是行为,修是修正,我们行为错误了,把它修正过来,这叫修行。行为太多了,从哪里说起?佛法把无量无边的行为把它归纳成三大类,身、语、意,不管你行为再多,总出不了这三大类。身就是你身体的造作,这叫身业的行为,语是言语,意是念头,你心里的念头,心里的行为。所以身语意这三业。这三业有了过失,譬如说我们的意业,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见解、我们的看法有偏差、有错误了,要把它修正过来。三业行为里面以意业为主,意清净了,语言跟身体造作没有不清净的。所以,心清净则身清净,身清净不见得心清净,心清净身一定清净;身心清净,外头境界一定清净,世界一定清净。所以,修行以心为主。清净到了极处,那就叫佛,就成佛,佛就是三业完全清净,没有一丝毫染污。我们常常看佛像,塑的佛像没有,画的佛像佛顶上有圆光,光上面有三个字,这三个字通常用梵文写的,也有用中文写的,它的念法叫「唵阿吽」。这三个字是什么意思?就是三业清净,唵是身清净,阿是语清净,吽是意清净,三业清净!这叫修行,修行就是修三业清净行。

  修行我们总希望要快,要快速的成就,要走捷径。佛给我们指出,修行从凡夫到成佛,最近的一条道路,最直截、最快速的方法,就是念佛。在八万四千法门里面没有比这个更快的,没有比这个更稳当的,没有比这个更可靠的。把这个法门教给我们,这是第一个因缘,教我们快快成佛。这不仅是阿弥陀佛的愿望,希望一切众生立刻成佛,也是十方三世所有的诸佛,恨不得一切众生立刻都成佛,这是他们的愿望。佛确实有方法、有能力帮助我们,怕的是我们不肯相信,我们不愿意接受,不肯依教奉行,那就没法子了。不是佛没有能力,我们自己不信、不肯做。如果我们相信,我们肯做,确实像佛的愿望一样,我们很快就成就,不要经过三大阿僧只劫,不要经过菩萨五十一个阶级,哪有这么多麻烦!所以,这个法门不可思议,这是第一个因缘。

  「二直示当人念自心佛故。」直截了当指示我们自己念什么佛?念自心佛。这就是《观经》里面所讲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一句是把念佛成佛的理论告诉我们,我们才真正能信得过。自心佛、他心佛,这是佛随顺众生说的,自心佛跟他是不二的,是一不是二,迷的人说二,悟人知道是一。这个很难懂,我们还得从比喻来说,我们还拿作梦来说。在作梦的时候,我们自己不晓得在作梦,梦里面一定有自己。你们都有作梦的经验,你们想一想你们作梦的时候,有没有有一次作梦,梦当中没有自己?有没有作过这个梦,梦里头没有自己?梦里头没有自己就没有梦,一定有自己。有自己也有别人,也有山河大地,所谓依报正报统统具足。你醒来的时候,你有没有好好的去想想,梦里有自己,梦里也有别人,梦里头山河大地,从哪里来的?如果你想一想,你对佛法就有相当深度的理解,你会恍然大悟!

  梦里头自己是自己,梦里头别人还是自己,自己变现的,心外无梦,梦外无心,那个梦全是你自己心里变现的。不可能说外面东西会跑到你梦境里去,不可能,没这个道理,是你自己梦境变现出来的。你要觉悟了,原来自他是一不是二,不但梦里面我跟一切人是一,全是我自心变现出来的,连山河大地、连虚空都是我自性变现出来的,你才真正明了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自己。你明白这个道理,西方极乐世界是我们自己真如本性变现出来的,阿弥陀佛、观音、势至还是自性变现出来的。除了自性之外,在经上常说「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没有界限。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就是念自性弥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生自性净土。所以,迷人分内分外、分自分他,起种种虚妄的分别执著,悟了的人知道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你要真正入这个境界,那要恭喜你,你已经证得了清净法身。

  法是什么?就是宇宙万有,一切万法,我真正承认了,尽虚空遍法界都是我自己,这个叫法身,这是事实,人人都是如此。可是你不承认,你不承认,他是他,我是我,我不是他,他不是我,你一定要分,那有什么办法?就好像在梦中一样,梦里见了另外一个人,要好好跟他打一架,不知道那个人也是自己变现出来的,不晓得,不知道是一不是二,叫迷惑颠倒。佛菩萨觉悟了,知道这个事实的真相,所以佛菩萨对於一切众生的慈悲叫无缘大慈,无条件的,为什么无条件?因为是一不是二;叫同体大悲,尽虚空遍法界同一个本体。所以大慈大悲是没有任何条件的,是清净的、是平等的。这就是为什么教给我们念佛法门,念佛法门多么的重要,从这个地方显示出来了。

  「三欲令悟入佛之心性故。」这就是成佛了。要怎样才能悟入佛的心性、才能悟入佛的境界?念佛。这个经上讲的「不假方便,自得心开」,用念佛这个方法就能够悟入佛之心性。这一句就是禅宗讲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禅宗的方法很麻烦,观心、参话头,那个方法不简单;我们这里,一句阿弥陀佛,容易。禅宗参究,搞得不好还入了魔;在这一句阿弥陀佛,决定不著魔,稳稳当当必定成就。

  「四为显生佛心无差别故。」这就是前面讲过的「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佛念众生,众生念佛,这是一不是二。注解里面引用《观无量寿佛经》这段话很好,在三十三面第二行末后这一句。「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下云」,下云是下面经上说的,本经里讲的,「若众生心忆佛,现前必定见佛」。这是说明悟入心性,三无差别,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第五个因缘,「五度脱凡外横超三界故」,凡外是凡夫、外道。要想出离六道轮回相当不容易,所有一切法门都叫竖出,唯独这个法门叫横超。竖出,六道里面下面是地狱,地狱上面是饿鬼,鬼道再上面是畜生,畜生上面是人道,人道上面是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你要想超越三界,一定要像我们人间修行,要修到什么?要修到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这是四禅八定,到第八定这是到了无色界天;再往上修,成第九定,超越了。所以,阿罗汉的定叫九次第定,比这个八定还要高,他超越了,不是很容易事情。所以前面讲过,阿罗汉,证得初果须陀洹之后,天上人间七次往来才能够修成九次第定,才能出离三界。那个麻烦大了,苦头吃多了,经历时间长,人间寿命短,天上寿命长。这个法门不必,不要这么麻烦,它不竖出,它从旁边开溜了,这个法门妙绝了。所以叫横超三界,它不是竖出,所以一生就能够成功,这是其他法门里面没有的。

  第六个因缘,「六接引权小圆成佛果故」。权教、小乘都有相当的觉悟,虽然觉悟,他不圆满。他想不想求圆满?想求,想求圆满而求不到,没这个机缘。佛大慈大悲,这些人想求圆满的解脱,想证圆满的果报,特别来教他这个法门,这个法门叫你很快圆满成佛。

  第七个因缘,「七充足三辈无有疑悔故」。三辈是讲往生,三辈就是上中下三辈。为三辈的人断疑生信,得到平等无比殊胜的成就,教我们断疑,教我们不后悔。你要不修这个法门,修其他的法门,给诸位说你会常常后悔,这是真的。悔跟疑一定连著一起,你不疑就不会后悔,你要是怀疑,你以后后悔的事情多了。

  第八个因缘,「八利益今后周遍无尽故」。「今」是佛讲经的当时,这个法门能教当时一切众生得最殊胜的利益。「后」是佛灭度之后,包括我们现代。佛虽然不在了,这个法门在,我们遇到了,我们能够理解、能相信、能接受,我们的成就绝不亚於佛陀在世的那些人。我们更应该要负起责任来,把这个法门普遍的宣扬、流通,不能说我们自己得利益了不顾别人,这个对不起诸佛。我们要想报佛恩,唯一报佛恩的方法就是流通这个法门。

  第九个因缘,「九顿摄六根证圆通境故」。这是经文里面讲得很清楚,「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证得的境界与诸佛相等。

  最后这一个,「疾空障恼定生佛土故」。「疾」是快速,很快的把我们的一切业障消除,一切烦恼断尽,这个法门有这么大的功效,决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有这么多的因缘,佛出现在世间。大势至菩萨在楞严会上给我们提出这个念佛的法门,普遍劝我们修行。灌顶大师底下的注解注得很好,注得很详细,诸位自己去看。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第八集)1988/7台湾华藏图书馆大专讲座档名:05-01-08

  请掀开经本,第三十六页,我们看第二科,倒数第二行,「二藏摄」:

  「二藏乘教摄者,谓三藏之中,契经藏摄,二藏之内,菩萨藏摄,三乘之中,大乘所摄,五教之内,后三教摄。」在佛法里面,有所谓「藏、乘、教」这三类,这三类就类似我们现在一般学校里面所说的课程标准,有这个意思在,佛法分得很细。藏是大类,佛所有一切教法可以分为三大类,我们称之为三藏。中国以后在明代的时候,就仿照佛教图书的分类法,像《永乐大典》就开始模仿佛教这个分类。到康熙、干隆的时候,可以说是将中国所有典籍统统收集起来,就分作四库,经、史、子、集。四库的分类法是学佛教的,库跟藏是一样的意思,藏就是收藏、仓库,佛分为三类,中国世间的典籍就分为四类。很多在学术上都是由於佛教的启示,我们中国才有的。

  三藏就是经藏、律藏、论藏,注解后头有,在三十七面第二行。「三藏者,一修多罗」,修多罗是印度话,梵语,「此云契经」,就是我们讲的经藏,「诠於定学」,经藏的内容多半是讲定学。所以佛教众生,在教学基础上总不外乎戒、定、慧,就称之为三学。讲定的就叫做经学,讲戒律的就叫做律学,辩论智慧的叫论学,所谓戒定慧三学。但是,佛当年讲经说法的时候,分类并不是很严格的,可以说那时候没分,而是后人为了便利研修起见才分的,在佛当时没有分。因此几乎佛每一次法会,讲开示里面统统都包括了有戒、有定、有慧。譬如像《楞严经》,《楞严经》里面讲首楞严大定,这属於定;像富楼那尊者,还有阿难尊者,有许多跟佛辩论,那是属於慧;佛在经上讲的四种清净明诲,那属於戒律。所以《楞严经》里头,戒定慧三学具足。不但《楞严》如此,差不多一般经典统统都是戒定慧具足。那怎么分法?

  所以古人分这个看文字分量,说哪一个比较多的。譬如《楞严经》,虽然戒定慧三学都有,它讲定的篇幅最大,几乎是十分之六都是讲首楞严大定,讲奢摩他、三摩、禅那;讲戒只占半卷,十卷经文里头只占了半卷;讲论的部分,也不过是两卷多一点点,这个分量是这样分配的。所以在定讲得多,那就把它编入经藏里去,这是诸位一定要明了的,佛法没有很清晰的界限。如果在论典里面,像《大智度论》、《瑜伽师地论》,它议论的部分占的篇幅大,经、戒律都有,占的分量少,就把它编到论藏里面去。像戒经,讲戒的地方多、分量多,有没有讲经?有,有经,但是它是以戒为多,重点在戒律上,这样就把它分配到律藏里头去。所以,不像世间的书籍分得那么精严,佛法没有,几乎任何一部经典里面佛都讲到戒定慧。这部经在三藏里面是属於经藏。

  我们再看底下,「二毗奈耶」,毗奈耶也是梵语,「此云调伏,即律藏,诠於戒学,三阿毗达磨」,阿毗达磨也是梵语,「此云对法,即论藏,诠於慧学,今此经者,属於经藏,自始至终,专说念佛三昧故」。这个地方说今此经者,就是指这一卷,指我们这一章而言,「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章专门讲念佛,讲念佛就是念佛三昧;换句话说,它专门讲定,所以这是属於经。三藏就是佛经的分类,我们晓得它分在哪一类。二藏是讲的契机,是讲对众生的根性;换句话说,适合什么样程度的众生来学,什么样根性的众生来学,这个也很重要。可见得三藏完全是教科书的分类法,二藏就是众生根性上的分类,所以这不相同。适合於什么样的程度,譬如说排课程,这个课程应该排在中学,还是小学,还是大学,排在第几个学年,就有这个意思。

  「二藏」就有菩萨藏、有声闻藏,菩萨藏是大乘,「诠示菩萨理行果故」,理是理论,大乘的理论、大乘的修行、大乘的果证。就是我们讲的大乘法,必须对大乘根性的众生来说,契合於大乘根机的人。第二就是「声闻藏」,声闻是小乘,「诠示声闻理行果故,今此经者,属菩萨藏,此经演说菩萨念佛圆通法故」。净土法门是大乘菩萨藏,凡是往生净土的人,你看经上常讲极乐世界有四土三辈九品,即使是最下的品位,凡圣同居土下下品,也是菩萨,西方极乐世界没有声闻、没有缘觉、没有人天。但是我们在经上也常常看到,西方极乐世界有无量声闻大众,那是什么?那是佛的方便说。是说这些人没有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前,在他方世界是声闻、是缘觉、是天人众。但是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他的地位是平等的,统统是菩萨。所以,西方极乐世界很奇怪,是唯一菩萨的世界,这是一般诸佛国土里头所没有的一种特殊情形。这些都在《无量寿经》里,诸位仔细去研究《无量寿经》就明了了。

  底下又讲「三乘」,实际上三乘跟二藏内容是差不多的,分得更仔细一点。小乘就是声闻,小乘跟中乘这两个合起来都叫做声闻,大乘是菩萨。「小乘声闻,谓四谛法门」,四谛是讲苦、集、灭、道,世出世间两重因果,世间因果是苦、集,苦是世间的果报,集是世间之因。灭、道是出世间的因果,出世间的果报是灭,灭就是灭烦恼、灭生死,永远不再有烦恼,不再有生死,这个叫灭。道是因,就像此地所讲的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万行,这些都是出离生死、永断烦恼的方法、途径,所以称之为道。所以,苦集灭道是世出世间两重因果。「运载众生,出於三界,到涅盘城,成阿罗汉,犹如羊车。」这是《法华经》上的比喻,羊车是个小车,只能坐一个人,羊的力气很小,这种车在过去是在宫庭里面用的小车。证阿罗汉果。涅盘就是灭的意思,就是永断烦恼、永离生死,就这个意思。

  「中乘缘觉」,缘觉可以说也属於小乘一类,但是比小乘的程度高。譬如讲声闻,虽然烦恼断掉了,他确实没有了,但是他习气在,习气难断。像佛在经典里说这些阿罗汉们,阿罗汉真的见思烦恼断尽了,但是还有少数的阿罗汉习气还在。因为他出身好,他是王子出家的、贵族出家的,带著傲慢的习气。出家证得阿罗汉果,傲慢真的断了,没有了,确实没有傲慢,但是那个态度,傲慢的习气还在,除不掉。因为他养成习惯,他确实没有傲慢,但是傲慢的习气在。所以佛说烦恼容易断,习气难除。经上也举比喻,好像酒瓶,酒瓶是装酒的,装酒的时间很长,现在把酒倒尽,真的没有了,里头擦得干干净净的,确实没有酒,这就好比阿罗汉;闻闻还有味道在,那就好像习气,他有没有?真没有,一滴都没有,闻闻还有味道在,习气难除。缘觉不但烦恼断了,习气也没有了,这就比阿罗汉高,他习气没有了。所以证得阿罗汉,还要修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才能把习气断除掉,断习气很难。

  中乘缘觉,「谓因缘法门」,因缘法门虽然没有细说,在「十四讲表」里头有,十二因缘这是缘觉修的。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一直到老死,十二因缘。十二因缘前面讲的无明不是根本无明,是属於枝末无明,也叫做三界六道润生无明,它不是根本无明。因为根本无明要是破了,他就见性了,他就成为法身大士,那是成佛的境界。所以他破那个无明,是仅仅破除六道之内的生死,永远不再入六道。我们在六道里面投胎,舍身受身,根本的原因就是无明,无明就是迷惑。你们想想看,哪个明白的人愿意去做畜生?不可能的事情。哪个明白的人会去做饿鬼?不可能的。凡是你死了之后会去变畜生、去堕饿鬼,都是糊里糊涂去的,头脑清楚明白的人不会去的。所以实在讲,佛法要是多懂得一些,人的来生到哪里去,大致上可以判断得相当正确。就是一个人在临死的时候,如果临死的时候他很清楚,他不迷惑,清清楚楚的走,这个人可以断定他不堕三途。死的时候人事不省,糊里糊涂的,连家里的人都不认识,就非常可能堕三途。

  念佛的人,一生念佛求生西方,如果死的时候神智不清,这个人往生西方没希望,没指望;大家给他助念都靠不住,不见得可靠。如果这个人临死的时候他清清楚楚,他并不怕,重病都不要紧,他临走的时候很清楚,这个人决定往生。所以这是福报。我们一生修福,修福不要享福,福享尽了,临终的时候就一塌糊涂,那个麻烦就大了。在修福,不要享福,希望福报留著临终的时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再享这个福,那我们就决定往生。所以十二因缘里面,那个无明不是根本无明。「运载众生,过於四空,居寂灭舍」,寂灭舍跟前面讲的涅盘城是一个意思,境界是相同的。「成辟支佛」,辟支就是缘的意思,是梵语,翻成我们中国意思就是缘,因缘的缘,辟支翻成缘,佛翻成觉。所以,用梵语说就是辟支佛,用中国话来说意思就是缘觉,缘觉是中文翻的意思,辟支佛是梵文的原文。阿罗汉也是梵文原文,翻成中国的意思叫无学,就是在小乘法里他毕业了,他无学了,学完了,是这个意思。「犹如鹿车」,鹿比较大,力气也大一点,这属於中乘。

  第三「大乘菩萨,谓六度法门,运载众生,超凡小境,直至无上菩提,大般涅盘彼岸,成於佛果,犹如牛车」。这三车的比喻是出自於《法华经》。大乘菩萨修学的范围非常的广大,不仅仅是为自己,要为一切众生。为一切众生实在就是为自己,所以大乘菩萨观念是自他不二。六度,六是把所有修行的方法归纳为六大类,这六大类能够将我们从生死之此岸度到涅盘的彼岸,所以就称为度。可是这里面的度六条是以般若为主,智慧不开是度不了的。所以,佛法自始至终是讲智慧,佛法可以说智慧的方法,佛学是智慧的学问,它是以慧为主。这六大类,前面五大类是属於事相。譬如讲布施,布施的范围就很广,我们过去讲《华严经》,《华严经》「第六回向」专讲布施,讲六、七十类的布施。我记得那一章经,我们过去好像一个星期讲一次讲了一年,讲了四、五十次,布施才讲完,所以布施不简单。

  大别分布施有三大类,有财布施、有法布施、有无畏布施,这是通常讲一切布施分为这三大类。财布施是财物,我们身外的财物,钱财是财物,财产,像房屋、土地也是财物,总是身外这一切物能够施舍。别人有缺乏、有需要的时候我们能够帮助他,能够施舍给他。这一类的属於财布施。第二类是法布施,法里面有世间法、有出世间法,像大家不懂佛法,我们把佛法讲解给他听,介绍、推荐给他,这属於出世间法的布施。世间法的布施,像你们现在在学校念书,你们老师传授你们这些知识,这是世间法的布施。甚至於我会炒菜,你不会,我把这个方法教给你,你也学会了,这也是法布施。所以范围非常的广大,别人不会的,我会,我教给他,这都是法布施。所以世出世间法统统包括在里面。第三种叫无畏布施,无畏是什么?人家心里不安,或者是精神上有恐惧,你能够安慰他,你能够使他离开一切恐怖,得到身心的安稳,这叫无畏布施。我们举个小例子,有人胆小,晚上走路黑暗的地方怕鬼,害怕,你说不必怕,我送你回家,他就不怕了,这是属於无畏布施。使他心里头离开恐怖,这一类属於无畏布施。阿兵哥在前方保卫国土,属於无畏布施。如果没有这些阿兵哥在保卫我们,我们怕外国人侵略我们,敌人来打我们,我们身心都不能安稳。军队、警察他们都是属於无畏布施。所以布施有这三大类。

  佛说布施所得的果报不可思议,财布施的果报是你财用不缺乏。你看算命、看相的常说你命里有财,命里面怎么会有财?前生修的财布施,修的因,这一生得的果报。如果你前生没有修这个因,你这一生用什么样的方法,你再聪明,方法再巧,你也得不到财富。你看到发财的机会,你告诉别人,那个人命里有财的,他一去做他就发财了,你自己去做就赔了本。为什么?你命里头没有财,你前生没有造这个因,你怎么会有这个果报?不可能的事,真是「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前就你前生所修的。聪明智慧是果报,是法布施的果报,你喜欢帮助别人,喜欢教别人,你就得聪明智慧;你喜欢安慰别人,喜欢保护别人,你得的是健康长寿,健康长寿是无畏布施的果报。放生是无畏布施,眼看著那个众生立刻就要丧命了,你把它买来把它放生,这是属於无畏布施。你花钱给它赎命,这是财布施,你去放生是无畏布施,所以放生里头有财、有无畏,是一桩好事情。我们自己得的果报是财富不缺乏、智慧增长、健康长寿,这些都是大家喜欢得到的。喜欢要果报而不肯修因,这是颠倒,这是大大的颠倒。你希望果报殊胜,你就得好好的修因,要多修这三种布施。这是菩萨法。所以,菩萨的福报比声闻、缘觉都大,声闻、缘觉有智慧没有福报,为什么?他布施纵然有修,太少了。不像菩萨,菩萨修得多,所以菩萨的福报就大,三种福报都大。

  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里面最重要的是两个项目,你看《金刚经》上,《金刚经》是讲菩萨法的,布施讲得最多,其次忍辱,这两条很重要。布施是修积功德,忍辱是累积功德,如果你光修,你不晓得累积,随修随都丢掉,那很可惜。所以,一定要修忍辱波罗蜜,忍才能成就,忍才不会散失;不能忍,佛经里有个比喻,叫「火烧功德林」,你所修积的功德,修积是不少了,可是一把火烧光了。什么火?发脾气,无明火,心里一不高兴,一发脾气,你的功德统统没有了,就烧光了。所以你要想想,我这一生究竟有多少功德,你想想哪一天起到现在还没有发脾气,你功德就这么多。如果你前一个钟点发的脾气,你的功德就完了,一切都没有了。决定不能发脾气。

  功德是清净心、是定,脾气一发,心就乱了,功德就没有了。但是福德在,福德烧不掉,纵然堕了恶道,恶道还有享福的。畜生道里面享福的,我们见到很多,尤其是在外国,我在美国看到人家养的小狗、小猫,那真享福,比我们一般人的福报大。它还有专门理发的地方,给狗理发的地方,还有狗餐厅,主人带它到那个餐厅里去吃饭,开著车子侍候它好好的,真是享福。死了之后,还有畜生的公墓,葬在那个地方,还给它立了碑,还有照片放在那里,主人走到那里还给它插几朵鲜花。我还照了一张照片回来。在我们中国,早就把它吃掉了,外国人还有狗公墓,我们看了,那真是有福!所以,福报在,它有福,但是在畜生道里面去享了。

  堕在鬼道里头也有福,在我们本省就特别多,外国比较少见,外国畜生道享福的很多,在我们中国,鬼享福的很多,大概有福的鬼都到台湾来了。像妈祖、王爷公的,这些都是鬼神,你看多少人去烧香、拜拜、祭祀,他福报很大,他的受用绝不比人差,富足超过我们世间人。只有地狱道里没福,那是没法子了,饿鬼、畜生里头都有很大福报的。所以,福德不会失掉,功德会失掉,一发脾气、一动瞋恚心,功德会失掉。我们要想积功累德,一定要保持心平气和,不被外面境界所转,看到怎样不如意的境界也不发脾气,也不冲动,这样子你的功德才能够累积,功德累积多了就开智慧,这是很要紧的事情。所以,六度里头这两度是关键,布施是修福,忍辱是积福。

  以六度法门运载众生,运载是比喻,以六度做工具,超凡小境,超越凡夫、小乘他们的境界,直至无上菩提,这就成佛了,大般涅盘岸,成佛果。大般涅盘跟阿罗汉所证的涅盘不一样,阿罗汉的涅盘称之为偏真涅盘,不是究竟涅盘,大般涅盘是究竟涅盘。刚才讲了,阿罗汉的涅盘只断见思烦恼,尘沙烦恼他没有断,无明烦恼没有断。大般涅盘是连根本无明都断了,所以才叫究竟涅盘,这是成佛。比喻牛车,这是大乘。「今此经者,属於大乘」,它不是小乘,不是中乘,它是属於大乘。「以如来怜念众生,势至摄念佛人」,如来是指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是阿弥陀佛的助手,帮助阿弥陀佛接引十方世界的众生。「安乐诸乘,度脱九界故」,诸乘是讲我们这个世间有三乘、有五乘。但是如果说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统统属於菩萨乘。没有到之前,可以说三乘、五乘,往生之后都是菩萨乘。

  下面讲「五教」,五教是说课程的编排,应该编排在某个阶段,就是适合於哪一种程度的人来修学。五教是小、始、终、顿、圆,这是贤首家的分法;天台家分做四教,藏通别圆。四教跟五教实际上内容没什么大的差别,大同小异,只可以说有开合不同。「小教,唯谈人空故」,小教就是小乘教,声闻、缘觉所学的,只证人空,不能证法空。「始教」,这是大乘始教,就是大乘的开始,「但明法空故,亦名分教,但说法相故」。所以在贤首家判教,法相唯识是判在大乘始教,像《百法明门》这是大乘的开始,希望在一百法里彻悟人我二空。一部《百法明门论》的目的,就是教你明白人法是抽象的概念,不是事实。所以,这部论实际上就是解释经上的一句话,「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证二无我,就是人我空、法我空,就是证这个。

  「终教」,这是到大乘的终极,这就高了,所以大乘从始至终也是相当长的一段道路。「复说中道故,亦名实教,多谈法性故」,所以大乘开始多谈法相,到最后专门讨论法性。前面叫权教,权教菩萨,说的是方便法;后半段说真实法,所以称为实教,实是对权说的,权巧方便,这是讲真实,真实这讲法性。第四「顿教」,顿教是很特别的,因为前面自始至终它是有次第的,好像我们读书,有小学、中学、大学,有次第,逐渐提升的;顿教那就是所谓天才班,不用次第,可以顿超,不必经历许多的阶段。像禅宗就属於顿教,它没有次第,没有阶级。这是要天分非常高的人,就是上根利智是它教学的对象,不要经过阶级,不要那么长的时间,不要那么麻烦,可以顿超直入。「唯辨真性故」。第五是「圆教」,圆是圆满,究竟圆满,没有一丝毫的欠缺,在整个佛教里头是最高无上的教学了。「唯说法界故」,这是讲十法界的性相、理事、因果,所以这是究竟圆满的教学。

  「今此经者,属后三教」,念佛法门,就是刚才说了,不仅仅是「念佛圆通章」,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弥陀经》,都是属於终教、顿教、圆教,在五教里头,在教义上来讲,它属於这三类。「下云」,底下经讲的,「二忆念深」,二忆就是佛念众生,众生念佛,佛想众生,众生想佛,二忆念深。「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这两句是比喻,像一个母亲想儿子,儿子也想母亲,彼此就产生感应的作用。这个意思是大乘终教的意思。「渐渐念时,终当成佛故」,这就是劝我们念佛,开始教给你一定要念。为什么要念?佛念你,你念佛,这当中有感应,你念得久了你就成佛了,把你自己的自性佛念出来。

  底下经上讲,「以念佛心,入无生忍」,这就是念到功夫成就了。念佛心,注意那个「心」字,所以不是口念,口念心里头没有佛,这个得不到受用,要心里有佛。心里真的有阿弥陀佛,真的想阿弥陀佛,想久了之后,这个境界就是我们常讲的「一心不乱」,你念到一心不乱。这是念到理一心不乱,为什么?证得无生法忍,这是念到理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没有到这个境界。理一心是无生忍,完全的这一句术语,当中还要加一个字,「无生法忍」。这当中省掉一个字,无生忍是略说,省略了一个字,无生法忍。法是什么?一切万法,就是宇宙人生一切万法。无生是什么?宇宙人生一切万法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垢不净、不常不断,你真的明了,真的见到,承认了、同意了、认可了,这叫无生法忍,你到这个境界。我们凡夫不到这个境界,看了有生有灭,看到有常有断、有净有染、有生有死,我们看的是这些现象。功夫念成了就不是这个现象,这就跟诸佛与大菩萨见解完全相同,这是佛知佛见。

  「不假方便」,假是藉,不要藉任何的方法来帮助你修行,不用,它直截了当,就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成功了。不必用观想,也不必用参究,也不必持咒,什么法门都可以不必去修。单单修这个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可以念到明心见性,可以念到无生法忍,就用这一个方法,它妙就妙在此地。念佛人要修观不是不可以,但是不要用其他的观法,用净土本宗的观法,就是《观无量寿佛经》里面所讲的观法。这个观法一共有十六种,叫十六观,不必完全修,取一、两种就可以了。譬如通常我们一般念佛人有修观佛像的,十六观里头的一种,就是常常想佛像,观想。因此,我们供养佛像要选择,选择一尊你最喜欢的,选择我们最喜欢的,我们看了才欢喜;如果看这个佛像就讨厌,这个事就很难了。看到这个佛像愈看愈欢喜。而且供养,一生最好供养一尊,不要换,不要常常换,选定了我一生就不改变。天天看这个佛像,天天想这个佛像,将来你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来接引,阿弥陀佛像什么样子?就是这个像,你认识他,绝对不会搞错。如果你常常换佛像,魔来变一个佛像你认不清楚,你跟他不熟。这就是虽然没见面,我天天看你的照片看得很熟了,一见面,果然没错,就是他,就认定了。所以,佛像供养一尊,不要改变。

  譬如我们到外面旅行,佛像不好带,现在方便,照个照片,照片带著,每天还是看这个照片,还是看这尊佛像。见到别的像,不同的阿弥陀佛的像,我们也欢喜、也礼拜,但是我们自己不想,我们想我们自己供的那一尊,这个很要紧。统统都是教你要专,不要搞杂了。因为每个人喜欢的不一样,这个地方应当要慎重的去选择。这是讲不假方便,这个非常的重要,可见得这个法门真的是容易修,难信而易修,这是顿。「知佛即心,疾成佛道故」,这是顿教。底下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这是圆教的意思。这是统统引用的经文,所以经文里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显示这部经是终教、是顿教、是圆教的教义。「了三无别,圆通法界故,准知此经教义,深广幽远,非浅近矣」,这个意思容易懂。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第九集)1988/7台湾华藏图书馆大专讲座档名:05-01-09

  我们继续再看底下第三段「宗趣」:

  「宗趣旨归者,有总有别,总以忆佛念佛为宗,见佛入忍,心境圆通为趣,别有五对。」我们先来说这个总。什么叫宗?什么叫趣?先要把这两个字定义搞清楚。宗就是修行的方法,所以非常的重要;趣是归趣,也就是我们修行要达到的目标,叫归趣,我用这个方法会得什么样的结果,这个结果就是我们的归趣。所以它解释里面说,「当经所崇曰宗」,就是遵从的修行的标准。「宗之所归曰趣,若不识宗,无从趣向矣」。本经是以「忆佛念佛」为我们修行的纲领,修行的指导原则。忆是心里面有佛,心里头常常想佛。念这个字,所以说中国文字是全世界最好的文字,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比不上的,中国的文字是智慧的文字。你看造字,这个字叫会意,在「六书」里头属於会意,上面是今,今就是现在,下面是个心。要用佛法说,就是当下一念,当下这个心叫念。这个心什么?这心里头有佛,念佛。可见得念不是口念,心里有佛,这个叫念,念头。什么念头?佛的念头,我当下这一念,现在心里头,心里头有佛,没有其他的,没有一切执著妄想,心里只有佛,或者心里有经典,或者心里想经典里面的境界,这都叫做忆佛念佛。

  由此可知,我们读经也是念佛,心里有佛;我们经本合起来,想经里面境界,也是念佛。所以,念佛这个名词含义太广大了,广义上讲,可以包括整个佛法各宗各派无量法门。所以说没有一个法门不是念佛法门。但是我们今天这个法门,专门忆想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不想别的佛境界,不同的就在此地。单单讲念佛,这个意思很广,并不仅仅指净土。专忆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依正庄严,这才是弥陀净土法门的念佛。这是专忆,专门忆念弥陀依正庄严的,这是为我们修行的宗旨。它的效果、它的目标是见佛,正像经里头所说的,「现前当来,必定见佛」,现前见佛是感应,将来见佛是往生。所以,不但讲往生的时候你见佛,在没有往生之前也见佛。

  我们读古人的传记,像慧远大师,这是我们中国净土宗的开创人。晋朝时候这个法门刚刚从印度传过来,我们慧远大师接受了,在庐山建了个念佛堂,「东林念佛堂」。慧远大师是跟鸠摩罗什大师同时代的,跟陶渊明同时代的,他们都是很好的朋友,陶渊明、谢灵运都是历史上的大文学家,都去拜访过。谢灵运想参加他的莲社,远公大师不收,为什么不收他?他的习气很重,文人的习气,喜欢作诗、喜欢作词。大家都在念佛,他在那边作诗,扰乱大家,所以远公大师不收他。陶渊明这个人心很清净、很有道心,远公大师希望他来参加,但是他没有来,陶渊明没有参加莲社。那是很好的朋友,他们是同时代的人。

  那时候净土宗刚刚建立,只有一部经,《无量寿经》,《弥陀经》跟《观无量寿佛经》还没有翻译出来。《弥陀经》是鸠摩罗什大师翻的,他建道场的时候,鸠摩罗什大师这部经还没有翻出来。《观无量寿佛经》就晚一点,在南北朝的时候,刘宋,刘豫建立王朝时候翻的,比较后一点。所以当时建立只依《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我们净土宗第一经,莲社刚刚创办的时候。他那个道场总共只有一百二十三个人,个个成就。远公大师在一生念佛当中,三次见到西方极乐世界,在念佛的时候见到的。但是他从来没有告诉任何一个人,他在往生的时候才告诉大家,佛来接引,他说这个境界过去我已经见过三次,所见的境界跟《无量寿经》里面所讲的完全一模一样。所以我们将来见佛,或者见到西方极乐世界,见到那个世界与经典所讲的不一样,诸位要知道,那不是真的,那是魔境现前,不是真的。

  最近有一本书,在台湾我也看到,我在美国也看到,在香港也看到,流遍全世界。说大陆上有一个法师,名字我忘掉了,他曾经去游历极乐世界,回来之后把极乐世界情形说明,写成这么一本书,流通很广。那里头说的跟经上讲的不一样。所以我在香港,畅怀法师就疑惑,拿这个书来问我可靠不可靠?我说不可靠。我劝他统统烧掉,那不可靠,那是胡造谣言。这是大陆上有一个法师在福建住的时候,说他失踪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人找不到了,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以后又回来,弘扬净土,那不是真的,是假的。与经典最违背的地方,就是他说西方极乐世界还有很多女人,打扮得也很时髦。这在四十八愿里面决定没有,哪有这回事情,胡造谣言。现在这个世界连净土宗都有魔在里头捣乱。所以,我们要特别提倡「依法不依人」,任何人讲的东西与经典不相合,我们一概不理会,一概排斥他;他所讲的东西与经典完全一样,我们尊重他。像远公所说的,他一生当中见到三次极乐世界,跟经典里面讲的完全一样,这是真的境界,这是现前见佛。当来见佛那是往生以后的事情,「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这个语气非常的肯定。

  「入忍」这是自己证得的境界,「见佛」是感应,入忍是自己境界之获得,就是你必定能够证得无生法忍。无生法忍的地位非常之高,要是依《仁王经》上来说,《仁王经》把菩萨分作五忍,从伏忍、信忍、顺忍、无生忍、寂灭忍。无生法忍的菩萨在《仁王经》里面,地位是七地、八地、九地这三个位次,可以说地位非常之高。七地菩萨所证的是下品无生法忍,八地是中品,九地是上品。十地菩萨那叫寂灭忍,下品的寂灭忍,中品的寂灭忍是等觉菩萨,上品寂灭忍是佛。可见得地位是非常之高,几乎与等觉菩萨做邻居了。所以到西方极乐世界能够证得这样的地位,这就是所谓圆证三不退。在一般修行要到这种地步是相当的困难,经过时间之长,两个阿僧只劫才能够达到。两个阿僧只劫,并不是说我们现在学佛从现在算起,不是的。前面跟诸位说过了,从断八十八品见惑证位不退那个时候算起,你没有到这个地位以前统统不算。必须证得位不退那一天开始算起,再努力的修两个阿僧只劫,才能够到无生忍的地位,你看看多困难。

  可是念佛人到西方极乐世界,一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证这个地位,所以这个法难信。一般对佛教有深入研究的人他不相信,他说这个不可能、这不合理,人家要花两个阿僧只劫时间来修行,你怎么一下就得到了,哪有这种便宜事情!所以,有很多这些大法师、这些老居士不相信这个法门,这是很正常的现象,这并不特殊,为什么?佛讲难信之法。如果他就相信了,那不就容易相信,怎么叫难信?唯有上根他能相信,他真正通达,他教理一切通达了,他相信。这是阿弥陀佛不思议神力加持,能够叫你这样快得到,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还有一种善根真正深厚的老实人,佛一说,他就相信,他什么都不懂,他相信,他也很容易成就。所以一般这些甚至於没有念过书,程度很差的人,劝他念佛,他马上就接受,马上就相信了,往往这些人能成功。

  像谛闲老法师那个徒弟,倓虚老法师给我们说的,那个徒弟没有念过书,四十多岁出家,一生受过很多的苦难,出家之后,老法师就教他念一句阿弥陀佛。给他剃头了,也没有叫他受戒,他说你也不要去受戒了,也不要叫他住在寺庙里头,住在寺庙跟大家住不惯。就在宁波乡下找了个破庙,让他一个人住,找个老太婆给他烧饭,每天给他烧两顿饭;找几个护法,每个月送点钱,送点米给他。他什么都不要忧虑,就叫他一天到晚念阿弥陀佛,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你一直念下去准有好处。他这样念了三年,果然他得到好处了,他预知时至。他在往生的头一天,他去看看他的亲戚朋友,也没说什么话。看完晚上回来吃晚饭,吃完晚饭告诉老太太,明天你不要替我烧饭了。老太太以为说,师父三年都没有出门,一直念佛,三年没出门,今天出去看看朋友,大概明天有人请客了。到了第二天,过了中午,她还去看看,看看师父有没有回来,有没有吃饭,很关心他。

  结果到寺庙,喊师父,也没人答应。最后看到他住的那个房间,师父在房间里头,面向著窗口站在那个地方,叫他也不答应,手上拿著念珠。仔细去一看他,已经死了,站在那里死的。念佛成功了。她也吓了一跳,她从来也没看到人站著死的,搞得她也莫名其妙,赶紧通知护法。这些护法来了之后,也不知道怎么处理,立刻向谛闲法师报信。交通工具不方便,要跑路去报信,这一往返回来三天,三天谛闲法师来了。他在那里站了三天,死了以后还在那里站三天,等老和尚来给他处理后事。老和尚对他非常赞叹,「你总算没有白出家一场,你这三年念佛的成就,是讲经说法的法师、名山大庙的方丈住持都比不上你」。这是真的,三年念佛,一句阿弥陀佛,他一次经也没听过,一部经也没念过,他什么都不会,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念了三年,这样不思议的成就!凭什么?凭信心。他相信,他不怀疑,他真正做到了念佛的三个条件,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他真正把这三句话做到了。所以他成功了,这是一般人比不上。

  所以常说的,这个法门「唯上智与下愚不疑」,最高的智慧人,一说他通达,不怀疑,他决定往生。像马鸣菩萨、龙树菩萨、智者大师、永明大师,这个人真正通达的,他不怀疑。下愚,就像谛闲法师这个徒弟,这一类的人他信,他没有问题。我们台湾也有,也有站著往生的,大概在十几二十年前的时候,南部有一位。也是念了三年,走的时候站著走的,没有生病,预知时至,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说走就走了,这是真正的成就。所以,一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跟阿弥陀佛差不多,这个法门无比的殊胜。「心境圆通」,心境是一不是二,圆融自在,这里面功德利益实在说不尽。今天晚上我们讲《无量寿经》,你们听一座、听一段,这《无量寿经》里面说得非常的详细。这是总说。

  别说里面有五对,第一就是「教义」,这个「对」就是有宗、有趣,宗趣就是一对。「以教说为宗,令达义为趣」,教说就是释迦牟尼佛对我们的教学,达义是我们对於这个道理,对於这个事实明白了,佛讲的意思我们明白了。佛给我们讲《无量寿经》,给我们讲《弥陀经》,给我们讲《观无量寿佛经》,我们都听明白,听懂了,这是一对。佛不给我们说,我们怎么会晓得?所以佛对於众生,最大的恩德就是说经,使我们知道还有这么一桩事情,我们可以能够做得到的。

  第二是「事理」一对,「举事相为宗,诠显理为趣」。特别是《阿弥陀经》,《佛说阿弥陀经》里面全说的是事相。可是诸位要晓得,给你说事,你要明理,事里头有理;给你说理,你要懂得事,这个理如何应用在事相上,你才会得到真正的受用,这就算没有白学。如果你听了佛说的这些事,而不明理,你的信心不能生起来。像《弥陀经》,你要是不明了里面的道理的话,那简直就是讲神话小说一样,不容易产生信心。理很深,我们读了莲池大师的《疏钞》,就是《阿弥陀经》的注解,才晓得字字句句含著有甚深的义理。我们对於这部经才真正生起敬仰之心,这是莲池大师对净土的功德非常之大。

  第三是「境智」一对,「三佛境为宗,二观智为趣」。这注解里头有,在三十九面最后一行最后一句。「境智,理内开者,境,即所观之理,智,是能观之心,佛之圆融三身,真境也,事一心,理一心,真观也」,这个解释得简单明了。西方净土阿弥陀佛有报身、有法身、有应身,在四土里面,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我们见到阿弥陀佛是见到应身佛,在实报庄严土见到的阿弥陀佛是报身佛,常寂光净土见到的阿弥陀佛是法身佛,这是「三佛境为宗」。可是,西方极乐世界跟其他的世界不一样,其他的世界三身佛分得很清楚。像以中国的算法,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降生在印度,是应身佛,不是报身佛。可是西方极乐世界不一样,他一即是三,三即是一,妙就妙在这个地方,所以那个世界叫平等的世界。你说大菩萨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当然他生的是实报庄严土,见的是报身佛。我们带业往生的,下下品往生的,我们见的是阿弥陀佛应身佛。应身的像跟报身没有两样,报身跟应身也没有差别,一即是三,三即是一,这个不可思议。所以那个世界是个平等的世界,这在《无量寿经》里面我们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正不可思议。是其他诸佛世界里没有的,一切经典里头也没有说出这个事情的。

  所以从来没有接触过佛法的人,跟他讲阿弥陀佛,他要相信了,这是他的善根深厚,他的福德积集得厚。如果研究佛教研究得很多,经典读了很多,对这个法门不相信,那是非常正常。为什么?他看得多,从来诸佛世界没这回事情,你跟他讲这个特别事情,他不相信,这是正常现象,这没有什么奇怪的事情。所以,很多大法师不相信西方净土,这个很正常,我看一点都不见怪。但是我们一定要尊重他,一切法都是佛说的。

  我在新加坡讲经的时候,演培法师,我们很熟的,演培法师是修弥勒净土,我是修弥陀净土,我们两个修的不一样。他请我到他道场讲开示,跟他那些同修结结法缘。新加坡听众很多,我那天去讲经,听众大概有四、五百人。他告诉我这个人不多,因为他给我安排两场,我到那里去感冒,没办法,身体吃不消,只讲了一场。他说另外那一场有一千多人,他替我安排的,他说这场人少一点,只有一半。我到他那里去讲,我是赞叹弥勒净土,不谈弥陀净土。为什么?人家在那里教了二十五年,都教弥勒净土,我们劝人家念佛求生西方,岂不是破坏人家的知见,扰乱人家,这个不可以。这点我们要重视,就是人家是什么道场,我们去一定要赞叹他那个法门,这才是对的,这是礼节。所以古人讲,「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这样佛法才能兴。他们那边信徒一听,我们也赞叹弥勒净土,那就没错,他对师父信心更增长了。

  如果我们说弥勒净土往生很难,西方很容易,搞得人家莫名其妙,到底哪个对?这是破坏了道心。古人所说「宁动千江水,不动道人心」,不要破坏人的正念,这个很重要。所以我们到他道场就赞叹弥勒菩萨,虽赞叹弥勒菩萨,我也不离根本。我讲弥勒菩萨讲什么?我依据《华严经》,《四十华严》后面弥勒菩萨那一章来讲,这个不离开我的根本。「普贤菩萨行愿品」是我们净土五经之一,五经里面的弥勒菩萨,讲这个,这是要明白的。像我在香港,圣一法师他参禅的,他也请我到他禅堂跟他们那些同修讲开示,我也去了。我去讲什么?讲《六祖坛经》里头一段,鼓励他们参禅,我也不劝他念佛。所以这个一定要懂得。决定不能说我念佛,你参禅很难,不容易,念佛好,这不可以的。你这一讲,人家下次再也不请你,人家怕你了。所以说一定要僧赞僧,要懂得这个。现在很多人不懂得,到一个道场,随著他自己的意见,破坏别人的道心,这是不可以的。

  「二观智」,这就是事一心与理一心,所以诸位要晓得,我们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观。在一般教下来讲,教都是修止观的,止观跟禅又没有两样。禅的意思,翻成中国叫静虑,静就是止,静是安静,安静就是止,止一切妄想,止一切妄念,那心才清净。观就是对一切法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观。止观双运,止里面有观,观里头是止;静里头有虑,虑里头静,虑就是思虑,虑就是观的意思,就是清楚、明了,心是清净的,这叫禅。所以止观也是禅,念佛还是禅,就是我们念佛的时候,我们一切妄念没有了,没有一切妄想就是止;这一句佛号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是观。所以古人教给我们,佛号从心里面生出来,从口里念出来,从耳朵听进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就是观。念到一心不乱,这是成就,功夫真正成就了。

  一心不乱有事一心、有理一心。事一心是得到定,就是念佛三昧得到了;换句话说,一切时中、一切处所,心里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妄想、没有杂念,这叫事一心,这是得念佛三昧。理一心是明心见性,大彻大悟,那是理一心。所以事一心是定,理一心是从定开慧了。二观是讲的定慧,二观智都是属於般若智慧。就从念,应身佛也好,报身佛也好,法身佛也好,都可以,一而三,三而一。我们如果避免这些麻烦,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不要管他是应身、法身、报身,都不要管,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就好了,就可以了。

  但是如果你要是带观想的话,报身佛难观,相太细了,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怎么观法?没法子观。观应身佛好观,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个比较容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江味农居士《金刚经讲义》里面注解得很清楚,而且把因果注出来,诸位要知道这些事,可以查《金刚经讲义》。还有黄念祖居士《无量寿经》注解里也注得很详细。每一个相,相是果报,都有修因。譬如说广长舌相,我们平常人的舌头不长,伸出来鼻子都舔不到,舌头伸出来可以舔到鼻子的,三世不妄语;我们今天舌头伸出来舔不到鼻子,打妄语,妄语打得太多。佛的舌头伸出来可以把面孔整个盖起来,生生世世不妄语。所以,每一个相都有因果关系在里头,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告诉我们修因才能够证果。

  第四,「行位,信愿行为宗,入不退为趣」。这个法门修行有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就是信愿行,《弥陀经》就专门讲这个事情。你看蕅益大师《要解》,这一部《弥陀经》,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分他老人家都是用信愿行来标科题。正宗分里面分信愿行三大段,流通分里头也是信愿行三大段,连序分也是如此。所以劝信,劝你发愿求生,劝你执持名号,这是修行三个重要的条件,缺一不可。《要解》里头说得非常详细,非常透彻。「入不退为趣」,就是圆证三不退,第一个是位不退,第二个是行不退,第三个是念不退,使你能够圆满的证得三不退。功夫要是用得好的,三不退这一生就可以证得。念到功夫成片,就是位不退,功夫成片就是我们心里头念念有阿弥陀佛,没有其他一切杂念,烦恼没断。虽然烦恼不断,习气还在,但是心里头确实只有阿弥陀佛,其他的什么都不想了,什么事情我都随缘,我都不想,只想阿弥陀佛,只想生西方极乐世界。你如果做到这一点,这叫位不退,决定往生,这实在讲人人可以做得到。到行不退就是事一心不乱,到念不退是理一心不乱,那就是入无生忍,入无生忍是念不退。这是讲我们一生当中可以做得到。

  这一生当中,刚才说了位不退容易做得到,行不退跟念不退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的。但是不要紧,一往生就统统得到,这是便宜事情,别的法门里头没有的,唯独这个法门有。为什么?当你往生的时候阿弥陀佛来接引,接引你的时候首先佛的光明照你,佛光一照,你无始劫以来的罪业就灭掉了。佛光能灭罪,能够把你从位不退一下就提升到念不退。所以,罗什大师翻的《弥陀经》,翻的「一心不乱」,原来的经文上是没有的,梵文经本上不是一心不乱,是「一心系念」。玄奘大师的译本,他译得正确,因为玄奘大师的译本是照字面上直译的,梵文怎么说他就怎么翻译。罗什大师不是,意译的,他完全不照梵文的意思,意译的,所以他翻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有没有错?没错。

  一心不乱什么时候得?是你往生的时候佛来接引,佛光一照,这才帮助你得一心不乱,所以他这个没讲错。我们自己念到功夫成片,佛来一接引就得事一心;如果我们念到事一心,佛来接引佛光一照,马上得理一心。所以是佛力加持,这叫二力法门,我们自己有多少力量,佛加的力量是相对的。我们有一分力量,佛加持我们一分;我们有十分力量,佛加持也是十分力量。所以,自己一定要用功,一定要努力,假如我们自己杂乱心念佛,佛的力量加不上。我们心里头不清净,念佛的时候夹杂,往生的机会就很难了,非常的难,希望很渺茫。我们要想决定往生,一定要保持自己的清净心。

  清净心的保持,实在讲也不是一个难事情,怎么保持?不要管别人的闲事,心就清净了。你看古德常说,「知事多时烦恼多」,你晓得的事情多了,烦恼就多;「识人多处是非多」,你认识人多,是非就多了。所以我们要想清净,与我们无关的事情知道干什么?不要知道;不需要认识的人何必要跟他往来,没有必要。一定要有往来的,有必要的,那是应当的;没有必要的,省事,事情愈少愈好,我们心愈清净。现在一个出家人不简单,为什么?认识人太多,攀缘太多。你看每天电话有多少,信件有多少,我看到有的法师每天要收几十封信,每天回答那些信就要占他五、六个小时;再接电话,跟人家聊天的话,他修什么行?没法子!所以,应酬的法师很苦。

  我认识的人很多,我的原则,人家写信给我是一律都不回信,看完之后丢字纸篓去,我一律不回信。大家现在也不见怪我,为什么?都知道了,这些年都晓得,我不回人家信的,我不找这个麻烦。我现在还没有秘书,没有人代替我办这个事情,干脆不回信。有必要的事情我写个信,没有必要的我决定不回信,不跟人家打交道。在礼貌上是有些差的,可是我要保护我自己清净心,失一点礼没有关系,我清净心重要,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重要,这是大事情。如果为了应酬这些小事情,将来拖得自己来生还得六道轮回,那很冤枉,不值得。这是我们一定要清楚的。不必跟人家说的闲话不要说,没有意思,我说了也伤气,人家听了厌烦,何必?觉明妙行菩萨常说,「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声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学著不跟人交谈,不跟人谈话,念佛,这样就好。真正念佛堂决定没有杂心闲话,就是一句佛号念到底,这样才能够在一生当中证得三不退。

  第五,「因果,以因行为宗,克果德为趣」。我们现在修因,将来一定结果,我们能够依照这个理论、方法来念佛,这是真因。我们证得心地清净、自在、平等、不退,这是现前的果;现前有这样殊胜的果,将来往生品位一定增上,这是圆满殊胜之果。别说里头有五对的宗趣。总别合起来看,我们才知道念佛应该怎么念法,念佛的功德利益之殊胜实在是无与伦比的,所以应当努力来修学。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第十集)1988/7台湾华藏图书馆大专讲座档名:05-01-10

  请掀开经本,四十一面倒数第四行:

  「四略释题名者,有四对义,初总别,谓楞严三字,总称也,总通彼大部故,势等七字,别号也,别局此一章故。」这个我们简单说说就行了。首楞严三个字就是这个大部经的略称,这部经它原来的经题很长,是《佛说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经题很长,简称就是《首楞严经》,或者称《大佛顶首楞严经》。讲到「楞严」就是讲全部经,讲「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那就局限二十五圆通章里面的一章。这是《楞严经》里面的一段,专讲念佛法门,是由大势至菩萨说出来的。这是「总别」,题里面有总别的意思。

  第二,「教义,就前别中,分教义二,谓章之一字,是能诠教也,势等六字,是所诠义也」。这个在章题里面,章是篇章的意思,是一篇一章,这是说能诠的意思。「势至菩萨念佛」这六个字是他所说的,这一章主要的意义就在势至菩萨念佛。这是讲从教义上看,这很明显的。第三「果因,就前义中」,就是所诠之义里面,这里面有果有因,「开此一对,谓圆通是果,所证境故,势等是因,能修观故」。圆通是境界,圆是圆满,通是通达,圆满的通达,那真是无所不通,无所不了,这才叫圆满的通达,这是属於果证。念佛是智慧,何以说念佛是智?这是许多人不知道的,不晓得念佛是智慧。如果知道念佛是智慧,哪个人不去念佛?许多人认为佛门里面讲的般若是智慧,去念《大般若经》,念《金刚般若经》,念了一辈子也没看他智慧开起来。那是智慧是没错,可是你不懂方法。念佛怎么是智慧?诸位要细心去体会一下就明白了。念佛是清净心,心不清净那就不叫念佛了,念佛心里头只有佛这一念,一切妄想执著分别统统没有,这个叫念佛。心清净了,起的作用就是智慧,所以念佛是真正的智慧,真实的智慧。否则的话,《华严》上说「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十地菩萨,到初地到十一地这样的菩萨,他的目的就是求证无上菩提了,你看他采取的方法,是念佛的方法,这真妙。

  大势至菩萨在此地,这楞严会上所代表的是什么地位的菩萨?圆教初住菩萨,这地位不高。「耳根圆通章」里面,观世音菩萨所代表的也是圆教初住菩萨。所以诸位要看到哪一会里面那个菩萨,他的地位都不相等。我们在《华严经》上也看到观世音菩萨,那是什么地位?是第七回向位的菩萨。《法华经》里面我们也看到观音菩萨,「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那是什么地位菩萨?那是等觉菩萨。这身分都不一样的。楞严会上为什么说初住菩萨?因为佛问他们,你们修行怎么样成道的,就是怎么样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的。这算真正成就了,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是圆教初住的地位。所以,这个二十五位菩萨统统代表圆教初住。由此可知,观世音菩萨有初发心的观音菩萨,有十信位的观音菩萨,有十住观音菩萨(这就是十住的初住),有十行位的观音菩萨,有十回向的,有十地的,有等觉的,五十一个阶级,如果再加上妙觉,就五十二个阶级。所以这个诸位一定要明了。

  这是说明教给我们,就用念佛这个方法也能明心见性,也能够证得圆通,并不要借重任何一个法门来帮助,单单这一法就能成就。所以,念佛是智。一句佛号不仅仅戒定慧三学具足,实在讲这一句阿弥陀佛里面还包括了菩萨的三慧,「闻思修」三慧。净土里面讲的三资粮,那更不必说了,净土三资粮信愿行,乃至菩萨六度万行,一句佛号包罗无遗,这大家不晓得。「亦可名真俗、理事、性修、寂行对」,这如果展开的话,这样说法统统都可以说得通。那就是圆通是真,念佛是俗;圆通是理,念佛是事;圆通是性,念佛是修;圆通是寂,念佛是行。「圆通,真理性寂也,势至念佛,俗事修行也」,用这个念佛的方法证得真性圆通,所以这是很不可思议。

  第四讲「人法」,「就前因中,分成此对,念佛,法也,即所禀法,势至,人也,是能宏人,依四对义,立斯名耳」。为什么称它为「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就把这意思完全说出来了。念佛,我们看它的注解,在四十二面倒数第四行,从当中「四下」看起。「念佛法者」,这底下就说了,「念变化,非受用佛,小也」。这念变化是化身佛,前面讲佛三身,这念化身佛,在五教里面这属於小教。「念受用,非变化佛」,这是终教,终教就是报身佛。报身佛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自受用报身,一个是他受用报身,所以报身有两个意义,终教这是自受用报身。所以,这是属於终教的意思。「念亦变化,亦受用佛」,这是始教,这个意思是念他受用的报身。就是佛以这个身,现这个身,教化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明心见性的那些菩萨,佛一定要现报身来度他。为什么?那些菩萨本身相好庄严就不可思议,佛必须现比他更好、更大、更庄严之身,才能够度这些法身大士。「念非受用,非变化佛」,这是属於顿,非受用、非变化是法身佛。「念圆通无障碍佛」,这是圆教的佛。这圆通无障碍佛是《华严经》上说的,《华严经》说得多了,说佛有十种身,《华严》讲得最圆满。所以念佛,在念什么佛。

  我们看了这一段,灌顶法师是清朝干隆时候的人,这个人也很了不起,著作很多,流传到现在,《大藏经》里面收了他不少著作。不过他很罗嗦,我们看这里就看到了。我们读他的这些东西,也不要受他的束缚,明白这个义理,有这些事情。如果我们也学,我一天到晚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究竟是报身、是化身,这反而打闲岔,我们佛号念不好了。不必想这些,知道有,确实有三身佛,《华严经》里面讲的十身佛,我们只要老老实实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三身都在其中,十身也在其中,不要去分别,不要去执著,不要去打妄想,这样就好。念成功了,佛自然在我们清净心中示现出来,「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所以晓得有这些事情,不要去分别、不要去执著。

  再看能念的人,「势至人者」,这大势至菩萨,这是个人,能念佛的人。「得应化佛力,小势至人也」,这个得力就是与佛感应道交,得佛力加持,得应化佛力加持,这是小教,五教里小教的大势至菩萨。「得功德佛力」,这是始教势至菩萨。「得智慧佛力」。这个地方讲的这些佛,佛的名字,什么叫应化佛、功德佛、智慧佛、如如佛,这全都是属於《华严经》上的,《华严经》讲十种佛,都是属於《华严经》上的。《华严经》的确是比较深一点,可是过去弘一大师他老人家的主张,就是学佛要从哪里学起?要从《华严疏钞》学起,他老人家就是这个主张。他说如果我们把《华严经疏钞》读了几遍之后,实在《华严疏钞》就是佛学大辞典,里面所有各宗各教的教义,法相名词术语,你都知道了,然后你读任何经书,都不会感觉到困难。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

  但是我们看到《华严疏钞》,一看到那么多,往往都被它吓住,分量太大了。你看在我们台湾出版的《华严经疏钞》,最初是华严莲社南亭法师印的,精装本一共有十本,以后还有别人也有印的。我们这个道场曾经印过《华严经》,但是《华严经》的注解我们没有印过,我们只是印的《华严经》经文。我们印过很多次,有好几种不同的版本,《六十华严》、《八十华严》、《四十华严》统统印过。前年,这是有一个因缘,我们印了《华严经疏论纂要》,这是《华严》的注解,有疏、有论,论是李长者的《华严经合论》。这部书非常之好,实在讲真正研究《华严》从这部书下手比读《疏钞》容易,这是《疏钞》跟《合论》精华的摘要。道霈禅师,这是清朝康熙时间的人,就是福州涌泉寺的方丈,也是很有道心的一位老法师,他编的,这是学《华严》入门的一部好书。这些与《华严》统统都有密切的关系。

  「得智慧佛力,终势至也」,终教的势至;「得如如佛力」,这是顿教的势至;「得无尽佛力」,这是圆教的势至。「此亦约教略释」,这从教里头略略的跟我们提一提,「下更详解」,向下会详细的来说明。「则知此题名内,人法双彰,因果并举,理尽义周,故标章首。」这是题的意思,我们从前面这一个大段,可以说能够明白了一些,这一章经的内容、旨趣、义理,大致上明白了一点。底下第二个大段,这就解释经文了。解释经文里面,这经文不长,它也分三段,第一段「叙礼白仪」,仪是仪式,「二正陈所证,三结答圆通」。底下先说第一段。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这一段我们要略略的说一说。《楞严经》在整个佛教里面,有它相当崇高的地位,因此无论在哪一宗哪一派,可以说没有不读《楞严经》的,由此可见得《楞严经》的重要。尤其是《楞严经》的文字之美,古人把它比作《庄子》,在文学作品里面讲,在我们中国是第一流的文章。因此那个不学佛从前的读书人,喜欢文学的,也喜欢念《楞严经》。所以这《楞严》在中国,可以说普遍的流传,影响很大。这一段经文是佛叫这些弟子们当中已经证果的人,叫他们每一个人提出自己修行证果的经过,给在会的大众做一个见证,做一个证明。所以由二十五位菩萨,按照十八界七大的顺序,一个一个起来报告,说明他怎么修、他怎么样证果的。

  这二十五菩萨,在大势至菩萨这第二十四位,前面跟诸位讲过,大势至菩萨、观世音菩萨是不按次第的,所以这两个法门是楞严会上的特别法门。整部经里面这两章是《楞严》精华之所在,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大势至念佛圆通章」、「观世音耳根圆通章」,这两章是《楞严经》的精华。这个时候轮到大势至菩萨他起来报告了,所以这一段文就是结集经的人叙说当时大势至菩萨提出报告的情形。诸位看这段的注解,四十三面倒数第三行,我们看《疏》里面的注解。

  「梵语摩诃那鉢,此云大势至。」大势至是从梵文翻译过来的,在《思益经》里面说这位菩萨,「我投足之处,震动三千大千世界,及魔宫殿,故名大势至」。这一段是就菩萨修行自利上说的,他有这么大的威势,就是菩萨所到的地方能震动三千大千世界,魔王都感觉到恐惧,手忙脚乱,威势这么大,所以称他为大势至菩萨。我们看了这经文,你们希望不希望菩萨来?菩萨一来就发生大地震,这还得了吗?这是形容,不是真的地震。这是什么?我们心震动,好像今天有一个很了不起的人到我们这儿来,我们心里都动了,或者是欢喜,或者是恐怖。魔就恐怖了,这样一个大智慧人来了,他在此地是不能施展了,他都要收敛。真正有道心的人,菩萨来的时候可以向菩萨讨教。人心震动,三千大千世界里面的有情众生没有不欢喜踊跃,是这个意思。那魔王就恐怖,忧愁、恐怖,魔不得其便,是这么个意思。

  「观经云,此菩萨行时,十方世界,一切震动,此菩萨坐时,七宝国土,一时动摇。」这是《观无量寿佛经》里头说的,意思跟前面是一样的,都是从菩萨自利行上来形容菩萨的威德,不可思议。再看底下的注解。「亦名得大势」,大势至菩萨也叫做「得大势」。在西方三圣里面他代表智慧,观世音菩萨代表慈悲,他代表智慧,慈悲不能离开智慧,离开智慧那个慈悲就坏了。佛门常说,「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为什么?没有智慧。慈悲、方便是佛度众生的手段,佛家常说「慈悲为本,方便为门」,那没有慈悲、方便,怎么能教化众生?慈悲、方便一定要依智慧,要依理智。在华严会上是文殊菩萨表智,代表智慧,普贤菩萨表行。普贤行也要以智慧为根本,那就是十大愿都要依智慧,从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除业障到普皆回向,愿愿都要建立在智慧的基础上,那才叫做普贤行;如果感情用事,那就不叫做普贤行了。

  《悲华经》里面,说西方净土也说得不少。「悲华云,愿我世界,如观世音,等无有异,宝藏佛言,由汝愿取大千界故,今当字汝为得大势。」他有个名字也叫「得大势」,这个来源就出在《悲华经》里面,他曾经发愿,他将来成佛,那个世界就像观世音菩萨一样。这些事情详细的都记载在《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受记经》里面,这个经我们现在把它附印在《净土五经读本》的后面,所以这是诸位将来都能看得到的。因为这个经流通得很少,只有《藏经》里头有,你不看《藏经》你没有单行本,我们现在把这些重要的经典统统印在一起,就是《净土五经读本》。将来净土宗的典籍就非常的完整,诸位都能够看得到。再看底下这一段。

  「亦名无边光,观经云,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途,得无上力。」这一段是就菩萨大慈大悲利益众生上来说的。这个「无边光」也是阿弥陀佛的别号,在阿弥陀佛之前,古佛里头也有无边光佛,势至菩萨、观音菩萨、阿弥陀佛都曾经亲近过无边光佛,所以有这个名字。因为他这德行跟无边光佛无二无别,他是主智慧的,所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一切众生离三途,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才叫得无上力。如果不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出三途是非常的困难,你修得再好,你想脱离六道轮回,那不是个容易事情。

  「若依本文,能念大势佛,能摄六根妄,能接念佛人,故名为势至也。」前面是引其他经典里面所说的,这一段是就本经来讲。就本经来说,能念大势佛这是上求,大势佛是谁?阿弥陀佛,所以大势佛就是阿弥陀佛的别名。这地方有注解,注解在四十五面最后一行最后一句,「依本文者,上通诸经释名」,前面所讲的是其他经典里面所解释的,「此局当经释也」,这一段就是本经,「能念三句,亦约上求,中修,下度,三义以释」,这是等一下我们会念到的。「大势佛者,指弥陀言」,所以大势佛就是指阿弥陀佛,「十方三世佛中,弥陀为第一故」,这个诸位在课诵本都念到,「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所以叫大势佛,阿弥陀佛称为大势佛,大势至菩萨天天念阿弥陀佛。这是本经上说的。

  我们还看这个注解,继续看注解。「能念,非如众生不求大势佛,及断苦法故。」菩萨心里面清净,菩萨明了,要想圆成佛道,所以他求阿弥陀佛,他念阿弥陀佛;众生迷惑颠倒,不肯念佛,这是无可奈何。虽然念佛,念得不得力,怎么不得力?我们以时间上来说,一天二十四小时我们用几个小时来念佛?二十四小时当中你念了几个钟点佛?「我这一天念了两个钟点了,念了四个钟点了」。好,就算你念四个钟点,你还有二十个钟点没有念佛。没念佛,一定是念是非人我,一定是念贪瞋痴慢,那叫什么?那叫念六道轮回,念三恶道。这一比较比较,一天念四个钟点佛,二十个钟点念三恶道,他将来到哪里去?准到三恶道去,这没法子。一天念十二个钟点佛,还有十二个钟点念六道轮回、念三恶道,这功夫一半一半,能不能往生还不可靠,为什么?你只有一半一半。你才晓得这个事情不简单。如果我们一天能念十四个钟点佛,那差不多,这勉强可以能往生了。

  所以古来丛林里面,修行的时间从前丛林的规矩,每天是八个钟点听讲经、听教,解门,八个钟点念佛,就十六个钟点去了。另外八个钟点你休息,你打妄想也好,反正二十四小时,三分之二的时间在佛法上,所以他功夫得力。那叫道场。现在没有道场了,这个地方一天讲一个半钟点就不得了,天天讲经,就不得了,其实有什么用?没用处。一天讲上一个半钟点,还有二十二个半钟点在打妄想,你说有什么用处?真正念佛,那就是二六时中不间断的,念累了你就休息一下,休息好了继续再念,就是这么一个办法。我在美国那个道场提倡的念佛就是用这个方法,现在也是时间不行,一个月只念一次,一天,二十四小时不中断,念一天,在那边的人都有工作。

  所以真正进念佛堂,念佛功夫上轨道,二十四小时不中断的,那是真的把世间一切事业统统放下,参加念佛堂。像晋朝慧远大师念佛堂的办法,他那个念佛堂是一天二十四小时不中断的。难道人不睡觉吗?可以睡觉,你念累了你就睡觉去,睡好了再念,再来念。睡觉的时间,各人他不是统一作息时间,因此念佛堂最少保持四个人,四个人是一众,佛家里面讲一众,最少保持四个人。因此念佛堂的佛号至少有四个人在念,它一年到头这个佛号决定没有中断,这是念佛堂。它这休息是轮班的,分班休息,白天有白天班,晚上有晚上班,分班休息,最少是有四个人进念佛堂。一年到头,一天到晚,决定不会说佛号声音断了,没有,那叫念佛堂,那叫道场。所以,还是古人的福报大,现在没有了。这是真正为了生死,真正为求生西方净土,才有这样的道场出现。

  现在人学佛,说个不好听的话,在赶时髦,拿著佛法消遣而已。口里面有佛,心里头还是张家长、李家短,还是是非人我,搞这些东西,这怎么得了?这不得了。我们今天在此地介绍净土法门,在世界每个地方我也介绍净土法门,有没有效果?没有,我自己晓得没有。没有为什么还要讲?给你阿赖耶识下个种子,总比没有种子要好,下个种而已。等到有一天我跑不动了,我就不跑了,不跑,我找个地方我就老实念佛。你再请我讲,我不讲了,我老实念佛,在办自己的事情。所以大家一定要晓得,应该怎么个念法,道场要怎样建立。在现代的道场最理想的,最理想的道场是有一个讲堂,一个念佛堂,要有两个堂口,其他的没有必要。讲堂里面每天至少讲两个小时,或者是四个小时,有此必要。为什么?如果要是不听经的话,这一句佛号念上三天他就念厌了,就讨厌了。为什么?他不明理,他就厌烦了;他要听经,愈听他愈明了,他晓得念佛功德利益的殊胜。所以说有解、有行。一个道场能够一天讲两次经,念八个钟点佛,不要太多,念八个钟点佛。有一班人在一起,大家轮流念,也保持念佛堂日夜不间断,一年到头不间断。这个道场要是能出现,我们这一个国家都有福,诸佛护念,龙天拥护,为什么?它是真正的道场。

  现在是有场无道,至少它没有佛道;如果说道场,要勉强说也可以,它修什么道?它修三恶道,三恶道的道场。这地方里头搞名闻利养,搞贪瞋痴慢,搞斗争,三恶道的道场。他们在那里头修三恶道,不是修佛道,不是修菩萨道,这是我们一定要明了的。今天我们说要要求很多的人在一块来修行,不可能,真有三、五个志同道合的就很不错了。你看《西方确指》觉明妙行菩萨所教的,好像是八个人志同道合。有七、八个人,有十几个人,这就不得了,志同道合,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建立这样的一个道场。因此,地方不必要很大,小小地方就可以了,有个七、八个人共住,求生极乐世界,这是真正道场。如果没有这种意念,那就没道场,至少我自己学佛三十多年,我走了许多地方,我没有看到一个道场,一个都没看到。我们此地也不行,也不能算道场,为什么?没有志同道合,我说得很清楚、很明白,没人肯做、没有人干,这的确是很遗憾的事情。没有人干,自己要干,不能说他们不求往生,我也就算了,这就坏了。他们不愿意去,我一个人还是要去,决定不能够同流合污,我们自己决定要去。所以这就讲众生不求大势佛,非常可惜。

  及断苦法,苦,三界六道苦不堪言。诸位现在在台湾你不晓得苦,台湾今天是全世界的天堂。所以现在大陆开放探亲,希望将来开放观光,你们到大陆看一趟你们就晓得人苦。如果你们到外国去看看,你看看日本,看看美国,苦!比我们台湾人苦。生活紧张,精神的压力、生活的压力,比我们台湾都重。日本虽然富有,老百姓一般人民并不快乐,紧张,生活压力很重,没有台湾人逍遥自在,这是真的。台湾今天如果说是这一切污染能够改善,能改善环境的污染,能够改善交通,没有这些暴力,台湾是今天地球上的极乐世界,它的缺点就这三样。是我们这个地球的极乐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够相比。我在美国看到很多华侨,我一看到我就问他,你为什么到这里来吃苦!在美国的生活并不快乐。

  但是在美国,出家人在美国快乐,为什么?出家人没有生活压力,不必每天八个钟点上班那么紧张;他那个上班,一分钟就一分钟,决定没有浪费时间的,工作很紧张。那出家人不要工作!所以出家人在美国那真正是理想,美国讲修行的环境,那是世界第一。没有人来扰乱你,不会有人来找你,为什么?每个人工作都那么紧张,他哪有时间来找你,他没有时间的,他打个电话来问问都没有时间。所以在美国非常的清净,念佛是很理想,黄老居士在我那里住了几天,我那地方的确好。现在因为德州经济不景气,房地产下落,很便宜,如果说我们有这个力量,附近再买几栋房子做寮房,那地方将来共修是最理想的道场,比台湾好。

  台湾你亲戚朋友认识人多了,今天这个来,明天那个来,这是天天来应酬,这是扰乱你。你要是不应付,「你架子好大」,得罪人;你要是应付,简直是打闲岔,修学都受了很大障碍。所以在外国避免这些繁琐的事情,心确实能够得到清净。心清净,环境清净,空气也好,没有污染,生活又很安定,也没有压力,也不紧张,是非常难得的一个好地方。所以你们要是真正修行,到美国去我觉得是好的选择。如果说是避难,到美国去住家的话,那很可怜,那是不值得的。它那里生活程度比我们高很多,到外国去谋生不容易,买房子都是欠帐的。所以美国人,我看到资本主义的社会,那个人从生下来到老死,一生都负债,死了债都还不清。

  我们中国常讲「无债一身轻」,美国人他一身的债务。你看房子,买个房子只要付十分之一的钱,十万块钱付一万块钱,这房子就买来了,三十年分期贷款,月月都要偿还。汽车也是贷款,没有一样东西不是贷款,所以全是赊帐赊得来的。你看他生活很享受的,其实他心理负担太重,他一旦失业,所有的这些东西,银行、保险公司统统没收去了,去拍卖了。立刻就是倾家荡产,什么都没有了,非常可怜,那真正没有保障。美国人也没有积蓄,确实很可怜,这是资本主义的缺点,我们要了解。不像台湾,每个人都有积蓄,银行都有存款,外国人没有,外国人没有钱。确实没有钱,很穷,不像中国人,各个都有钱,尤其是台湾人,世界上最富的。

  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第十一集)1988/7台湾华藏图书馆大专讲座档名:05-01-11

  我们接著看「能摄」,第四十六页第三行最后这一句。

  「能摄,非如众生六根,攀缘六尘故。」菩萨六根就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我们众生的六根攀缘六尘,攀缘六尘这才造轮回业,将来必定要受轮回的果报。「能接,非如众生自利,不耐他荣故」,接是接引。看到别人胜过自己,众生就起了嫉妒的心,起了怨恨的心、不平的心,这都是烦恼。不晓得一切众生福报不相同,人家好是他有福报,他过去修的,他应该得到的;我不如别人,我过去没修,这是很公平的事情。如果我要修得好,那我果报当然胜过别人,这是一定的道理。众生不明白因果的道理,看到别人胜过自己,起嫉妒怨恨,那将来自己更是要堕落。不知道修福,天天在造罪业,这是一世不如一世。菩萨是以这无比殊胜的法门来接引众生,把这个法门介绍给我们,推荐给我们,希望我们修学,得到最殊胜、最真实的利益。所以「有此三大德,威势之至也」,他这个威德、势力达到了极处,「菩萨名实相称,众生无势可知」。这是说明大势至菩萨名号的来源,名号里面的含义,就本经而说的。

  下面一段这解释「法王子」,我们看《疏》里面,疏文在四十四面倒数第五行第二个字。「於法自在,名为法王,从法化生,称之为子,悲华经云,往昔因中,弥陀作轮王时,观音为长子,势至为次子,今在极乐,居佛左右,助化一切,次补佛处,故名法王子也。」这一段文说得很清楚,佛是法王。王是形容词,因为在古时候,这一个国家国王发号施令,他自在,别的人都得听他指挥,听命於他,他是个发号施令的人,所以称之王,王就有自在的意思。佛在一切法里面得大自在,所以称之为法王;菩萨则称之为王子,所以说法王子。这从法化生,菩萨是佛的弟子,是佛的学生,接受佛的教化,比喻为王子,他在一切法里面也得自在,所以老师称法王,学生就称王子。底下叙说了一段公案,这公案在《悲华经》里面说的,在往昔因中,过去世久远劫之前,阿弥陀佛还没有成佛的时候。久远劫前他修的福报很大,他作转轮圣王,转轮圣王是个大国王。观世音菩萨在那个时候就是转轮王的长子,太子,大势至菩萨在那个时候是转轮王的次子,他们是一家人,关系很密切,生生世世常常在一起,在一起修行。现在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成佛了,他们两个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所以这是生生世世有这样密切的关系。

  这是我们读了之后非常羡慕的,非常向往的,我们也有很多家人、眷属,也希望生生世世在一起,能不能办到?办不到。为什么办不到?人家心地清净,没有烦恼,所以生生世世他能够满他的愿。我们现在虽然是一家人,每个人有烦恼,业障很重,一转世一投胎,各人跑各人道里头去,聚会那是很不容易的,很难的事情,所以不容易。唯有真正修道的人比较上机会多一点,不是真正修道,纵然修福也不容易生生世世聚会在一起,这是我们应当要晓得的。

  现在在西方极乐世界帮助阿弥陀佛教化众生,阿弥陀佛虽然是无量寿,这无量寿是真的不是假的,但是教化众生毕竟还是有期限的。佛度众生这是讲缘分,现在十方诸佛世界与阿弥陀佛有缘的,弥陀成佛了,大家往生佛国都得度了,这些人都度尽了。还有些人与观世音菩萨有缘的,你看现在念观音菩萨的人很多,将来观音菩萨成佛,他们都念观世音佛,也是在西方极乐世界成佛,到那里去。这个时间就很长了,总是无量劫又无量劫以后,他才会念观音菩萨去往生观音菩萨的佛国,这时间长。观音菩萨度众生的缘尽了,大势至菩萨成佛。所以西方极乐世界的确有它的好处,没有灭法,只有正法。在《观音势至受记经》里面讲得很清楚,阿弥陀佛上午示现灭度,观世音菩萨下午就宣布成佛,接著来的。不像我们这个地方,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底下一尊佛出现在世间要等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当中这么长的时间这个世界上没佛,这很苦。西方极乐世界是佛菩萨常住在世间,是没有佛前佛后之难的,所以那个世界好。这是说明这桩事情。所以观世音称法王子,大势至也是法王子,都是后补佛的地位。底下我们再看:

  「与,共也,伦,类也,声气相应,名为同类,五十二者,数也,表势至念佛一门,能摄信等五十二位诸法行故。」这一句是解释经文里面讲『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这句话很特殊,二十五圆通,其他每一章里头没有这种字样,唯独这一章有这种字样。这一句代表什么?代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这是不可思议的法门。菩萨五十二个阶级,从初信,就是十信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这五十个位次,等觉、妙觉,总共五十二个位次,妙觉就是成佛。从初发心到成佛,这五十二个阶级的菩萨,每一个阶级里面人数不知道有多少。诸位看了,不要以为只五十二个人,不多!那你就错了。这个位次是讲菩萨的地位,初信位的菩萨有多少,二信有多少,三信有多少,数不清!可见得这个法会殊胜庄严。

  『同伦』就是同类,哪一类?统统是念佛求生净土的,这才叫「同伦」。大势至菩萨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净土,所以这个五十二位菩萨统统都是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的。这个五十二位是代表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刹土里面的念佛求生净土的众生,这五十二是代表这个,是代表全体念佛往生的这些人。所以,这个人数是没法子计算的。这个文里头说,他是代表势至念佛一门,能摄信等五十二位诸法行故。二十五圆通章里其他章里头没有这个字样,只有这一章有,显示出这是特别法门。

  「菩萨,具云菩提萨埵。」具是具足,中国人喜欢简单,往往把外国这些名相,翻译把尾音都去掉,菩提萨埵我们就称为菩萨,尾音省掉。我们称佛也是如此,佛陀耶后面尾音去掉,单称佛,中国人喜欢简单。「肇云,菩提,佛道名也,萨埵,秦言大心众生,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萨埵。」肇是僧肇大师,鸠摩罗什大师的学生,僧肇大师。他有《维摩经》的注解,在我们台湾流通很广,《维摩经》僧肇大师的注解;《肇论》流通的也有,在台湾都能见得到。这人聪明绝顶,是鸠摩罗什大师很得意的学生,但是他寿命很短,三十几岁就死了,在佛法上很了不起的成就。他对菩提萨埵有个解释,说菩提是佛道名也,菩提是觉的意思,觉悟的意思;萨埵就是众生,有情的众生。秦言,因为他生在姚秦的时代,你看我们在鸠摩罗什大师翻经,人题前冠著姚秦。所以这个秦不是秦始皇的秦,这是后秦所说的。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萨埵,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发这样心的人这叫菩萨。

  「贤首云,菩提,此名曰觉,萨埵,此曰众生。」这是贤首国师所解释的,意思是大同小异。玄奘大师以后解释,跟贤首国师的解释,意思完全相同。菩提是觉的意思,萨埵是众生,翻作众生,就是觉悟的众生,拣别不是迷惑颠倒的众生,是觉而不迷的众生,这就称之为菩萨。「以智上求菩提,用悲下救众生,名菩提萨埵也。」所以菩萨决定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菩萨的事业是如此,菩萨的职志也是如此。经文底下说:

  【即从座起。】

  凡是有所陈白,学生对老师一定要起立,不能坐在那个地方说。古时候很重视礼节,现在不重视。现在我们在外国看到学校老师上课的时候,学生把那个腿摆在桌子上,真难看,老师也不管。学生跟老师提出问题,请教老师的时候,也是两个腿跷在桌子上,很随便的问法。这在古时候没有的。所以,外国学校教室里面的礼节好像还不如中国,但是一般人与人的礼节比中国人好,但是教室里面,我们所看到的好像不如中国。日本曾经有个教育考察团到美国去考察,考察完了之后,得的结论是一无所取。日本人不学它,觉得美国教育一无所取,所以美国近来教育的确是失败。这是礼节,『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

  这是行最敬礼,不但是起立,而且离开座位,先拜佛,先行礼。

  【而白佛言。】

  『白』是下对上的敬词,『白佛言』;上对下是告诉,你看说「佛告」,我们在经上常常看到的「佛告舍利弗」,佛告诉他,那是上对下,下对上一定是「白佛言」。像这些敬词我们要晓得,中国自古以来是礼义之邦,可惜现代礼义都忘掉了。我们中国可以说自开国以来,我们的教育就不健全,有很多缺陷。我在三十年前亲近方东美先生的时候,他老人家对於台湾的教育,一提起来就非常的愤怒,他老人家脾气很大,拍桌子就骂人。骂谁?骂教育部长,骂台大校长,这是满腹牢骚。我们今天想一想他当年所讲的那些话,统统兑现了,今天社会上的动乱他在三十年前就看到了,这是真正有学问、有远见之人。

  他那个时候跟我们谈到,像台湾是个岛国,大学有两所就够了,他的主张是这样的。因为大学是培养通才,等於说培养国家行政、管理的人才,他说要不了那么多,这人才多了,将来没有位子他会造反的,那问题就严重了。今天我们看到了。他说岛国应该怎么做法?大学只有两所,其余的多办航海的学校、航空的学校。如果真的要像他那样的构想,我们台湾今天的确是世界了不起的国家。我们把年轻人往(因为是海岛)航海、航空高等科技上发展,成为全世界造船王国,航空的王国,这个不得了!这是他真正的远见。如果能够在造船跟造飞机我们全世界第一,那我们国家今天是世界第一富有的国家,这是他的远见。他说不应该将一般大学办这么多,这是错误的。所以很多人见不到,他有这个眼光。

  注解灌顶大师注得很多,注得也很详细,诸位自己可以去看,如果看了有问题,我们再提出来研究。大家再翻开四十八面,我们看第二段,「正陈所证」。佛这是叫他们各人叙说自己修行证果的经过,大势至菩萨当然也得要叙说他自己。前面是讲仪式、礼节,这个地方正式他说明他自己修行证果的经过。这第一段里头「先总明佛出」。

  【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

  这是正式入了经文,也就是这一章的正宗分,前面一段我们可以看作这一章里面的序分,这是这一章的正宗分。『我』是大势至菩萨自称,我们看注解里面。「我者,即自指法身,不同情计我也。」此地这个多少是要说一说。他的注子里头有,我们翻开注解来看,在五十面倒数第三行。「我下,释我等二句,我有四,一执见邪我,二自他慢我,三名字假我,四法身真我」,这是佛法里面讲我有四种我。为什么?佛不是常常教我们要破我执,佛法无我,怎么会有我出来?这个才说明这有四种我。这四种我里面,诸佛菩萨没有前面的两种我,他有后面两种我。我们看底下的解释。「世人具邪慢」,这是讲世间一般人,邪知邪见、贡高我慢,这是邪慢。《唯识论》里面说的,第七识是四大烦恼常相随,这个四大烦恼里面有我见、我慢,这是与生俱来的烦恼,这不是学得来的,与生俱来的,前世的习气。总执著这身是我,把身当作我,这是邪见,这是决定错误的见解。有了我了,我总比别人还要高一等,别人总不如我,我慢心就生起来了。我慢也是与生俱来的烦恼,不要学的,哪怕他贫贱至极,像乞丐,要饭的。这在台湾现在已经几乎见不到的了,大陆、香港都还很多,会看到。在乞讨的乞丐,看到有钱的人开私家车经过,他在那里哼一声,有什么了不起,不过有几个铜臭钱而已。好像他还不比人家差!这就是我慢在作祟。这叫邪我,这是错误的,这叫我执。

  第二种这是说的外道,他虽然比一般世间人聪明,但是他还是有我执,「学人具慢假」,自以为比别人高。外道,诸位要记住,绝对不是除了佛法之外的那些叫外道,这个外道定义就很狭小了。其实佛法讲外道不是指那个,心外求法叫做外道。我们虽然学了佛了,如果我们不能从心性里面去求,我们在心外求,还是外道。这叫什么?叫门里外,佛门里面的外道。所以,我们自己要好好反省,我们是不是外道?学佛的人,说个不客气的话,我看十之七、八都是外道,都还是心外求法,不求自己的清净心。还是六根攀缘六尘外面,总认为自己了不起,别人都不行,我修的法门是第一,其他都不如我,这就是属於第二类的慢我。这种现象现在在佛门里面很常见的,古时候很少见,现在是很常见。古德修行的确他向心性当中求,他自己谦虚,对别人恭敬。

  现在人学佛是一定把自己抬高,要把别人压下去,他学的法门那是最高的,别的法门都不如他。所以形成了毁谤三宝,这罪业不得了。譬如常常听一些同修来告诉我,哪个地方的密宗上师劝他念咒,说念咒功德超过念佛,他那个才可以即身成佛,这个念佛不能往生。这是什么?这是毁谤三宝,这种说法是要堕阿鼻地狱的。你说念佛不能成功,念佛不如你,试问问「净土三经」是不是佛说的?是佛说的。你今天贬斥这个经典,你是谤法;经是佛说的,你否定这个经典,也就是谤佛;古今依照这个方法修行的这么多人,你这眼睛里头瞧不起他,这是谤僧。所以说是谤佛、谤法、谤僧,你去看看戒经里面,他是什么样的罪?什么样的果报?阿鼻地狱的罪,这个不得了。同样我们今天修净土,我们可以赞叹这个法门,我们决定不能毁谤任何一个法门;你要毁谤任何法门,轻视任何法门,你往生也是去不了的,你罪业太重了。

  《瑜伽菩萨戒本》里面第一条重戒,就是自赞毁他戒。它那个戒本很特别,不像《梵网菩萨戒本》第一条戒是戒杀,是杀生的戒。《瑜伽菩萨戒本》第一重戒是自赞毁他,就是自己抬高自己,毁谤别人、轻视别人,第一重罪。如果自赞不毁他,或者毁他不自赞,那个罪要轻一等;自赞又毁他,这个罪非常之重,这是我们要记住的。对於不同的法门我们应当要赞叹,为什么?都是佛说的,每个人志趣不相同,根性不相同,爱好不相同,各人选择各人的路,最后达到的目标都相同,有什么不好?所谓是方法、途径不相同,目标、方向都是一致的。所以不可以自赞毁他。现在很多人犯这个毛病,这是值得我们深深警觉的。

  第三种叫名字假我。学道的人没有证得圣果以前,我们把标准放到最低,就是没有明心见性以前。你明心见性那是圣人,那就是真我。没有明心见性之前,就是还没有能做到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在这以前。这是修学的过程里面,真正通达佛法,无我了。但是我们跟别人说话起见,为了表达意见说话方便,我们也称我。这个我是假我,假设,恒顺众生,你们大家说这是我,我也就随你们说这是我;要不恒顺众生,那就无法表达意见,就不能教化众生,所以他恒顺众生。可是自己晓得确实无我,明白这个道理,明白这个事实。其实佛法里头是这样教给我们的。在我们中国,老子也说得很明白,「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名是假的,不是真的。

  我们如果要见到事实真相,佛法里面常说「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你就见到一切诸法的真相了。一般人见不到佛法的真相,就等於说带了三副眼镜,言说是一副眼镜,名相是一副眼镜,心缘是一副眼镜,带上三副眼镜看外面东西,当然看不清楚。你把这三副眼镜拿掉,你就看到外面境界的真相,叫诸法实相,这才能看得到。所以言说,有言说不能执著,执著死在言说里头那就错了。佛在四依法里头告诉我们「依义不依语」,你要在言说里面体会它的意思,体会它的义理,不要执著它的言语。文字是言语的符号,不执著言语,换句话说,也不要执著文字,不必执著这个,你明白它表达的意思就可以了。不要执著在言语、文字上,不可以死在言语、文字里,你才真正能够懂得佛法的大义。不能执著名相,佛学的名相术语很多,都是为了便利表达意思起见而建立的。所以,往往一桩事情佛用许多名词来表达,用意就是怕你执著,使你了解这桩事情,这样说法可以,那个说法也可以。所以说「佛无有定法可说」,定法是什么?是一定的名词,一定的说法,没有。只要把意思表达出来,怎么说都可以,这是叫我们依义不依语。这都是破我们的执著,破分别、破执著。

  心缘就是心的攀缘,要离开一切的攀缘;换句话说,我们心不被境界所转,就是离心缘相,不为境界所转。现在这个世人迷信的风气比古时候要盛,超过古人,看相、算命、看风水的生意非常之好。诸位要是到美国的话,学会看风水,那个赚钱就多了,比什么行业都好。你看连雷根总统都要请中国的风水先生去给他看看办公室,你看看。我在美国认识几个看风水的,他给我说可惜言语不通,如果言语要通,他说钱财滚滚而来,不晓得有多少。现在洋人喜欢看风水,从前是中国人喜欢,这外国人对风水超过我们中国人,他们相信这些。这是心被境界转。有没有风水?有,因为你心被境界转;如果心清净,不被境界转,风水就没有了。《楞严》上说得很好,「若能转境,则同如来」,身心清净的人,风水是随我们自己转的;心不清净的人,心受外面境界影响,他会被风水转,那真的有风水,这不是假的。

  我们会不会受外面境界转?这个事情很容易觉察到,别人骂我们几句我们生不生气?怎么骂几句就生气了,我们就受外头境界转了;他赞叹几句我就欢喜,也被境界转了。如果人家骂你,他骂别人你为什么不生气?我们两个人在一起,他骂他,我为什么不生气?他骂我,我为什么就生气?如果想想,他指著名字骂我,我晓得名是假名,世间同名同姓的人很多,假名!他骂我,我不生气,你就不被境界转,风水对你就不相干了。所以,我们今天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还会被外面境界影响,决定有命运,决定有风水。你几时修行到心地清净,不被外境所转,风水对你失了效,你自己造命运,自己转命运;自己造风水,自己转风水,那就得大自在。所以这是修行的功夫,真的来说是「境随心转」,这是真的,佛菩萨是境随心转,我们凡夫是心随境转。心随境转是苦不堪言,太苦了;境随心转是得大自在,那是真的,不是假的。

  「圣人是假真」,圣人证得了真我,常乐我净这个四净德,法身里面有常乐我净,般若里面有常乐我净,解脱里头也有常乐我净,常乐我净四净德真的确实有。凡夫有名无实,佛与大菩萨他们是真正有常乐我净,有真我。所以我们学佛就是要证真我,舍假我证真我。此地大势至法王子,在此地我们就说他是圆教初住菩萨,那就行了,已经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了,他的见解、思想、行为与佛没有两样,所以他称「我」是真我,这法身我。所以此地讲这个我是指法身,因为他证得一分法身,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是真我,这不是假我,不是慢我、邪我,不是这个,这是真我。但是从方便上讲,也能说假我,也可以,但是他这个假我后面是真,他不是假的,他是以法身而现前。所以,「我」这个意思在佛法里面意义很深,有许多种的讲法,我们都要知道。

  『忆』是忆念,『往昔』这是过去,过去多久?这个时间太长了,『恒河沙劫』,这是显它的时间之久远。在这一句里面我们要注意一桩事情,那就是我们自己记忆力很差,你们几个人曾经记得你三岁时候的事情,你们能不能记得?你们能不能记得你三岁的时候,过年初一那天发生一些什么事情,有没有人能记得?都忘掉了。这菩萨真厉害,你看这恒河沙劫以前的事情他记得那么清清楚楚,这不得了,这种本事不是普通人能够有的,他有这么好的记忆力。实在讲,如果我们修行到这个程度,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无量劫以前的事情我们统统都恢复了记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说过去现在未来没有不知道的,智慧、神通统统现前了。

  「劫」是时间的单位,怎么个计算法?这个地方没有详细的注解,我们简单说一说,佛经里头很多种说法,最常见的一个说法就是寿命的增减。佛讲人寿命,人寿最长的时候是八万四千岁,每过一百年减一岁,最短十岁,从八万四千岁每一百年减一岁,减到十岁,十岁最短了;然后再从十岁,又一百年加一岁,又加到八万四千岁,这样一增一减叫一个小劫。这你们好好算算看,这一个小劫是多少年,算得出来,一个小劫。二十个小劫是一个中劫,四个中劫是一个大劫。此地这个数字是大劫,这是以这个为单位。多少个大劫?你们到印度恒河去看看,恒河沙像面粉一样,你看那恒河里有多少粒沙,一个沙是一个大劫,你就算算多少个大劫。大势至菩萨这个神通太伟大了,太不得了,恒河沙劫以前的事情他都知道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讲这个事情,那么久远之前的事情,不是现在。

  你就晓得菩萨修行经历时劫的长远,这不容易,像这种字样我们在佛经里面可以说常常看到。因为佛当年讲经,差不多总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恒河流域一带讲经,说到数目字之大,佛就常常用恒河沙来做比喻。这个比喻,诸位要晓得,绝没有夸大,只有比这数字更大,再更大没办法说,所以就说个恒河沙。所以恒河沙数是最保守的说法,实际的数字决定是超过这个数量,这是我们应当要晓得的,应当要相信的。因为佛法绝对不是佛一个人说了就算的,佛法所说的是要我们自己亲证,我们自己能够证到佛的现量境界,这是佛教学的愿望。佛绝对不是说,只要我们听他的就好了,不是的,是要我们自己达到他的境界,像他一样的智慧、一样的神通、一样的能力,这是他教学的目标。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第十二集)1988/7台湾华藏图书馆大专讲座档名:05-01-12

  这个地方经上讲的「十二如来」,注解里面举《无量寿经》里面所说的阿弥陀佛这十二个别号。在四十九面第三行:

  「大弥陀经云,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炎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这个十二如来,《无量寿经》注解里面都说得很详细。十二如来都称之为光,底下我们这一段也有注解,这个注得简单,都称之为光。在《弥陀经》里面,世尊为我们解释阿弥陀佛,他只举两个名号,「无量寿、无量光」,以这两个名号。阿弥陀这三个字是梵语,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这个无量范围就太广了,说之不尽。此地是用十二个名称来说,也就是把无量归纳为十二个意思,《弥陀经》里面归纳成两个意思。所以,每个名号里面都含许多的意思在里面。这显示弥陀性德不可思议,同时也显出我们众生的本性、本能不可思议,因为弥陀的性德跟我们众生的本性是一不是二。我们看此地这个注解,接著看:

  「无量者,实智照理,无限量故」,这是解释无量光。无量寿跟无量光这两个名号都是从本体上建立的,都是说真如本性的性体。本性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来不去、不垢不净,所以称之为无量寿,它的大用是光明遍照,所以称为无量光。这是真实的智慧,般若智慧是实智,照理,理就是理体,就是真如本性。如果实智要不照理的话,我们怎么能够证得真如本性?你怎么会证得?智慧现前就证得了。但是证得的时候,理跟智是一不是二,这是真正的证得。如果把理跟智分作两桩事情,那叫解悟,不是证悟;证悟必定照自己的本体,像蜡烛一样,蜡烛点燃了还照自己。我们真正智慧现前了,对自己明了了,自性明白了,所以这是照理、照本体。性体没有限量,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这个本体变现出来的。你看它能变的无量无边,所变的本体当然是无量无边,如果能变的有限,怎么所变会无量无边?所以能所也是不二的,能变跟所变不二。这是能现与所现不二,能证的是智,所证的是理。《般若心经》里面说「无智亦无得」,得是什么?得就是理,就是理体,智就是般若的智照。到这个时候,能照之智、所照之理这两个原来是一个东西;如果是两个东西,那就是有智、有得了,它是一个。一个,你说智也不行,说得也不行,无智亦无得,这是佛法修证最高的境界。凡是有能有所都不是最高的境界,最高的境界是一,所谓是不二法门。

  十二光如来,第一句是讲本体,其余的十一句是讲它的德用,讲它从体起用。「无边者,权智照事,无边际故。」这就是权智,事就是事相,十法界森罗万象、依正庄严这是事。事叫权智,权是有分别、有言说;换句话说,是可以说的,因为这里头可以分别,也可以执著,随顺一切众生的分别而分别,随顺众生的执著而执著。前面一个实智这是不随顺众生的,这是真实的,所以实智。实智就是般若,《般若经》里面讲的「般若无知」,那就是实智。实智无知,权智是无所不知,它起作用的时候是无所不知,无所不知是从般若无知而现前的。我们今天智慧透不出来就是因为有知,我们自己很以为了不起,我们知道的东西很多,这就坏了。《楞严》上说得好,在第四卷,富楼那尊者请教释迦牟尼佛,这一切众生的根本无明从哪里来的?佛真是一句话道破了。你无明从哪里来的?「知见立知,是无明本」,就是我有智慧,我有聪明,这就是无明的根本,佛一句话给我们道破。每个人都觉得他很聪明,每个人都觉得他很有智慧,每个人都有他的意见,天下大乱。为什么?彼此不能相容。什么时候天下太平?每个人知见都没有了,天下太平。你们诸位好好去想想这个道理。

  所以佛教给我们僧团,大家在一块修行,怎样才能做到见和同解?这是僧团基本的条件,就是每个人把你的知见放掉、舍掉,这就平等了。这高明,太高明!不是说你那个见解错误了,要听我的,不是这样;佛是讲大家把所有的见解统统舍掉,我们都没有见解,天下太平。见和同解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这是真理,建立在真实慧上。真实慧是无知无见,就是《般若经》里面最后的「无智亦无得」,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权智是怎么回事情?权智是接引众生的,是度众生的,众生有疑难来问你,这一问,随时就答覆,这个答覆是权智。刚才讲了,随众生之分别而分别,随众生之执著而执著。菩萨自己有没有执著?没有执著;自己有没有分别?没有分别,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知见。

  所以佛在《金刚经》上说得很清楚,他老人家一生没有说法,谁要说佛说法那叫谤佛。为什么佛没有说法?佛无知无见。你要问,佛这个事情你什么看法?佛没有看法;佛这个事情你怎么想法?佛没有想法。他没有想法,也没有看法,他也没有见解,他的心是平静的,这是真智慧。只要你有一个看法、想法,这心是动的,动是妄心,不是真心。佛菩萨的心永远是清净的,这就是无量的意思。所以说真正要恢复到我们自性的无量智慧、无量德能,一定要先恢复自己的清净心,决定不被外面境界所转。由此可知,这个十二光,这一句是根本,下面都是起作用。

  无边是照事,对於万事万法你没有不知道的。这个知道是不是故意去知道的?不是的,不是有意的;如果有意的,这是攀缘,你心就不清净了,清净心当中自然照见。这个东西你根本没有学过的,人家一问你就明了,你就能解答。像六祖大师,心到清净了,证得无量光,真的证得无量光了,他就起无边光的作用。他没有听过的经,人家把那个经念一段给他听,他就能讲解给别人听。你会念,你不懂得意思;他一听,那个意思完全明了,他就可以讲给你听,讲得叫你开悟。这就是他自己本身无知,他起作用的时候无所不知,无所不知是他受用,不是自受用。我们今天把这个东西恰恰搞颠倒了,无所不知是我自己的自受用,认为别人都无知,只有我才有知,别人无知,恰恰弄颠倒了。所以经上常讲,众生这是颠倒错乱,就颠倒在这个地方。

  「无碍者,慈光与乐,无障碍故。」无碍是通达而没有障碍,菩萨是以大慈大悲,慈是给众生乐,悲是救众生的苦,这是从与乐这一方面讲。佛没有障碍,他的智慧、神通、能力具足,除非众生不愿意接受,那就没法子了。如果一切众生只要他乐意接受佛的教诲,佛必定可以帮助他离苦得乐,必定可以帮助他了生死出三界。佛真有能力、有方法,你不信、你不听,那就没有办法了。这个娑婆世界众生是不好度,你看《地藏菩萨本愿经》上讲得很清楚,「刚强难化」。几句话不好听,掉头而去,我不跟你往来了,这行吗?所以一个真正善知识找不到学生。必须要对他很客气,对他很恭敬,对他讲好听的话,那有什么用处,害死他了。说个两句不好听的,他就跑掉了,所以这是福薄,没福。

  你看看《禅林宝训》,《禅林宝训》是我们中国古代,等於说是老师教学生参学一本最好的记录,内容像杂志一样,都是讲这些参学的事迹。从前学人,就是做学生的人,为了求道,遇到一个真正的善知识。这个善知识,有些善知识没福报,吃没得吃,穿没得穿,住破破烂烂的庙,到那里简直就受罪。他认为这个人有道,再大的苦头他也甘心情愿受,他不肯离去,为什么?他是为求道而来的。善知识教诫再严厉,他也不肯离去,他要学成,教学不严厉教不出来的。有很多同学说我教人不严格,我为什么要严格?我对你恭恭敬敬、客客气气,我趴在地上给你磕头。为什么?你根本就不够资格做学生!不够资格做学生,我对你客气,跟你交个朋友,不要结冤仇。真正是学生,那就一点都不客气了。

  李老师教学就是如此,真正是学生有打有骂,你天天听经,跟他做学生,他并不认为你是他的学生,他对你很客气,绝对不会责备你一句话的。为什么?就守一个原则,不可以教的,我跟你做朋友,我不跟你结恶缘。为什么?我要骂了、打了你,你有怨恨在心。真正是学生,你打他、骂他,他生感恩之心,感激之心,那不一样,那不相同;换句话说,我学佛一直到今天,还没有遇到一个学生,没遇到一个。所遇到都是同参道友,都是朋友。甚至於说,你们都是我的老师,我怎么敢把你们当学生看待?不敢!往后善知识就更难求了,为什么?现在讲民主。我在小的时候,我记得好像是我念小学二年级还是三年级,大概是三年级的时候,记事记得很清楚了。也是小孩顽皮,跟同学打架,被老师处分。处分回去的时候眼睛都哭肿了,所以家里人问为什么?说老师处分。到第二天,我父亲买了很多礼物去跟老师道谢。我看到那个样子,以后被老师处分回家决定不说。现在学生如果被老师处分,好,第二天到派出所、法院去告状,你想想看,心态完全不一样!

  在从前家里小孩被老师处分,家长感谢老师,感谢老师的教诲。现在要是挨了打、挨了骂那不得了,马上告状,甚至於那个老师都被学校解聘。所以现在做老师的谁敢教学生,不敢认真教,反正将来有没有出息是你自己的事情,於老师也不相干。在从前不一样,从前老师对学生真的是负责任,真是「教不严,师之惰」,那真正是教诲。所以,现在师道没有了,佛门也是如此,这是我们很痛心的一桩事情。我们读到这个地方,如来这些大菩萨们,他们的确有智慧、有德能,现在也不会出现在世间了,为什么?这个时代找不到学生,没有人肯跟他学。现在这个世间学佛是玩玩、消遣,李老师讲的话很不好听,玩弄佛教,哪里是学佛,玩弄佛教。过去李老师常常很感慨的跟我们说,那怎么会有成就?这是慈与乐,无碍的意思。

  「无对者,悲光拔苦,无敌对故。」对是敌对,实在讲这是仁慈,我们中国儒家讲的「仁者无敌」,敌就是敌对的。什么样的人叫仁慈的人?你一生当中没有冤家、没有对头,你就做到了仁慈,仁者无敌,这孔老夫子说的。佛与菩萨发愿要度尽一切众生,怎么会跟众生做冤家、做对头?不可能的事情。我们学了佛,也在佛菩萨面前发了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个人我讨厌他,你想想看,你这个愿马上就发生冲突了;那个人我恨他,这怎么可以?不可以,决定不可以的。那你就有了冤家、有了对头,冤家宜解不宜结,不可以与人结冤仇。结下冤仇,一世比一世要加倍,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这是我们要警觉的。所以,今天我们自己智慧、能力不够,我们度不了人,这没有关系,我度不了,我不跟他结冤仇。有这个缘分,我能度他,就是我能帮助他,我尽心尽力帮助他;帮不了忙,不结冤仇。如果我们本著这个心态,普遍的传遍这一个社会,社会上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心态,这个社会是安和乐利。大家都有一个心态,不与人结冤仇,这个社会祥和康乐,决定不会有暴力。所以这『悲光拔苦,无敌对故』。

  「炎王者,光音应化,得自在故。」第五尊炎王佛是说的应化佛,这是举的比喻,王是自在的意思,炎是光明,火焰,就是光明自在。所以它解释里头讲光音应化,就是应身、化身,得自在故。这个意思正是《普门品》里说的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身,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所以诸位要晓得,诸佛菩萨没有一定的相貌。我们现在塑的佛像,塑的佛像不一样,有些人就说了,你们拜释迦牟尼佛,我看这个庙里的释迦牟尼佛跟那个庙里释迦牟尼佛不一样,到底哪个是真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原来长得什么样子?三千年前那个时候也没有照片,也没有塑个模型,到底是什么样子?其实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这经典上有,他的学生们天天看到佛,有一个时候在一起就谈论到,你看佛长什么样子、什么颜色?有人说佛是金色的,有人说佛面孔是黄色的,有人说佛面孔是黑色的,每个人看都不一样。

  佛到底长什么样子?是什么颜色?随各人心转,佛没有定相!这是对的。因为佛是自在身,我们现在这个身有个定相,我们是业报身,不自在;如果我们像佛的自在,我们面貌形相随著众生的心转,就没有定相。诸佛菩萨相貌随著众生心转。因此,造像只要造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照这个标准造就行了,就没有错了。所以,我们中国人塑的佛像,一看就是中国人;日本人塑的佛像,一看那就是日本人;泰国人塑的释迦牟尼佛像,下巴尖尖的就是泰国人。他在哪个地方就是现那个地方人的像,这个才亲切。所以我在美国弘法,告诉那些美国人,佛教没有到美国去。他们就呆了,佛教为什么没到美国来?我说你什么时候看到佛菩萨像像你们美国人,没有看到过。我们中国的佛像运过去,日本的佛像运过去,泰国的佛像运过去,没有美国人自己塑造的佛像。所以,他们那个佛教还早!这叫应化身。

  「清净者,离垢清净,发光明故。」这是讲的如如佛,也就是讲的法身佛。清净离垢,垢是烦恼、是染污的代名词,离开一切烦恼,离开一切染污,你的清净心现前了,清净心就是法身。发光明故,实智、权智统统从清净心里面发出来的。所以,佛法与世间其他的宗教不一样,佛法与世间一切学术不一样。不一样在什么地方?就是佛法求清净心,这点不一样。任何宗教里面都没有说求清净心的,世间一切学术也没有讲求清净心的,佛法讲的清净是真清净,一个妄念都不生,这是真正清净!

  第七尊是「欢喜者,令他受用,生大喜故」。这要是配《华严》十佛,就是功德佛,他受用身;换句话说,现出这个身是为一切众生服务的。接引一切众生入佛门,协助已经入门的这些同修增长善根,对於已经增长善根的那些人,帮助他圆成佛道,这都叫做他受用身。众生得佛的帮助,当然生大欢喜,所以称为欢喜光佛。

  第八尊就是智慧佛。「智慧者,以大智慧,破诸惑故。」惑是说的无明,通常佛法里面讲六道轮回的理论,最简单扼要的说法是起惑、造业、受报,叫惑业苦。惑是迷惑,不迷惑的人他不会造业,迷惑才会造业。你造了业,业后面一定结果,善业结善果,恶业就得恶报,因缘果报丝毫不爽,任何一个人也没有办法逃得过的。由此可知,要究竟了断业报必须要断惑,那是从根本上断,这是从根本上解决,真正解决。断惑要智慧,禅定可以伏惑,不能断惑,这是诸位要记住的,再深的禅定都是伏惑,石头压草,不能断根,一定要开智慧。智慧一开,迷惑就没有了,不是把它控制住,压在那里,不是的,根本就化掉了,把这些迷惑统统化成智慧。这是说的自受用的报身,佛的报身有始无终,不仅仅破见思惑、破尘沙惑,连无明惑都破尽。所以,我们学佛不能不求智慧,智慧到哪里求?智慧从清净心上求。实在说起来,智慧没法子求的,唯一能够修的就是清净心,心清净了,自然就生智慧。《金刚经》上说得很好,「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实相是智慧,你信心清净,实相就现前了。那个实相就是真实智,实智、权智统统现前,所以关键是在清净心上。

  第九尊是不断光佛。「不断者,常光不断绝故。」佛有常光、有放光,常光是平常,不会中断的,放光是有特别因缘,所以它有断。你看佛常常眉间放光,面门放光,掌心放光,胸中卍字放光,每一个地方放光都代表特殊的意义。譬如讲眉间放光,这代表中道,两个眉的当中,诸位常常看大乘经论,或者看注疏里面都有说明。常光,佛整个身体都放光,像释迦牟尼佛常光八旬,这是讲常光;我们常常看画的佛像,佛像头上画一道圆光,那是常光。实际上除了顶上有圆光,身上也有光,这叫常光。常光大小不一定,实在说这不是从佛身边说的,是从众生福有厚薄,如果这个世界众生福报大,佛放的光明就大;这个世界众生福薄,佛放的光就小。由此可知,常光大小与众生的善根福德因缘成正比例,这不是佛的事情,是众生这边的事情。

  第十尊叫难思光佛。「难思者,本光不思议故。」譬如我们刚才讲佛的常光,实在讲本光,除了特别放的光,其余统统都是本光,不可思议!他能够随心应量,《楞严》上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佛有没有心?佛没有心;像磬一样,磬没有心,我们敲重,它就响得大,响的声音就长;我们轻轻敲它一下,它响的声音小,声音就比较短。佛放光,佛的光明显露出来也是如此。所以,西方世界阿弥陀佛的常光就不可思议,那个光就大了。为什么阿弥陀佛常光那么大?西方世界的那些众生福报太大,每个人心都清净、心都平等、心都慈悲,感得佛无量的光明,所以说无量寿、无量光。由此可知,不是佛不平等,不是佛偏心,佛是真正平等,真正慈悲,随心应量,随众生的心,不是随他自己。

  「无称者,涌百宝光,不可称故。」无称,实在讲就是不可思议的意思,我们没有办法称量,没有法子赞叹。佛光实在是太殊胜、太奇妙了,光明里面具足无量无边的功德,我们没有法子赞叹。最后一尊,「超日月者,放一切光,超日月故」。超是超过,我们在这个世间,日月的光明是最大了,这是用比喻,比喻佛的光明超过了日月之光。大家把经本翻过来,这十二如来都有个光字,「俱名光者,因中念本觉佛,发明心光,果上成妙觉佛,现起身光故」,这就是佛名号后面为什么都有个光。本觉佛是谁?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我们自己的本觉。我们今天发心念阿弥陀佛,这个能念的心就是始觉,始觉合本觉,始本不二就是究竟觉。莲池大师、蕅益大师都是这样给我们说的,所以念佛的功德利益的殊胜也是没有法子说。

  「十二如来,相继一劫者」,它这个里面也是有表法的意思,这是说两个意思。「一约能念」,能念的人,「表行者」,行者就是修行这个法门的人,当然就是修行念佛法门的这个人。「十二时中,於自性佛,净念相继,打成一片」,此地这个十二时,十二如来就代表十二时,十二时拿现在讲就是一昼夜。我们现在讲的时叫小时,为什么?现在用的时间单位是西方的,西方的时间单位比我们中国时要小。我们中国过去用的时辰的单位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一昼夜十二个时辰,我们中国过去一个时辰等於现在两个小时,所以我们称它做小时。我们中国自己用的时间单位用了几千年,从夏商周开始一直用到满清末年,都是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都用这个。民国年间才废止了,改用采取西洋的,跟世界各国统一,采取西洋的,所以才称之为小时。

  这个地方讲的十二时,是讲我们中国子丑寅卯那个时辰,十二时就是现在二十四小时,念佛不中断,十二如来表这个意思,人家一天到晚念佛没有间断的。这样说起来,那他不睡觉,这不睡觉行吗?我们现在把睡觉看得很严重,而不知道睡眠是烦恼。睡眠是五盖之一,盖是什么?把我本性盖覆住了,烦恼的代名词。不要说这些菩萨,给诸位说,色界天人就没有睡眠,财、色、名、食、睡统统没有,欲界天人淡薄,色界天人统统没有了,色界天财色名食睡都没有了,这五欲,欲没有了才到色界。所以你就晓得,最起码的,初禅天就没有睡眠,也没有饮食了。我们现在把饮食看得很重要,睡眠看得很重要,初禅天就不要饮食,就不要睡眠。

  天人福报大,我们今天为这衣食之累,好辛苦!到了天上,人就不受衣食之累了。欲界天他虽然还有饮食,他饮食自然的,他想穿什么衣服,衣服在身上了,不要去买料子,不要去裁缝,天衣无缝,不要缝的,一动念头衣服在身上了。想吃什么,东西现前了,不要去耕种,不要去料理,不要,一切是化生的。色界天根本就没有,都不需要了,他也不要吃,他也不要睡眠,禅悦为食。所以他们一天二十四小时念佛不间断,他一点也不在乎。我们现在困难,念累了就睡一觉,睡醒了赶紧再念,这还可以,勉强也能讲得通。睡眠希望愈少愈好,睡眠是昏沉,愈少愈好。这是讲的二十四小时念佛,净念相继,打成一片。

  「不得弹指顷,念世间五欲,则无量性光,自然发明也。」这个地方标准很高,不得一弹指,一弹指多久!一弹指之间这么短的时间,我还想到世间财色名食睡,那就错了,不可以,你自性的光明才能往外透。我们念佛,为什么自性光明透不出来?念几声佛又要想想五欲六尘,再念几声又要想一段。实在讲,想五欲六尘时间多,念佛的时间少,所以念了一辈子,光也透不出来,这个道理要懂,要明了。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第十三集)1988/7台湾华藏图书馆大专讲座档名:05-01-13

  接著再看第二:

  「约所得,则转十二类生,而成十二圣位。」这是一个意思。十二类生是《楞严经》上所说的,是把九法界众生的生态说得非常的详细,说得很圆满。通常我们简单的说只说四种,胎卵湿化,《楞严》上说得详细。这十二类生注解里面有,在第五十二面第五行,诸位自己去看就好了,不必细说。十二圣位这也是《楞严经》上说的,《楞严经》上把菩萨位次讲得比一般经典里面要多,要详细。因为通常一般经只讲信、住、行、向、地、等觉,它在十信位的前面有干慧地,再到十回向上面有四加行,就是有暖、有顶、有忍、有世第一,再加上十地、等觉、妙觉。所以在《楞严》上讲,菩萨的位次一共是有十二大类,通常我们把四加行省掉,把干慧地也省掉。这就是转凡成圣的意思。

  另外一个意思是「转十二处妄想,而成十二处佛德也」。这十二处妄想,十二处是讲六根、六尘。佛经当中分类的方法有许多种,理由不外乎是迷心、迷色,或者是两种都迷。譬如佛对於心迷得重,色迷得轻,佛就讲五蕴,五蕴,色只讲一个,心讲四个,受想行识。五蕴的讲法是对於迷心重,迷色轻。如果对於迷色相重的人,迷心法轻的,就讲十二处,十二处就是六根、六尘。六根里面眼耳鼻舌身,前五根都是色,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统统是色法,十二个里面只有一个识,六根里面的识是心法,心法讲一个,色法讲十一个。如果色心统统都迷了,那就讲十八界,十八界里面六根、六尘、六识,六识是心法,六根里面最后一个是心法,所以十八界里头七个心法,十一个色法。这是说心色俱迷,佛就得详细的说。这个地方是十二处,十二妄想就是十二处,六根、六尘。转十二妄想成十二佛德,就是成就六根六尘的功德,《楞严》上说,六根当中各个功德有一千二百,这都是在《楞严经》上的。我们再往下面看。

  「然十二佛,乃古如来,非今弥陀,而其名号同者,以师资一道,古今不异,如释迦观音之类。」这几句要讲一讲,它有注子,在五十三面第二行第二句。「据大本意十二佛名,乃无量寿佛别号,唯一佛身」,这是一句。大本就是《无量寿经》,因为这个经是专讲净土的,净土里面大本经就是指《无量寿经》。《无量寿经》里面讲十二如来,就是前面所讲的名号,是《无量寿经》里面的十二如来名号。《无量寿经》讲的十二如来统统是阿弥陀佛的别号,所以佛是一个,名有十二。但是此地他讲「十二如来相继出世」,这样说起来就不是一个人。《无量寿经》这十二个名字讲一个人,一个人怎么会相继出世,一个接一个出世?那讲不通。所以这就说了,「此何说言,有十二佛相继出耶,故此通云,诸佛同名甚多,故十二佛,乃是往古,非今法藏所成佛也」。所以这个地方讲的十二如来是古佛,不是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法藏比丘修成的。底下就是解释为什么他说的是古佛,而不是阿弥陀佛。

  「若尔,何以今名,滥古号耶。」如果这么说法,为什么阿弥陀佛的名号与古佛是相同?实在说,佛门里面同名同号的佛菩萨非常之多,前面跟诸位提过,因为佛菩萨名称都是个通名,并不是专指某一个人的称号。譬如说你一发心依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修行,你就是普贤菩萨。你的名号为什么跟华严会上普贤菩萨同名?本来就同名,你们同学的一桩事情。像你们念书,你念文学,毕业了得文学博士,他也是念文学,他也得个文学博士,名字相同。甚至於你的老师,你老师的老师,也是文学博士,那你跟他的名是相同的。诸位要明白这个道理,并没有专指某一个人,诸佛菩萨名号都是通称。所以与阿弥陀佛同名号的也不晓得有多少!你今天要发愿专门依照「净土三经」来修行,那就是阿弥陀佛,你修成功就是阿弥陀佛,与阿弥陀佛同心、同愿、同德、同行,那怎么不是阿弥陀佛?就是的。

  这个地方还有解释,「详弥陀势至,同时发心,所师之佛,亦同无异」,这讲过去十二位古佛出世的时候,阿弥陀佛在因地里跟大势至菩萨他们两个同学,都曾经亲近这十二如来,都跟十二如来学过。他虽然成佛了,这十二如来的德行他统统具足,所以在他德号上有这十二种号。第一个表示与古佛同德,第二个表示师承,他的智慧、德能是由老师传承的。这个地方讲「而今弥陀,十二别号,同古佛者,表显师资即心即佛之道,一也」,所以有这些意思在。我们今天学观音菩萨、学阿弥陀佛、学普贤菩萨都好,这都是真实的净土宗,与佛、与菩萨同号,同一个名号。「犹今释迦立号,仿同古释迦佛」,释迦牟尼佛,在过去古佛里也有称释迦牟尼佛的,并不是指我们现在这个佛,悉达多所证的佛称为释迦牟尼佛。「今观音名,仿同古观音等」,这个在楞严会上我们看到,「返闻闻自性」这个方法,是古观音佛教给观世音菩萨的,所以他跟他老师同一个名号。

  还有一桩事情要晓得,注解里头没有的,诸佛菩萨不但没有一定的身形,名号也没有一定。名号是怎么建立的?还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并不是从他自己这边建立的,是从众生那边建立的,这个意思很重要,我觉得比古人注子里头还要紧。佛号就是佛在这个时代、这个地区,度化这一带的一个地区众生的教学的纲领,是从这上建立的。譬如像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我们娑婆这个地区,无论哪一尊佛到我们这个地方成佛,他的名号都要叫做释迦牟尼佛,他不可以叫别的名字。为什么?释迦牟尼就是现前这个时代这个地区众生教学的纲领。释迦是什么?能仁,能仁慈,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众生没有慈悲心,所以特别提出这个,教我们要学慈悲,要学仁慈。儒家也提出「智仁勇」,也提出仁,五常里面第一个,「仁义礼智信」,摆在第一个。如果这个世界众生每个人都很仁慈,那说这个话没意思了,你说它干什么!用不著。就是因为你的人心不慈悲、不仁慈,很残忍,所以佛特别提出这个教学的纲领,提出这个口号。牟尼是寂默的意思,就是清净,我们的心太散乱了,一天到晚胡思乱想,所以佛号才用寂默,牟尼就是寂默,就是清净。释迦翻成中国意思是仁慈的意思,就是对人,应该怎么样对待别人,牟尼是对自己;换句话说,对自己要清净,对别人要慈悲。

  佛的名号是口号,教我们念这一声佛号,就要想到这佛号的意义,是佛在现阶段这一个地区教学最重要的两个纲领。所以,不管哪一尊佛到这边来教学,都要教这两条,才能治得好现代众生的病根,大病。像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到我们这里来示现成佛了,他不能叫阿弥阿佛,他叫阿弥陀佛对我们没用处,他一定要换个名字叫释迦牟尼佛。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要到西方世界去作佛,他不能叫释迦牟尼,他一定要叫阿弥陀。为什么?西方极乐世界人各个仁慈,各个清净,所以释迦牟尼这个字样拿到西方极乐世界没用处,人家统统做到了,圆圆满满的做到了。

  所以要晓得,诸佛菩萨建立名号就是对治众生病根建立的,对症下药;不是从他自己身上建立的,是从众生上建立的。因此,每个世界佛的名号不同,也有很多世界佛的名号相同,相同那就是那个世界众生的病跟这个世界众生的病一样的。另外一个世界,那个世界众生也是不仁慈,也是一天到晚胡思乱想,那个地方要有一尊佛在那里成佛,他一定也叫释迦牟尼。所以诸位晓得,看看哪一个世界,看看世界的名号,看看佛的名号,就晓得那个世界众生有些什么毛病,最严重的毛病是什么,就知道了。就好像大夫开药方,你看到药方你就晓得那个病人害的什么病,因为这几服药针对那个病,佛的名号就是药方,因为众生害的是这个病,非开这几服药不可。所以,释迦牟尼佛名号上开了三服药,一服是通用的,佛是通用的,觉,觉而不迷,释迦跟牟尼是单独为这个世界开的,这个意义非常的重要。

  后面两行咱们把它念下去,「故大本弥陀经云」,大本《弥陀经》就是《无量寿经》。为什么用大本《弥陀经》?因为《无量寿经》五种古译本翻译得不理想。在宋朝的时候,龙舒王居士,我们后人称他为王龙舒,这个称呼是最尊敬的称呼。我们现在对人称呼连姓带名的喊,这在古时候不可以,这是骂人的,骂得很重。古人称名,你在没有成年的时候大家称你名。女子十六岁成年,行笄礼,就是梳头发了,表示你成年了,就不能叫你名;如果称你名,这是骂你。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戴帽子,你不是童子了。冠礼、笄礼之后,只有两个人称你的名,第一个是父母,父母一生都叫你名的,第二个是老师。除这两种人之外,都不再称你名了。因为你在行笄礼、冠礼的时候,你的同辈,兄弟或者是朋友,送一个字给你,名字,送一个字给你。从此以后都称字,字就是别号,称字不称名了。你的叔叔、伯伯,你的祖父、祖母,都称你的字,都不称你的名;名是父母专称的,老师专称的。

  你要是在朝廷里做官,皇帝也称你的字,不称名;如果皇帝哪一天称你名,那你就犯了罪,只有对囚犯才称名,犯罪的人那就称名。所以称呼,古时候非常的讲求。如果更尊敬一点,连字也不称,起个外号,称号,所以有字、有号,连字都不称,表示对这个人更尊敬了。如果再要尊敬,那尊敬到了极处,连号都不称,称什么?称他的地方,地名。像龙舒,龙舒是地名,这个地方出了个了不起的人,是这一个地方的光荣,所以称他叫王龙舒,这是最尊敬。你看清朝李鸿章,那个时候了不起,大家都尊敬他,他是安徽合肥人,大家尊称他是李合肥,连号都不称了,这是最尊敬的。龙舒这个地方是现在的安徽舒城,舒城古时候称龙舒,现在叫舒城。

  王龙舒居士是宋朝人,他考取进士之后没有做官,专修净土。大概他也是看到《无量寿经》古来这些译本都不很理想,所以他第一次做会集本,把古译的本子统统找来校对,重新编辑,他写了一个本子。这个本子叫《大阿弥陀经》,流通很广,确实比四种原译本好。因为五种原译本他只看到四种,《大宝积经》里面的「如来会」这一部经他没有看到。所以美中不足,他的会集本只有四种,他只见到四种。因为古时候书籍都是手抄的本子,很不容易找得到,这五种本子统统找到不是个容易事情,所以他只找到四种,用四种会集,比原文要好。因此《大阿弥陀经》从王龙舒以后一直流传下来,连近代印光大师对这部书都相当赞叹。古时候很多人讲到净土宗,凡是引用《无量寿经》,多半都是引用王龙舒会集的本子。这个历史渊源我们要晓得,大本《弥陀经》就是王龙舒居士的会集本。

  「故大本弥陀经云,过无量佛刹,同名释迦者,不可胜数」,在我们大宇宙里面,十方恒沙诸佛国土里面作佛的,用释迦牟尼佛做名号的很多,不只我们娑婆世界一个。原因就是我刚才所说的,大概就是这些世界众生的根性、烦恼、病苦非常接近,所以佛才用这个名号。像西方极乐世界就一定要用阿弥陀,因为那个世界的人心地已经清净,各个慈悲,而且都是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他统统做到了。佛在那里用什么东西教?只有教他的觉正净更增上、更加深,叫无量觉。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无量觉,只有用这名号了。用其他的名号都不恰当,只有用无量觉这个名号,在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意思不可以不知道。「则无量寿佛之名,百千万亿,不可穷尽,何止於一佛耶。」这是破除我们的疑惑,十方世界同名的佛、同名字的菩萨很多。

  再看底下这一段,这一段是「别示教道」。前面说过,大势至菩萨在无量劫之前,曾经亲近过十二如来,最后这一尊如来叫「超日月光佛」。接著经文上说: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这个『彼佛』就是指前面的十二佛,还并不是指十二佛最后一尊佛。如果是最后一尊佛,就不要讲那十二个了,就是「无量劫前有佛出世,号超日月光佛」就行了,何必要说前面十一个?从这个地方我们看到,大势至菩萨在过去因地当中缘很殊胜,他曾经连续没有间断的亲近十二尊如来,这个缘太殊胜了,而且十二如来都教他念佛。念佛法门,前面跟诸位说过了,无量法门里面的第一法门,可见得他的善根深厚。所以,我们要想接引众生,劝一个众生学佛,我们劝他学什么?第一就是要劝他念佛修净土。如果他说我不喜欢念佛,我一念佛就打瞌睡,我一念佛就没精神,那你不妨再劝他学别的。我们给人家法门的时候,总是要把最好的法门先给他,他要是不要,那好,我给次一等的给你,再不要,再差一等的给你,为什么?他不识货,那没有法子。

  佛教化众生也是如此,一开端就把最好的给我们,我们不接受,这才降等,这样才真正对得起众生。他能接受,换句话说,他的善根福德深厚。因为我们不是佛再来的,也不是菩萨再来的,不会观机,不会观机就试验试验,选最好的给他试验,不行再换第二,次一等的,再不行又次一等的,这样接引他,接引众生。像诸佛菩萨他有神通,他会观机,他用的方法非常恰当,一给他就能得利益的,他有能力。我们没有能力就试探试探,试探总得从最好的来试探,先把最好的法门教给他。这个地方就能够看得出来,大势至菩萨在因地善根深厚,所以佛传法给他就传『念佛三昧』,就叫他念阿弥陀佛。前面讲了念大势佛,大势佛就是阿弥陀佛。我们看注解。

  「彼佛,十二佛也,语言指示,谓之教。」这是佛教给他。底下这一段相当重要了,因为这章里面所说的就是念佛法门,我们对「念佛」这两个字的含义一定要清楚,底下就解释念佛这两个字。「言念佛者,若据事念,一心忆想之谓念,三身接引之谓佛,则能念属己,所念属佛。」到这个地方这是一段,我们先说这一小段。实在讲,这就是我们现前能够做得到的,这是念佛里面教义最浅显的,浅显的有效果;不要认为浅显的,我们不愿意去学,那就错了。我们今天的能力只能做到这一点,但是成功了,那是不可思议,这个法门奇怪就在此地。这是就事上说。「一心忆想」这四个字很要紧,念就是一心忆想,一心就决定不能夹杂,夹杂就不是一心,所以念要专。夏莲居居士有个《净修捷要》,我让他们打字已经打好了,印了五十份可以赠送给诸位,要不够的话,再多印一些。我们道场同修每个人也可以先带一份回去。

  他这个方法确实是捷要,快捷、重要,简单,总共只有三十二拜,每一拜念三声佛号「阿弥陀佛」,念三声佛号拜一拜。但是每一拜里面都有观想,观想的内容就是《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往生论》这四种东西里面,四种经里头的境界就在这三十二拜里头,编得好,编得真好。所以,我们赶快把它印出来,将来我们还用大字本来排印,便利诸位修行,这个给大家先看。好的东西我们得来之后,恨不得立刻就传出去,希望大家都能得到,人人都能够得到。这叫能念。

  「佛」是什么?佛就是阿弥陀佛,我们将来往生的时候阿弥陀佛来接引我们。这个接引,佛是三身佛,法身佛、报身佛、应化身佛,我们念佛念到功夫成片,这带业往生,是化身佛来接引我们;如果我们念到理一心不乱,那就是报身佛来接引我们。所以三身接引之谓佛。我们画阿弥陀佛的像,塑造阿弥陀佛的像,几乎多半都是造的接引像,像我们这里供的阿弥陀佛就是接引像,左手拿著莲花,右手垂手接引你,这是接引往生的像。这叫佛。这是自己能念,佛是我们所念,有能有所,所以叫事,这是从迹象上来说的。

  「若据理念,念即始觉,佛即本觉,以始合本,名为念佛。」这个意义深了,也正是蕅益大师、莲池大师他们所说的,我们能念的心是始觉,我们所念的阿弥陀是本觉。所以念佛的时候,声声始觉合本觉,始本不二,这个叫念佛。这个意义深了,比前面深得多,这个叫理念。是不是我们事念就得事一心,理念就得理一心?不是的。得事一心跟得理一心与理念、事念不相关,事念也可以得理一心,理念要功夫不成熟,还是事一心。所以事一心、理一心不在乎事念与理念,那是功夫。我们念到见思烦恼断了,就叫事一心,事念可以达到的,理念也可以达到;念到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就叫得理一心,用事念也可以达到这个境界,也可以念到理一心,用理念也可以。因此我们念佛,事念也好,理念也好,不要紧,没有关系,理念我们觉得困难,就用事。实在讲,理事也是不二的,事里头有理,理里头有事,不要那么样去分别,不要去执著。总而言之,最要紧的就是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这是比什么都重要。真正能够做到这个三句,我们在半年、一年就会有很显著的功夫,就能看得到效果。这个里头最大的毛病就是夹杂,像我们现在净土经,有这样殊胜的因缘,天天在听、天天在读,怀疑大概不至於有,间断可能有,夹杂决定有,这是大病。如果真能做到不间断、不夹杂的话,三个月见效,就有效果。所以,大家要好好去努力。这叫念佛。

  「念佛有四」,这是讲在形式上有四种不同,第一个,「称名,谓闻说佛名,一心称念」。这就是持名念佛,专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念佛的名号,这个方法最方便,也是古来祖师大德特别提倡的。释迦牟尼佛也给我们提倡,《无量寿经》里面所用的方法是持名,《阿弥陀经》里面也是讲持名,执持名号,都是采取这个方法。第二种,「观像,谓设立尊像,注目观瞻」。这是第二种念佛的方法,叫观像念佛,这个方法出在《观无量寿经》第十三观,《观无量寿经》一共十六观,这是第十三观,观像。我们将来如果有因缘,机缘成熟的话,最理想的道场,有一个念佛堂,有一个讲堂,讲堂专门讲经,念佛堂专门念佛。念佛堂里面的陈设,四面都要供养佛像,就是你不管眼睛转到哪里都看到阿弥陀佛,叫观像念佛。佛围绕著你,必须四面都是阿弥陀佛,都是西方三圣,不管你身怎么转,佛围绕著你,念佛堂应该是这样的设施。可是我们用还是以持名为主,观像为帮助。为什么用持名为主?要紧的讲不间断,持名随便到哪里可以不间断;你说观像,离开念佛堂、离开佛像就断掉了,你观像就断掉了,所以这个不间断不容易保持;持名不间断容易保持。所以这是一种方法。

  第三种是「观想」,观想就不一定佛像在面前,佛像不在面前也可以想。可是这个想不能照自己的意思去乱想,这个不行,要有根据的。这个根据就是《十六观经》,《观无量寿经》,要把经典里面所讲的那些像一样一样都把它想出来,这个不容易。《十六观经》里面,从第一观到第十二观都是属於观想念佛,十二种。我们就举一种,第一观「落日悬鼓」,先观西方,西方怎么观法?观太阳下山,落日,观那个。我想这不难。你要照经上讲的那个就难了,经上怎么说?这个观观成了的时候,我们眼睛不管在哪里,眼睛一张开,太阳就在我面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眼睛一睁开,太阳在面前,那个落日就在面前;眼睛闭著,太阳还在面前,这才叫观成。如果你张开眼睛没有看到太阳,闭著眼睛也没有看到太阳,这不行。它这个观想的时候一定要把太阳想真正发现在你面前,这样才行,这个第一观才观成功。

  第二观观什么?观大海结冰,地平的、绿色的、透明的,观这个。这个观要观成功了,你不管在哪个地方,你看这个地,地是琉璃。如果你一看这个地是磨石子的,那就不行,你这观没成功;你走到街上看那个马路,马路是柏油的,你没有成功。你一定看到的统统是翡翠的,绿色的玉,翡翠的,不管你眼睛张开,或者眼睛是闭著,统统是这个境界。所以,十六观很不容易修,理论是很好,依照这个方法修行的人很少。这就是我们凡夫心粗,境界太细了,观不成。所以,古人用的方法多半是观像、持名,用这两种方法最多。其实持名念佛还是出在《十六观经》的,《十六观经》第十六观,就是最后一观,就是教给我们持名念佛。这是佛很慈悲,也就是说观想你不行,观像你没时间,最后教给你持名。因此,持名念佛是诸佛菩萨、历代祖师弘扬最为普遍的一个法门,效果也最显著的一个法门,我们决定不能轻视,古德所说下手容易成功高。观想是「以我心眼,想彼如来」,这要依照十六观,依照《观无量寿经》。

  第四种叫「实相」,这是没法子学的,大家晓得就好了,做不到的,「即念自性,真实相佛」。什么时候才能做到实相念佛?我跟大家说明一下,前面不管你是用事念,或者是用理念,念到理一心不乱,以后不管你用什么方法念佛都叫做实相念佛。实相一定要见性,没有见性以前不叫实相,见了性以后,你观想也好,观像也好,持名也好,事念也好,理念也好,统统叫实相念佛。所以,实相念佛的标准是明心见性以后的事情,在我们没有明心见性以前,晓得有这么一桩事情,这不是我们的境界。所以,十六观里头它只有观想、观像、持名,它没有讲实相,道理就在此地。用前面三种念到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那以后都是实相。所以实相念佛是谁?如果我们一般讲法,从圆教初住菩萨开始就实相念佛,一直到他成佛,四十二个阶级。他这念佛不管用什么方法,就前面讲事念、理念、观想、观像、持名,统统都可以,他统统叫实相念佛。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第十四集)1988/7台湾华藏图书馆大专讲座档名:05-01-14

  请掀开经本第五十四面,看注解,五十四面倒数第三行:

  「初二,事法界观,心即佛故,后一,理法界观,佛即心故,第三,事理无碍法界观,是佛是心故。」这是解释前面讲的四种念佛,称名(就是持名念佛)、观像念佛这是事,这是事法界观,心即佛故。后一是讲实相,第三就是观想,观想是理事无碍法界。这个解释法,注解在五十七面第二行,我们把它念一念。「初二下,约观料拣也,若依六根,称名,摄耳舌,观像,摄眼身,观想,摄鼻意,实相,摄六根,则一念佛三昧,六根无不摄也。」这也正符合本经所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它有这个意思在。六根只要一根能够收摄,其余的五根自然就能够回头,这是《楞严》上说得很明白。

  我们再往下看,在五十四面倒数第二行下半段。「又清凉云,约能念心,不出五种,一缘想境界念佛门,二摄境唯心念佛门,三心境无碍念佛门,四心境俱泯念佛门,五重重无尽念佛门。」清凉是澄观国师,是华严宗第四代的祖师,《华严经疏钞》就是他作的。他当年在世的时候,曾经将《华严经》讲过五十遍,这在中国历史上找不到第二个人。《华严经》那么长,他的寿命也长,他活了一百多岁。在我们想像当中,这部经从头到尾讲一遍至少要一年,五十遍就要五十年,那个讲法是一天讲八个小时,一年才能讲得完。因为这部经根据我们过去讲的经验,至少要二千五百个小时到三千个小时,《华严经》才能讲完。这是华严菩萨再来的,曾经是七个皇帝的老师,这是清凉国师。他老人家讲念佛这五种、五门,这个说法也非常的有道理,这是从能念之心来说的。

  第一个是缘想境界,缘是心里面所缘,以我们的心去缘境界。持名是缘佛的名字,名字是境界;观像,无论是塑造的像、彩画的像,也是属於外境,这是属於事。虽然属於事,事里面离不开理,因此境能够影响我们的心。凡夫还没有到成佛,总是心随境转,如果我们这个心能够随著佛的境界转,这就好了,不要随五欲六尘的境界转,我们要随佛的境界转。这是诸佛为什么教众生念佛,道理就在此地。

  第二,这是摄境唯心,这个功夫比前面要殊胜,多少对於念佛的理论明白了一些他才能做得到。他晓得心佛不二,正是经论上常讲的「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弥陀有没有?有。所以有人不明白,听了是「唯心净土,自性弥陀」,那我又何必念西方阿弥陀佛?我又何必去求生极乐世界?这就搞错了。自古以来提出这个问题的人就不少,我们在倓虚老法师佛七当中开示的录音带,我听过三、四十遍,他就曾经举了一个例子。他在东北哈尔滨极乐寺,这是他建的,东北的佛教,倓老法师功不可没,他与那个地方有缘。所以,谛闲老法师嘱咐他到东北去弘法,他在东北建庙以及修庙好像有十几所。在哈尔滨极乐寺建成之后,他附设了一个学校,因为那个时候学校不普及,他办了一个学校,办了个义学,请了一个在家居士做校长。

  这校长常常也听老法师讲经,也听到这个「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他就向老法师提出来,他说那我何必去念西方阿弥陀佛,又何必要求生西方净土,我这个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就可以了。老和尚答得很妙,老和尚反问他,自性弥陀跟西方极乐世界的弥陀,这当中界限在哪里?叫他自己去找。这当中界限在什么地方?唯心净土跟西方净土,什么地方是边界,哪个地方是边界?这个居士也很了不起,他认真去一反省,就回答老和尚,他说找不出界限。这就是他的悟处。心,心有多大?尽虚空遍法界!西方极乐世界不是在心外,是在我们自己本性的里面,不在外面。所以说心外无法,法外无心。这个老法师他是以《楞严》为起家的,老法师在没出家之前是八载寒窗读《楞严》。你看他的传记,《影尘回忆录》是他的传记,他在做居士学佛的时候,《楞严经》念了八年,他到以后开悟是《楞严》的基础。所以,过去这些人底子都是一部经,一部经真正用那么久的功力在上面,这是他之所以才能有悟处。既然没有边界,就晓得唯心净土跟西方净土是一不是二,自性弥陀跟西方极乐世界的弥陀也是一不是二。

  何况西方极乐世界跟十方诸佛的世界不一样,十方诸佛世界可以说跟我们娑婆世界没什么两样,差不多的。西方世界特别,怎么个特别法?我们这个世界,大家晓得,《金刚经》上说得很好,一合相。什么叫做一合相?一就是基本的物质,我们今天讲原子、粒子,基本的物质是一;合是什么?组合,现在所谓说排列的方程式不一样,因为它排列的不同,所以这才组成叫元素。由这些元素再组织,就成我们这个世界,动物、植物、矿物、森罗万象。在化学分析之下,它的基本的物质是一,所以是一组合的现象,这叫微尘集聚,佛学的名字叫微尘,微尘集聚所现的现象,和我们现在科学家所发现的是一样道理。佛家讲的四大,地水火风,四大就是讲基本物质的四种现象。地,它确实是有体积的,体积虽然小,它是有体积,是个固体。火大,它有温度,水大,它带的有湿度,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讲带的有阴电、阳电,它带电。风大,他说这个东西是动的,它不是静止的,风就是表动的意思。这个基本物质它有这四个现象,叫四大。所以这个世间是一合相,《金刚经》上说得很清楚。

  西方极乐世界不是这样的,它不是物质组合的一合相,它不是的。它是什么?它是法性土,这不可思议。西方极乐世界不是六根六尘,它是法性土,一一法就是真如本性,没有一法不是真性,所以才能够有那样殊胜的清净庄严。这桩事情,将来诸位细细的去研究黄念祖居士《无量寿经》注解,你就能了解。他那个注解是费了很多苦心写出来的,说得很详细。所以,心与境界确实找不到边界的,是一不是二,这摄境唯心。这种念法比前面那个念法,功德利益当然要殊胜。

  第三种念佛法,叫心境无碍念佛门。碍是障碍,为什么没有障碍?晓得心境一如,心境无二。所以在境界里面,他能够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里面就没有障碍了。此地所讲的障碍不是指外境上,是指我们内心障碍。实在讲外面境界里头没有障碍,而是我们对境界迷了,不知道外境的真实相,起了虚妄的妄想分别执著,障碍从这个地方生的。如果了解外面事实真相,你的心永远保持清净,哪里有障碍!永远不起一个妄念,就没有障碍了。因此我们晓得,起心动念就有障碍,什么障碍?起心动念就是业,业障。你不起心、不动念没有业,没有业就没有六道轮回的果报;起心动念就是业,有业他就有六道轮回,就有因果报应,这个事情麻烦了。所以,障碍从这个地方分的。

  念佛念到心境一如,我们就以持名来做个比喻,我们一天到晚这个佛号不间断,可是自己是什么样的心态?不执著有个能念的我,也不执著所念之佛,但是念佛从来不间断,这就无碍。因为执著我今天念一万声佛,有能念、有所念,能所就有碍。有碍行不行?行!前面缘想境界念佛门就是那个境界,实在讲,还是能往生,不是不能往生。这个法门好好在这里,最浅近的方法也能往生,这样深妙的办法还是往生。往生虽然品位不相同,到了西方也差不多。因为西方四土叫横生四土,这就妙了,我们这里是横超三界,到西方极乐世界横生四土,一生一切生。换句话说,我们带业往生的,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同时就生方便土、实报土,它同时的。如果不同时的话,你怎么能跟观音、势至、文殊、普贤在一起?他们住实报土!像我们这个世间,释迦牟尼佛也是四土,我们是凡圣同居土,文殊、普贤在实报土,我们没办法在一起。西方极乐世界叫横生四土,你生凡圣同居土,同时就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这些大菩萨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他生实报庄严土,但是同时也生下面两土,同时也生方便有余土、凡圣同居土。因此大家天天见面,天天在一块,这是十方诸佛世界没有的,没有这种情形。所以这是个特别法门,是个非常稀有的法门,我们要认真、努力去念佛。

  第四心境俱泯,这是讲离相。常说的三轮体空,不著能念的我相,也不执著所念的佛相,同时亦不执著所念的名号,三轮体空。这种念佛实在讲就是前面所讲的实相念佛,我们不容易做到。以及这第五重重无尽念佛门,也不是我们现在境界能够达得到的。到重重无尽那已经入了华严境界,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是华严境界,我们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乱,这个境界就现前。所以同样是念佛,凡夫念这一句阿弥陀佛,跟二乘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二乘就是讲他回小向大,他发心修净土),以及那些大菩萨们念佛,念的这一句佛号没有两样,音声都相同,境界不相同,受用不相同。我们不要讲这种差别,就讲我们现前,我们大家在一起念佛,每个人都是念南无阿弥陀佛,可是每个人的受用也不相同。为什么不相同?道理都在这里头,换句话说,你悟的有浅深,心清净、染污不相同,愿力浅深不相同,信心程度不相同。因此同样念这一句佛号,感应不相同,受用不相同,这是我们很容易能够体验得到的。

  底下说,「会曰,一即前之初二」,第一个就是缘想境界念佛门,就是前面四种念佛里头的称名、观像,「小乘教也」,在五教里面这是小教,也就是初学。「二即前四,始也」,就是开始,大乘的始教。第三门就是心境无碍,这是终教的意思。第四、第五「前所无者,顿圆教也」,前面没有说到的。「今此文中,约佛教边,四五俱通。」此文就是讲《大势至菩萨圆通章》,在这一章经里面,它有终教的意思,有顿教的意思,有圆教的意思,所以它都通,这在前面都曾经说过。这是就教义上来说。

  底下一段是,「约机禀边,唯局持名」,机是根机,禀是禀赋;换句话说,就我们一般众生根性程度上来说,那就局限於持名。这个话说得很恰当,说得一点都不错。所以,佛菩萨在我们这个世间劝我们持名念佛,历代的祖师大德也是主张教我们持名念佛,持名念佛非常适合於我们这个世界众生的根机。所以理我们懂得一点好,为什么?如果看到人家有其他的讲法,或者其他的修法,我们心里明了,不会怀疑,不会排斥,不会去毁谤。可是我们自己走哪个路子?决定走持名念佛这个路子,那你就没错了。不要去好高骛远,为什么?前面跟大家说过,大势至菩萨就用一个持名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乱,念到等觉菩萨,念到成佛,就一个方法,没有用别的方法来帮助、来加持,没有!就一个方法。只一门深入,一个方法用到底我们就成功了。这些道理懂得之后,我们的信心才真正能够建立,我们的愿恳切,我们对世缘才能看破、才能放下。

  真正念佛人一定要精进,精,不夹杂就精,精是精纯;进,不间断就是进。精进用在念佛上就是不间断、不夹杂。如果我们不间断,夹杂,我们有进不精;我们不夹杂,但是我们念佛间断,有精不进,一定要精进。我们处事待人接物应该用什么态度?《观经》讲的三福要做到,那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根本。你要是做不到,我这一句佛号又不间断、又不夹杂,但是三福没修,能不能去?不能去。为什么不能去?因为你只有善根,你没有福德,《弥陀经》上讲得清清楚楚,「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你善根里面打一百分,福德却是零分,这怎么行?这是讲我们处事待人接物要依三福。三福里第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一条是人天福。第二条「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二乘的福。第三条「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菩萨的福。他具足人天福、二乘福、菩萨福,多福德!这是一个念佛人不能不讲求的,要修。

  如果你要是更进一步,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话,那你要修十大愿王。我们在《无量寿经》看到的,每一个求生净土的菩萨都「遵修普贤大士之德」,这经文上明白的告诉我们,跟《华严经》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一个意思。十大愿王就是一个念佛人处事待人接物的标准,第一个要修礼敬。你真修,你将来往生是一点障碍都没有,一百个人修一百个人往生;你不修,不修到后来会有障碍,这是我们要注意到的。很难做到!礼敬诸佛几个人能做到?礼敬诸佛不是教你天天拜佛,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我们对於每一个人都要恭敬,对於每一个人都要看作我的善知识、我的善友。善财童子就是这么成就的。看到一个善人我恭敬他,我晓得那是菩萨、是佛,他示现这样子给我看,要我学他,见贤思齐。看到一个恶人,他是菩萨,他是佛示现的,装出那个怪模样叫我不要学他。这才能成就自己。连儒家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必这个字多肯定!三个人是什么?一个是自己,一个善人,一个恶人,都是我的老师,善人教我,我跟他学,恶人教我不要跟他学。

  所以我们中国写历史,二十五史传记里面,传记里头有好人、有坏人。坏人为什么要作传记?最明显的大家都晓得,岳飞是好人,秦桧是坏人,为什么两个人都要立传记?岳飞尽忠报国,我们要学他,秦桧是个大汉奸,害忠良,我们不能学他,两个都是老师!西湖岳飞坟墓前面,秦桧夫妻两个铜像跪在那个地方,每个人到岳王坟的时候都吐他一个口水。那是什么?老师!就是你要想做汉奸,你看下场就这样,没有一个人不骂你,教我们不敢作奸,不敢为非作歹,反面的教育。好人是从正面教,恶人是从反面教,统统是老师。岳飞是民族英雄,秦桧也是,也不例外!所以过去有人跟我讲,秦桧大概是堕地狱了,我说没有,我说他早到天堂去了。为什么?你看他那个铜像跪在那里教化多少人,人家想做坏事,一看到他那个样子,不敢做坏事,他教化多少人,这是他的功德!这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师」。

  学是真的你自己有自觉、有觉性,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统统是菩萨学处,我们学在这里学。模范就是《华严经》的善财童子,你看善财童子参访的五十三位善知识,那里头有善人、有恶人,有最恶的人,他都是他的老师。《四十华严》里面,胜热婆罗门愚痴,甘露火王瞋恚,那简直是杀人的魔王,伐苏蜜多女是淫女,就是我们现在讲妓女。这三个人代表什么?贪瞋痴,代表三毒,都是善财的老师,那还有什么话说?里面有佛法、有外道,五十三位善知识里头有好几个是外道。这就说出了,除了自己之外,没有一个不是佛,没有一个不是菩萨,这样才能成就自己。所以一个念佛人,真正念佛人,就是要以十大愿王这种心态处事待人接物。

  佛眼睛里看一切众生统统是佛,菩萨眼睛看一切众生都是菩萨,凡夫眼睛看佛菩萨都是凡夫,这没法子。你要想我是不是好人?我看这个人不好,看那个人很恶,不是那个人不好,不是那个人恶,是我自己恶。我以一个恶心看一切法,没有一法不恶,我以善心看一切法,没有一法不善,境随心转,要明白这个道理。几时你成佛?不要问别人,你自己晓得,我看一切众生都是佛,我成佛了,佛眼看众生都是佛。什么时候我成菩萨?我看大家都是菩萨,没有一个不是菩萨,我成菩萨了。修行在自己不在别人,别人帮不上忙,要自己转自己的境界。不要问别人对我怎么样,要问我对别人怎么样;不要问别人看我怎么样,要问我看别人怎么样,修行用功的地方在此地。

  如果你真正修念佛法门,看到什么?这一切众生、山河大地没有一样不是阿弥陀佛。《弥陀经》上讲的,西方极乐世界水、鸟、风、树都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我们今天看桌椅板凳,看一切众生,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好了,这个境界完全是西方极乐世界,这不是假的。这就是契入了「自性弥陀,唯心净土」,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要很快成就,成就真正上品上生的境界,你念念当中,我们六根所接触境界统统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决定不错。所以对於每个人由衷的礼敬。对事、对物,对事就是敬事,把一桩事情尽心尽力做得尽善尽美,这是对事之敬;对物之敬,譬如桌子,我们把它摆得整齐,擦得干干净净,这是对它的礼敬。十大愿王、三福要用在生活上,用在处事待人接物上。

  如果说是一个道场,一个家庭,或者你自己居住的房间,只看到一切零乱,这不是念佛人,念佛人一定整整齐齐、干干净净,为什么?他礼敬诸佛。如果一切杂乱、零乱,这一点恭敬心都没有,这就是你念佛的障碍。你念佛为什么得不到一心?为什么没有感应?是你自己平常造成这些障碍,你自己都不知道,只以为我这口里的一句阿弥陀佛就好了,这有口无心。南无是恭敬的意思,南无是皈依的意思,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是嘴里头皈依、恭敬,实际上皈依、恭敬根本就没做到,这怎么行!这不行。我常常看,我不讲,不需要讲,我一到这个讲堂来一看,佛像没有摆正,蜡台、香炉没有摆正,都摆得歪歪斜斜的。你看这个佛像跟后面佛像对不起来,不在一条线上;桌子摸一摸有灰尘,这个底下还有小蟑螂,一点恭敬心都没有。培一点小福报,小福报从哪里来?我在这里讲经,大家听了经是有一点受用,就培这么一点小福报;如果我不在这里讲经,是一点福报都没有。话顶多只能讲三遍,不能讲第四遍;三遍不听,再讲四遍,人家就讨厌,就烦了,所以就不能讲了。你们哪一位真正发菩萨心,你们好好的记住,各人修各人的,与别人都不相干。

  刚才说了,别人都是佛菩萨,我们修我们自己,我们眼里看别人统统是佛、统统是菩萨。他做得对做得不对,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我的智慧;我看了之后我如如不动,我心地清净,决定不染,这是我的禅定,这是我的一心不乱,不被外境转。无论什么境界里头,都是成就自己的戒定慧,成就自己功夫成片、一心不乱,不管什么境界,顺境、逆境,好境界、坏境界,统统成就自己。所以,自己修行功夫得力,法喜充满,我们自己前途光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把握,决定往生。这些人哪一个人将来往哪里去,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绝对不是说我自己觉得往生有把握,你看那些人统统晓得,没有一个人不知道,他走的是哪条路,他将来得什么样结果。也许要问,你既然知道,为什么不救他一把?佛菩萨眼睛厉害得很,佛菩萨都不救,我们救不了!

  你们看看《无量寿经》里面讲的,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不要说是阿弥陀佛、观音、势至,就是下品下生的人,他们的天眼洞视,尽虚空遍法界看得清清楚楚,天耳彻听,他都不救,我们有什么能力救,救不了。他有业,他那个业必须要受罪,罪受完之后,再回心转意,这个时候佛菩萨就来了,就帮他忙;他现在还在迷惑颠倒,你怎样劝他,他精神都提不起来。佛菩萨大慈大悲,念念都度众生,他为什么不来?有些刚刚学佛的人,心里急得不得了,度众生的心之切超过一切诸佛菩萨,恨不得叫这些众生都成佛。其实做不到,没有办法,做不到!就是众生得度的时节因缘没成熟,没有成熟你拼命叫他成熟,这不可能的事情。譬如我们煮个饭,通常煮饭我们要半个小时,你说我三分钟就把饭煮好,三分钟锅拿开,饭盛出来,生的,不能吃。时候没有到,时节因缘不成熟,所以一定要懂得观机。

  对於没成熟的人,我们可以劝他,用什么方法劝?讲经的方法劝,就是「一历耳根,永为道种」,给他下种子,八识田里给他下种子,这就是帮了他大忙。已经有种的人就帮助他增长,已经增长的人帮助他成熟,已经成熟的人帮助他往生。你得看看他是在哪个阶段,成熟的阶段,那行,你帮助他往生成佛;他没有到成熟的阶段,做不到。所以,佛不度无缘之人,没有办法度,没有善根、没有成熟的人,佛都对他无可奈何,我们怎么能著急?这个事情急不得的。所以说不能帮助别人,首先要帮助自己,自己要成就。自己成就之后,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也有洞视、彻听的能力,而且十方世界来去自如,看到众生机缘成熟,立刻就来,倒驾慈航,那是真正能度脱众生。现在自己没有能得度,说先要著急度众生,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这段文我们再把它念下去。「然此持名,亦通圆顿,不唯局小。」这就是讲持名这个法子,实在是非常之妙,小始终顿圆它都通,不局限在小教里。如果我们只认为持名是小教,那你也错了!持名的确是教初机,可是初机能通最上乘法,并不局限於小教。「亦开五门,一持念佛名门,心外有佛名故,小教,事法界观也,二摄名归心门,佛名唯心现故,始教,理法界观也,三心名双融门,即心即佛故,终教,四心名俱绝门,非心非佛故,顿教,理事无碍法界观也,五圆通无尽门,一念心,一佛名,遍含法界,无有尽故,圆教,事事无碍法界观也。」实在讲就是一句阿弥陀佛诚心诚意去念,这五种境界都包含在里面。五门虽然有浅深不一样,一心称名统统圆融含摄,这个意思我们要晓得。这是把念佛简单的说到此地。

  底下这是讲到三昧,因为十二如来教给大势至菩萨是「念佛三昧」。什么叫三昧?三昧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叫正定,三翻作正,昧翻作定,也翻作受,受就是享受、受用,也翻作正受。「此云正定,亦云正思」,正确的思惟,「正心行处」,心行处就是受用,通常我们讲正受,「一心念佛,名正定心,若他念者,即名邪思惟也」。这是就念佛法门来说,我们修念佛法门,一心念佛这是正信,就是正定,这就是修念佛三昧。如果我们念别的那就错了,为什么?与这个法门不相应,这就错了。有些同修看到祖师这个说法,他又把意思错会了,他说好,就是专念一句阿弥陀佛,那本师释迦牟尼佛不要念了,观音菩萨也不要念了,大势至菩萨也不要念了,专念一句阿弥陀佛。专念,他就把这个「专」误解了。专念的确是没错,试问问这个法门谁教给你的?本师释迦牟尼佛教给我的,好了,我们学这个法门了,马上把本师释迦牟尼佛丢掉,这行吗?三福里面「奉事师长」,我们把老师丢掉,忘掉了,这个错误。所以,我们在念佛之前,一定先念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不忘本!这不是邪念。

  三称释迦牟尼佛之后,这才念阿弥陀佛,念一百声、念一千声、念一万声,念愈多愈好,专念。念完之后念三称观世音菩萨,三称大势至菩萨,三称清净大海众菩萨,这不叫杂念,这还是专念。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只巴结阿弥陀佛一个人,观音、势至理都不理,这行吗?这不行,对不对?还有那些清净海众那么多人,不能说是都不理睬,这不可以的。所以我们都要念到、都要礼敬到,为什么?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大家共同在一块生活,和睦相处。不能说只是阿弥陀佛一个人喜欢我就行了,别的人我都不要,那你在西方极乐世界也住不住。所以这还是专念,诸位要懂得这个意思。可是专的时候,就是对於西方净土之外的诸佛菩萨的确是不念了,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不必念,这叫专。

  你看觉行妙行菩萨讲这个专念,他讲念佛最忌讳的就是夹杂,他举了几个例子,读诵大乘经典夹杂。明明经上教给我们「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为什么读诵大乘是夹杂?你要晓得,《观经》里面讲的读诵大乘,那个大乘是指净土三经,至少也是说与净土有关的经典。如果与净土完全无关的经典你去读诵,这与本宗相违背,这是夹杂。譬如你念《金刚经》,你去念《楞伽经》,这是夹杂。最好这些经典我们不要去念它,使我们这个心一心系念在西方极乐世界,一心系念阿弥陀佛。万万不可以一生病,赶紧去拜药师忏,念《药师经》,求药师菩萨来治病,一有灾难赶紧去念地藏菩萨来消灾,这都是夹杂,都是错误的。

  如果我们想治病、想消灾,统统念阿弥陀佛。经上讲得很清楚,「法界藏身阿弥陀佛」,又说「十方一切佛,阿弥陀第一」。这个第一的都消不了你的灾,都治不了你的病,我看那药师如来跟地藏菩萨也无可奈何。为什么?第一流的都不能治,他那个二流、三流怎么行?错了,这叫夹杂。再就是做会,做会就是做法会,这是夹杂。再说些什么不相干的吉凶祸福,或者是说说禅、说说咒,统统叫夹杂。诸位你看《西方确指》你就晓得,古来的祖师大德教给我们一定要专修,专修容易成就三昧。善导大师告诉我们专修,一百个人修一百个人往生,一千个人修一千个人往生,一个都不会漏掉的。如果你是杂修的话,他老人家说,一万个人当中只能够有三、五个人往生。这个机会很少,不太容易,所以还是专修的好。

  底下说「三昧是禅观通名」,禅的通名,可以说是通八万四千法门,通无量无边法门,因为什么?任何一个法门所修的都是三昧,这是通称。「念佛是一行别目」,念佛是在八万四千行门里面一种,不通於其他法门。三昧是通一切法门,八万四千法门统统称三昧。我们是用念佛这个方法修三昧,所以这个三昧成就了,叫做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比起禅宗的功夫是不是会差一点?不差,比任何方法所修成的三昧,不但不差,还要殊胜。因为佛在经上说过,「念佛三昧,三昧中王」,最殊胜的三昧无过於念佛三昧,只是很多人不知道,把念佛三昧看轻了。念佛三昧称为「宝王三昧」。这一点希望诸位同修要记住,不要轻易听信别人无知的见解,吃亏的是我们自己,要晓得一切法门,这确实是第一法门。文殊、普贤在华严会上说了两千多个法门,他选择的是念佛法门,持名念佛法门。连文殊、普贤都选择这个法门,我们还信不过吗?应当要相信。

  「又此念佛三昧,亦名一行三昧,亦名诸佛现前三昧,般若三昧,普等三昧」,这都是念佛三昧的别名。如果你真正明白这个意思,你才晓得念佛的殊胜,这一句佛号与禅家所说的一行三昧没有两样。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教学,讲到三昧,他就非常注重一行三昧,他那是上上禅,接引的根性是上上根人。殊不知念佛也是一行三昧。这里面要注意到的就是一心称念,一心是无二心,所以才称之为一行。这一句后面有解释,在六十面第二行,引用《大智度论》上说的。「智论云」,就是《大智度论》上说的,「一切禅定摄心,皆名三昧」,这是通说,「一行别目者」,有两种解释,第一「谓万行中一行」,这是念佛是一行三昧,参禅也叫做一行三昧。因为他在一切行门当中,他选择一门,就是一门深入成就,这叫一行。

  第二个意思,这一行三昧专指念佛,就在这一面第四行最后三个字看起。「二即指念佛三昧」,所以一行三昧有的时候是专指念佛三昧,「文殊般若经云,佛告文殊,欲入一行三昧者」,一行三昧是三昧里面最高的,「应处空闲,舍诸乱意」。处空闲这是环境,特别是一个初学修行的人,因为我们的心会被环境所转。一个人到不被环境所转的时候,他功夫已经得力,那个修行的确没有问题了,他的前途一帆风顺。他功夫不得力,他会随环境转,随环境转这个危险性太大了。所以,道场一定要建立在幽静的处所,就是人迹不到的地方。从前,现在很多人到大陆上观光旅游,你看过去这些名山古刹都是建立在深山里,交通很不方便。像九华山,你从山下要走到那个庙里,从前是走路,要走三天才能走得到。所以一般人都不愿意去,它环境清净,没有人打扰他。

  对外,在从前没有无线电广播,也没有电视,也没有报纸,外头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他都不知道。他在山上住,一年到头天下太平,什么事也没有,他心清净。现在修行很糟糕,每天有电视、有无线电广播、报纸杂志,这一看,世界乱七八糟,心里头一天到晚在胡思乱想,这是大障碍。现在像那些道场,大陆上那些道场,能不能修行?不能修行,为什么?开放观光了。我这次在北京看雍和宫,雍和宫是喇嘛庙,是密宗的道场。在从前是门禁森严,一般人不能进去,现在卖门票观光。我到里面去,住持出来招待我,告诉我现在庙里头还住了五十多个人,里面有八个西藏的喇嘛,其余都是蒙古的。每天观光客五千人以上,星期假日一、两万人,这还修什么行?没法子修行了,没法子!

  所以今天我们讲真正修行,我觉得美国很好,在那个地方建个道场没人打搅你,人迹不到。我们台湾不行,地方太小,消息很灵通,你不管住在哪个地方,过两天马路就开了,汽车开上来了,这不行。还有电视广播,有的时候你不能不听。在外国,那电视广播,我们不懂英语的人好,听不懂,所以就不看电视,也不听广播,也不看报纸。到了美国,又不会驾车,所以到美国怎么样?眼也瞎了,耳也聋了,嘴巴也哑了,腿也软了,不能走路了,正好念佛,除念佛之外没事干。隔壁邻居是外国人,讲话也不通,他也不来找你,你也不会找他,好,正好。真正念佛,我觉得外国环境比中国好,当然讲经弘法,中国环境比外国好,真正老实念佛,外国环境比中国好。这就是必须要找个清净的环境,这是外缘。内里面舍诸乱意,这是对自己来讲,自己一切分别执著妄想要放下,内外清净,内心清净,外面环境也清净。

  「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像我们求生西方净土的,专念阿弥陀佛,专想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这样成就很快。「随彼方所,端身正向」,念佛人,坐面朝西,站的时候面也朝西,供佛像最好佛像供在西方,求感应,念念不忘西方。「能於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念一佛功德,与念无量佛功德无二。」特别是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就是念一切诸佛,一尊佛都没有漏掉。念别的佛可能还漏掉一些,念阿弥陀佛是一尊佛都不漏的。所以《弥陀经》里面讲诸佛,你看古德的注解,什么叫诸佛?诸佛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诸佛的名号,这都是劝我们要一心系念。「若得一行三昧者,诸经法门,皆悉了知。」这是成就的殊胜。你真正念到一心不乱,给诸位说,一切经论你不学自然通达,决定没有障碍,得到三昧了。一切经论都是佛从三昧里面流露出来的,现在你也得三昧了,所以你只要一接触经典,你自性里面流出来的经论,跟佛菩萨那个经论相应,还一模一样的,不增不减。这种智慧叫无师智,没有老师的,自然智,就是本性般若智慧的流露。

  此地灌顶大师假设了一个问答,「问,此教念佛,为念十方佛耶,为念阿弥陀耶」。经上没说清楚,没说明白,只是十二如来教他念佛三昧,他到底念哪个佛?「答,但念阿弥陀佛」,他答得很肯定,「以十二如来同名阿弥陀故」,这跟《无量寿经》上名字完全相同。「下云,摄念佛人,归於净土,又普广问佛十方俱有佛土,何以独赞西方,佛言,阎浮提人,心多杂乱,令其专心一境,乃得往生,若念十方诸佛,境繁意散,不成三昧」,他不能成就,「况诸佛同一法身,念一佛,即念一切佛故」。底下又问,「何十二佛,皆教势至,念自名耶,答」,这个答里头有两个意思,「一者十二如来,本愿如是,如今法藏愿云,闻我名号,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是也」。这个愿是四十八愿里面第十八愿,这是四十八愿里头最重要的一愿,就是临命终时十念可以往生。「二者教念十二佛名,即是教念古弥陀十二别号,犹今法藏教念无量寿佛,即是教念无量光,乃至超日月光也。」这个意思统统在《无量寿经》里,我们一定要晓得。理事都搞清楚了,我们才会死心塌地的念阿弥陀佛,死心塌地依照三经、五经一论来修持。这个地方讲修持,就是把我们所有的想法、看法、做法,一切错误的统统把它修正过来,这叫修行。

  所以,我过去讲净土经的时候,我说了个最简单的说法,往生品位究竟从哪里区别?我没有按照古人那个讲法,我的说法很简单。你把三经里面这些道理、教训、方法你努力去做,你如果说百分之百的做到了,一定上品上生。如果你只能做到百分之九十,还有一成做不到,那你就是上品中生。你再打个八折,我只能做到百分之八十,百分之二十做不到,这就上品下生。如果打七折,那就是中品上生,再打六折就中品中生,所以最低限度你要做到二成,下品下生。如果念了这些经论,百分之二十都做不到,只可以说跟阿弥陀佛结个法缘,看看来生来世碰到之后,再继续努力干,这一生没办法往生。这一生要往生,至少要做到百分之二十。不能说我完全不做,这个不可以的。如果说完全都不要做,佛何必说,佛就不必说了,还要给你说《观经》、《无量寿经》干什么,说个《阿弥陀经》够了。所以一定要做到,努力去做,这样才能够提升品位,才能够决定往生。

  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第十五集)1988/7台湾华藏图书馆大专讲座档名:05-01-15

  请翻开经本,六十五面。科判里面这是第二个大段「释义」,先说「修因」,然后讲「证果」,这里面有比喻、有正说。请看经文: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

  这是一个小段,是一个意思。这个意思就是讲这两个人,其中只有一个人想另外一个人,另外一个人并不想这个人,这是说单忆,所以他有分离。下面文是第二个比喻:

  【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异。】

  这就是两个人彼此都忆念,他才能够不离。所以这一段经文是两个比喻。我们看注解。「先喻单忆有离也」,就是前面一行经文,「有人」,这是比喻「生佛二人」,就是众生跟阿弥陀佛这两个人。「一专忆者」,谁专忆?「佛念众生」专忆,佛没有不念众生的,只有众生把佛给忘掉了。「一专忘者,喻众生不念佛也,若逢不逢,或见非见者,以佛专念众生,未尝不在众生前。」这个话是真的,佛菩萨常常在我们的周围,常常不离我们。可惜的是我们自己不念佛、不想佛,纵然见到了也等於没有见,遇到了也等於没遇到,这是很可惜的。

  「今偶逢偶见,故言若逢或见也。」这个事情不管是学佛、不学佛的人,在一生当中多少都会有几次遇到佛菩萨的。当你遇到的时候你不晓得,如果过后学佛想想,过去的确是遇到。像从前周邦道居士的夫人,那个时候她还没学佛,她住在南京的时候,曾经有一个出家人到她家里去化缘。因为在大陆上,在那个时候地位高的人住的房子庭院都很深的,大门进去之后总是院子,很大的院子。通过院子之后再第二道门,里面则是客厅,后面才是起居室,它是一进一进的,这个房子很深。她是在自己起居室里,这个法师来了给她化缘,化香油,她也没给他,这法师就走了。走了之后她很诧异,这个出家人从哪来的?他是讲过,问他从哪来的?他是从九华山来的。她说他怎么进来的?因为他也没敲门,也没有人给他开门,这个人怎么来的?他去了之后仔细一看,门还是关的。就是这个人莫名其妙怎么来、怎么去不知道,始终就怀疑。

  以后到了台湾学佛了,就把这个事情告诉李老师,李老师就跟她讲,那是九华山地藏菩萨。她后悔得不得了,跟她化缘没给他,什么也没给他。所以她遇到地藏菩萨,她有一篇文章记载这个事情,那是她没学佛的时候。像她这种情形,我想我们很多人在一生当中都会有经历的。可是当时遇到的时候不晓得,如果过后想想的确是遇到佛菩萨,若逢未逢,就是这个意思。「众生专不念佛」,就是不肯念佛,这是业障深重,「佛虽在众生前,亦蹉过不见」,当面错过,「故言若不逢见也」。这是第一段的大意。

  我们再看这个意思的注解,《钞》里面就说得详细了,在六十六面倒数第三行,我们先看这一段。「佛专忆者,含二种意。」佛为什么念众生?你们想想,佛为什么念众生?佛在因地刚刚学佛的时候,像我们现在一样,也曾经发过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那就在念众生。人家发那个愿是真发,我们发的愿是因为人家发的,这么念念,我们口也念念,有没有这个心?没有这个心,顺口滑过去了,并没有这个心。虽没有这个心,阿赖耶识多少还是落一点印象,不过这个印象不深就是了。可是佛在行菩萨道的时候他发的愿是真心,在没有成佛的时候都是念念不忘众生,何况成佛以后!成佛以后没事做了,自己修学已经毕业,没事做了,这时候怎么样?专忆众生。

  这里说这有两个意思,「一者佛有大悲愿故」,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所以佛没有不念众生的,只有众生不念佛。这是第一个意思,佛决定念众生。阿弥陀佛念众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没有一尊佛不念众生的。他要不念众生他决定不是佛,菩萨要不念众生决定不是菩萨。声闻、缘觉有的时候不念众生,那是小乘,你念他,他也念你,你不念他,他不会念你,这叫自了汉,小乘自了汉。菩萨都是愿力弘深,没有不念众生的道理。第二个意思,也就是刚才讲的,「佛在因地,自果未圆」,因地就是作菩萨修菩萨道的时候,他自己的功德没有圆满,还没有成佛。「尚於众生念念不舍,何况果后,更无余事,则念众生,殷勤恳切,无有加故」,这是真的,这是事实。所以成佛之后,那就是专忆念众生了。佛念众生那个心情,我们凡夫没有法子体会的,我们说父母爱子女,佛爱众生、念众生超过父母是万万倍,不能比。所以,众生不念佛是众生辜负佛。这是前一句的意思,佛专忆念。

  「众生专忘」也有两个意思,「一者众生无有信行愿故」,他不信,你给他讲佛挂念你,他不相信,他没有见到。所以他不肯发愿,不发愿见佛,也不发愿往生,因此他就不念佛了,他也不想佛了。这是说他没有信愿行,所以他不念佛。「二者生在迷位」,这个生就是众生,众生现在迷惑颠倒,「缠惑业苦」,被惑业苦所缠缚,就像绳索把你绑住一样,动弹不得,这就好比惑业苦是枷锁。「人天因果,尚不得修,何况佛果,岂易得者」,这是我们现前事实的真相。几个人肯修人天福报?我们从早到晚看看社会这些芸芸众生,几个人在修人天福报?太少了。大多数的人在干什么?在修三恶道,他也修道,他修的是三恶道,他修贪瞋痴,将来得的果报是地狱、饿鬼、畜生。他干这个,干得很勤快,精进不懈,在那里修三恶道,这就迷惑。

  贪瞋痴,眼前得一点小利,得一点小便宜,可是这个小利是不是你真的就得到?不是的。如果你真的修贪瞋痴可以得到贪瞋痴的话,佛菩萨要拜你做老师,他也不要学佛,也不要学菩萨。贪不到!你命中没有,决定贪不到,你所贪得的,用种种非法手段夺得来的、贪到的,还是命里头所有的,你说冤枉不冤枉!所以古人说「君子乐得为君子」,他晓得「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他就不贪了,不贪而得到,这是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为什么?他所想种种方法贪得的还是命里有的,他要不用那些非法的手段他还是得到。他用这些手段,他得到的并没有多得到一点,只可以说他能够提前得到。譬如说他命里头他十年之后得到,他用这个方法他现在可以得到,但是十年以后就没有了。譬如说银行里面存款,他一次提出来就花掉了,他只有那么多,他只能提那么多,想多提一点,没有,花光了以后没有了。如果这个事理明了了,你的贪心就不会有。像袁了凡居士他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不起贪瞋痴,他不起这个念头,他晓得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

  出了家,再给诸位说,出了家还是命中注定的。可是,平平常常、庸庸碌碌的过这一生,你这一生命运是注定的。如果你要是努力的修持,命运就会改变,就会转移,你拼命的修善,积功累德,你的福慧就增长;如果是投机取巧,用种种奸诈非法,你的福慧一天一天大幅度的减少。不管出家、在家修行统统一样,决定不会说在家命不好,一出家命就变好了,没有这个道理,绝对没有这个道理。只可以说不论在家、出家,你认真修善积德,命就转好了;你要是不肯积善积德的话,出家造的罪更大,出家的堕落比在家人堕落得更深。可以说在家人堕地狱的人机会很少,出家人堕地狱的机会非常之多,这是我们要晓得。为什么?出家这个身分,人家一见到你称你法师,你是天人的老师,天人老师没有去教学,这就是罪过。譬如说你今天在一个学校里挂个名字你是个老师,你在那边拿薪水,受大家的尊重,但是你自己也不肯读书,也不教学生,这个人如何?这个人就是世间大罪人。你既然是老师身分,拿老师这个待遇,你就要认真进修,认真教学。

  所以出家不容易!出家不是「我出家我自己修行念佛就好了」,在家一样,你为什么要出家?今天佛门的衰,佛法被灭亡了,灭佛法谁灭?出家人灭佛法,这个罪过是阿鼻地狱。所以出家,绝不是轻易能动这个念头。我们既然发心出家,要把佛教从我们这一代兴旺起来,这个功德无量无边,十方诸佛护念,一切护法龙天护持、赞叹。真正修行,真正弘扬佛法,不管哪一宗、哪一个法门,你能够极力提倡,自己修行,努力的弘扬,我们才能对得起佛菩萨,才能对得起众生,众生这分供养我们才能够消得了。佛门常说,「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披毛戴角还是什么时候?是你堕到阿鼻地狱受无量无边劫苦之后,受完了,出来再做饿鬼、再变畜生再还债。不是说你来生变畜生马上就还,哪有这么痛快的事情!没这么便宜的事情,先堕阿鼻地狱。所以,出家人堕落的太多了。

  我学佛三十多年,我看到就是讲念佛往生的,我看到在家人多,在家人临终的时候没有病苦,预知时至,坐著走的、站著走的,我看到七、八个。但是出家人我看到死的时候都是迷惑颠倒,神智不清。我只看到一个出家人,听说,没亲见,广钦法师还不错,走的时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除了广钦法师之外,我们在台湾看到这些法师都是迷惑颠倒去的,都是糊里糊涂去的。不要以为留著有肉身,留著有舍利,肉身、舍利有假的,魔也会留,不一定是佛。那个舍利你没有试验试验,你用锤子砸一砸,一砸就烂掉了,那是假的,不是真的。现在妖魔鬼怪横行,什么把戏都会变现出来,欺骗这些众生,活的时候骗人,死了还骗人,罪过大了!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所以既出家就要认真。还有些人说「环境不好,我想学,想学找不到好环境」,说这个话是推卸责任。你要找个理想的环境去修学,给诸位说,这个地球上找不到,这地球上没有。没有怎么办?没有就不学,就造罪业,就甘心情愿堕阿鼻地狱,这颠倒!

  自古以来,你们看看祖师大德的修学,受多少的苦难,受多少折磨。我们自己想想,我们有多大的福分,小小的苦难、折磨都受不了,你还会有成就吗?不可能有成就。不能忍辱,一点点都不能忍,这种心态你是决定堕三途,不说你堕阿鼻地狱,三途你决定有分,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心里面自己反省反省,一天到晚是不是贪瞋痴?你一天到晚二十四小时当中,有几声佛号,有几分几秒钟心里真正有佛?所以这个事情不要问别人,自己想一想就明白了。我能不能往生,会不会堕地狱,心里想一想就明白了,不要问别人。弘法利生第一功德,为什么不肯干?可是我口才笨拙。这没关系,你只一发心,观音菩萨甘露灌顶,你立刻就聪明了,这都是真的,都不是假的。佛菩萨神力加持,没有能力变成有能力。

  我那个时候刚刚到台中也是迷惑颠倒,从来也没有敢发个心说讲经,不敢发这个心。李老师劝我,我们不敢发心、不敢相信。被谁度了?被林看治老居士度了,被她感化了。林看治老居士现在还在,八十多岁,快九十岁了,她大概大我三十岁的样子,今年差不多九十岁。那个时候在李老师开的讲经班她参加,她年岁最大,她六十岁。小学没有毕业,六十岁发心讲经,学不到半年她就出来讲经。我们看到她,这才鼓舞起来,她都能出来,我们要不干的话,怎么说也说不过去。她给我们做了个活生生的样子,我们念书多少比她多念几年。小学毕业,六十岁才开始学,她学成功了,这不可思议。所以把我们这些年轻人带动了,起了很大的鼓励作用,这信心足了。她那样的人她都能够半年学成,那我们还有什么问题。

  这个心一发,不可思议。我在李老师那里,最初住了一年三个月,十五个月,我学了十三部经,这十三部经从头到尾我都会讲,就是被林看治鼓励的。我一出家就教佛学院,教佛学院一个学期教一部,那个佛学院是白圣法师办的三藏学院,莹空法师就是那里的学生。我一出家就在那里教学,三年毕业,三年六个学期,我总共教下来才用六部经,我学了十三部经,一半还用不到。你看看我那十三部经是十五个月学成的,平均进度一个月学一部。李老师的标准是学到能上台讲,这部经才算是毕业;如果不上台讲一遍,你这部经不算完成,一定要上台讲一次。他那个地方有练习讲经的道场,听众大概也有一百人的样子,李老师自己讲经通常听众有四、五百人,学生练习讲经的时候差不多也有一百人左右,有练习讲经的道场。所以说没有练习讲经的地方,决定训练不出人来。

  他是一个一个把学生都赶到讲台上,李老师在台下听,他通常坐在最后一排。因为那时候没有扩音器,你讲的声音如果他坐在后面听不到,他会说你声音不行,要放大。不像现在有扩音器,那个时候没有扩音器。所以学得很辛苦,统统都学成功。你们想想,六十岁,小学毕业,都能够学成,如果你们是中学毕业,年龄还不到六十岁,你们应该惭愧,那是个在家居士,还不是出家人。以后她法缘胜,北部在新竹有一个布教所,南部到鹿港,就是从新竹到鹿港这个地区一共有十七个布教所,她是每个星期都是巡回在那里讲经,法缘非常殊胜。所以怎么可以不努力?怎么能不发心?你一发心,三宝就加持。你要是不肯发心,妖魔鬼怪加持你,这一点都不假,妖魔鬼怪迷你的心窍,你永远不会开悟。所以说这个世间人,人天善果都不肯修,五戒十善都不肯学,何况佛果?

  「则念佛心,沈埋隐没,不能发故」,所以这念佛心,念佛心是修行人的第一心,念佛法门是无量法门里面第一法门,你发不起来,你被烦恼盖覆住。在台湾,可以说善根福德因缘,我们的因缘在全世界最殊胜,无比的殊胜,就看你有没有善根福德。因缘殊胜在哪个地方看?台湾信仰自由,你学佛讲经没有人干涉,这是缘殊胜;台湾印刷术发达,经书到处都是,这个缘殊胜。台湾经书实在在全世界印的量是最大、最多的,就看你愿不愿意修学。别的人想得一部,就把它看作宝贝,珍惜得不得了;哪里像我们,这书不值钱,随便乱丢,人家当宝贝。我们的确身在福中不知福。

  所以修学这个法门,弘扬这个法门,这是第一法,诸佛欢喜。诸佛欢喜诸佛怎么会不加持?怎么不保佑?没有这个道理。哪一个人真正发心修这个法门,弘扬这个法门,我相信他必定是一帆风顺,一切菩萨天龙善神都保佑你,都要护持你,都要做你的护法。所以这个事情可以不必求人,在乎你自己发心。这是说明众生为什么不念佛,业障太重了。

  「偶逢见者,诸佛菩萨,不违本愿,游化娑婆,故令众生,偶然逢见也。」佛发愿要普度一切众生,所以偶然之间,这个偶然不是佛菩萨他偶然发个心示现一下,不是的;如果他要有这个念头,他是凡夫,他不是圣人。偶然见,还是我们众生的善根,我们自己过去世当中有善根,这个善根偶然发现,佛菩萨感应就来了。如果说佛菩萨要存这个心偶然示现一下,那佛菩萨为什么不常常示现给我看?你要不常常示现给我看,你就不是大慈大悲。不怪他!这个事情怪我们自己。《楞严》上说得好,佛菩萨随心应量,他公平的,随众生的心应所知量,当你一念心清净的时候,可能一下子就见到了。但是我们那个清净心很短,刹那之间我们又迷惑了,又起妄想,这个境界就消失掉,就没有了。所以佛菩萨偶然现与不现,还是我们自己的心地,是我们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缘,不关佛菩萨的事。佛菩萨的法身尽虚空遍法界,佛菩萨无处不现身,正像大经上所说的,当处出生,当处灭尽,不来不去,不生不灭,这是佛菩萨的境界。所以说「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就是看我们是不是偶尔有个短暂一刹那时间的相应。

  我们如果修念佛法门专忆、专念,见佛的机会就多了,诸佛加持。加持有冥加、有显加,冥加就是暗中加持你,到你心很清净的时候,就是冥加你自己能感觉得到,虽然没有形相,心里有感触到佛菩萨在我们周围始终没有离开,能很清晰的感觉到。显加,当我们真正有困难的时候,那个问题确实就能解决。像虚云老和尚,这年谱上有记载,他去朝五台山,他三步一拜拜去,那个路程遥远,拜了三年才拜到,三步一拜。夏天炎热,生了大病,几乎死了。有一个出家人,那个出家人好像也是很穷的样子,穿得也是破破烂烂,像乞丐一样。就遇到他,他照顾他,把他病照顾好了,他走了。他就问他,你从哪里来?他说我住在五台山下,这个路我很熟。把他病治好了,他说他叫文吉,文章的文,吉凶的吉。你看虚云老和尚传记,他一共在路上,三年当中三次大病都是他来照顾的,照顾好了人就不见了,走了。以后到了五台山,到处去打听,打听这个人,人家告诉他,那是文殊菩萨化身。这叫显加。到你真正有苦难的时候,他就变现一个人来帮助你,这个人真是来无踪去无影,你找他找不到,到你真正需要的时候他来了。所以,诸佛菩萨不违本愿,游化娑婆,在这个世间,随众生心变现种种的形相,故令众生偶然逢见,你有这个机缘你会遇到他。

  「亦蹉过者,如见文殊,但睹老人,贫婆等类。」在《五台山志》里面你去看,文殊菩萨变现种种不同的身分,变老太婆、变出家人、变乞丐,这是随缘帮助人。但是遇到的时候不晓得,不知道他是文殊菩萨,往往是当面错过,受到菩萨的恩惠,到以后菩萨也找不到了。「或见本相,亦不蒙法利」,也得不到殊胜的利益。像普陀山观音菩萨道场,不错,有不少人朝普陀山,见到观音菩萨,见到观音菩萨本相,但是也得不到利益。我在香港,圣一法师告诉我,他在一九八二年,他们一共三个人去朝普陀山的梵音洞。在那个洞口他说他们在那里拜观音菩萨,三个人在那里拜,他说大概拜了差不多将近一个小时的样子,观音菩萨出现了,他们三个人都看到了。看到的时候又继续拜,又拜了半个多小时,因为他有共产党干部陪他一块去的,时间不能太长,就叫他们离开,就回去了。

  他们见到菩萨现相,见到半个多小时,回来三个人说,每个人见的相不一样,各人缘不同。圣一法师见到的观音菩萨是戴著毗卢帽,就像地藏王菩萨戴的帽子一样。全身是金色的,连衣服都是金色的,手上拿著一本书也是金色的,整个是金色的,他都见到了。另外一个法师见到的是出家人的相,头剃著光头,出家比丘相。他们三个人都见到,都是见半个多钟点,他们说起来,相貌、样子、颜色都不相同,见到的都不相同,各人的缘不一样。还有法师在那里拜上几个钟点没见到,香港畅怀法师也去了好多次,他没见到,各人缘不一样。虽然见到,也没有听到菩萨说法,只见到相而已,拜了半个钟点,亦不蒙法利,这就是见到相也得不到利益。

  这什么原因?下面说「此由惑业障覆」,我们自己本身迷惑,业障太重,把我们的清净心覆盖住了,所以见不到佛菩萨的现相,得不到法利。如果我们心清净,就会与佛菩萨感应道交,就能常常见到佛菩萨。「妄见劣相」,这是业障深重,纵然见到相也不是好相,见到文殊菩萨是个乞丐、是个贫婆,这都不是殊胜的相,这是什么?薄福。就好比「薄福见宝,为蛇为蛙」,薄福的人自己没有福报,见到宝物不认识,误会是蛇,误会是青蛙。「岂彼圣贤,作意诈隐其本相耶」,这是把真实话说出来。绝对不是佛菩萨不愿意把他的本相示现给你,相是你众生心里变现的,不是他变现的,随心应量,你只有这个福分,你只能见这个相。菩萨变现的境界相是无心的,《楞严》上说得好,「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变现的相跟你的心量恰恰相应。

  再看第二段的经文,『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异』。这就是比喻佛念众生,众生也念佛,这个忆念就深了,比喻「久忆不忘」,这样念佛决定常常见面。正如同经上所说的「现前当来,必定见佛」,现前是现在,一定见佛,而且见的是殊胜的相好。「从生至生不相异者」,这就是生生世世不相远离。我们还来看注解,六十七面第六行,我们接著看下去。「生佛念同者,谓众生念佛,犹如佛念众生相同也。」这句话我们不能够轻易看过,为什么?我们念佛不管怎么念法,绝对不像佛念我们,佛念我们的心至真至诚,真诚到了极处;我们念佛的心要比起佛念我们的心,万分之一都不到,佛是专念我们。我们念佛,还要念名闻利养,还要念五欲六尘,还要念的东西多了,不专。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够真正做到,不要做得多,做到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就不错了,就有很大不可思议的感应。能够有佛念我们百分之一的心情,跟诸位说,都是上品上生。这是真正觉悟,大彻大悟,怎么说大彻大悟?生死轮回可怖,这是最恐怖的。我们要想离开六道生死轮回,唯一一条生路就是念佛求生净土,你能把这个认识清楚了,这是大彻大悟。

  我们这一生的目标在哪里?目标就是求生净土,就是弘扬净土。为什么?佛的大恩大德我们没法子报,唯一能报佛恩的只有把这个法弘扬出去,这是佛的本愿,佛度一切众生的本愿。我们把这个法门介绍给一个人,多介绍一个人,也就是满佛的本愿,唯有这个方法才能报佛恩。所以我们将净土经论、典籍好好的整理,我们尽心尽力的来流通,把它翻印流通。我们依照这些经典来修行,我们以自己修行的心得,以及对於经典的理解,我们讲解给别人听,介绍给一切众生,这是报佛恩。「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否则的话,这个恩怎么报法?只要我们自己常常念著就能报恩,你能够念恩、报恩,佛菩萨哪有不加持的道理?哪有不现身之事?我们跟诸佛菩萨就永远在一起,心同佛,我们行也就同佛,形影不离。所以这一句的意思很深,很不容易做到!我们无法体会佛念我们的心,我们体会不到,比父母念子女的心不晓得要恳切到多少倍。你真正能稍稍有一点体会,你才晓得恩德之重,不能不感激,不能不报答。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第十六集)1988/7台湾华藏图书馆大专讲座档名:05-01-16

  我们再继续看底下这段文。「久忆不忘者,谓时刻在怀,虽经年累月,乃至尽形,亦不忘也」,这个意思是说真诚的忆念,时时刻刻不忘。这个不忘意义非常的深广,绝对不是说我不忘阿弥陀佛,不忘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常常在自己脑海里面,这是消极的。要不忘阿弥陀佛的发心,我们要跟他发一样的心,这叫真正不忘。不忘阿弥陀佛的本愿,我们要发跟他相同的愿;不忘阿弥陀佛普度众生,我们要效法阿弥陀佛,他怎么做我们也怎么做,这才叫真正的忆念不忘,这是积极的。所以,我们要把经里面所说的,阿弥陀佛他累劫的修行,他给我们的教诲,我们要统统做到,这才叫做时刻在怀。这个叫学佛,学得跟他的想法、看法、做法完全一样,这叫真正学佛,才能够得到真实的利益。要做多久?尽形寿,经年累月,乃至尽形,我活一天就要做一天,只要有我这个身体存在,只要我这一口气不断,我就得要去做,这才是真实的忆念。

  夏莲居居士给我们编的《净修捷要》,他是怕经论太长,我们一下想不起来,一下记不起来,所以把重要的、精华的开示融合在三十二拜当中。每天早晨我们起来拜佛,一面拜佛一面想到阿弥陀佛从修因到证果,从他发心修行一直到他成佛,他发愿、修行、度众生,我们想这些事情。想了怎么样?我这一天就要这样做法,我们自己的生活,以及处事待人接物,我就要用这个心,要把经论里面所说的全部在生活里头去兑现。所以这个三十二拜,不是说早晨拜拜就完了,那没有用处的,这种修行的方法叫杂修,不是专修。只有早晚课修行,除了早晚课之外,什么都忘掉了,那有什么用处?必须要把这个经义、教诲念念不忘,时时刻刻去做,这才叫做专修,这才叫做专念。

  夏莲居老居士是很了不起的一个人,最近南部有两位居士他们到大陆去观光,见到黄念祖老居士,黄念祖居士是夏莲居的学生,黄居士亲近夏老师二十年,这是夏莲居的传人。他们到大陆去比我早几天,他们去见到黄老居士。因为我这次在开心法师那边剪彩的时候碰到他们两位,他们两位来问我,他说黄念祖居士有没有什么秘密说给你听?我说没有!他说他跟我讲的,他说你去的时候有秘密跟你讲,不跟他们说。我说没有什么秘密。我想我跟黄念祖居士见了两次面,没有谈什么秘密的事。我说可能有一句话你们不知道,这他决定不轻易讲的。他告诉我,他亲近夏老居士二十年,听夏老居士讲《无量寿经》听了很多遍,他说他曾经看到夏老师升座讲经的时候全身金色,连衣服都是金色的。他说这是感应,他大概一共见过二十多次,每次的时间短则半个小时,长大概一个小时,决定不是眼睛看花。他说这是个秘密,他决定不轻易告诉任何人的,为什么?怕人家说他造谣生事。不是真正对净土有深刻信仰的人,他决定不说的。他不是说一点点瑞相就到处去宣扬,他不是的,他说不是真正那种人他不讲。我说他可能说的就指这个事情,这的确没有给他们讲过,他来给我说的。像这样的感应瑞相太多了,说不尽。

  所以,这个人确实不是普通人,在我们客观想像当中,都是佛菩萨再来的。这部《无量寿经》会集得真是最完善的本子,这是一点缺点你都找不到,所以我们大力流通。我告诉他,我说这《无量寿经》我在台湾前后一共印了九次,印的数量大概差不多七、八万本的样子。他听了也非常欢喜,有这么多的数量。以后我们大力的来印行,普遍来流通。尤其他这个注解出来之后,可以说是大有功於净土法门的弘扬,希望大家要认真的去读。我还有一个想法,他的注解印出来之后,我们希望还有一套录音带,就是把这个注解从头念一遍录成录音带,有声的《无量寿经》注解。找一个国语念得很标准的,把这个注解从头到尾念一遍,我们流通。今后不仅仅是注重文字上流通,要注重有声的经论的流通,这个很重要。

  我过去曾经提倡过,希望将《大藏经》能够录一套有声《大藏经》,就是录音带。这将来看看同修多了,大家发心,像现在我们《大藏经》精装本一百册,如果有五十个人,一个人念两本,希望在两年的时间念完。五十个同修大家合作,三年以后就是一部有声《大藏经》出版了,这非常有意义。一般《大藏经》人家请回家去,都在那里供养供著,等著蛀虫把它吃光,他不看。他为什么不看?看也看不懂,一看也麻烦,如果有个录音带听,他就高兴了,它带动他看。他一方面看经,一方面打开录音带在听,他也不要查生字,他也不怕句子念错,很多的方便,带动大家去念《大藏经》。所以,我很希望出版一部有声《大藏经》,这是佛门很伟大的一个事业,我相信连国外那些图书馆都要收藏,现在有视听图书馆,他们会收藏的。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个工作。关於净土重要的这些经论,我们一定要出录音带,除了讲经录音带之外,就是注解的读诵,从头到尾念一遍做成录音带,这个非常重要。

  夏老居士在生前,他有一个构想,这是黄念祖老居士告诉我的,希望成立一个「净宗学会」,就是净土宗,它的名称叫净宗学会。希望到处都能建立,普遍的弘扬净土宗,劝人专修专弘。他说很可惜,这个会在大陆上没有能够成立,有这个构想,没有能成立。他对这桩事情是耿耿於怀,告诉我,希望我在海外能够建立,我听说这个名字也非常欢喜。他有几种书,他给我的那些书,你们要看看原本都会流眼泪,油印印的。我带回来的本子是油印印的,就是从前滚筒油印机印刷的,我带回来的。所以带回来之后我就影印,把原本收起来,原本是毛边纸,纸张也很长,我用影印印出来。你看看那个字,刻在钢板上的字,油印印的,那样流通。

  这种油印,我们晓得在我们台湾三、四十年前也是这个方法。一张蜡纸顶多只能印七十张的样子,七十张以后就模糊看不清,所以一版在我想充其量印八十本了不起,不可能超过一百本的。那上面虽然讲印过四版,四版顶多也不过是印了四百份,最大的数量也只是这么多,它不是排字印刷的版。你们在序文里头你可以看得到,他说他印过四版,四版是油印的。哪里像我们现在一做版,我们现在印《无量寿经》一印都是一万本,黄念祖居士的注解也是印一万本。这桩事情我们要努力,我们可以成立净宗学会,志同道合真正发心专修净土、专弘净土,我们参加做会员。以后我们向海外发展,希望每个地区志同道合的,我们都成立净宗学会。这是时刻在怀,念念不忘,不仅教训不忘,一定要把它做到。

  下面结指,这是讲「喻久忆不忘也,如是,结指之词,乃至,超略之词」,这底下是指这个。「结指者,指上相忆念深也」,佛念众生,众生念佛,佛念我们,我们念佛。「超略者,谓不但此生,常得见佛,乃至他生,尽未来际亦常得见佛也。」换句话说,以后想见佛就很容易了,想见就见,想不见就不见,太自在了,太容易了。就好像儿女见父母一样,想见立刻就见到,没有障碍,没有阻拦的。以后见佛就这么容易。不但这一生,生生世世都是如此,一直到尽未来际,常常见佛,天天见佛。「乖异」,乖是乖违,异就是离开。「形影」这是「略举一事」,举一个例子来说,「以例不离」,形不离影,影不离形,把形比作佛,影比作众生,众生跟佛永远不会离开,这举一个例子。「至於声响」,响是回音,我们在山谷上大叫一声,回音立刻就过来,这就是声不离响,响不离声,跟前面意思一样的。水不离波,波不离水;镜不离光,光不离镜,这些都是佛经上常常拿来形容不能离开的意思,「皆不相舍离也」。

  「又此形影,近对下喻合文意,单显获见佛益」,下面就是底下这段经文,母子的比喻,显示见佛的利益。「远对下证果文意」,证果还在底下一段经文上,「双显获见佛成佛二益」,这个二益就是现前当来见佛,这是一种利益,心开染香是第二种利益,香光庄严,这有两种殊胜的利益。底下说「应释文云,如是一心念佛,心同佛也」,这段讲得非常之好,「心同形亦同,形同影亦同」。念佛的心就是佛心,念佛的行就是佛行,众生念佛,与佛就没有两样。所以「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心本来是佛,现在又作佛,哪有不成佛的道理!众生修行成佛,念佛是最近的一条道路,最直截、最稳当、最快速成佛的道路。八万四千法门,任何一个法门,没有这个法门来得快速,没有这个法门来得稳当。禅快,密也快,比不上念佛快。要说稳当,那就差得更远了,禅与密非常容易著魔,稍微一不谨慎,路子就走错了;念佛这个法门决定不招魔障,它有这样的稳当。无论在哪方面,绝对不是其他法门能够相比的。所以这个法门,自古以来诸佛都说「难信易行」,修起来很容易,相信很难,真正是难信之法,易行之法。

  下头说「不唯此世,乃至生生世世,形影皆同也」。我们很幸运,非常的幸运,正如同古大德所说的,我们能遇到这个法门,能信愿修行这个法门,这是我们自己无量劫来希有难逢的因缘,今天我们遇到了,无比的庆幸。为什么?遇到了之后,我们这一生就有机会超越六道轮回,有机会超凡入圣,有机会一生成佛,机会现前。这个机会不是说千载难逢,无量劫都难逢,希有难逢的这么一个因缘,我们这一生遇到了。这个世间,佛在《无量寿经》上讲的,多有菩萨想遇到这个因缘遇不到,那只好修别的法门;遇到了必定修这个法门,一生决定成佛。

  「楞严云,容貌如佛,心相亦同,身心合成,名法王子,此非敌对正意,故疏不释。」《楞严经》上解释法王子,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容貌为什么会如佛?这连算命看相的都会说,相随心转,你心是佛心,容貌就变成佛的容貌,相随心转。一个人心地慈悲,他相就很慈悲;这个人心险诈,他的相貌不管长得怎么样好,你会觉得他很可怕,给人有恐惧感,相随心转。佛的相最好,佛的心最好。我们每个人的相貌不同,每个人心不一样,所以相貌不同。西方极乐世界的人相貌完全相同,他心一样,都是修念佛三昧成功的,心行一样,所以他相貌相同。我们的相貌怎么变现出来的?这个要知道,现在科学里讲遗传,佛门不讲遗传,遗传在佛法讲不通的。小孩生出来像父母,这不是遗传,这是他来投胎的时候他欢喜这个相,他要不喜欢他不会来投胎。

  佛经里面给我们说,父母跟儿女四种缘,报恩、报怨、讨债、还债,四种缘,没有这四种关系他不会来,他来了就是这四种关系。如果前世你跟他有恩惠,他是来报恩的,这个小孩将来就是孝子贤孙,不教就会,本性如此。为什么?他是报恩来的,你前生跟他有恩惠。第二种就是败家子,不孝顺,他是报仇来的、报怨来的。过去你跟他有过不去,这一世好了,到你家里来做你儿女,你摆都摆脱不了。长大之后为非作歹,搞得你家破人亡,我们俗话讲败家子。第三种是讨债的,叫讨债鬼。长得也很可爱,如果欠的债少,三岁、五岁他死了,为什么?他少,他要完了,债讨完了,你花这些金钱培养他,这债讨完了,他走了。如果欠得多的话,大概供养他中学毕业、大学毕业了,死了,债欠得多的,讨债的。

  还债的是他欠你的,他来做你的儿女来还你的债。如果是欠得多,他对你物质供养很丰富,要什么他都会供养你,对父母没有恭敬心、没有孝顺心,只是生活上他给你照顾得很周到,还债的;如果债欠得少,他也给你,就很刻薄。譬如我就见到有一个,也是个学佛的,他自己是个厂商的老板,非常有钱。他对他父母,他给他买了个小房子,让父母住在那个地方,一个月给他六千块钱生活费,父母仅仅能维持生活就是。那我们一看就晓得,这是还债的,还得少,过去欠得少,所以一个月只给父母六千块钱,他自己家请佣人都不止六千块钱。他是学佛,他供养他师父一供就是好几万,他对父母没有这么孝顺!这就是很明显的是还债的,对父母没有恭敬心、没有孝顺心,生活勉勉强强给他维持。这四种缘要知道,无缘不来。

  不学佛的,的确就是随著这个缘过一辈子了。学了佛之后我们要觉悟,纵然我们是还债的,我们现在学了佛,佛教我们要孝顺父母,我们要改变态度。不但我们有能力我们要尽心供养父母,还要尽孝心,劝父母念佛,这样子能转变命运,这是修自己的福慧。只晓得供养师父,不晓得供养父母,那没用处,这是一种迷信错误的心理在作祟,认为我供养父母,父母对我已经不能帮助;我供养三宝,三宝加持我,我再发大财,他在做那个梦。结果学佛学了个十年、二十年,破产、倒闭了,可见得巴结佛没巴结得上,佛还是不照顾他。如果他要尽心尽力孝顺父母,他就不至於这样子了。诸位一定要明了,孝顺父母是学佛的大根大本。纵然是我们过去生中缘不好,我们现在学佛了,要把这个缘改善,这才对。如果还是继续过去那个缘,不能改善一点,这佛是白学了。虽然在三宝门前他修福,他做功德那么样热心,我们一看是假的。他为的是什么?为了求自己的利益,求自己的名闻利养,这是巴结佛!佛是大公至正,巴结不上的。你心不善,你供养的,佛不接受,这些我们要晓得。

  投胎的时候,佛经上常说,六道的众生都是以淫欲而正性命的。女人来投胎,她就看中了那个男的,她的父亲,喜欢她的父亲;男人来投胎,就喜欢他的母亲,异性相吸。他那个时候因为喜欢,他就取他的相貌,这个小孩生下来是因为他那个时候取的相,他喜欢那个相,他就变成那个相貌。所以,出生之后就像他的父母,就是这么个道理,相是他自己变的。出生之后再想变相貌他变不成了,定了型。能不能改?能改,从心地改。看相的人常说,一个人四十岁以前,相貌是前生,就是你投胎那个时候决定的,四十岁以后的相貌与前生不相干,为什么?是你在这一生当中的修积。所以相貌是会转的,年轻跟年老的时候不一样,年老的时候相貌就是你这一生修积所变的。一个是我们常讲先天的,一个讲后天的,先天就是你投胎来的那一刹那决定的,那我们讲先天;后天的就是你从有知识开始,取决於你的心地。你的心地如果是觉而不迷,慈悲好善,那你的相貌是一天比一天殊胜,把你先天的相貌完全转变过来,相随心转。四十以后的相貌要自己负责任。

  容貌如佛,这是心行如佛,我的存心、我的行为像佛,所以你的相貌也就像佛了。这心行像佛,佛的标准就是经论,我们把净土三经、五经努力去做到,能做几成就做几成。我们去做的时候要天天增长,年年增长,总希望能把经教圆圆满满的做到,那你就跟佛没有两样,这叫学佛,这叫修净土,这叫做一心专忆、专念。大家不要把这专忆、专念只在自己忆想、口念当中,不肯去照做,那就错了,那忆佛、念佛就是古人所讥笑的,你喊破喉咙也枉然,为什么?你没能做到。一定要做到!佛是教我们实行的,并不是教我们天天念。我们天天念是提醒自己,怕自己忘掉。早晨念一遍,这是早课,提醒自己,不要忘了我这一天要照做。晚课是反省,做一次反省,我这一天有没有做到,我究竟做到了多少,这是晚课。

  现在我们佛门的早晚课都流於形式,没有什么用处,有口无心。好像我念给佛菩萨听的,我每天像小孩上学做功课,给父母交代一下完事了,一天到晚心里还贪玩,这个没有用处的。一定要晓得,早课是提醒,晚课是反省,这个功德就大了。因此早晚课也不必照课诵本,为什么?课诵本跟我们修的法门不相应,跟我们学的不相同,这课诵本是过去寺院里头用的。任何一个法律、一个规章都要随著时代来修改,随时随地修改,不修改没有用处,弊病丛生。我们佛门的这种课诵本配不上时代,换句话说,与我们的生活不能够相配。所以这个课诵本天天念,不发生效果,道理在此地。

  你看夏莲居居士编的《净修捷要》,这是给专修净土人来做的,简单明了。早课、晚课都是一样的,就是这一样东西,这里面包括了忆念、观想、发愿、回向,统统都有了,真是简单明了。你不要以为说,我现在把这课诵本不要了,我专照这个修,恐怕不如法了,那你就错了。人家这个修行的方法是针对著现代人现代生活方式来修正的。所以要明了,你要不改进你就跟不上时代,你就会被时代淘汰掉,你得不到利益、得不到功德了。古大德所编的这个,他是要迁就各宗各派,各种法门修行的他都要顾及到,所以这个课是一种共同课程,普通的课程,不是专修的课程。我们今天专修,要再加上这个,这叫夹杂。像这样的课诵,我们如果到别人寺院里面参学,跟大家一起做,这可以的,这是一般礼节。我们自己修,乃至於我们自己有道场,专修的道场,我们不用这个课程,我们自己必须另立课程。

  诸位要知道,这些课程不是佛立的,佛陀在世,只有讲经说法,没有立功课。佛陀在世的时候只有大家听经,互相研究讨论,没有共修的,修行是个人的事情。佛陀在世,一般的早晚课就是念个三皈依,其他都没有。因为三皈依很重要,时时刻刻要提起,要提醒自己,我们这个心是不是真正回头、真正依靠三宝了!所以,原始的功课是各人自己修的,没有在一块共修的。佛教传到中国来的初期也没有共修,也是各人修各人的。提倡共修是我们净土宗首创,就是慧远大师他在庐山搞个念佛堂,召集志同道合的一百二十三个人大家在一起念佛。这是首创,大家在一块共修,其他宗派都没有。

  到以后佛门共修受到大家的重视了,觉得这个方法很好。到唐朝中叶,几乎各宗各派都有共修。尤其是百丈禅师、马祖道一和尚,他们两个人发起丛林的运动,丛林运动就是提倡共修,大家在一块集体共修,依众靠众。於是共修才普遍影响到各宗各派,这才有共修会。共修的课程都是各人自己建立的,但是影响最大的是禅宗,禅宗共修课程是百丈禅师定的,「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所以要晓得,所有修行这些课程、课诵都是我们中国祖师定的,他定的课程就适合於当时,那个时候照这个修大家有利益。可是辗转这一千几百年了,这个东西一成不变怎么行?我们要认清这一点。

  我们修哪一个法门,必须要建立这个法门最理想的早晚课诵。可以说今天最理想的,我看到的,夏莲居编的这个的确是很理想。意思那么完整,又那么简单,这个真难得。大家仔细去看看,真正不容易,值得赞叹。所以我想说我们把这个本子印出来之后,大字的本子印出来之后,我们每个星期共修会我们采取这个方法。我们在台湾第一个提倡,采取这个方法。我们馆长看到也很欢喜,她也很同意,她跟我说,我们用这个方法拜佛、念佛,这法子的确好。它里面连香赞都是自己新编的,词都是重编的,调是一样的,词是新编的。

  底下这一章这是「母子喻」,前面这一章比喻是泛指亲友,就是一般的比喻,母子是最亲切的比喻。实在讲做子女的人很难体会父母的心。所以做子女,他不想念他的父母,纵然想念,过年过节偶尔想起一下。可是做父母的那个心他念念不忘,他忘不掉,时时刻刻都挂念著儿女。儿女虽然长大了,他还把他当小孩一样,出门怕他不小心,哪里受了伤,遇到了灾难了,他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就是放不下心。这比喻亲情,把阿弥陀佛比作母亲,一切众生比作子女,父母想子女,子女不想父母,这个没办法,必须母子相忆才能感应道交。所以,大势至菩萨特地用这个比喻来说明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这种感应,要这样做法才可以。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第十七集)1988/7台湾华藏图书馆大专讲座档名:05-01-17

  这第二个比喻「母子喻」: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这个比喻里面也是两重,前面一段是一个忆念,一个是不忆念,这是「单忆有离」的意思;后半段是彼此相忆,「双忆不离」。这个经文虽然很短,很难得举了两重的比喻。

  我们看注解,「上二人喻,泛指亲友,犹觉宽缓」,这是指前面「譬如有人」这一段的,是指一般亲友的相忆。这段比前面意思要深得多了,「故此重将母子最亲切者为喻,使人起信行也」,希望能从这个比喻说明佛跟众生的关系。如果我们真正觉悟了,相信你自然就肯念佛。肯念佛的人,不仅是这个世间,可以说尽虚空遍法界无量无边世界里面,第一幸福之人;不仅是这个世界,恒河沙诸佛国土里头,你是最幸福的人。为什么?你不久就要作佛了。任何一个人修行都是要经过很长的时间,通常经上讲三个阿僧只劫,那个成的佛也不过是藏教佛而已;如果要成圆教的佛,《华严经》上说要修行无量劫,不是三个阿僧只劫。你遇到这个法门,你就一生成就,不要经过三个阿僧只劫,也不要经五十一个阶级,这就成功了,这是大喜之事,真是无比的幸运。问题就是你有没有机缘遇得到?有机缘遇到,的确是非常幸运的大事情。所以这是用这个亲切的比喻来劝勉我们,希望我们能够体会这个意思。

  注解下面说,「於中亦有二」,也是两重,像前面一样的,「先喻单忆有离,首三句,即上一人专忆,次二句」,就是上面讲的「一人专忘」。『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这是佛念众生,佛念众生从来没有间断过的。『若子逃逝,虽忆何为』,这是众生,「逃逝」比喻众生不念佛,众生不念佛,佛虽然念众生也是枉然,也是没用处。虽然没用处,可是佛还是念众生。众生不念佛,众生谤佛,甚至於众生做灭佛,佛还是忆念他,这是真正的慈悲。我们世间有的父母对於儿女,儿女有时候不孝顺,父母有的时候还会痛恨这个儿女。佛不会的,众生做再大的恶业,佛还是念众生,这真慈平等。可惜的就是众生不知道,不晓得佛恩,不知道佛忆念。所以比喻,如来比母,众生比子,「世间慈念最切者,莫如母亲,子若悖逆,忘恩负义,母念或衰,心生悔恨」。这是我刚才讲的,这世间人还有这种情形,这小孩不孝、悖逆,忘恩负义,母亲想算了,根本不要想他,不要再提他了。佛没有这个情形,所以说「佛念众生,更过於母」,比母亲念儿子,思念之情,要超过太多了。

  「逆恶重者,佛念愈深,乃至入於阿鼻地狱,代此众生,受无量苦」,这样的情形谁知道?的确没有人晓得。众生愈是造罪业、愈是受难,佛念得愈切,佛门所谓的「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愈是苦的地方佛菩萨应化得愈多,这是为了真正怜悯。但是佛菩萨虽然应化在其间,常言说得好,「佛不度无缘之人」,不是佛不度,佛是真想度,无缘。什么叫无缘?他不相信,他不接受,这佛就没有办法度他了。给你说了你相信,你能够理解,你肯依教奉行,你这一生就得度了。如果这三个条件少一个,你这一生就不能得度,虽不能得度,也给你做一个得度之缘。由此可知,佛菩萨真正慈悲,给你一个得度之缘。这个缘就是让你能够见到佛,能够听到佛名,能够见到经典,你阿赖耶识里面种下金刚种子,这是给你缘。所以缘,能够相信这都是缘成熟了,缘成熟他这一生决定往生,往生之后是决定成佛。所以这是愈是苦难的地方佛念愈深,这是我们要晓得的。

  佛代众生受苦,怎么个代法?实际上说,佛有这个愿,能不能代?不能代。不能代而说代,譬如说我们现在这个世间,真的是五浊恶世,浊恶到极处,佛菩萨来了,在我们这个世间教化,咱们世间人尊不尊重他?不尊重他,轻贱他、嫉妒他、侮辱他,想种种方法来害他,他受很多苦折,受很多灾难,受很多折磨。为什么?还不是他为了度众生,他要不来,不就没这些事情吗?他来受到这些灾难,受到这些折磨,这就是代众生受苦,他可以不来的。这样的情形,从释迦牟尼佛起就是这样的。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提婆达多害他,你们在《法华经》上看过,僧团里面六群比丘扰乱;佛的福报那么大了,还有三个月受马麦之报,没有东西吃,你看佛那么大的福报还有这些苦难。

  六祖大师,菩萨再来的,二十四岁就明心见性、就得道,五祖传法给他时二十四岁!你看受人家嫉妒,人家要谋害他,他没有办法,跑到猎人队里头去避难,这一避就避了一十五年,整整十五年。在猎人队里替猎人看守猎物,那是菩萨,那是圣人,那些猎人是主人,把他雇来当佣人看待,人家能瞧得起他吗?种种轻贱、侮辱都加在他身上,他有耐心在等,等过了十五年,那些嫉妒的人、想害他的人心渐渐平了,这样他才出来。所以真正发菩提心弘法利生的,几乎没有一个人不是如此。我这次在北京遇到黄念祖老居士,他告诉我,夏莲居,他的老师,在世的时候也是受嫉妒、受迫害。曾经一度在中国都不能住了,人家要伤害他,跑到日本去避难。想想都一样!台中李老师,在台中弘法,佛教界里面骂他作四宝,这名字不是恭维的。都是受迫害!黄老居士,证果我们不敢讲,他是个真正有修有学了不起的大善知识,在大陆谁认识他?没有人认识,也是受排斥。

  所以诸位要了解,你真正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想帮助一切众生成佛作祖,你的障碍就很多。魔!那些妖魔鬼怪看到你要兴佛法,想尽方法来障碍你,这个从释迦牟尼佛起就如此了。你说我弘法利生应该没有障碍,那你的福报比释迦牟尼佛还要大,没有这回事情的。你去看看《高僧传》,看看各宗的那些历代的祖师的传记,哪一个不是吃尽了苦头、受尽了磨难才有成就。你要想去亲近一个善知识,人家告诉你,你亲近他干什么?他这样不对,那样也不对。算了,我不亲近他了。那是什么?魔!魔唯恐你成佛,唯恐你得道,唯恐你遇到真正善知识,挑拨离间把你分开。为什么?这世间又少一个得道的人,六道轮回里又多一个,他欢喜!他欢喜看到你在六道里头轮回,看到你在三恶道受折磨,他看了很高兴,他不愿意你跳出三界。所以这个情形我们要知道。

  自己要有慧眼,自己要拿得定主意,不受外面的人影响。真正善知识他劝你亲近,不是真正善知识,决定不喜欢你亲近善知识,这一定的道理。你们在社会上稍稍体验,世出世间法都一样的,一般人是不愿意看到你成功,愿意看到你失败,大家都是这个心理,这是古今中外一般几乎都是如此。所以嫉妒、障碍。我们发现一个善知识,我鼓励大家去亲近,真正是希有难逢。像黄老居士这样的人真正难得,我跟他接触虽然时间很短,我们见了两次面,谈了九个小时。他那个修持的功夫,我过去亲近台中李老师,亲近他十年,他的功力超过李老师,真是稀有。我们台湾找不到,没有这个人,大陆上仅仅发现这一个,没有人知道,真可惜。你们有机会如果到大陆上去玩,去亲近这个善知识。那个风景、寺庙没什么看头的,那个不稀奇,这样的一个善知识真是千载难逢,你把这个因缘要是失掉了,很可惜!你去看看他,你看他给你开示,听听他给你讲讲话,你一生都受用不尽。

  再看底下经文,这都是说明代众生受苦,要晓得他是怎么代的。「又母念子,慈止一世,佛念众生,慈心无尽,世世相随,无有退转,故云佛念众生,如母忆子也。」这个话也是真的,母子之相忆一生,到来生都忘掉了,这一轮回各走各的道去了,很少有机会再遇到,一世就尽了。佛不然,佛念众生生生世世的,所以佛慈超过了慈母,这是不学佛、不懂佛法的人他不晓得。所以佛恩大!世间恩德最大的是父母,父母的恩德跟佛的恩德不能相比。「若子逃逝者」,这是比喻「众生不念佛,而堕恶道苦也」,这句话也是完全肯定的。众生要念佛,他这一生必定往生成佛,他怎么会堕恶道?决定超越六道轮回。他不念佛那就没法子了。纵然学佛,不管你学哪一宗哪一派,你修学什么法门,你要想超越六道很难,绝对不是一个容易事情!唯独这个法门可以带业往生。

  魔听到这些话头痛,非常不欢喜,所以出现了一些谣言,说不可以带业往生,这个麻烦大了!不能带业,这魔说的,不是佛说的。前些年,这个谣言满天下,震动了全世界。还有什么查经小组、查经报告,说经上没有「带业往生」四个字,这是过去祖师们自己胡造谣言说出来的,这个不可靠,一定要消业才能往生,带业不能往生。吓倒了很多的人,这念佛人莫知所措,我们念了一辈子,不能带业往生,这完了,一切都完了。你看魔多厉害!不但一般人被吓到了,你看周宣德老居士,台大晨曦社等於说是创办人,台湾大专学生学佛的运动是他提倡的,连他都被吓倒了,真是我想不到。

  我是在一九八三年到洛杉矶,我下了飞机他就来看我,就给我提出这个问题。他说怎么办?我们念了一生的佛,想往生,说不能带业,这没指望了。我看他吓得可怜的样子。我说经上没错,是没有说带业往生,我反过来问他,我说经上有没有讲四土三辈九品?他说这个有,这经上有。我说,有,那不就行了吗?如果不带业,哪有四土三辈九品!我说观世音、大势至还带一品生相无明,是不是业?他一想没错,他还带一品业。如果说消业不带业,何必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只有一个人,阿弥陀佛,他不带业,除了他之外,等觉菩萨都带业。这他才破颜而笑,这个没错。四土三辈九品怎么分?就是带业多少分的,带的业少品位就高,带的业多品位就低,没有不带业的。

  我们讲菩萨的品位,这个大家容易懂,《华严经》上有。菩萨为什么有四十一个阶级,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四十一个阶级之分就是带无明多少不一样,带业,无明业。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无明一共四十一品,破一品无明带四十品,这不是带业吗?等觉菩萨最高了,四十一品无明破了四十品,还带一品,他怎么不带业?等觉菩萨那一品无明破了,那就成佛了,那就不带业了。所以如果西方极乐世界不带业,那么大个世界只住一个人。这他才恍然大悟。所以魔障碍佛法无所不用其极,我们要晓得,处处障碍你,阻止你不让你修行,不叫你成就。他晓得你喜欢学佛,不要修念佛法门,那是密宗里面,陈建民,已经死了,去年十一月死的,魔王,大魔王。他叫你改学密,跟他学去,跟他学就没错了,你学别的法门决定不能成就,只有跟他学才成就。现在这个世间像这些流言太多了,说之不尽。我们这个法门是依法不依人,我们所依据的是净土三经,或者净土五经。我们不依神通,我们也不依感应。可是念佛念到相当程度自然有感应,自然有神通,但是我们还是不依,我们还是依经典,把经典里面所说的我们做到。

  可是经典也有人破坏,这东西真是麻烦。我有一年到佛光山,很早了,是我离开佛光山以后没有多久的时候。佛光山那时候刚刚就是朝山会馆建好的时候,其他的建筑都还没有,只有一个佛学院,最早建的。以后这个朝山会馆建好了,后面大殿统统都还没有的时候,我曾经到那边去。那个佛学院就有一个学生来跟我说,他说他们有个老师,这老师也是出家人。居然在上课的时候告诉他们,西方极乐世界是假的,阿弥陀佛是什么?阿弥陀佛就是太阳神。他问我这个出在什么地方?出在哪部经上?我就跟他讲,我是浅学,《大藏经》虽然看了一遍,哪里记得那么清楚?我就印象当中没有这个说法。所以我就告诉他,哪个老师跟你说的,你还是请教那个老师,你叫他把《大藏经》哪一部经找出来看一看,阿弥陀佛是太阳神,你去找找看。胡造谣言!从哪里传出来的?从日本传出来的。连《弥陀经》他都把你否定掉,说《弥陀经》是伪造的,不是真的,你看看这多厉害!经典都给你毁掉。

  我听到这桩事情之后,我才把窥基大师的《弥陀经通赞疏》找出来,印出来流通。我为什么要找这个经,印这个注解?证明《弥陀经》是真的,不是假的。玄奘大师在印度十七年,他在路上走了一共两年,整整是连来带去十九年,他在印度住十七年,走回来是一年的时间,走一年才走到。玄奘大师到印度去,动机就是对梵文经典流传到中国来所翻译的他不大敢相信。他怀疑经典翻译的恐怕失真,不太可靠,是这样一个动机到印度亲自去看看。回来之后,对於过去这些大德所翻译的经典,他没有加一个字的否定;换句话说,他统统承认了,这是玄奘大师给我们中国过去那些翻译的人做了个证明。不错!他也带回《阿弥陀经》的梵文原本,而且他也翻译了,可见得《阿弥陀经》确实是从印度梵文本里头传到中国来的,不是造谣言的,不是假的,是真的!玄奘大师自己也翻译过。

  尤其是难得的,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不可靠吗?玄奘大师承认他翻得好,翻得没错。为什么?他最得意的一个学生,窥基大师是他最得意的学生,是他的传人,开创中国的法相唯识宗,法相唯识宗第一代的祖师就是窥基大师,玄奘的学生。他注解《阿弥陀经》,他不用他老师翻译的本子,这个地方我们要特别留意。在我们现在一般人讲人情,我老师翻的,我要给它注解流通,那应当一定选自己老师的。他们师徒两个都是依法不依人,鸠摩罗什大师翻的本子已经流通全国,依然叫它流通。所以玄奘新译的这部经,只提供一些人做参考,就不流通,以后收在《大藏经》里头,没有单行本流通。他的学生窥基大师注解《阿弥陀经》,选的本子选鸠摩罗什的本子,没有选玄奘大师的本子,这个了不起。玄奘大师没有怪他的徒弟,「你不孝顺,你为什么不注解我的本子」,没有说,窥基大师也没有觉得他对不起老师。

  要现在人还得了,现在要是老师自己翻的东西,他要注别人的本子,老师一定把这个学生开除掉,你以后不要再来见我。这就是今人不如古人的地方。古人是重大法的流通,绝对没有个人的名闻利养,没有个人的名利,这是我们要明了的、要觉悟的。所以我们选择,只在法上选择,绝对不选择是哪个人。我们看他的东西,他东西真的是好,这个没话说,值得我们赞叹,我们才不至於把路子走错了。所以现在破坏佛法的多,特别是近来破坏净土,障碍你修净土,障碍你学净土。这个风气不断的在现在这个社会里增长,无论在中国、在外国,都是如此。如果我们明白事实真相,不被蒙蔽,不被障碍,那你这个人有大福报,福报浅的往往一下就被障碍住了。很可惜!你看无量劫来希有难逢的因缘遇到了,遇到怎么样?空过了。诸位要记住,你遇到了,你这一生不能往生就空过了;遇到了,这一生决定要往生!

  你要真正发心,像此地讲『子若忆母』,你真正做到这一句,『子若忆母,如母忆时』,佛力加持你!「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佛力加持,你能够在这一生当中消除一切的罪业,你往生的时候预知时至,你没有病苦。像古时候这些人一样,站著走、坐著走,真正功夫成熟了,开个往生大会,那就度很多人。为什么?现身给大家看!古来有一位法师,名字我忘掉了,他往生的时候他找了一些人来,他问他们说,你们有没有听说过坐著往生的?有,这有听说过;站著往生的?也有,也有听说过。他就竖了个蜻蜓,头朝下脚朝上,这样往生的你们有没有看见过,有没有听说过?没有。他走了,这么走的,简直是游戏神通,就像是开玩笑一样,自在,真的自在。

  有病,念《无量寿经》、念阿弥陀佛,决定把病念好,不要去看医生,也不要去吃药,这是这一次黄念祖老居士告诉我的。他那个地方几个同修,他们生病的时候就专念《无量寿经》、念阿弥陀佛,或者念观音菩萨,一直到病念好,他不看医生也不吃药。大陆上等於是全民保险的样子,他看医生吃药不要花钱的,可是人家还是不看医生、也不吃药,他念《无量寿经》,就是念夏老师这个会集本,因为我看到的那些人都是过去夏老师的学生。所以这次到北京的时候,他把这些人找来跟我见面,统统都是念《无量寿经》会集本,念了有感应,连生病的时候都不必去吃药看医生。所以我们一定要下一个决心,我们什么福报都不要,就希望走的时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要躺在床上走,最起码也应该坐著走,我们这一生修这个法门才叫没有白修,这才是无量劫来希有难逢的因缘。

  底下一堂课,我把黄念祖居士《无量寿经》的注解,我从北京带了一本,我给你们看看。这个因缘也是稀有的,太稀有,居然在大陆上还批准印了五千册,这个因缘是稀有,这是大陆上从来没有过的事情。这些都是告诉诸位,这个法门遇到不容易,遇到,希望你要相信,不要把这个因缘错过了。这是肯定说的话,众生要不念佛决定堕三恶道,虽然讲六道轮回,恶道的机会多,三善道的机会要少。

  「虽忆何为者,喻如来单忆无益也」,这个无益是无益於众生,众生还是六道轮回,还是不能够度脱。后半段就讲双忆,『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这双忆。「初二句,即上相忆念深,末二句,即上生生不异,谓六道众生,慕念如来,犹如如来,怜念众生者,然方得感应道交,生佛不二也。」我们念佛的心情,实在说怎么样也没有办法赶上像佛念我们。所以我们只好打折扣,希望能够做到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只能够这样说,像他一样是不可能的事情。可以说成了佛,佛佛道同,十方诸佛怜念众生像阿弥陀佛一样,这是真的。除诸佛之外,总是比不上阿弥陀佛念众生那样的殷勤。所以这里讲犹如,如就是接近,有一点像,这样就感应道交,生佛不二。

  底下引用说,「故高齐大行和尚云」,这个高齐大概是在五胡十六国的,这历史上诸位查查看,是不是在南北朝时代的?大行和尚说,「宗崇念佛,四字教诏,谓信忆二字,不离於心,称敬二字,不离於口」。实在说印光大师常常教给我们,「老实念佛,莫换题目」,跟这个意思相通。什么叫老实?如果把这四个字做到了,这就叫老实,这四个字非常的重要,「信、忆、称、敬」这四个字。信是决定不怀疑,忆是常常存在心,这两个字不离於心,一心系念;称是称名,敬是礼敬,天天要念佛,天天要拜佛,这是不离於口。

  「任意早晚,终无再住娑婆之法,此为念佛,第一要策」,这个说得好!这是念佛第一秘诀。如果你真是这样做法,终无再住娑婆之法,这句话好,你不会再住娑婆了,你这一生决定往生了。你在娑婆世界,我们这个身在娑婆世界,这一生是最后身,无始劫以来没有办法出离六道轮回,这一下机会到了,出离了,这个身在娑婆世界是最后身。下一次如果再来,那是乘愿再来,那是菩萨身,不是业报身,那是愿力身、智慧身,那不一样。你们想想这个机缘多难得。可见得「老实念佛」这四个字重要,印光大师给我们说出来,蕅益大师常常写「老实念佛」这四个字。好像我们过去也印过,现在不晓得有没有了!如果要有的话,把它找出来,我们这里可以挂两张,这个重要;要没有了,我们可以多印,这要紧。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第十八集)1988/7台湾华藏图书馆大专讲座档名:05-01-18

  我们现在看经本,《钞》里面有几段意思很好,我们可以把它念一念。请看七十面第四行当中。「云何此言十方如来耶」,前面讲了「但念弥陀,不念诸佛」,为什么这个地方说十方如来?「答,有二意,一即指弥陀一佛」,这个跟蕅益大师注解《弥陀经》里头讲法是相同的。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里面,他说诸佛就是阿弥陀佛,所以这个说法是一样的。「以三世十方,有无量弥陀故」,这是引证这些同名同号的阿弥陀佛,这有根据的。「观经云,从下方金光佛刹,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刹,於其中间,无量尘数分身无量寿佛」,无量寿佛就是阿弥陀佛,这个说法是那些阿弥陀佛都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分身。所以可以说这些诸佛就是一尊佛,一尊佛就是诸佛,这是有依据的。

  第二个意思,「通指十方诸佛,谓不唯我弥陀一佛,悲愿如是,即十方诸佛,怜念亦然,正显佛佛道同故」,这个意思很好。因为我们在《弥陀经》里面看到六方佛赞叹释迦牟尼佛,赞叹阿弥陀佛;我们在《无量寿经》里同时也看到,《无量寿经》里面讲十方佛。玄奘大师翻译的《阿弥陀经》里面也是十方佛,鸠摩罗什大师是省略了,只翻了东南西北上下,除这个还有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他省掉了。十方诸佛赞叹,十方诸佛必定弘扬,十方诸佛必定像阿弥陀佛一样的劝导一切众生念佛往生西方世界。所以这个意思是可以通的。底下这是引《华严经》一段经文来证明,「华严问明品云,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所以我们在晚课里面读到的「法界藏身阿弥陀佛」,就是这个意思。

  《楞伽经》第四卷里头也有这段话,「一切诸佛,有四平等,所谓字平等」,字是名字,「语平等,身平等,法平等,观经云,见无量寿佛者,即见十方无量诸佛」。所以这个意思是相当的圆满。因此我们知道,但念弥陀就是念一切诸佛,同样的道理,但念此经就是念一切佛经,只要一心专念,不要再怀疑。经分量适中,可以说是无过於《无量寿经》,它不太长,它也不太短,分量恰到好处。譬如讲《楞严》、《法华》,嫌长,不便於现代人受持,现在的人都是工作繁忙,一天念一部很困难。过去的人他工作量没有现在人这么多,所以他一天读一部经,有这个机会。像《法华经》、《楞严经》,念一部总得要六、七个小时,你一天可以念一部。

  现在我们选这种经就相当困难。如果我们把它分开来,譬如像《法华经》七卷,我们一天念一卷,一个礼拜念一部,总是觉得念前面不知道后面,念后头,前头忘掉了,念久了很容易懈怠,它不完整。《华严》更不必说了,更长,《华严经》通常念一遍是半个月,从头到尾念一遍,半个月才能念完,这半个月一天也是念六、七个小时才能够念得完。所以,这不太适合於现代人,没有《无量寿经》来得方便。《弥陀经》太短了,所以《无量寿经》非常的适中。如果嫌长,早晨念半卷,晚上念半卷,一天可以念整部的经,它有这个好处。注解可以一天看一些,它一共分四十八章,说分四十八品也可以,我们要研究,一品一品的来研究。好在每一品经都很短,都不长,容易读诵,容易受持,所以的确是非常完善的本子。

  经上说将来佛法经道灭尽,佛法有灭法的一天,灭尽了,这个《无量寿经》还要存在这个世界上一百年,它最后灭。在那个一百年当中,这世界上什么法都没有了,只有《无量寿经》,只有阿弥陀佛。那个众生要有缘接触到,能相信、修行,还是一样往生。这就说明了,一切法门对於众生都失效了,都救不了众生了,这个法门还能做最后的救度,才知道这个法门的不可思议!这个法门是诸佛护念,龙天护持,一直护持到佛法灭尽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够想到这一点,才会体会到这个法门的殊胜,这法门之不可思议,我们遇到,真正是有幸。

  底下说,「怜念者,三昧经云,诸佛心者,大慈悲是,慈悲所缘,缘苦众生,若见众生,受苦恼时,如箭入心,欲拔其苦,是以求往生者,不可思惟己恶,而疑佛不来接,谁知佛心,专於逆苦众生之中,种种救度,如何自生疑阻,甘心苦趣耶」。这段话我们要牢牢的记住,要深深的反省,为什么?犯这个毛病的人太多了,总觉得我自己一身的罪孽,我念佛恐怕佛不来接引我。自己障碍了自己,拿自己的心去猜测佛菩萨,这大错特错。所以你不要怀疑,不要自己给自己做障碍,你只要老老实实一心念去,到时候佛决定来接引你,佛没有妄语。五逆十恶的人,立刻要堕地狱的人,临命终时能够十念念佛,佛都接引,何况我们这个罪业还没有到那么重。我们现在就念,还没有到临命终时,佛哪有不来接引的道理!所以大家不要怀疑,要努力的去念去,努力去学,我们尽心尽力弘扬这个法门。

  我们这一次,就是《无量寿经》的《大经解》,在我们净土里面称大经就是《无量寿经》,这个注解我们这次做版费就花了二十五万,因为我们希望这个版做得好。为什么?以后再印,人家拿到我们这个本子,照相去做版就方便了,他的成本就低了。所以第一版一定要把它做好。所以从去年到现在,拖的时间长,长不怕,要校对精确,不要有错误。因为这本子将来可以说是在全世界流通,大量的来流通。这个第一版一万本印出来之后,我就想我们图书馆再发起印第二版,第二版我们也印一万部。普遍的流通,希望每个人都有机会得到这部经,每个人都有机会去读诵受持。我们更鼓励每个同修要发心出来弘扬,来讲这部经,这是净土的根本经。能够把净土说得出一篇大道理来,不怕没有人相信,多一个相信净土的人,多一个发愿求生的人,你就度了一个人成佛,这个功德非常的大。

  大慈菩萨曾经有一首偈说,他说你劝两个人念佛求生净土,那两个人真正求生净土,就超过你自己念佛。如果你这一生当中能够度上十个人念佛往生,你就是真正的菩萨;你这一生当中要能够真正度一百个人往生,他说那你就是阿弥陀。有一百个人受持、读诵、发愿往生,他真的往生了,你的功德就跟阿弥陀佛没有两样。你这一生真的没有空过,你度一百个人成佛,还得了!到时候你往生决定是上品上生。为什么?那一百尊佛必定跟著阿弥陀佛一同来接引你往生,因为是你度他的。这个事实真相明了了,我们才晓得,我们这一生最重要要做的大事无过於劝人念佛求生净土,这是我们一生当中最大的事情。此地所讲的慈悲平等就是佛心,就是佛心现前,这个心一现前立刻就转入佛法界,在十法界里面这是顿超,从人法界一下就转到佛法界去。所以最怕的就是你自己怀疑,自己障碍自己,这个没办法,佛救不了你,为什么?你甘心堕落,这是愚痴,这是迷惑。

  诸位请翻开七十二面,我们看第二行,这是前面信、忆、称、敬这一段小注。「往生净土,要须有信」,信心非常重要,「信千即千生」,千是讲一千个人,一千个人相信,这一千个人就往生,一万个人相信,那一万个人就往生。所以信是净土法门修行第一个因素,三资粮信、愿、行,信很难。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告诉我们,他说信说六种,第一个信自。所以这个不同於其他的宗教,其他的宗教第一个要信神。我们修念佛法门,第一个不是信阿弥陀佛,第一个是信自己。信什么?信「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你要相信这个,相信我们自己这一生决定能成佛,这比什么都要紧。你自己没有自信心,信了佛也没用处,佛也帮不上你忙。所以第一个就相信自己。这是佛法里面讲信,与其他宗教、其他法门讲信不一样,相信自己,决定相信自己。第二才相信佛,相信西方极乐世界是真的,相信阿弥陀佛的愿是实在的,决定不是假的,依照阿弥陀佛这经典的理论、方法修行决定往生,这是信他。信自、信他。

  第三信事,事就是事实。我们这个地方六道轮回是事实,西方极乐世界清净庄严也是事实,绝对不是理想,绝对不是佛故意安慰我们的。不像西方所谓理想国,不是的,它是事实。要相信六道轮回是事实,三恶道是事实,西方极乐世界清净庄严也是事实,你要相信。第四要相信理,有事必定有理,事是理之事,理是事之理,这个里面有道理,我们信心才真正能够建立。不明理,往往我们对这个事实不相信;理明白,事就相信了。第五相信因,第六相信果。所以他提出来六个,信自、信他,信事、信理,信因、信果。信我们照这个方法来修行,这是因,信愿行是因,往生不退,一生成佛,这是果。因与果一定相应,善因必定得善果。说恶因得善果,没有这个道理;善因说是得恶果,也没有这个道理,因果一定相应。念佛是成佛之因,将来的果报决定是成佛。所以,信心非常的重要。

  「信佛名字,不离心口,诸佛即救,诸佛即护。」我们要想佛帮助我们,我们要希望佛护念我们,你心里常常要想佛,口里常常念佛,这才能得到感应道交。「心常忆佛,口常称名,身常尊敬,始名深信」,这也可以做蕅益大师《弥陀经要解》里面的一个注解,《弥陀要解》教我们「深信切愿」。什么叫深信?这四个字都具足了,信、忆、称、敬这四个字都具足,这叫深信,这叫老实念佛。所以这段话很要紧。我们再看底下一段「合法」,法是正式教导,前面是用比喻。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此地四句与底下三句经文是这一章经里面的精华,最重要的。底下三句在第九十面。

  【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这一章精华的开示就是这七句,文字是很少,可以说把净土教统统包括尽了。我们看《疏钞》,《疏钞》这段很长,为什么?这是它最重要的一部分,前面是讲比喻,这是容易懂,启发你,正式来教导你了。这个念佛,他讲的是心,心念要紧。「众生心者,拣口念而心不念也」,那就没有用处了。口念是口念带动著心念,所以古人教给我们念佛,这个佛号从心生起来,从口里念出来,再从耳朵里听进去,这样能摄心,心就不打妄想了。所以念佛要紧的是要把我们一切杂念、妄想给念掉,这才叫功夫得力。一面念佛一面在打妄想,那没有用处的;我们心里想佛,口里没有念,行,一样,著重在心念。

  「忆,记持不忘也」,念念不忘,因此经要熟,经不熟,你没办法想佛的境界。譬如说佛的相好,经上讲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如果你要不知道,你怎么想法?你想不出来。西方极乐世界种种依正庄严,如果你要是不清楚,你也想不起来。所以经一定要熟,这就是为什么天天要念经,道理就在此地。念久了,经典很熟,西方极乐世界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看,我们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才能做到忆持不忘,随时随地我们都想。譬如我们看到一个房子,我们就想到极乐世界佛所住的宫殿,极乐世界一般人,就是那些菩萨们,他们所住的房舍,我们就会联想到了。看到地,就晓得极乐世界地是琉璃之地,统统是琉璃的。看到路,人家那个路是黄金铺的路,我们这个路柏油铺的就觉得不错了,西方极乐世界铺马路是用黄金。你看人家那个地方物资多么的富足,黄金太多了,没用处,铺马路。宫殿建筑材料是七宝的,我们这里一点点这些珍珠、玛瑙都宝贵得不得了,人家那是建筑材料,你就晓得那个地方的富足。所以经不熟就没有办法想像,经熟了之后,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会想到西方极乐世界,这就是忆持不忘。

  「念,系缘在怀也」,念就是常常系念著,这一心系念的意思。「又初时偶然勉强记忆,曰忆,后时长久熟脱缘念,曰念」。可见得念比忆的功夫要深,初学的时候这是忆,就是常常想起来,到以后这不想自然现前,这个叫念。所以念比忆功夫要深得多。「又忆是暂念,一忆之谓,念是数忆,常念之谓」,这是拣别念与忆的定义。「若事忆念,则专心注意,毫无杂缘」,这是事,这也是我们现前的境界。我们依照经典里面所说的,常常想,常常放在心里面,不让其他的杂念、妄想生起,这叫念佛。如果不想阿弥陀佛,不想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我们就会想这个世间的是非人我,他就会想;想这个世间的是非人我、贪瞋痴慢,这就是制造六道轮回的业,这事情就麻烦了。如其制造六道轮回的业,我们为什么不去造西方极乐世界的业?西方极乐世界叫净业,果报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如果你要说我不想西方极乐世界,我也不想五欲六尘、是非人我,都不想,这不也很好吗?不错,是很好,这叫什么?这叫无想定。将来你死了以后,果报在第四禅的无想天,外道天,还是出不了三界。我什么都不想,还是出不了三界,你看看麻烦不麻烦!不行,什么都不想也不行,出不了三界。到了无想天,无想天寿命还是有一定的,虽然长,它还是有个定数,时候到了还得要堕落;换句话说,你依然免不了轮回,依然逃不过三恶道,因为你无始劫以来造的有三恶道的业,你还是逃不掉。所以这个帐仔细算一算,只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一条是咱们逃生之路,除这条路之外,没救。佛虽然讲的无量法门,不容易,真正不容易;只有这个法门对我们有绝大的利益,有真实的受用。所以事念我们要重视它,专心注意,毫无杂缘,做到这两句这就是不间断、不夹杂。

  「若理忆念,则唯妙觉明,圆照法界」,这个意思我们明了,可是我们做不到。我们今天念佛,首先求什么?求念佛三昧,也就是求事一心不乱,我们就决定往生。念佛,从大体上来讲,功夫分三等,我们说甲乙丙三等,从最低的来说,丙等的成就就是功夫成片。什么叫功夫成片?我这句佛号确确实实能把我的妄想伏住,我忆佛念佛,就跟此地讲的毫无杂缘,没有杂想,没有妄想。妄念的根并没有除,贪瞋痴慢真的是还有,不是断了,没断,完全被忆佛念佛控制了,虽然有贪瞋痴慢,不起作用。功夫念到这样,这叫功夫成片,决定往生,生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功夫成片里面也有三辈九品。我们看到很多念佛的人,前面跟诸位讲,临终预知时至,站著走的、坐著走的,他的功夫念到什么程度?老实跟诸位说,就是功夫成片,不是一心不乱。讲到功夫成片,我们都可以做得到;讲到一心不乱,我们就不一定能做得到了。

  这就是功夫成片里面有九品,上三品的往生就那么自在,不仅仅说你想坐著走、站著走,竖个蜻蜓倒著走,爱怎么走就怎么走。再给诸位说,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他生死自在。我愿意在这个世间再住个十年、二十年,不碍事;愿意现在走,马上就走,他就这么自在。这样的功夫程度还是功夫成片,上三品的功夫成片就这么自在,生死自在;中三品,那你就选择坐著、站著,都很有可能;下三品往生,多半都是有病,但是走的时候一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基本的条件。走的时候迷惑颠倒,这是很大的危险,这个不可靠,助念都不可靠。所以这个事情自己要办,不要等著说我跟别人多结几个好缘,我走的时候你们替我助念。到时候来了朋友替你助念,可是你自己一塌糊涂,迷惑颠倒,助念也枉然,还是帮不上忙。所以我们把这种侥幸的心理要打掉,有没有助念没关系,最好是能够念到生死自在,这是功夫成片里面的上乘功夫,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这真正得自在。人家做得到,我们也能做到。

  台中李炳南老居士,他在七十多岁的时候,他的功夫就到这个程度。他那时候在中兴新村大会堂讲经,是省政府一些官员请他到那里弘法,就讲《佛学概要十四讲》,在中兴大会堂讲。他就公开的向大家宣布,他喜欢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再多住几年也不碍事。我们几个同学听到他老人家这样宣布,回头来一商量,我们不能让他早走,让他多住几年。他自己说的,他有本事喜欢住几年就住几年。大家回来一商量,我们来启请《华严经》,请他老人家讲《华严经》,《华严经》不讲完总不好意思走,这才把他留了这么多年。那时候我们八个人请他讲《华严经》,我是其中一个。他原来也说过了,大概在五、六年前,讲经的时候讲过,他把《华严经》讲圆满,最后再讲一部《弥陀经》,他才往生。

  所以台中的同修跑到台北来问我,他说老师大概还要住世多久?我把他那部经的进度算一算,我说老师至少要活一百三十岁,他那部经才能讲得完。没有想到,三年前他突然改变主意了,他向大家说,我讲经再讲两年就不讲了。他说这世界乱了,嘱咐学生,唯一的生路是求生净土,世界乱了,不想再住。那边同修也来问我,老师说这个话什么意思?我就告诉他,我说老师说明两年之后他往生,他住世就是讲经,他不讲经,他住在世间干什么?没事做。所以,我知道他去年要往生,但是我不知道日期,我知道他去年一定往生,因为两年前他宣布过了。他能做得到,我们也能做得到,问题就是你干不干,你肯不肯干?肯干,不落在他后。他到七十多岁才到这个功夫,我们六十多岁就有这个功夫,努力的赶,这才得自在,我们佛学得没有白学。所以大家要努力,别人做得到,我们也做得到,人人做得到,就怕你自己不肯做,那就没法子了。

  所以这不是难事情,不是说一定要到一心不乱,到一心不乱那功夫太深了。事一心不乱是见思烦恼断了,等於证阿罗汉,这真的不容易,六种神通都具足、都现前,这的确不是我们一生能做得到的,那是很少数的人,不是大多数人都能做得到。如果讲功夫成片,是人人可以做得到,这是我在此地特别提出来,就是许许多多往生瑞相都是功夫成片。理一心不乱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那个境界更高了,那就等於别教初地以上的菩萨,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那是法身大士,那不是普通人!我们这个世间有没有人能做到?也有!那是极少数的人,古来祖师大德里头有做到的,很少。这些事理明白之后,对我们自己修行证果,往生就是证果,念佛法门往生就是证果,修行证果有无比的信心。

  禅难,禅现在用功,得禅定可能,可能得定。你像这一盘腿面壁一个星期不出定,这个可能,一百天不出定,一年不出定,都可能。这个我们要看到,这个人功夫不得了,其实没有什么了不起,他将来到哪里去?他到四禅天去,还是出不了三界。你看倓虚大师讲的,那么深的禅定,将来只不过往生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比不上西方极乐世界的下下品,比不上,差远了。西方极乐世界下下品超越六道轮回,他在六道轮回里面,没有超越。他必须要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才能够超越,他要不到明心见性,他超越不了。到明心见性那谈何容易!

  六祖大师当年一生教学,在他会下真正明心见性,超越六道生死轮回的,总共只有四十三个人。跟他修学的何止万人,几万人当中才只四十三个人成就,《坛经》丁福保注解里头,四十三个人名字都有,不容易,这是禅宗成就最多的了。其余的,我们看看历代祖师,一个、二个、三个,你看达摩祖师到中国来只度了一个人,二祖慧可,只有一个人成就;慧可大师也只度一个人,僧璨。禅宗史里面六祖度得最多的了,才四十三个人。如果讲得禅定的,那就多了!得禅定不能脱离轮回,这个不算,这不能算成就。他到了天上,天上寿命完了之后,还是要轮回,还是要堕落。所以那个不能作数,必须超越六道才可以作数,可见得不容易。如果得禅定那个功夫回来念佛,哪有不往生的道理?决定往生。所以,这个功德利益没有办法相比的。

  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第十九集)1988/7台湾华藏图书馆大专讲座档名:05-01-19

  请掀开经本七十二面,经文是: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这一节经文很重要,灌顶法师注解得很详细。我们还接著上一堂来研究他的注子,在这一面倒数第二行最后一句。「若事忆念,则专心注意,毫无杂缘,若理忆念,则唯妙觉明,圆照法界。」这意思前面都讲过,无论是事念、是理念,功效都一样的。一般讲理念是上根利智,正如同祖师大德们所引的像马鸣、龙树、智者、永明之流,他们是属於理念。一般中下根性的人念佛成就的多半是事念,也就是在教理没有像那些人那么样的通达,但是事念一样可以达到最高的境界。这前面都说过了,不拘在事、理。所以这个法门对我们来说,功德利益太大了。理不透彻明白,只要你相信,只要你信得过,真正发愿认真念佛就行,念到最后,功效绝对不比理念的差。

  念佛,「佛亦有二」,也有两个意思,第一是「事相,即是三身十身」,三身是一般通说的,法身、报身、应化身,这是三身;十身是《华严经》上所说的,说得相当详细,《钞》里面这段也省略了,这个不要紧。第二是「理性,唯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真如本性。「又事理忆念佛中,复各有二」,不管是事念、是理念,这里面又可以区分为行布、圆融。什么叫行布?行布是有次第的,圆融是没有次第的。底下说「谓先念化报」,这就是次第念,先念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叫化身佛,然后是法身、报身,这是有次第的。像我们初学的人现在念佛,我们观想、想像的都是应化身佛,报身佛我们没有办法想像,因为相太大太大了,无法想像。这是有次第的,叫做行布,「是事次第也」,行布就是事次第。「若三若十,同在一心,是事一时也」,这个一时就是圆融,同时的,三身、十身一念具足,没有先后次第,这个叫圆融。所以事念里面有次第念、有圆融念。这就是说明,无论事念、理念都有次第跟圆融两种方法,我们究竟采取哪一种都没有关系,哪一种都可以。实在说只要老实这句佛号念下去就可以了,不要去管它是行布,也不要管它圆融,不要理会这些,就是一心念下去就好。

  理念里面,这里也说得很清楚,「先空,次不空,后空不空,是理次第也,三如来藏心佛,同在一时中念,是理圆融也」。空是从体性上说的,从本性上讲的,不空是从现相上说的。性相是一,理事不二,这就是空与不空,空不空是一。我们凡夫达不到这个境界,在我们观念当中,空就不是不空,空就不是有,有就不是空,我们观念上通常都是这样的执著。不晓得空与不空是同一桩事情,是同时存在的,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这个意思就很难理解了。其实并不是真的很难理解,而是我们一般在常识上习惯著这种分别执著,一下改不过来,原因在这个地方。所以讲性空是体性,不空是讲的现相。《心经》里面给我们讲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就是说的这个道理,这是理义的圆融。它讲的空就是讲自性,它讲的色就是讲的现相,自性所现的相分。所以性与相是一不是二。

  底下大师假设了一个问答,「若心外有佛,何容理念,设心外无佛,乌用事为」。这个问的我们看看也很有道理。如果说是心外有佛,我们理念就达不到,理是心。如果心外无佛,那又何必事念?那已经融在一心里面了,这就所谓是「唯心净土,自性弥陀」,我们何必还要去念十万亿国土外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实在这个问题似是而非,乍听起来很有道理,仔细研究,它不是真的有道理。为什么?它还是二分法,它还是分内外。分内外,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就说,二就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所以这个分别你仔细去看,它依旧是有内外。所以佛法里面讲行布、讲圆融,讲事、讲理,统统是一桩事情,事理不二,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这才是佛法。为了解释可以这样说法,可是真正在修行,在观想、在境界里面,它是统一的,它是融合的。但是要细细说这个现象,就得用次第来叙说,使这个境界我们能够透彻的明了,但是起作用它决定是同时的。

  答覆答得很好。「心外有佛者,由我心佛,成彼外佛。」外面佛从哪里来的?是自心变现出来的,可见那个外没有离开自性。「经云,诸佛正知,从心想生,故须理念」,人家理念不是没有道理,不是没有依据。「心外无佛者,托心外佛,显我心佛,经云,心想佛时,是心作佛,故须事念」,事念也有它的道理。像我们今天,不错,我们自性本来是佛,但是现在自性迷,我们的自性佛显不出来。我们现在念这个自性变现的外佛,在念他,念他显自性佛,目的是在此地。如果说念佛不是显自性佛,那就错了,那就完全错了!所以,念他佛显自佛,自他不二,自他是一。「若离事理二念,何名即心即佛」,即心即佛就是「是心是佛」,是一个意思。

  下面他再问,「若即佛是心,只应念心,何必念佛,又即心是佛,只应念佛,何必念心」。这些都是虚妄执著,可是这种执著是大有人在,如果不把它说清楚,不把它讲明白,这个执著不能打掉,对於我们念佛修证确实是有障碍的,疑情不断,总是会有障碍的。所以祖师大德非常慈悲,给我们破除疑惑。答里面说「但执」,这个执就是执著,所谓是初学的人要择善固执。但是要知道,择善固执是手段,不是目的,是现前一个阶段,我们的心没有到彻悟,我们的行没有到自在,那就得择善固执。说老实话,戒就是择善固执,严持戒律,严持就是固执,择善固执。如果到定、到慧,就没有了。像孔老夫子他老人家说,他到七十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从心所欲就是得大自在;虽然得大自在,他没有超越规矩,没有超越法度,所有一切规矩、法度统统在里面。虽然在里面,给诸位说,他没有形迹,这个又妙了。如果有执著,他有形迹。

  譬如说我们举戒经里面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小乘戒里面,歌舞观听决定是禁止的,沙弥戒里头不准,哪个地方唱戏、唱歌、跳舞,不可以去听,听了犯戒。大乘戒里面不一样,你看看敦煌的壁画,将来有机会你们到大陆去观光,看看敦煌、看看云冈。诸佛菩萨讲经说法,天女在空中又唱歌、又跳舞、又表演,同时都来的。在小乘人决定禁止,不许可的,为什么菩萨许可?因为小乘人看了会动心,菩萨有甚深的禅定,看了他不动心,不妨碍。不逾矩是这样讲法的。当你自己心里头会动心、会打妄想、会起妄念,决定禁止。心清净了,在一切法里头不动心、不染污了,那是样样都没有障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所以《华严经》上善财童子参访外道,参访胜热婆罗门,参访伐苏蜜多女,他不妨碍,他心清净,一丝毫染污都没有。这就是说定共戒、道共戒,不逾矩是这个讲法。

  可是诸佛菩萨对於初学的人他依然示现严持戒律,为什么要这样示现?不这样示现不能教初学。那个初学的人说,师父,你教我持戒,你自己都不持戒。他不服!所以他也得要装著持戒。我们中国佛教有一大特色,这个特色就是素食,全世界的佛教都没有素食,我们中国佛教素食。素食是梁武帝提倡的,梁武帝提倡素食运动,我们佛门就响应了。所以一直到现在,学佛的好像一定要吃素食,不吃素食,这个社会上的人就会指责你。这是变成一种习惯法,不是佛法,是习惯法,这已经差不多有一千年的历史了,真的成了习惯。在古时候,素食运动的确是推行得很严格,实在是有好处,真的是有好处,对於健康、对於培养慈悲心有很大的功德利益。

  我们在《高僧传》里头看到,有不少的法师对於素食是不忌讳的。我记得是在《高僧传》还是《神僧传》里面看到这一段故事,大概总是三十年以前看的,这名字都忘掉了,印象很深刻。说有一位法师他是常常出去应酬,他酒肉都不忌,他都不忌讳,但是他教他的徒弟非常严格。徒弟不服气,说师父,你这样教我,你自己做不到,你教我们,我们不服。师父就说,好!你们不服,明天我请你们去吃肉。到了第二天,他叫这些徒弟准备了畚箕、锄头,准备这些东西。徒弟觉得奇怪。师父说我今天带你出去野餐。到山野地方叫他们去挖,挖什么?挖死人、死尸,死人、死尸挖出来之后,拿来煮叫徒弟们吃。徒弟看了,一个个都不敢,师父在那里吃得津津有味。然后就告诉他,你有我这个能力你可以学我,没有我这个能力,乖乖的持戒。徒弟没有话说了,才晓得师父是没有分别,没有分别心。

  还有一桩事情,好像是印光法师在「护国息灾法会」,他有个七天的讲演,里面讲了一个公案。说古时候四川有个法师叫道香,这名字我记得,叫道香法师,这个法师有神通。因为四川那时候佛法刚刚兴,祭拜鬼神都是杀生,他就普遍的劝导大家不要杀生,用香花素果来供神。每年大的祭典他都奉劝,地方人不听。到最后有一次他就这样说,好!你们大家不听我的,我就随俗!你们祭拜的时候请我,我也出来吃一顿。到这一天,大鱼大肉他也吃了,这地方上人很欢喜,法师今天跟我们在一起吃了,这是破了斋。他吃完之后回到庙里,很多人跟他一道去,他就吩附大家统统来合力在庙门口挖个大坑,挖个很大的坑,然后放水,水放进去就变成一个小池塘。他站在边上把整个吃的东西吐出来,吃的鱼吐出来之后,一条条活的在水里面游,吃的鸡鸭活蹦活跳都出来了。人家看到是心惊胆跳,法师这么厉害,他死的吃进去,活的吐出来。你们有没有这个本事?这样大家才相信了。所以叫大家要素食。这是不得已而示现的神通。

  这个过后不久,四川有一位他们寺庙里头同修到京城去,宝志公在,他跟宝志公同时代,宝志公是观音菩萨化身的。宝志公说你从哪里来?他说我从四川来。他说四川香贵不贵?他说四川香很贱,很便宜,没有人看中这个东西。他说既然这么贱,为什么还不走?就说了这么一句话。这个人听了也莫名其妙,听了也听不懂,以后就回去了。回去道香法师就问他,到京师见了哪些人?他说我见了宝志公。他说宝志公跟你说些什么?他说宝志公问我四川香贵不贵?我说香很贱。他说他怎么说?他说那贱,为什么不走?他老人家一听,马上就入涅盘,就死了,坐在那里就走了。就是问他!这就是真正有道的人,这个地方人对你尊不尊重?不尊重赶快走。传这个讯息。他真的生死自在,宝志公叫他走他就走了,他也没有生病,他坐著听了这个话就走了。神僧!真正有道的高僧。

  所以要晓得,初学要执著,执著是有阶段的,如果你永远执著,你的境界就不能提升了。所以一定要晓得。如果开始不执著你不能入道,根本没办法入门,入了门有相当一个阶段的修持,逐渐逐渐把这个执著放松。但是要晓得,在什么情况之下放松?在你的心清净,智慧增长,烦恼减少,这时候可以放。如果你烦恼多、智慧浅,那你就是要执著,你决定不能放松,那一放松就坏了。所以往上去,有道共戒、有定共戒,人心清净怎么会犯戒?不可能的。所以戒律的精神只有两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实实在在高级的佛法里,它不拘束於迹相,它著重在真正的身心清净,觉不迷、净不染、正不邪,它著重在这里,所以他真正得到大自在。

  所以答覆说,「但执即佛是心,不知即我本觉心性,是彼究竟觉佛」。所以他不明了这个真正的道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是我们自己本觉心性所现的,除了本觉心性,哪有诸佛如来?「经云,是心即佛三十二相,故不妨念佛,又执即心是佛,不知即彼究竟觉佛,是我本觉心性,经云,诸佛入於众生心中,故不妨念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念佛显心,念心显佛,这样才能圆融,这才是正觉。「若心佛偏念,即义不成矣」,还是变成两截,还是变成二法,不是一法。可是「一」这个观念的确非常非常之难,那就是我们无始劫以来,生生世世都是生活在相对的观念里面,这培养成了一个习惯了。这个习惯根深蒂固,不是你一生养的习惯,是无量劫以来养成这个习惯,今天要把这个东西打掉,这是谈何容易。所以,二是错误,一是正理;二里面就有障碍,一里面,迷、障碍了不可得,找不到。佛法,禅宗讲「识得一,万事毕」,禅宗讲一;《华严》也讲一,「一真法界」;净土法门讲一,「一心不乱」。大乘佛法统统讲一,一切大乘经一实相所印,如果不是一实相所印,那就不叫大乘经。所以跟小乘经不一样,小乘经讲三法印,大乘经是一法印。注意即、是,「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注意那个「是」;「即心即佛,即心是佛」,那个「即」。

  下面他老人家又给我们设一个问答,「问,一真法界,体无二相,何存内外心佛念耶」,这个问的意思很深。为什么有内外?内外是方便说。「答,法界一真,本无内外,不属佛心。」所以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个只有最高的智慧的人他能够体会得到,中下根性的人永远没有办法见到这个事实真相。所以佛说法方便说,众生喜欢分,佛先随众生的观念,分内、分外,分自、分他,然后告诉你内外自他是一不是二,这我们才渐渐能悟入,这是给我们指一条路子。所以这里答得就很好,本无内外,不属佛心。「佛自证穷」,证是亲证、契入,穷是穷尽本源,也就是究竟圆满的证悟。「知生等有」,佛所证得的究竟圆满的境界,佛知道一切众生统统有,不是佛专有的。佛证得究竟果,他有圆满的智慧,无所不知;他有圆满的德能,无所不能。佛晓得全知全能每个众生统统都有,是平等的,不是佛的专利,不是佛专有,别人没有,不是的,九界众生个个具足。

  六祖大师开悟的时候说,「何期自性本来具足」,没有欠缺,统统具足。现在我们很可怜,统统具足了,我们根本就不能承认、就不能相信,为什么?你说具足,我没有,我看到他也没有,他也没有,大家都没有,佛怎么说大家都有?这佛讲众生在迷位,迷什么?把你自己的智慧德能迷了。迷了不是没有,有;不是不存在,存在。迷了之后,虽有,不起作用;虽然存在,好像失掉一样。所以这个失叫迷失,不是真正的失掉,只要你不迷了,你的本能、你的智慧就恢复,决定没有丧失。好比我们这里两盏灯一样,佛这个灯光明跟众生灯光明是一样的,无二无别。佛这个灯放光,光明完全放出来。众生这个灯怎么样?上面有很多遮盖,譬如我们把它盖上一张纸,它还放光,但是光减弱了,再加一张,又减弱了一点,再加一张,加上个一百张、一千张,它一点光都没有了。

  它光在不在?在,它包在里头透不出来。我们众生的光就是这样的,光跟佛没有差别,就是包得紧紧的。什么东西包著?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一层一层的包住,所以光透不出来。透还是透出来一点,我们现在眼能见,耳能听,这就是光,心光往外透,但是透得太少,我们眼睛隔一个墙就看不到了。佛的眼睛没有障碍,隔一个须弥山,隔一个地球,他也能看到,他没有障碍,尽虚空遍法界他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障碍。我们今天这个眼睛障碍太多了,隔一张纸都看不见。所以,佛是教我们恢复自己的本能!佛的德能众生等有,平等的,知生等有。「欲令生悟」,这个生就是众生,佛已经悟了,看到众生没悟,这很冤枉,希望你也悟,跟他一样的觉悟。「义分心佛」,从这个意思上才说心、说佛,实际上心佛是一不是二。

  「佛为外境,心为内境」,这是随顺众生分内、分外,「忆念功成,自然证知,心无佛外之心,佛无心外之佛,唯一法界,普融无尽」。真正入了情况了,晓得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道理在此地。由此可知,佛说一切法都是教我们证悟的手段、方法。所以说佛无有定法可说,应机施教,以种种巧妙的方法来诱导你悟入,这个意思非常重要。所以我们学佛,绝对不是仅仅要想了解经典里面这些意思,经典里面的道理,这些法相名词怎么解释,不是这个。如果你要是学这些东西,那就是世间学术,就是佛学了。学佛,我们要学的什么东西?佛告诉我们,我们要明了他的大义,绝不执著言语、文字,不执著。这个东西是像指路牌一样的,我们看到这个指路牌,我们绝不执著,它指的方向在那边,我们会到那边去走去,我们不会把指路牌就当作这个地方。所以一切经教是指路牌,不能执著,也不能不要,不要了我们就会迷失路,不知道方向了。所以它又很有用处,我们也要它,要它又不能执著它,执著它就错了。

  譬如我们从外地到台北来,到了台北交界的地方,那个地方竖个牌子「台北」,好了,我已经到了台北,靠在那个牌子就行了,这行吗?你到了台北吗?没到,这是愚痴。经典就像那个牌子一样,言说也像那个牌子一样,我们一定要晓得,这是有弦外之音,文字外面有文字,那才叫妙意无穷。这是佛要我们去体会的,要我们去悟入的,不是叫我们死在文字章句里面。近代有不少人学佛把方向搞错了,就是死在经书里面,这是错误的。以为经书念多了就有了智慧。那个智慧是什么?是记问之学。你记得多、你听得多,你也会讲,但是,不是从你自己本性里面悟出来的。你所记得的那些东西统统是别人的,说实在话与你不相干,你自己一点受用也没有。佛法这个事情要自己去体悟,你能够体悟一分,你得一分受用,你体悟两分,有两分受用,你得到的真实之利。如果自己不能够体悟的话,只在文字死记上下功夫,这是一点用处都没有,这是我们一定要晓得的。

  底下说,「现前见佛者」,现前就是我们身体还存在的时候,「谓不离现阴」,现阴就是现在这个身体,我们身体叫五阴聚合的身体,色受想行识。所以他这里不用现身,用现阴,这个字就是教你去觉悟,这身是假的,是四大五蕴和合之假相。这些名词术语都是提醒你,不要迷、不要执著。所以佛门里面,如果你到一个寺院,你要问他,你这个寺院住多少人?人家一听你就是外行,你不懂佛法。为什么?你还执著有人相,我相、人相,你还执著这个。应该怎么问法?佛门里头通常问法,「你这个道场住多少众」。你也不能说住多少众生,住多少众生你又著了相,众生相,你看《金刚经》上「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都是错误的。这住多少众,众是什么意思?住多少个众缘和合的假相,是这个意思,这就不迷。你问住多少众,人家一听,你是内行的,你不是外行的。这都是启发你破四相,不要执著,我们身体是四大五蕴众缘和合的假相,假有,不是真有。佛门里头许许多多名相术语它都是给你启示的,时时刻刻教你警觉,是破迷开悟,教你这个。

  现前见佛有「定中见」、有「梦中见」。定中见里面有两种,一种是入定,入定在定中见的现相,一种是心地清净的时候佛相现前。清净心就是定,并不是在盘腿面壁打坐的时候叫入定,行住坐卧都是定。行住坐卧你心清净,没有妄念,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就是定。盘腿面壁是初级的禅定,刚刚学的时候要这样学法,高级的禅定没有。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鬻香长者他修禅定,善财童子去参访他,他不在家里,到他家里找不到,他在哪里?他在市廛,所以善财到市廛去找他。市廛是什么?拿我们现在讲,最热闹的商场,他去逛街去了,逛商场去了。逛商场怎么是修禅定?哪里热闹到哪里去,在那个地方他接触这些境界,他心里头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起心、没有动念,那叫禅定。他那个禅定不是闭著眼睛盘腿面壁,他是睁开眼睛东张西望到处去逛,这是禅定,高级禅定。

  所以唱歌、跳舞都是禅定,你有没有这个能力?这是定慧等学,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慧;虽然明白,如如不动,这是定,定慧等持。诸位修行到一个相当阶段之后,你要从这个地方去修定、修慧,那是真的,这个定慧管用;盘腿入定这个定没有什么大用,为什么?腿子一放松一出定,定就没有了,不像人家行住坐卧都在定中。所以「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那叫真正禅定。六祖能大师,你看《六祖坛经》里面,他所教导的禅定不是盘腿面壁。在我们曹溪原本里头第四章,它一共有十章,第四章叫「教授坐禅」,你看看人家教的是什么?什么叫禅,什么叫定?他讲得很清楚,什么叫禅,什么叫定,什么叫坐。坐,你要真的在椅子上坐著,那就坏了,给你说那就大错特错了。坐是什么意思?坐是不动,我们坐在那边就不动了,它比喻心不动,你站著也好,你跑著也好,心不动就叫坐。所以不是叫你真正找个板凳去坐下来,不是这个意思。

  禅是什么?是外不著相;定是什么?内不动心。实在讲六祖是从《金刚经》上开悟的,所以他传的禅定就是《金刚经》上两句话,释迦牟尼佛教须菩提尊者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就这两句。不取相就是外不著相,如如不动是内不动心,他那个禅定是这样修的。坐禅就是外不著相、内不动心,这叫坐禅,他并不是真正一天到晚盘腿面壁,他不是的。六祖在黄梅八个月,天天破柴、舂米,一天到晚忙著工作,他那个叫坐禅。他坐禅的功夫超过禅堂里头天天打坐面壁,超过那个,所以这叫高级的禅定。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善财童子参访善知识,教给他怎样去修禅定。所以这定中见,如果心到这样清净的时候,行住坐卧都会见佛。另外一种,那就是真的是初级的,初学的,在盘腿打坐,或者在念佛、在止静的时候这个现相现前。另外就是在梦中,梦中梦见佛菩萨。这是属於现前见佛。

  「当来见佛者,谓报终阴坏」,报是我们这一期,这一个阶段,我们的业报报尽了,阴坏就是身体坏了,人死了,身体坏了。你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见佛来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是自己去的,太虚空这么大,极乐世界在哪里,你找也找不到,没有法子,一定是佛来接引带你去的。所以临命终时如果见不到佛来,或者是最低限度都是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阿弥陀佛没有来,像下品下生是菩萨来接引你,下品中生、下品上生那都是西方三圣来接引。如果临命终时见不到西方三圣,那就不能往生了,我们这一生念佛就没有成就。决定是西方三圣来接引。他来接引的时候,首先放光照你,第一个你接触到佛光,一接触佛光这就灭罪,而且将你境界提升。本来我们念佛功夫成片,所以往生都是一心不乱,佛光一加持,从功夫成片提升到一心不乱;如果你念到事一心,佛光一加持,立刻你的功夫增进到理一心。所以,罗什大师翻的《弥陀经》翻的「一心不乱」,没错。一心不乱什么时候得?我们现在想得不容易,往生的时候得到。由於佛力加持,把我们的功夫提升了,这样子得到的。所以他翻得没错。这是报终。

  「或於华中见也」,花中见是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以后,花虽然没有开,化佛在花中为你说法,化菩萨也在花中,清净大海众也在花中。所以莲花里头绝不寂寞,也很热闹的,天天讲经说法,天天领导你修行。

  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第二十集)1988/7台湾华藏图书馆大专讲座档名:05-01-20

  我们接著往下面看,「而云必定者,有二意,一感应道交,难思议故,谓信得即心是佛,专於事念,念相好佛,故见果报佛,来入我心中,经云,是心作佛,诸佛如来,来入一切众生想中」,这是第一个意思。所以念佛心里面一定要有佛,这个力量就非常之大,这里面它是定慧等修。如果我们单持一句名号,这个名号里头没有观想,只是这句阿弥陀佛念到底,诸位要晓得这是修念佛三昧,是修定,里头没有慧。必须要等定成就了,念佛三昧现前了,慧就开了,因定开慧。所以他一样成就的。如果我们在念佛里面有观想的话,这就是定慧等学,这个开智慧的速度快,得定也快。为什么?单持这句名号,有的时候还打妄想,我们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妄念渗透进来,这句佛号往往压不住妄念;如果说加上一点观想,那妄念就没有了,把念头就转了,它有这个好处。因此,持名不加观想可以,持名加上观想也可以,问题在各人,各人根性不相同。如果我们不需要加观想,就这句名号念到底;如果需要加观想,这个观想决定不能离开三经,离开三经那你叫打妄想,那不是观想。

  观想,实在讲夏莲居老居士提示我们这个《净修捷要》是最好的方法,这个里面三十二拜,每一拜都有观想。而这个观想统统是依据经文的,他那个观想字字句句统统是经的原文,并不是他自己意思写的,他在序里头说过。所以希望我们修持的时候要虔诚、要恭敬,为什么?每个字都是经典的原文。他是把《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弥陀经》、《往生论》这四种里面精华提出来作为我们观想的依据,所以这个编得非常之好,很难得。我们要想修观,就是在修行里面有持名、有观想、有发愿、有回向统统具足,他的本子有这个好处,统统具足,很难得。所以我们首先把这个本子印出来流通,供养大众,希望藉著这个修持法,我们很快能够得到感应道交,能够真的像经上所讲的「必定见佛」。

  第二个意思,「始本契合,法尔然故」。法尔是自自然然的,本来就是这个样子,比自自然然的意思还要圆满,所以称作法尔,本来就是如此。「谓信得即佛是心,专於理念,念本性佛,故於自心中,见法身佛现,经云,是心是佛,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此中不合佛念众生者,重在众生念佛故。」这后头特别加一个声明,著重在众生念佛,我们不讲佛念众生,佛念众生不必说,著重在感应道交,著重在我们念佛有感,佛来应,著重在这个地方。所以我们念佛的时候,心里想佛,实在讲我们的相貌就变,就变成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如果想念佛在因地、佛在果德上修行度化一切众生的无量功德,我们心里常常想,不知不觉就像这个经底下所讲的「染香人」,不知不觉就染上这个气分。也就是说不知不觉我们从凡夫就变成佛了,并没有刻意我们要去作佛,不知不觉他就成了佛,不知不觉自己就作了佛,这是薰习。

  佛教里面这个讲得很多,意义很深。实在讲我们儒家教学也重视这个,所谓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什么原因?薰习。所谓「习惯成自然,少成若天性」,年轻、少年时培养成习惯了,就好像天性一样。由此可知,过去世出世间的教学都重视薰习。在我们中国古时候,你看「孟母三迁」,为什么要搬三次家?看小孩染的那个习惯不好,不得已要搬家,选择一个风俗习惯好的地方,让小孩不知不觉的培养他良好的习性,这才能成为大圣大贤。所以,选择环境对我们修行是很有必要的。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就想,念佛的同修统统能够住在一起,生活在一起。我们建立一个弥陀村,人数再多了就是弥陀城、弥陀市,这个里头统统都是念阿弥陀佛的,这才能培养这个气氛。我在全世界每个地方都提倡,希望那边同修大家能够把地买在一起,房子盖在一起。志同道合的人先建立一个村庄,然后慢慢就形成一个市镇,这是可以做得到的。像我们台湾有很多新社区,真的全是佛教徒来住的话,这个社区就是佛教城。得要有人提倡。

  我们在美国看到有很多独立的小城,它都是一个地方移民过来的,形成一种特殊的风格。像欧洲,在洛杉矶不远的地方有一个丹麦城,那个小城全是丹麦的移民,风俗习惯统统是欧洲的。我们到那里去参观,就等於到欧洲、到丹麦一样。在美国这种样子很多,它能吸引观光客,为什么?它有它特殊的风格。所以念佛同修同样可以建立一个佛教的城市,我给他们建议,我说如果真的建立一个城,这个城的名字就叫做阿弥陀佛。这样阿弥陀佛这个名字就传到全世界,人家写信的时候写阿弥陀佛,这城的名字就叫阿弥陀佛,建弥陀城。这既是成就自己,也是弘法利生。所以我们心里有佛,的确就跟佛差不多。尽可能的尽心尽力把经里面的教训能够在我们这个世间实现一部分,现在利用近代这个科技不难做到,不困难。

  我们讲座只剩下明天一天就圆满了,时间过得非常的快,课程剩下没有几个小时,那么也得把这个课程要讲完,如果细说,恐怕讲不完,我们提起重要地方来说。这段里面给我们讲过三身、十身,三身在七十八面倒数第四行,十身在七十八面倒数第一行,就是最后的这一行,出在《华严经》上,这里面统统都有,诸位可以做参考。前面跟大家讲的定中见佛、梦中见佛、报终见佛、花中见佛,这个注解在第八十面。八十一面有几句话比较上重要,我们特别提出来念一念,八十一面倒数第四行第三个字开始。「一生念佛,不生方者,念佛不精诚故,生疑不笃信故,无有往生愿故,不能断贪爱故」,这几句话很重要。这是说明什么?一生念佛到后来不能往生,什么原因?这是给我们讲了四个不能往生的大障碍,我们一定要痛戒,要把它断除,把这个障碍去掉。

  念佛不精诚,这两个字都要注意,精是什么?精是不杂,你要掺杂就不精了,不精当然就不诚,诚就是老实,不诚就不老实了。所以老实念佛要精诚,专念;换句话说,我们只依净土五经一论,这就是精,五经一论以外的统统放下,不再去下功夫、去读诵,也不必去看了。看,总免不了受那些经论的影响,这对於我们念佛就造成了掺杂。所以其他的经论统统不看,都把它收起来,供养别人,别的不念佛的人,他有需要的我们供养他。虽然五经一论以外我们自己不修、不读、不看它,但是这一切经论是佛说的,我们要恭敬,我们要供养。印经,好的我们还是要印,流通送给别人去看去,因为有很多人他还不相信净土,他喜欢那些经典,好事!我们也印,也供养他们,也帮助他们。但是我们自己不修,我们自己专精五经一论,这是免除我们将来往生发生障碍,这个要紧!所以一定要提倡专修。

  所以我们的道场只讲五经一论,除这个之外我们不讲。我们跟同学们寒暑假大专讲座,我们取材也是五经一论,《大势至圆通章》这是五经之一,上一次我们讲的《观无量寿佛经》,统统是五经之一,这是专精!我们要注意这一点,别的我们不搞了。如果我们为了弘扬这个法门,有的时候必须要参考一点其他的经典,这个可以的。如果自己修行,不要了,统统都不要了。为了弘扬净土,要参考一点其他的,为什么?我们才能够说服别人。否则的话,问起来你只晓得净土,其他之外你都不懂,人家也轻慢你、瞧不起你,他也不能相信。所以这里头是活的,不是死的。不为了弘扬佛法、讲经说法,我们就不要了,看都不看它,讲经说法也是参考必要的。

  第二个障碍,生疑不笃信故。信心不坚固,对净土怀疑,所以到临命终时退心了,到临命终时不相信自己能往生,不相信佛来接引你,这糟了,这个障碍大了。所以为什么天天要读经?为什么天天要讲经?就是破除这个障碍。过去像印光大师那个道场,实在讲到了民国初年,中国道场只有两个,一个是印光大师的道场,一个是高明寺的禅宗,就剩两个道场。印光大师那个道场是专修念佛的,你看他章程里面所定的,他那个道场里面不讲经,定得很严,他的道场不给人剃度的,不传戒。所以到他那个道场,出家人去修的,都是别的地方剃了头、受了戒,到他那边去念佛的,他这个寺庙本身没有给人剃度的。所以真正是十方道场,不是子孙庙,任何人在他那个道场地位都是平等的。

  老和尚(印光大师)一生不收出家徒弟,一生不传戒,不给人做传戒师,专门提倡念佛。他的道场不讲经,就是一句佛号念到底,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不间断,一天二十四小时,二十四小时不间断。那人怎么受得了?他是分班的,分班日夜轮流,晚上是四个人一班轮流念。所以念佛堂里面的佛号声音永远不中断,这是念佛堂。四个人一班是当班,那是你一定要去念的,其余不当班的,你要是有精神就随喜,那个不受拘束的,当班的时候你一定要去。譬如说他规定一天要当班念四个钟点,四个钟点好像分两次,当班的时候你一定要念,你不能不参加,不当班的时候你可以随喜。所以他是用这个方法,非常之好,为什么?参加这个念佛堂都有信心。我们今天建念佛堂,为什么要提倡讲经?原因就是我们的信心还不够,必须要把经教逐步加强理解,断疑生信,这样才行。

  我们希望等将来真正建立念佛堂,一天当然最理想的是能讲两次,上午讲一次讲一个半小时,晚上讲一次一个半小时,一天能讲两次,三个小时听经。如果能够有六个小时到八个小时的念佛,那就非常殊胜了,那这个道场是今天这个地球上第一道场,真的能够念六个钟点佛就不错了。六个钟点是规定的,不能缺少的,你自己再要多念那随你的意思,随你的便,当然是念得愈多愈好。这是道场之建立一定要解行相应,它有它独特的学风与道风。我们念佛这是道风,讲经是学风,有道、有学这才是个道场,诸佛护念,龙天拥护,这个道场才真正能够建立。所以,信心一定是从正解里面建立的,没有正确的理解,信心非常不容易建立。我们不要说在家的同修,出家的同修对这个法门都是犹疑不定,信是信了,信得不切。怎么晓得信得不切?因为他做得不认真,所以他信心不切;如果信心切,哪里要人勉励?不需要人家说话,他会尽心尽力去做。今天劝了他了,他决心还下不下去,就晓得他信心不够。

  第三个障碍,无有往生愿故。为什么无有往生愿?对这个世界他有贪恋,他舍不得。口里说的我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真的到往生,不去了,不干了,不想去了,马上就退转。口里头说往生,心里头也想往生,但那不是真的,留恋这个世界。实在讲真正的原因是对於西方世界跟娑婆世界认识不清楚。这个又牵涉到经教的问题了。假如说把这两个世界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你一定发愿往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没有离开娑婆?告诉你没有离开。怎么没有离开?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你想到娑婆世界来,一念之间就来了,一弹指就到了,快!马上就来了,并没有离开。换句话说,你要不到西方极乐世界,你虽然在娑婆世界,还是障碍重重。从台北到台中,还要坐两个钟点的车,苦!西方世界这么远,一念就到了,比到台中近得多。

  所以才晓得,到西方极乐世界,才真正没有离开娑婆;不到西方极乐世界,娑婆成了隔碍、成了障碍。真正明了、真正通达这个事实的真相,他就会发愿往生西方,他晓得生到西方一切都得到,一切自在。所以凡是还不想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这个事理真相他没搞清楚。经典虽然在,他没有耐心去看,看也看不懂。他要找人去讲,这得碰到因缘,谁给你说?讲的人太少了。纵然是讲,如果讲的人没有几分相应的话,他也说不出来。他自己必须有真正的修行,与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有几分相应,那讲得才像;他要是不相应的话,他讲也讲不像,讲也不容易叫人起信,这个很难!这是第三个原因。

  第四个原因,这就贪爱。贪爱的范围太大了,五欲六尘、名闻利养、家亲眷属,这个恩爱缠缚不容易离开,这个麻烦太大了。所以真正发心求道之人,这个恩爱要断。你看在我们近代,弘一大师是个标准的榜样,他是富贵家的公子少爷出身,他不是出身在清寒家庭里面,年轻的时候花天酒地,他那个回头真是不容易。他一回头又那么样的严肃,精修戒律。太太到寺院里面来看他,他门关上不见面,他就有这样的心肠把这个恩爱断掉,不见面。劝她念佛就好了,何必见面?我们现在的出家人还常常回家去看看,成什么话?这不像话!还回家去看看父母、看看兄弟姐妹,还有亲戚朋友,这糟糕,糟透了。我也听说不少这些法师回到大陆,见到父母家人,这一把鼻涕一把眼泪要哭好半天,这能往生吗?不能!这个问题严重。经上又教给我们,这是净土经,不是别的经,《观无量寿佛经》三福里第一句「孝养父母」,父母这个恩情又要不能有,这是不是矛盾?不矛盾!要有报恩之心,绝不能有贪恋这个恩爱,这个不能有。

  四年前,我在香港讲经,我的母亲到香港来跟我见面。分别三十六年,如果见面也是一把鼻涕一把眼泪,我那个经就不要讲了,我讲经人家还能听吗?总算还好,她还没有流眼泪,我把她当作听众看待。一见面叫她先拜佛,正好快到讲经的时候,旁边给她安个座位,坐在那里听讲经。听完了之后,给她安排一个住的地方,我跟她没有住在一起。每天白天不讲经,我就看看她,带她去玩玩。不可以有!见面劝她念佛。她说这么多年来常常想我,我就告诉她,把想我那个心去想阿弥陀佛,想我没用处!将来一死,一六道轮回,还是不能在一起。你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我念阿弥陀佛也求生西方,将来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还在一起,这就对了。所以我跟你见面目的干什么?目的就是劝你念佛。我不劝她吃素,可是我告诉她,我二十六岁就吃长素吃到现在,这个话叫她听。以后她回去之后吃长素了,很好。现在吃长素、念佛,这就可以了,就无需要再见面了。每个月给她寄一点钱去,她生活过得很自在了,长斋念佛求生净土,这个我们就照顾到了;不必常常见面,常常见面就牵动贪爱,那个事情麻烦大了。这是要特别注意的,一定要断贪爱,贪爱不断,这是生死轮回的根本。

  这个地方特别讲的,一生念佛最后不能往生,四个大因素,沾一个就去不了,如果你四个都有,那就没有法子了。所以这个世间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原因就在此地。这等以后碰到的时候,「念佛?念佛没有什么用处,你看念佛那么多人几个人往生?」你就说得出来,他为什么不能往生,这可以解释给他听。如果没有这四种障碍,念佛人哪有不往生的!所以我们要记住,自己有这个毛病,马上把它改过来;没有的也要记住,常常勉励自己,决定不要犯这个过失。

  底下这段意思也很好,他说「现在善根浅薄,可以增修,过去业障深重,云何得知,而为对治」。因为前面讲这四种病根,可以说不是一世一生的,生生世世的惑业缠缚,这就是过去业障深重。我们怎么晓得,用什么方法来对治,这很重要。所以答覆里头,「有二拣别,一者三昧中若有善根发相,则知过去种植善因,何为善发,略开四种。」这是讲善根,我们自己有没有善根,从这几种现象里头可以能看得到。「念化佛,善根发相者,於念佛三昧中,忽然忆佛修六度万行,成三十二相,身有好光,心有智慧,说法利生,降伏魔怨,作是念时,生敬爱心,开发三昧,增进佛行,或於定中,见佛身相,心净信解,或於梦中,闻佛说法,觉悟佛心」,这都在平常事相当中。我们接触佛法,会莫名其妙生一种欢喜心,这是善根。虽然对佛法不懂,无知,可是很喜欢,这就证明你过去生中有善根。如果你要没有善根,欢喜心生不起来。这是善根现前。或者在梦中梦到佛说法,梦到诸佛菩萨,这都是好相。

  第二种「念报佛,善根发相者,於念佛时,忽然忆佛圆满果报之身,皆是无漏功德成就,相好光明,一一无量,神通智慧,充满法界,相续湛然,尽未来际,作是念时,慧解分明,定必安隐,善念相续,或於定中,闻说不思议佛法境界,即便出生无量智慧法门,或於梦中,见八万四千诸妙相好,即便出生无量愿行功德」。这个比前面殊胜多了,这是很大的善根。前面在第一种这往往有之,我们同修当中有不少人有;可是这第二个念报身佛,这个善根发相就少得多了,这就很少了;念法身佛,那就更稀有了。所以我们自己有没有善根,我们自己能够觉察,不必去问别人。特别是於念佛这个法门,听到阿弥陀佛这个佛号的音声喜欢,见到阿弥陀佛的像欢喜,这都是证明你有善根。读到《无量寿经》,《无量寿经》这个效果超过《弥陀经》,因为《弥陀经》念的时候你不太容易懂,《无量寿经》里面讲得多,读得自己欢喜,法喜充满,这是善根。读了一遍还想再读,愈读愈欢喜,这都是善根发相。

  如果念了几遍,欢喜心生不起来,愈念愈不想念,给诸位说,这就是业障现前。我们过去世有没有业障、有没有罪业?这就是业障现前。还有念佛他不是念了欢喜心,佛念了几声,他精神没有了,他睡觉了、打瞌睡了,这是业障现前。我们常常看到打佛七止静的时候,刚刚一止静坐下来,还不到两、三分钟,他就打呼了,呼呼睡著了。还有一等人精神提不起来,站在那里都睡著了,站在那里都在那边点头,这都是业障现前。所以宿世的善根、业障不难体会。底下这个文很长,实在讲非常之好,我们由於时间的关系,没有办法细细的跟诸位讲解。诸位细心的去看,我想也不至於有很大的困难,如果有问题你们提出来问。

  在八十四面倒数第四行,因为前面讲善根发相,这一段讲业障发相。「二者三昧中若有业障发相,则知过去不种善根,何为障发,亦开四种,一者昏沉暗蔽业障发相」。这就是我刚才跟大家讲的,这一念佛、一读经就昏沉、就打瞌睡,精神提不起来,要睡觉了。他不念佛、不读经他精神十足,一念佛就不行,确实有这种人。他晚上睡觉当作催眠曲,念几声佛号他就睡著,这是业障。善根现前的时候,佛号愈念精神愈大,不念佛的时候没有精神,精神振作不起来的时候,念几声佛号精神就振作了,那是善根。

  第二就是散乱,「妄念散乱业障发相」,这两种情形是最普遍的。还有一种人念佛,他不念佛的时候没有妄想,愈念妄想愈多,不知道妄想从哪里来的,愈念妄念愈多,念到他最后恐怖、害怕了,不敢念佛了。其实他不知道,他不念佛的时候妄想就是那么多,他没有觉察,他不知道;这一念佛的时候,想把这个念头伏住才发现。并不是念佛的时候他妄想多,是念佛的时候才发现妄想那么多。如果说念佛的时候妄念多,没有这个事情,诸位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也许这个事情就发现在我们自己身上。所以你要觉悟,你不要害怕,怎么办?佛号一直念下去,妄念随它怎么增长,我佛号一直念下去。对治的办法,就是把你的精神注意力注意在佛号上,妄念再多不要理它,随它去,这样子你念佛功夫渐渐得力,妄念自然一天比一天减少。千万不要注意妄念,一注意,妄念就更多了,就是不要理它,它就没事了,愈理麻烦愈大。根本不理会它,注意到佛号,集中在佛号,我们注意佛号,不理会妄念,用这个方法来对治。

  散乱业障重的人,如果对治有效的话,大概在两、三年,这妄念就会少了。在一支香,通常一支香是一个半小时,一个半小时念佛当中会有二、三个妄念,那个功夫就相当好了;一支香里头完全没有妄念,你的念佛功夫就及格了,就到了功夫成片了。一支香里面还有十几二十个妄念,这是很平常的事情,不足以为稀奇,要努力!一定念到剩下有两、三个妄念起来的话,你与功夫成片很接近。所以念佛功夫得力不得力,就看你的昏沉、妄念还起不起来,从这个地方勘验,不要问人。

  第三恶境,我想学佛,一切外面境界来障碍。这段在八十五面第二行,「三者恶境逼迫业障发相,将入定时,虽无妄念,而有恶境,或见焚溺,或闻震击,或无头手,或堕山海,如是逼迫,令其惊怖,所发道心,障碍不起」。这个现象在现在我也听说很多,这个障碍从哪里来的?是你过去世的这些冤家债主,历劫怨亲,看你修道,他来找你麻烦,他来现这些相,叫你一看到许多恐怖的事情,你不敢修了。这个要发愿,把自己所修学的功德回向给他们,叫他不要障碍,我成就了,对你们都有好处,利益分给你们共享,他就不障碍了。所以这个回向,天天回向,在回向偈里头说,「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要真正有这个心,真正去度恶道的众生,历劫冤亲债主。因为我们自己修学、弘法,他得利益了,他不但不会障碍,还来护法,还来护持,他得好处。如果我们修功德自己享受,不分给别人,那麻烦大了!这是讨债的、报怨的都来了,麻烦大了。

  第四种「病事苦恼业障发相,当念佛时」,虽没有前面这些境界,没有这个恐怖的境界,「而身忽然生诸疾病,苦恼百端,或为世间种种事务,牵连不断,因是无生,不能证入」。这个常常有,譬如说我们好心要参加这个讲座,忽然有别的事情来了,搞得我们不能去,或者是生病了,这都是叫业障。总而言之,你发心学佛、发心念佛、发心修道,会有许多的障碍叫你不能顺利的去修学。这是把四种四大类的障碍说出来,这都是过去生中宿世业障现前。底下又开出四种对治的方法,看看如果有必要,我们下一堂课跟诸位略略的说一说,这一段确实相当的重要。

  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第二十一集)1988/7台湾华藏图书馆大专讲座档名:05-01-21

  问:这位同学问的是,法无定法,此一理念如何才能不执著?

  答:这个法,从本体上来讲它是无法,本体空寂,是没有法的。这一切法从哪里来的?一切法是从变化当中来的。变,它是不定的。这桩事情佛经里面说得很多,说得很透彻。本来没有,为什么现在会有宇宙、会有人生、会有森罗万象?这些东西是无中生有。根据什么道理生的,什么方法生的,这演变的经过又如何,这些在佛经里头统统有非常详细的说明。说明得最详细的就是唯识,唯识可以说是专门研究这个东西;说到纲要里面,《楞严》说得就很清楚、就很明白,所以佛法里头常说,开智慧的《楞严经》。《楞严经》开什么智慧?就是宇宙人生的根源,宇宙人生的来源,宇宙人生的演变,《楞严》详细的给我们说明,给我们研究、讨论。《楞严经》文不长,虽然只有十卷,大概总共只有六万多字,六万多字在今天一般书本是小册子,不算长的文字。但是它有很深的深度,我们读《楞严经》不太容易体会,这就是一定要看注解,希望古人提供给我们做参考。注解,古德的注解也有相当的深度,而且《楞严经》注解多,我知道的差不多将近一百种,我所看过的大概有三十多种,所以这就相当的困难。

  古注里面可以说以长水疏为代表,长水是宋朝时候人,这个本子有没有单行本流通我不知道,好像在台湾没有印过长水的疏。台湾印的《楞严经》的本子不多,我见到过的有交光大师的《正脉疏》,在台湾能看到的,这是明朝时候的注解,也是《楞严经》权威的注解。有孙仲霞的《直解》,也好,他那个《直解》是简单扼要,是相当好的一个本子,这是早年间,是台南庆芳书局出版的。近代的就是圆瑛法师的注解,由於白圣法师提倡,这在台湾,《楞严经》注解里面可以说是流通最广的,是一部很好的注解,深入浅出。圆瑛法师是近代人,我们研究《楞严》从他这个注解下手非常的理想,圆瑛法师的《楞严经讲义》。另外在台湾出版的还有守培法师的,守培法师有《楞严经》的注解,名字我一下想不起来,这也是近代人的,他的观点、看法跟别人有点不一样。还有一种注解,也是最近这几年在台湾流行的,就是海仁老和尚的讲记,这从香港传来的,值得做参考。因为海仁老和尚也是近代人,一九七八年在香港圆寂的,我跟他老人家见过一次面,也是讨论《楞严经》。他圆寂的时候九十多岁,他一生专门研究《楞严》,这说得很详细。

  总而言之,一切法从心想生,这是原理,像大经里面告诉我们「唯心所现」,宇宙人生森罗万象的现象是真心现出来的。真心是体,有体当然就有相,它会现相。这个相它起变化,如果没有变化的相就是一真法界,就是诸法实相,那个就不起变化了。之所以相会起变化,它怎么变化?是随众生心变化的,随众生的心想它变化,它就变十法界。十法界是总说,实在讲无量无边的法界,也可以说,说真话一个人是一个法界,法界无量无边。十是归纳,无量无边的法界归纳成这十大类,每一类里头无量无边。所以,法界是随著自己心想在变,你想它哪有一定的变法?没有一定。因此佛说法也就没有一定。就好像大夫治病,大夫治病处方有没有一定?没有一定,得要看你身是害什么病,我给你处方下什么药,没有一定的。不可能说有一定的处方来治一切病,那是蒙古大夫,准把人治死。所以李老师以前说,哪有一个人按照处方害病的!你们有没有听说按处方害病的?没有。

  因此佛就无有定法可说。佛说一切法是看众生的心想,所以说应病予药,药到病除。遇到佛,佛给你说法,针对著你的毛病,你如果接受了,肯依照这个方法修行,那真的是药到病除,所以见效很快。佛不在世了,后世这些佛弟子没有佛的神通道力,所以接引众生往往不契机,给你药了,那个药未必有效。药虽然有,治不了病,不是药不好,是不对症。今天这个经典,八万四千法门,是释迦牟尼佛当时在世给一切人开的处方,不是为我们开的。我们今天读这些经典、用这些方法,对治不了我们毛病,烦恼断不了,智慧开不了,明心见性也达不到,为什么?处方不对症。可是佛毕竟非常的慈悲,这些处方我们只能做参考,不是为我们讲的这个经。佛慈悲在哪里?他也考虑到后世,他老人家不在世了,后来还有很多毛病很深的人,业障重的人,怎么办?所以特别留了一服是什么病都可以治的方子,决定有好处,决定不产生副作用的,这个处方就是念佛法门。这是不管你什么毛病,你用这个法门都可以对治,只要你相信。所以这个方子才是第一处方。不但释迦牟尼佛用,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用。换句话说,这在法无定法里面它有个定法,这个定法就是念佛法门,特别是持名念佛。不定法里头它有个定法,定法里头又有不定法,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

  在一切法里面我们知道,一切法本身不定,所以佛说法就不定。念佛法门它为什么成为定法?你一定要读《无量寿经》,你去研究大经,大经还要研究注解,因为大经我们看不容易看懂,字字句句里面都是无量义,所以一定要研究注解。然后你才能体认这个法门是一个特别法门,是总治万病的法门,能令九法界众生即身成佛的不二法门,这样才能肯定它,你才会发心去修学它。

  问:这位同学问的是,魔是什么?与鬼有无分别?

  答:魔跟鬼有分别。什么叫做魔?魔就是障碍、折磨的意思,叫我们生烦恼,叫我们不自在。魔原本的字是折磨之「磨」,下面是个石头,折磨的磨,你看古代的经典里面写的都是用折磨的磨。把石头去掉换一个鬼,这古字里头没有,这个字是新造的。什么人造的?梁武帝造的。梁武帝说折磨太可怕了,就像鬼一样,所以把这个字改了,造了一个新字。以后大家都用现在写的这个底下有个鬼的魔了,好像很恐怖的样子。所以要晓得,魔不是鬼,魔是折磨,我们现在身心受折磨的时候都叫做魔。魔有四种,就是有四大类,《八大人觉经》里面就讲得很清楚,四魔,有五阴魔、有烦恼魔、有天魔、有死魔。这个四类魔,三类属於我们本身的,只有一类是外面的,天魔是外境的。

  五阴,我们自己这个身,色受想行识五阴组成的这个身,这个四大五阴不调我们就受折磨,受病苦的折磨,病是魔。所以像五阴魔就是讲的病苦。如果四大调和,我们人就不生病,所以「和」这个字很重要。儒家注重和,和为贵,《论语》里面告诉我们,世间什么贵?和为贵。我们佛法里面基本的戒条「六和敬」,我们写的牌子挂在后面。和,和为贵,和就天下太平了。我们这次到北京看皇宫,皇宫里面主要的三个殿,三个殿都叫和,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你看看古时候,无论自己与统治国家,注重这个和,不和就有暴乱,就有暴动,大家都不安,社会人心都不安。日本人他的精神就是和,他的民族叫大和民族,他这个和从哪里学来的?从中国学去的,成为他立国的精神。我们今天把这个字忘掉了。所以能做到身心调和,五阴就正常了,就不叫做魔了。

  第二,烦恼是魔。烦恼怎么产生的?从贪瞋痴产生的,你没有贪瞋痴你就没有烦恼。你贪瞋痴成分的轻重,换句话说,也就是你烦恼的轻重,你贪瞋痴轻你的烦恼就轻,贪瞋痴重你的烦恼就重。所以叫烦恼魔。因此把贪瞋痴看作三毒烦恼,一个人贪瞋痴愈淡薄,你魔障就愈少,魔障也轻;贪瞋痴要是重的话,那你的魔障就重,你就要受很多的苦难。

  第三种本身的魔是死魔,这是没办法。为什么死成为魔障?我们修行修到一个阶段了,还没成功,死了,这一世修行白费了,来世再来,来世又得从头再来。说老实话,我们修行不只这一生,我们过去世生生世世修行,努力继续不断的干,干到有什么成就?你现在想一想就晓得了,你才晓得死魔之可怕。这一个生死、一个轮回,前功尽弃,一切要从头来起,搞到几年搞不成就又死了。所以修行永劫不能成功,无量劫以来我们都没有能修成功,你才晓得死魔之可怕,这个折磨太厉害了。所以不能不求生净土,求生净土这四种魔统统离开了,它再不能够障碍我们了,想脱离这个魔障唯一的方法是念佛求生净土。

  天魔不但包括天上的魔王,包括所有一切自然的折磨,人事环境的折磨,都叫天魔,只要是外来的障碍都叫做天魔。这是魔的意思。

  至於鬼是六道之一,六道里头的鬼道,所以它跟魔是有区别的。鬼里面有恶的、也有善的。像《地藏经》里面讲的那些鬼,那都是护法的鬼,鬼道里头有学佛的,他不害人。你看慈心鬼王,你看到这个名称,他虽然是鬼,他心地很慈悲,他不害人。可是鬼里面也有害人的,像罗刹鬼他就害人。正如同人间一样,有好人、也有恶人,鬼里头也有好鬼、也有恶鬼。这是属於一道,不能跟魔相提并论。

  问:这个同学问的是,魔为何不敢变现本尊?

  答:这有护法神干涉。就好像鬼里面也有警察一样,你为非作歹的时候,你有相当的限度,他警察不干预你;如果你过分了,他就要干预你。示现本尊这太过分,这是不允许的,决定不允许的。譬如讲欺骗人,也在一个范围之内,如果超越这个范围的话,决定不许可。如果示现本尊,这是超越了范围,这个佛菩萨神力也不许可的。譬如我们念佛的人,魔决定不敢现三圣,临命终时佛菩萨来接引,必定是阿弥陀佛、观音、势至,魔不可以变现。魔可以变释迦牟尼佛来欺骗你,变药师佛也行,他不是你本尊。如果你一看,到那个时候你一想,阿弥陀佛没有来,这释迦牟尼佛来了也不错,那你就上当了,决定是魔变现的。为什么?释迦牟尼佛不可能来的,药师佛也不可能来,你平常不念他,你并没有想生他那个佛国土,他怎么可能来?所以魔冒充他就冒充那些佛菩萨,他不可能冒充三圣。冒充三圣,三圣这威神加持他不敢,护法神护持他也不敢,这一点大家要晓得。

  问:第二个问题,《悲华经》中,弥陀做轮王时,观音为长子,势至为次子,共有一千个王子,可能吗?

  答:可能。世间国王有一千个儿子不稀奇,你看皇宫里面皇帝三宫六院七十二妃,这是我们中国的,这是正常的,妃下面还有嫔,那数量就更多了。他如果有二、三百个太太,一个太太生几个儿子,加起来一千个不算多!所以诸位要晓得这个。转轮王寿命长、福报大,说千子这是有可能。我过去听说,民国初年军阀的时代,有些军阀他的太太有几十个,儿子差不多也将近上百,吃饭的时候都要吹号。他的儿子他自己不认识,太多了,不认识。所以这个情形确实是有的。

  问:第三个问题,六根之中各个功德有千二百,是指何功德而言?

  答:这是在《楞严经》上,诸位自己去看《楞严经》。眼,这是讲见的功德。眼,通常我们见的范围,后面见不到。一千二百功德它分配在四方,分配在我们四个方向。眼只有八百功德,看前面、看左、看右,后面看不到,每一面是一千二百分作四,一面是三百,但是三百,看左右不能看完全,只能看到三分之二。这样说起来,眼的功德只有八百。耳朵的功德一千二,为什么?耳朵四面八方都能听,所以耳的功德是完全的,一千二百功德。这是诸位读《楞严经》就晓得。

  问:林同学问的,净业行人既修三轮体空,何以所作功德还须由心发出「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的回向文?

  答:实在这个问题我们这个讲座上一堂都说到。凡是任何一法,有事、有理,如果我们只偏在理上而不顾事,实在讲理也没有办法建立,也没有办法存在。理事是一,以事显理,以理明了这个事实,明了事实真相。所以修行,理事两方面要兼顾,如果不能兼顾、不能圆融,宁可以事修,不能著在空理上。这就是佛门里常说,「宁可执有如须弥山」,有是事;「不可执空如芥子」,芥子,芥菜子很小。为什么?著到空理的时候,我们一无所成,落空了。执著有,我念这一句阿弥陀佛,我还可以带业往生,执著有,念佛求生净土在四土里面凡圣同居土;执著空,不能往生,连这个都落空了。所以说事理不能圆融的时候,宁愿执著有,执著事修;能够圆融,那太好了,决定不能执著空。实在讲三轮体空那是唱高调,我们空不了。不相信,骂你几句你马上生气了,你空不了!这是一定的道理的。

  问:这林同学问,我们初学佛者应该阅读那些初浅的经典,以作为研读净土五经的基础?

  答:实在讲功力就是直接去读净土五经,我前面跟大家说了,不懂没有关系,你念,古人讲「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读经,实际上就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所以它跟世间修学不相同,不必求解,一直去念去,这个非常重要。但是其余经论也可以看看,譬如一天抽个一个小时、半个小时去看,它能够帮助你理解。初学的书我们这个地方有几种,最理想的是《四十二章经》的注解。《四十二章经》是佛经传到我们中国第一次翻译的经典,里面佛教大乘、小乘各宗的教义统统都有,可以说是一部佛学概论,佛经里面的佛学概论。尤其难得季圣一居士的注解,注得非常详细。古人也有注解,注得深,像蕅益大师注解注得好,但是简单,有相当的深度,我们初学比较上困难。灌顶法师有注解,就是我们这个《圆通章疏钞》这一位法师,他的《四十二章经》注解也叫疏钞,《四十二章经疏钞》。那个注解分量非常之丰富,注得也很详细,但是注得有深度,我们初学还是有困难,他是注得真详细。要依照灌顶法师《四十二章经疏钞》,那个经讲一遍我看至少要两年,他注得太详细了。最理想的注解,最好的注解,我觉得是季圣一的注子,季圣一是民国初年人,亲近印光大师的。

  其余的,《了凡四训》很重要,因为学佛第一个就是要相信因果,学佛的人不相信因果会一事无成。因此《了凡四训》、《安士全书》、《感应篇汇编》,我们另外还有一个《感应篇》新的注解,这也非常之好,这些书我们这儿都有。如果对於佛学名相想多知道一点,那是江味农居士《金刚经讲义》很好,他那个讲义就好像佛学大字典一样,里面对於许多的名词术语解释得很详细。所以那一部东西我们要是看了之后,等於念了一部佛学大字典,对以后研究经教这些名相术语可以很容易的理解。周止庵居士的《心经诠注》也很好,也是像佛学大字典的性质,我们把它拿来当作佛学常识来看是很理想的。这是给大家介绍几种初学入门的典籍。

  问:这位同学问的是,佛像可否观想观音菩萨,但持阿弥陀佛的名号?

  答:可以,可以这样做法。你观想观世音菩萨,持观世音菩萨圣号也可以,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行,念大势至菩萨也行。总而言之,西方三圣念任何一位佛菩萨名号都可以,可是一定要求生西方净土,这个很重要,因为念三圣感应都在西方极乐世界。有很多人念观音菩萨,只求现前消灾免难,求现前的福德,而不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很可惜。

  问:信愿行三资粮,是否因爱取有而建立?

  答:不是的,不是因为爱取有而建立的,这是完全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建立的。我们不信,你就决定不能发愿,你不能发愿,你就不会认真持名念佛。所以,这个三资粮是专为求生西方净土告诉你这三个基本条件,必须要具备的。

  问:娑婆恶世可否因吾人的努力而成为人间净土?

  答:可以的,如果佛法能够普遍推行,确实可以成为人间净土。所以清朝,清朝时代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伟大了不起的一个朝代,你看看中国历史的版图,清朝版图最大。元朝虽然最大,元朝分作四个汗国,它的版图合起来好像是联合国一样的,这个最大,其实它分四个汗国,元朝皇帝等於是中央政府一样。但是清朝是统一的,并没有分几个汗国,没有分。它的版图,你要看看我们现在中国的版图,大概只剩下满清最盛时候版图的四分之一。咱们后面那里有个地图,你去看看就晓得了。清朝建国的时候就提倡读经,读什么经?读《无量寿经》,宫廷里面万圣殿请法师带著大家念经,皇帝也参加,文武百官都念《无量寿经》。所以都知道因果,大家都能够安分守己,天下太平。这是他真是聪明绝顶,使我们天下人心都服,如果皇帝说只念我的诏书,老百姓未必服。

  清朝皇帝聪明,不念他的诏书,念佛经,大家统统依佛法来存心、来待人接物、来处世,人人甘心情愿,没有话说。很可惜这么好的一个制度被慈禧太后废掉了,我想如果慈禧太后要不废弃读经,清朝不会亡国。我想大概慈禧太后为什么把这个经废止?她自己所作所为,看到经上天天骂她,她不高兴了,所以不念了。因为她所作所为违背了佛的教训,如果真的都遵守佛的教诲,清朝不会亡国。清朝一直到末年,清朝没有昏君,这是我们任何一个朝代比不上的。清朝亡亡在慈禧太后胡作妄为,亡在她的手上。梅光羲居士《无量寿经》序文里头,你看看就晓得,他就提到这个事情,清朝宫廷里面读经。

  问:这位同学问的是,朝山有没有功德,於何时间最恰当?

  答:从前人朝山是参学,就是参访善知识。这个山、这个寺院里面真正有有修有证的大德,我们到他那里去请教,朝山是这个意思。现在朝山,就是对那个寺庙去磕头,走三步拜一拜,我想这在你家里供一个佛像,你念三声佛号拜一拜,我看功德比那个还要大,这是真的。所以诸位要晓得,朝山是参拜善知识,是以虔诚的心到那里去求教。你看莲池大师当年他的成就,他是得力於遍融法师的指教。他去朝山,知道这个大善知识,他三步一拜,拜到老法师的面前。老法师给他开示什么?就告诉他,你不要被名闻利养害了,就说这么一句话。旁边大众听到了笑笑,笑他什么?这么远,拜这么多天,三步一拜拜来,老和尚没有什么妙的开示,说这么一句家常话,大家听得听多了,听耳熟了。可是莲池大师这番诚心,就是这一句话得的利益,他说他一生的成就得力於这个老和尚一句开示。别人听了那么多,没有照做,没有把这个话当作真话,耳边风,所以不能成就。他是诚心诚意礼拜来请老和尚开导,指出一条明路,他这句话把他点醒了,所以他一生不沾名闻利养,他能成为一代祖师。所以参学是参这个,是请教修学上真实的利益。山有什么好看的?庙有什么好看的?那个没有什么好看的,主要是参访善知识。

  问:这位同席问的,为何摄解成行,行其觉解,解若不觉,则无漏之行终不能成?

  答:这个意义很深,这是修行的功夫、是境界。摄解成行,行是我们行持,简单的讲,我们思想、我们见解、我们的行为,思想、见解、行为一定要依经。你对於经论,经论是佛菩萨教诲,如果你要不能完全理解,你怎么可能把这些教诲变成我们自己的行为?像刚才讲的莲池大师,遍融法师教给他不要贪恋名闻利养,他立刻理解,他一生照做。他真的百分之百的做到了,名闻利养是完全舍得干干净净,这就是把解变成自己的行为。完全做到了,解就是行,行就是解,解在行中,行在解中,它变成一个了,这就叫行其觉解。如果解是解,行是行,无漏行你决定做不到。必须把解跟行融成一体,已经没有法子分了。你明白这个道理,你能够把《无量寿经》里面所有的教训统统做到,变成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见解、自己的行为,《无量寿经》没有了。《无量寿经》是什么?《无量寿经》就是自己的生活,自己的言行,自己的思想、行为,你才能够跟阿弥陀佛合成一个了,就不是两个了。谁是阿弥陀佛?自己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自己,一而二,二而一,不可分,这就成了无漏功德了。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第二十二集)1988/7台湾华藏图书馆大专讲座档名:05-01-22

  请掀开经本八十五面,倒数第二行最后两句看起:

  「云何治灭,亦开四门」,前面讲的四种业障发相,我们要如何来对治它?第一「治灭昏沉障」,这就是怎样对治昏沉。如果你不用方法去对治,精神没法子提得起来。这个地方所提的方法,我们可以参考,不见得有效,所以我们自己要找有效的方法。像这个地方他教我们,念佛加观想,「应教念化佛三十二相中,随取一相,或取白毫相,闭目而观,若心暗钝,悬想不成,当对一尊端严佛相,缘之入观,若不明了,即开眼观,复更闭目,如是想时,心眼开豁,即破此障,无复沉睡」。这个诸位可以试试看,我看不见得有效。通常有效的方法还是什么?因为这种情形,障重的人他坐在那个地方他会昏沉,让他经行,就是起来绕佛,或者是让他拜佛,这比较上有效。如果说是连站在那个地方他都昏沉,都要打瞌睡,那不如叫他去睡一觉,睡好了之后,养足了精神再来,这个不要勉强。因为站著他会打瞌睡,他的精神的确是不够用,你说他观想,观什么都不行,他都会打瞌睡。那是比较上严重一点的,真正严重叫他休息。还有另一种方法就是大声念佛也是有效,大声念佛能够把昏沉驱散。总而言之,方法不是一定的。此地灌顶法师给我们这个方法提供我们做参考,当然昏沉轻的人有效,重的人是可以用另外的方法。

  第二种就是「治灭妄念障」,这就是讲妄想。我们佛门里头术语叫掉举,掉举这是妄想,心里七上八下,妄念纷飞。这个障碍「应教念报佛所有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三昧解脱,一切种智,不可思议无量功德,普现色身,利益一切,神通变化,摧伏魔外,如是念佛善法功德,一切邪恶,心心数法自然销灭」。这也不是对治初学的,初学的人对於如来果地上的境界都不十分明了。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像这些,初学的人顶多只知道这些名相,境界无法体会。所以这个至少是宗门、教下都要有一点根基的人才能用的上,否则的话,就很难了。通常一般对於这种状况如何来对治?前面昏沉要动,这个地方是心动得太厉害了,所以要定,要把情绪稳定下来,妄念自然就少了,把这个情形稳定下来。最普通的对治方法,就是把整个精神贯注在佛号上,如果加上观想,可以的。观想的方法,像夏莲居编的《净修捷要》,三十二拜里面就是三十二种观法,随便哪一种都可以,不要观很多。你只取一种,心里面常常想著,的确妄念就不会起来了,把妄想转变成正念,这是个好方法。此地也是这个方法。不过我们不去观如来果地上十力、四无畏,不观这个,这个难观,我们观如来因地果上的种种功德,这个都非常之好。

  第三种是「治灭恶境障,应教念法佛,法佛者,即是平等法性,空寂无为,无有形相,既无形相,焉有境界逼迫,境界空故,即是治灭此障」。法师在此地说的这个方法固然是很合理,我们用也不太容易用得上,为什么?空观不太容易修。不过我们可以依循这个原则,《金刚经》上给我们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就是不管什么现相现前,你第一个不要害怕,不要怕它,不要理它。因为这个现相现前,它破坏你,它不让你念佛,我们根本不理这个现相,努力的念佛,你佛号念久了,这现相就没有了。这现相里面有很多种,前面举的是恐怖的现相,还有境界是诱惑的现相,这是魔境。我们自己要知道,要有方法来对治它,不被它威胁,也不被它诱惑。

  在不久之前,这个人还在,是个在家居士,他不是念佛的,他学禅打坐,这位居士是个男的。他曾经说了一个事实,他遇到一个魔障,这个魔是女的,赤身露体坐在他怀里。他在打坐,她坐在他怀里头,叫她走她也不走。结果他没有办法,他想起观想,他就想这个女孩子身上长疮、长脓、长很多好难看,面孔变得好难看。结果这样一想,果然她身上统统长出来,她赶快就跑掉。这是一个方法,这是用观想的方法。所以你只要能够不动心,把她驱逐出境。这些方法自己需要智慧,需要定力,就是第一个不受它威胁,第二个不受它的诱惑,你才能够不招魔障。像他这个方法他用得很恰当,把魔赶走,她以后再也不敢来了。恶境是一些魔障。

  第四种就是治所谓业障病,这个事情是最难的,比前面三种都难於对治。「应教念十佛,缘佛菩提威势力持本愿功德,不为世间事务牵缠,缘佛福德相好庄严意生身相,不为一切病苦所恼,念佛法身,犹如虚空,随其智力,应化一切,非如众生,烦恼阴身,八苦交煎,世事缠缚,如蚕作茧,无出头日,如是念时,此障即灭,故知存心念佛,广大功德,无有不成,深重业障,无有不灭也。」这桩事情我们可以用黄念祖老居士他们那个地方一些同修们念佛的方式,给我们做个榜样。他们共修里面有些同修有了病苦障碍来的时候,他们也不请医生,也不吃药,他们念《无量寿经》、念观世音菩萨名号。早晨念一部经,晚上念一部经,其余的时间观世音菩萨名号不断,求佛菩萨加持,一直念到病好。不过他们那是全家都是很虔诚的信徒,他们一家人有一个人生病了,他不是那个病人一个人念,他全家念,一直把病人念到病好。这个不可思议,他说非常有感应,可见得《无量寿经》、佛号功德不可思议。这跟这个意思也很接近。

  或者是《净修捷要》,像三十二拜的话,如果你是早晨修一次,上午修一次,中午修一次,下午修一次,晚上修一次,一天能够修五次,那也是非常有效的,对治业障病是有用处的。因为它里面有观想、有称名、有礼拜、有回向、有发愿,这是门门具足,一定有效果的。

  底下这个问答意思也很好,也许是我们的疑问,我们把它念一念。「念佛佛现,亦有魔否」,会不会魔变成佛?「念佛所发善根,亦有魔作否耶」,念佛,像前面发的善根,有没有魔在那里变现?「答,佛有神通力,威德力,本愿力,大光明中,必无魔事」,这是我们自己要能够相信的。「或有宿障深厚」,你过去世有罪业,「及不善用心」,你没有依照经典里面的理论、方法、境界去修学,那你就是不善用心。你自己以为怎么样修学是对的,这可能就会遇到魔障,魔障你要认识它。

  「经论开二」,这教给我们认识魔障的,「所现相好,不与经合者,是为魔事」。这个要记住,你在念佛的时候,或者是你在止静的时候,你见到境界了,但是这个境界经上没有的,这个境界就不是真的。如果你见到这个境界跟经上讲的是一样的,这就是真的。所以三经一论要熟,要念得很熟,这是在境界出现的时候可以印证。最近,不止一个,有好几个,都是胡造谣言,说他从西方极乐世界回来了,来弘扬净土宗,所讲的境界与经典不相合,这决定是魔事,这不是佛事。现在有很多人好奇骛怪,对经典没有深刻的研究,一听说某人有神通,某人从西方极乐世界回来,这真是活菩萨来了,他讲的话比经还有效,拼命宣传、拼命在印送,这害人不浅,破坏人的善根,这是魔事。第二,「不与本所修行合者,是为魔事」,与我们修行所依据的理论、方法不一样,这是魔事。

  「至於善根,发相,是魔作,非魔作」,也有两种。由此可知,前面所讲的,我们修行必须要以经典理论、方法、境界做依据,一定要相应、要相合。是不是魔境?现相上也有两种,「约心境久速,谓此见佛闻法等事,若是善根发者,则报因境相,暂现便谢」。这是真的,偶尔现的这个相,并不是常常有,常常有的决定是魔事。一两年、两三年中偶尔见一次,这是好相;如果这个现相常常会出现,那就坏了,那决定是魔事,决定不是好相。为什么?佛菩萨现的瑞相,他的用意是给我们做证明的,证明,有一次、两次就够了。远公大师当年在世,一生当中只见到三次,并不多;一年见一次都太多了,那个都靠不住。这是没有信心的时候,到信心快增长的时候,给你现一次,你信心增长,既然有了信心,就不可能再出现了。

  所以也有一些同修来跟我讲,他说他在过去刚学佛没多久的时候常常有瑞相,现在这十几年统统都没有了,他说是不是退心了,是不是我退转了?不是的,这个决定不是退转。如果你这十几年当中还常常都有,我说你已经著魔了。我们学佛,我们的目的是求一心不乱,一心不乱的目的是求往生净土,我们念佛不是求见相,这一点诸位要晓得的。「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是讲感应道交,是讲必定有的。有,只有一次、两次,不是说天天有的、月月有的,没有这个事情,这是诸位一定要知道的;常常见这是著魔,这是魔在那里扰乱。纵然见一次、两次,不常见,我们要用什么心态?不要理会它,就是佛来现相也不要理会。我再说个老实话,佛为什么不常常现相给你看?常常现相给你看,你就得不到一心,把你念佛的功夫破坏了。

  为什么?一天见不到佛的时候,你心里马上怀疑,大概我功夫退转了,杂念什么都来了,你不可能得一心。所以佛菩萨大慈大悲,决定不会扰乱你。偶尔现一次是给你做证明,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你的功夫没有白费,给你做一次证明,绝对不会扰乱你。常常现相就扰乱你了,第一个是你的心不清净,第二个你可能产生贡高我慢,自以为了不起,轻慢别人,这烦恼都生了,贪瞋痴慢增长。佛菩萨大慈大悲,决定不会帮助你增长贪瞋痴慢的。所以非必要现前他是绝不会现相的。底下讲的「相续不断,若是魔所作者,则报因境相,久久不灭」,会见到很久,「或谢去更来扰乱,习因善心,暂发还灭,或倏尔变成恶念」。这都是魔境,会有恶念产生,这个恶念就是刚才讲的贡高我慢。

  第二「约烦恼轻重」,这也是勘验我们自己的宿根,「谓见善相发时,能令心识动乱,烦恼增重,众多妨碍,不利定心,悉属魔作」。这个境界现前的时候会破坏我们的清净心,这是魔;如果是佛现相,决定不会破坏我们清净心,他会教我们清净心增长,对我们信愿行三资粮决定增长,这就是好境界。「若见善相现已,虽未证禅定,而身心明净,善念开发,烦恼轻微,或三昧开通,身心快乐,内外安隐,气色光润,烦恼寂寂,功德巍巍,此为善发相也。」这都是教给我们如何来辨别。从这个标准来辨别,实在讲不太难,我们自己细心体会,究竟这个现相,见到的相是真的瑞相还是假的瑞相,不难辨别。

  底下是讲「若邪正未了」,了是明了,究竟是邪、是正我们自己不明了,「应当用二法以对治之,一者止法」。这对於邪正还不能辨别的时候,的确是好方法,第一个是用止,止是定。「谓深入三昧,一心念佛,於所现相悉知虚诳,但平心住定,不取不舍,如是息心,寂然不起分别时,若是圣境,则定力逾深,善相如法,若是魔境,现相不久自坏,纵发亦不如法。」这个方法确实好,就是佛境现前也好,魔境现前也好,我们也不能辨别他究竟是魔还是佛,我们不理会就好了,根本就不要理会。我们自己还是把握住一句佛号念到底,决定不受外境干扰,这就好了。如果是佛的现相,我们连佛也不能动我们的心,我们的心更清净,定力增长;如果是魔,魔我们不理他,他自然就走了。魔跟你接近是你找他,他才会有办法障碍你;他现的相你不理会他,他对你一点办法都没有。

  他所现的相,他引起你贪瞋痴慢,譬如说诱惑的相,你一起欢喜心,好,你上他当了,魔得其便,他就来扰乱你了;他现的恶相,你起了瞋恨心,他有办法了。为什么?你的贪爱、瞋恨都把你一心破坏掉了,他是来破坏你一心不乱的。所以你见到这个相如如不动,根本不理他,他一点办法都没有,他自然就消灭了。这是用止的方法。止就是根本不理他,就是不能辨别邪正,根本不理。所以见到佛相不要欢喜的不得了,佛来了我看到了,又是礼拜、又是磕头、又是大叫大嚷的,坏了。再给诸位说一句话,你自己功夫程度不到相当境界的时候,佛不会现相给你看的,为什么?你受不了。一见到佛相你欢喜心了、傲慢心了,我见到佛了,你们不行,你们念佛没有功夫,我功夫到家了,我见到佛了,这就是不够程度。真正够程度是见如不见,见到佛的时候一句话都不说,会不会告诉任何人?不会的,自己清清楚楚,绝对不会去告诉别人。见到相,到处这个人也说,那个人也说,准著魔了。你不够程度佛不现相,你真正够了程度,佛现一次给你看看,给你做个证明。

  第二种方法用观,「谓观真空法界,念虚空法佛,推检现相,不见生处,相空寂故,心念亦寂,知魔界如,即佛界如,离真如外,无一法相,如是观念,佛法自当现前,魔境自然消灭,然念佛遇魔,亦万中一也,良由修净业人,具三种力,一者念力,二者本有佛性力,三者佛摄取力,云何邪魔,得便扰害,故称扬诸佛功德经云」,这就是玄奘大师所翻译的《阿弥陀经》,「若有得闻弥陀名者,阿弥陀佛,住其人前,魔不能坏彼正觉心,是故但当一心念佛,莫疑虑也」。这就是一个真正念佛人很不容易遇到魔事的,这是遇到魔事现前那是万中之一,万分之一,不可能的。凡是有遇到魔境,换句话说,纵然你念佛,你念佛的心不清净,你才会有这种事情。如果你是真诚心念佛,清净心念佛,决定没有魔事,这个诸位要知道、要明了。

  如果说我们念佛是做样子的,装出一个念佛修行的样子,目的是求人家恭敬,求人家供养,好,这个魔得其便了,那很容易著魔。为什么?你心邪,心不正,心术不正容易招惹魔来;你心正,正大光明,魔看到你,边都不敢沾,他怎么会来?他不会来的,不敢来。这里讲的念佛人有三种力量,一个是念力,念力就是至诚心,真诚,这是魔都尊重,不敢来扰乱的。一个人心地正大光明,妖魔鬼怪他不敢接近,念佛人的心地真诚,正大光明,所以魔不敢。第二本有佛性力,这就是自己本来具有的善根,由於自己念力与自己本有的善根力相应,这个力量就大了。第三阿弥陀佛神力加持,就是佛摄取力。这个法门是二力法门,冥冥当中是阿弥陀佛神力加持,十方诸佛的护念,所以魔怎么能够扰乱?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底下一段说「而云必定下」,这「必定见佛」,这是在八十九面倒数第五行,「而云必定下,释疑难也」,这是给我们解释疑难。「妨曰,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云何有佛现在前耶」,这是《金刚经》的意思,《金刚经》上解释「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又说「如来者,诸法如义」,这都是《金刚经》上所讲的。那怎么佛会现前?起了这个疑问了。「故此通云」,这个通就是解释你有疑难,把这个疑难排除,你就通达没有障碍了。所以「有二意故,佛必定见」。这个法门不是般若法门,修禅观的是要离一切相,所谓是「佛来斩佛,魔来斩魔」,它是一法不立的,它是离一切相的,本来无一物,我们净土宗不是如此的。所以佛法大别是两宗,空宗跟有宗,它是从空门下手的,我们是从有门下手的,这个不一样。

  「一约他佛,谓法身真佛,本无生灭,从真起应,不妨来去」,所以我们见到的佛是应身佛,应化佛。「是故心净佛现」,一定是在心清净的时候佛才现前,心不清净见佛那是魔变现的,这个要知道。「其犹水澄月来,水浊月亡」,水很清,月亮照在水里面,水里头现了一个月亮,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自然现前;水要混浊,月亮就不现,这是自然的。所以当我们心地清净的时候,我们念佛人与佛菩萨感应道交,会现前。这是讲必定现前的意思,这是就佛那边说的。第二是「约自佛,谓本觉心佛,本无来去,依觉不觉,不妨出没,是故心迷佛隐,心悟佛显,其犹镜尘光暗,镜洁光明也」。这是第二个意思,说明佛现前。第一个说明是佛来应,第二个说明我们的心能感,感应道交,我们心有感,佛一定有应。当我们有急难求佛,佛真的就来了,佛不会不来的。

  底下还有一段我们念下去好了,不长。「此中下,亦释疑也,妨曰,上二喻中」,前面两种比喻,「俱含如来念众生意,云何合内,无佛念耶,故此通云,众生无有信愿,故此再三劝勉,佛念众生,乃佛自愿,何待言也」。这一段是解释《疏》里面末后的一句话,在注解七十五页第三行最后一句,「此中不合佛念众生者,重在众生念佛故」,解释这句话。所以说什么地方解释哪个地方,我们要把它搞清楚。因为这一次我们并没有完全把这个文念下来,只选重点来跟诸位研究讨论,整个文念下来你就清楚了,就很明白。其目的是劝勉我们,对净土法门信愿行这三种心不具足的,勉励我们一定要建立信心,所以再三劝勉。佛念众生是佛的本愿,那就不必说了,一切所谈的都是从众生念佛这一边来劝勉,不必去谈佛那一边。佛是本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这是他的本愿,所以这一切比喻都不必去合佛那一边来说,全合众生这一边来讲,特别强调这点意思。底下这段经文,这是讲果证。

  【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这是一个念佛人他所得到的真实的利益。前面讲修行,你能依照这个方法修行,一定得到好处。因为菩萨是在楞严会上说的,楞严会上是讲的楞严大定。所以他这个地方没有讲「往生佛国,圆证三不退」,没有说这个话,而是说『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与《楞严经》上首楞严大定相应。所以大家要懂得这个意思。「去佛不远」就是快要成佛了。「自得心开」就是禅家所讲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是楞严会上修行的目标。大势至菩萨用什么方法?用念佛的方法,念佛可以明心见性,念佛可以成佛,去佛不远就是成佛。谁去佛不远?等觉菩萨去佛不远,意思在这里。

  我们看注解里头的解释。「初一句,蹑前修因说也」,就是「去佛不远」,「次二句」就是「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正明证果相也,不远者,现前见中,事念见他佛,则先色身相佛,后法身真佛」。这都是讲往生。一个念佛人在现前,前面讲了,定中见佛、梦中见佛,这是见的色相佛;临命终的时候佛来接引你,这也是见的色相佛;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花开见佛,见的是法身真佛。见法身真佛一定到西方极乐世界,花开见佛,那是见的真佛,花没有开,你见的是色身佛。「理念见自佛,则先分证觉佛,后究竟觉佛。」实在讲这是一个意思,分证觉佛就是前面讲的色相佛,究竟觉佛那就是法身佛、报身佛,分证觉佛是应身佛、化身佛。「当来见中」,这讲去佛不远,「当来见中,事念见他佛,则先化身佛,后报身佛,理念见自佛,则先本觉佛,后妙觉佛,故云,去佛不远」。所以念佛,不管事念或者是理念,看你念佛功夫的程度,念到功夫成片、念到事一心不乱,都是见的分证佛,都是见的应化佛;念到理一心不乱,你所见的是报身佛,是法身佛,是究竟妙觉佛,这个都是说去佛不远。

  「不假方便者」,假是借,用不著借别的方法来帮助我们,「约事,则念佛法门即胜异方便」,胜是殊胜,异是特别,八万四千法门里头没有的,它特殊的。「何假余方便门,以助显我本性也」,不需要借重别的方法来帮助,不需要!话虽然这么说,古大德也提倡,说「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这个意思就是说,念佛人最好加一点禅,那就更了不起了。老虎已经很凶猛,老虎再长了角还得了,这永明大师说的。你听了这个之后,还是要加一点方便法,加一点禅,加一点密,那不就更好了吗?那你就错了。永明延寿大师说这个话是不得已,是苦口婆心而说的,对什么人说的?对参禅的人说的。

  他本身是禅宗里面大彻大悟回过头来专修净土,这是现身说法,永明延寿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的,他是现身说法。看到那些学禅的人不能成功,所以他先学禅,禅里头示现大彻大悟,回过头来修净土,就告诉你,净土比禅还要好,要不然我为什么念佛修净土!这意思非常明显。但是学禅的人贡高我慢,轻视教下,更瞧不起净土,所以才不得已,说你学禅再加一点净土,那你就更了不起。其实这个意思,知道你禅不能成功,你要再肯修净土,净土也许还能成就,是这么个意思。如果你专修净土,他绝对不给你讲这个话。所以我们不要听错,要晓得他这个话对谁说的,千万不要搞错,他说这个话别有用意。所以经上讲「不假方便」,你看禅还要借方便,还要加一点净土,修净的人不必要加禅。修密的人实在讲要修净土,修净土的人不必学密,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这个法门纯,稳当可靠。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第二十三集)1988/7台湾华藏图书馆大专讲座档名:05-01-23

  阿弥陀佛在我们中国应化,历史上记载得很清楚的有三个人,永明延寿大师是一个,善导大师是一个,国清寺的丰干和尚是一个,就是寒山、拾得、丰干,这是历史上记载得很清楚的。没有暴露身分,不知道的,我想可能还有很多,身分并没有暴露,我们不晓得是谁。永明大师的事迹,在《弥陀经要解亲闻记》里面,宝静法师写得很清楚,这段公案他记载得很清楚。《要解》的注解有两种,一个是圆瑛法师的,这在台湾流通得很广,《弥陀经要解讲义》。另外一个本子就是宝静法师的,天台宗的,在台湾也有流通,香港印得多,台湾我不晓得有没有翻印这个本子,香港印过好几版。就是《弥陀经要解亲闻记》,是宝静法师当年讲《弥陀经要解》的讲义。这两种注解都好,都值得看,如果研究《弥陀经要解》的,这两种注解都很好。圆瑛法师跟宝静法师可以说在近代法师当中都是很有成就的,宝静是谛闲法师的法子,谛闲法师的继承人,也是天台宗很有成就的一位法师。

  根据记载里面说,怎么晓得他是阿弥陀佛再来的?永明延寿大师的事迹就很特殊,他年轻的时候是在政府机关里面服务,他的工作就是收税的,是在一个税务机关,大概做出纳的,管国家财税金钱,他管出纳。因此他手上过的钱就很方便,但是那是国库的钱。他常常就把这个钱拿去放生,把国库的钱监守自盗,他就拿去放生。以后钱愈花愈多,亏空就亏得数字很大,就被发现、被查出来了,查出来定罪是杀头、死刑,判了死刑。一调查这钱拿去干什么?他拿去放生去了,不是他乱花。所以就报到皇帝那里去了。皇帝一看,这个人很奇怪,拿钱放生去了,所以说死刑还是要判,看看他怕不怕死。在斩首的时候,就是行刑的时候,皇帝就暗中交代监斩官,看他临刑的时候有没有恐惧的颜色。如果他要怕,就杀掉算了,如果他面不改色,不怕,就不要杀他,把他交回来,来见我。监斩官把他送到刑场去的时候,他一点恐惧都没有,监斩官就问他,你怕不怕?不怕!他问你为什么不怕?他说我以一条命换千千万万的命,很值得,他说我不怕。於是乎监斩官马上就向皇帝报告,皇帝就赦免他的死刑,把他召回去。召回去问他想做什么?他说他想出家。皇帝就答应他,他说好,你出家我就做你的护法。国王护法,所以他成了国师。这是出家的因缘很特殊,这弥陀化身来的,感动得国王护法。

  有一次就是国王想修福,修福就办了一个叫无遮大会。什么叫无遮大会?就是请出家人供斋,打斋,请出家人吃饭。无遮就是无条件的,只要是出家人,一律平等的都礼请,这叫无遮大会。像现在我们台湾好像是什么节日的时候,也有些地方供千僧斋,就是这个意思,打斋供众。当然这天国王做斋主,供斋请出家人来应供,当然是人很多,热闹非凡。座席里面当然也是有上座,这一定道理,虽然说平等,的确是平等,但是习惯上总是德高望重的长老推他来坐首席,这是一定道理的。就有几个长老大家都互相在谦让,彼此推让都不肯坐首席。这时候又来了一个和尚,穿得破破烂烂的,打了个赤脚,也没穿鞋子,看到大家推推让让,他就老实不客气跑到那个上位就坐下去了。国王看到心里很不痛快,但是佛门是平等的,也不能、不好说话。好了,这样大家就坐定了。

  斋罢之后,国王就召见永明大师,向他请教,「我今天供僧,有没有圣贤人来应供」,有圣贤人来应供,他的福报就大了。永明大师说有。他说谁?定光古佛今天来应供。这个国王欢喜了,定光古佛是谁?他说就是坐在上位的那个,那个耳朵很大,大家不知道他是什么法师,就叫他做大耳朵和尚,他说就是那大耳朵和尚。国王这才晓得,刚才对他很轻慢,没有礼,坐在上位心里还不痛快,不晓得是定光古佛。於是乎就派人沿途打听,路上当然有人看到,他从哪里走了,就跟踪,派人去跟踪。结果他住在一个山上,一个山洞里面。那么找到了。找到,大家都晓得他是定光古佛,所以对他恭敬、礼拜、称赞。这定光佛说了一句话,这大耳和尚说,「弥陀饶舌」,把他的身分暴露了。说完「弥陀饶舌」,他就坐化、就圆寂了,身分一露,人马上就走了。

  晓得身分,定光古佛已经圆寂了,这也无可奈何。听到他说这四个字,「弥陀饶舌」,那永明延寿是阿弥陀佛来的,不要紧,定光古佛去了,还有阿弥陀佛在世。回头再去报告国王,说永明延寿是阿弥陀佛再来的。国王欢喜,赶紧去拜阿弥陀佛。这对面有个人迎面来报信,跟国王几乎碰了一跤,匆匆忙忙来,国王问他什么事情?他来报告永明延寿大师圆寂了。两个人身分一暴露都走了。才晓得永明延寿是阿弥陀佛再来的。在我们中国古代的例子确实如此,身分不暴露,他在世间,身分一被人晓得,立刻就走了,这是真的,这个不是假的。如果身分暴露了还住在世间,这是假的,这不是真的,这骗人的。

  现在我们在外国,常常有人说他是文殊菩萨再来的,他是什么佛再来,说了又不走,所以我觉得这个靠不住。他如果一说了马上就走,那是真的,那我也得要去拜一拜他。他说了不走,我根本理都不要去理他,那是假的,没有这个道理。像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贤,丰干是阿弥陀佛,他们身分一露也走了,也找不到了。丰干失纵了,没下落了,找不到了。寒山、拾得是走到一个山上,这个山分开了,他们两个走到山里面去,山合起来,没有了。所以,佛菩萨应化在世间,的确像弥勒菩萨所讲的「时时示世人」,示现在世间,「世人不相识」,世间人不认识。佛菩萨常常在世间,世间人愚痴,不认识,到他要说出他的身分他就走了,你找也找不到他了。我们再看底下一段,九十二面第三行,这是用比喻来说明,「喻明」:

  【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这个注解说「初二句,举喻」,举比喻。比什么?比在法上说,「身近佛身,心开佛心,合喻中,人沾染香,身亦有香」,这是解释前面两句。《钞》里面就说得详细一些了,「法上下」,法上就是前面「法上身近佛身」,解释这一段。「若直约法言」,要是直截了当就法上来说,「谓念佛名香,近佛身香,开佛心香」,都用香来做比喻。念佛的人这就香,与佛接近了就身香,心里面觉悟了那就是心香。下面说「鬻香长者所云」,这是善财童子参青莲花长者,鬻香长者是青莲花长者,他代表初回向。这个地位相当之高了,十回向里面第一初回向,鬻香长者代表的,他说「发心念佛香是也」。「喻中下」,这就是解释人沾染香,身亦有香,「起信云」,就是《大乘起信论》里面说,「如世间衣服,实无於香」。我们现代人方便,发明的有香水,衣服喷一点香水,马上就香了。古时候没有香水,那个香的衣服用什么法子?用薰,薰香。好香把它燃起来,衣服拿来薰,但是那个时间要长,差不多薰两、三天,薰了两、三天这个衣服穿起来就飘香了,衣服上有香味。古时候没有香水,用薰香的方法,现在不要那么麻烦,现在香水一喷就行了。所以,香是人人欢喜的。

  「若人以香而熏习故,则有香气」,这是比喻在薰香,比喻念佛就像香一样,薰我们的自性,把念佛比喻作香。「无明染法,实无净业」,把无明就比作我们的衣服,确确实实它没有香,无明是染,的的确确它不净。可是念佛就好像香,长时间把它薰习,它自然就有香气。「但以真如而熏习故,则有净用」,可见得念佛与真如相应,长时间的念佛,一心执持名号就好比薰香一样,它起净的作用。底下说「无明染者,本觉心佛,藏在无明壳也」,这个可以念壳,也可以念「却」,就是蛋壳。无明好像是蛋壳,真如本性藏在里面,必须把蛋壳打破,我们真如本性就显现了。这统统是用比喻来说。

  「彼论明在缠如来藏心」,这个「论明」,《论》里头说明白了。我们众生的心是在缠如来藏心,如来藏心就是真如本性,就是我们自己的自性,也就是叫佛性。为什么不能现前、不能起作用?是被无明盖覆住,所以不起作用。「彼论」就是讲的《起信论》,《起信论》上这样说法的。「今经」,就是本经,「喻出缠如来藏心」,把无明打破,如来藏超出了,出缠的如来藏心。「故云心开」,开悟了!离开了无明,本性是觉的,本觉,这个开悟就是讲本觉。「谓心开成佛」,禅家所说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见性就是见真如本性,也就是此地讲的出缠如来藏心,这个叫成佛。

  所以,佛法跟中国儒家教学都是著重在开悟,希望你自己本有的真实智慧往外面透,这个起作用,这是真正智慧。可是你的无明烦恼太重了,你的智慧就不能现前;要想智慧现前,一定要烦恼轻、智慧长,烦恼重的人不行。所以修行修什么?去烦恼障而已。智慧要不要修?不要修,本有的。古人用明镜做个比喻,镜子有光,但是镜子现在上面落了灰尘,照东西照不见。我们现在只要把灰尘擦掉,它的光自然现前了。般若智慧就好像镜子的光,无明烦恼像尘土,只要你把尘土去掉,你自性的光明就往外面透,你去一分尘垢透一分光明,去两分尘垢透两分光明。所以修行就是断烦恼,没有别的,烦恼断了,智慧德能统统现前。如果说我们学佛,我们不断烦恼,这个佛学得再好,是世间学问,不是佛法。为什么?烦恼习气没除,你自性的智慧德能不显,你所学的是世间法,我们常讲佛学,不是学佛。佛学跟学佛是两桩事情,完全不相同的两桩事情,绝对不能把佛学看作学佛。学佛是要断烦恼,明心见性的;佛学把佛教经典当一种学术来研究,烦恼习气根本就不能断除,所以结果完全不相同。因此,总是要以断烦恼、开悟为目标。

  我们念佛也是如此,念佛人这一句佛号把烦恼伏住了,这叫功夫成片;这一句佛号能把烦恼念断,这叫事一心不乱;这一句佛号念到心开意解,念到开悟,这叫理一心不乱。你看都是不能越过断烦恼、开智慧这个原则,不管哪一宗、哪个法门都不离开这个原则,一定要断烦恼,一定要开智慧,这讲心开成佛。「以近佛故」,近佛的意思前面讲过了。「如身净成香,以涂香故」,这是一句。佛经里面香有很多种类,有烧香,像我们现在供佛这个香是烧香,必须点燃它才有香气;有涂香,涂香是涂在身上的,像香粉一类的,香末一类的,这可以涂身的,这一类就属於涂香。所以,佛法把香分作许多种。

  「若依相宗立量」,相宗是法相唯识宗,相宗的说法,「应云,念佛是有法,佛心开,宗因云,去佛不远故,同喻如染香人」。相宗它是三断论法,有点像辨证法里面的正反合,也是一种逻辑推理的方法。这种方法拿现代的眼光来说,是属於纯粹的哲学,这是属於科学的方法论。这种方法用在佛学里面,中下阶段的佛法用得上,向上一著用不上了。所以因明、逻辑、辨证法,我们世间人对它很重视,佛法在初级、中级也很重视,高级的佛法不用它,高级的佛法超越了辨证、逻辑,这些方法统统用不上,这一点我们也要知道。否则的话,守住这个执著、界限,我们自己境界没有办法向上提升。禅宗里面向上一著,这些东西统统用不著了,超越了。所以相宗,在贤首、天台的判教,都把它判作大乘始教,这很有道理。到大乘终教、圆教、顿教用不著了,这个方法统统都没有用处。我们念佛法门,在教义上讲是终教、顿教、圆教,这就不是世间科学方法能够推理推得出来的。这一段是提供给我们做参考。

  「香人是有法,身有香光庄严,宗因云,染香故,同喻如念佛」,这个意思前面都给诸位说过了,是把香比喻作念佛,强调念佛薰习的重要性。孔老夫子在《论语》里面给我们说出两句话,「性相近,习相远」,《论语》里头说出来的,这两句话跟佛所说的可以说是非常的接近。性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大家都一样的,佛说是平等的,九法界众生跟诸佛如来真如本性是一不是二,完全平等,本性是一样。为什么人有善恶?善恶是习性,不是本性,习相远,习性差别就很大。习性是什么?习就是薰习,所以孟子讲性善,荀子讲性恶,那都是讲的习性,不是本性。「人之初,性本善」,那是习性,不是本性,本性没有善恶,习性才成了善恶。但是这个善恶它就会造善恶业,有业它就有善恶果报,所以就变成了六道轮回,六道轮回这么来的。由此可知,习性重要,现在佛就用这个原理,让我们念佛培养佛的习性。我们养善性,善的习性,生三善道,恶的习性将来就受三恶道;现在我们念佛念成习性,六道轮回里头没有这一道,六道轮回里头没有佛道。尤其你念的南无阿弥陀佛,所以必定与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相应。根据这么一个道理,教给我们培养气分重要,就像染香人心有香气。

  底下把名字说出来,这个名字是什么?就是这种修行的方法,每一个修行的方法它都有个名称,这个名称叫什么?叫『香光庄严』。「香光庄严」这是《楞严经》上「大势至圆通章」上说的,就是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又叫做香光庄严。名字相同的,并不是说我们念佛三昧之外,还有个香光庄严,不是的,是一桩事情。香光庄严这是从比喻上说,亲近如来染有香气,是这个意思。它底下有解释,这个解释在九十三面倒数第五行第二句,「出名者」,这把名字说出来了,这就是解释「如来法身香光庄严自心本觉如来」,这是解释这一句。「出三昧名」,就是念佛三昧它的别名。「亦法门名也」,念佛法门就叫做香光庄严。我们看古来有些大德,他那个念佛堂上挂了一个匾额,「香光庄严」,你只要一看到这四个字,你就晓得他是修念佛法门的。还有的他房间里挂三个字「香光室」,这一定是修念佛法门的。还有寺庙里面称「香光寺」,你晓得它一定修净土的,因为它招牌挂的是净土法门的。所以可以用这些名称。

  「如华严下,七十八云」,这七十八就是《华严经》第七十八卷,《华严经》一共有八十卷,七十八卷这个经上所说的。「如白旃檀,若以涂身,能除热恼,令得清凉」,这是很稀有的檀香,白色的檀香,非常的名贵,这个香能够避邪。如果把这个香磨成很细的香末,涂在身上能治病,中药里头可以当药用,能治病,能除热恼。人发高烧的时候,用这个东西可以能够治他,使他得到清凉。在此地是比喻,「菩提心香,能除贪恚痴等热恼,令其具足智慧清凉」,把白旃檀香比我们的菩提心香。菩提是觉,觉心,众生心迷,菩提心觉,菩萨心是觉而不迷。如果照蕅益大师的讲法,这个话讲得也是非常的真实,不但真实,我觉得比古人的讲法还要圆满、还要殊胜。诚心诚意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我觉得蕅益大师这种讲法比古德解释菩提心圆满,意思圆满、清楚。这个菩提心是人人能发,不像古德所讲的那个菩提心,我们一般人发不出来。

  你看《起信论》上讲的那个标准,我们一般人没有办法;蕅益大师讲的菩提心,我们人人可以发。有没有道理?真有道理,菩提心是大觉,真正觉悟,彻底觉悟。一个人要发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真正觉悟,彻底觉悟,圆满的觉悟。为什么?他永离六道生死轮回,往生西方圆证三不退,一生成佛。这不是大觉,不是彻底觉悟,不是圆满觉悟,那是什么?所以他的话说得没错,比《起信论》上说得圆满。所以印光大师佩服到了极处。蕅益大师身分没有暴露,咱们不知道,不晓得什么人再来的。我们推想当中,他要不是古佛再来,不是阿弥陀佛再来的,那也是观音、势至之流,不是普通人,普通人说不出来。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的,这是我们晓得的,他都那么样的赞叹,说「古佛来注解这个经,也不能超过其上」。这是出自大势至菩萨之口,那你就可以想像得到,蕅益大师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真了不起,他那个《要解》九天写成的,九天写成这样伟大的著作,真正了不起,没有话说。

  印光大师怎么晓得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的?现在《印光大师全集》里头有一部《印光大师永思集》,是纪念他的文章,那里头有一篇,那人的名字我忘掉了,是她说出来的。这个人好像是个初中的学生,是个女孩子,她不是学佛的,她说有一天晚上作了个梦,梦到观音菩萨。观音菩萨大家都晓得,不学佛的人也知道,「家家观世音」,哪个人不晓得白衣大士?都晓得。梦到观音菩萨穿著白衣服,跟那个画的像一样,就告诉她,说大势至菩萨在上海讲经,她是苏州人。她就很奇怪,就问那些念佛的人,你们佛教里头有没有什么一个大势至菩萨?很多人不知道。观音菩萨一些人都知道,名气很大,知名度很高,大势至菩萨知道的人就不多了。所以以后问问了好几个人,问到她有一个亲戚,是个念佛的,知道、晓得。她说大势至菩萨是西方三圣。然后她就告诉她说,她说大势至菩萨在上海讲经,你们晓不晓得?她说那是什么人?她曾经问过观音菩萨,她说那到底什么人?观音菩萨就告诉她「印光法师」,印光法师在那个时候也不很出名。所以她就晓得印光法师就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的。而且观世音菩萨告诉她,说他住世只有四年,四年以后他就走了,她跟他有缘,叫她赶快亲近他。

  她大概是打听了好几个月,三、四个月的时间才问到,才有人告诉她,普陀山有个印光法师。所以她就打听,一打听正好印光法师在上海,就是做「护国息灾法会」,就是那个七天在讲开示。於是她非常欢喜,一家人都到印光法师那个地方去看老和尚,把她作梦经过的情形告诉印光法师。印光法师狠狠的把她骂了一顿,说没有这回事情,决定不许说。所以她就不敢讲了。果然没错,过了四年印光大师圆寂了。圆寂之后,她把她这个因缘统统写出来,告诉大家,大家才晓得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的。这是观音菩萨告诉一个念初中的小女孩,告诉她这个消息才透出来。与她梦中所讲的一点都没错,四年,印光大师圆寂。

  所以佛菩萨在世间,真的世间人有苦难,佛菩萨常常应化在世间。我们只要诚心诚意去念佛,自自然然会感得佛菩萨「冥显加持」,冥是暗中加持你,显是明显,他以化身、以应身来加持你。化身是变化身,你见一次以后再见不到了。应身他是示现在世间,也住个几十年,像印光大师这算应身,这不是化身。像虚云老和尚朝五台山,见到的文吉,见了三次帮他忙,那是文殊菩萨化身。你苦难的时候他来了,你难关解除,他就不见了,来无踪,去无影,这是化身。像我上一次跟诸位讲的,周邦道夫人见到的地藏王菩萨,那也是化身,这变化身,他不是应身,应身跟我们人一样。

  底下又说,「又如天上黑旃檀香,若烧一铢,普熏千界,菩提心香,一念功德,普熏法界」,这是真的。所以清净心不可思议,发愿往生的这个心更不可思议,比清净心还要殊胜。一个人真正发愿求生西方,给诸位说,诸佛菩萨有他心通,都知道,晓得你发的是真心,他要特别护念你,特别保护你。为什么?你发的心是成佛之心,他必定帮助你快速的成佛,这是多么的可贵,这是诸佛的本愿。佛就希望你成佛,你现在真的发心要成佛了,佛怎么不欢喜?佛怎么可能不护念?没有这个道理的。你那个心是假的,那就没办法了;你要是真的,诸佛欢喜,诸佛护念,比你心清净还要殊胜。所以这种心一发,这一念功德普薰法界,没错!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欢喜、都护念,都来加持,这是其他任何一个法门里面没有的。为什么?修其他法门,你要成佛要经历三大阿僧只劫,无量阿僧只劫,时间遥远;不像这个法门,这个法门你一生成就,无比的殊胜,无比的奇特。

  所以如果说这个世间,台湾出现一个真正这种念佛的道场,这简直都不可思议,这个地方人福报太大了。没有福报,道场建不起来的;这是无比殊胜的大福报,这个道场才会出现,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福报要是不足,你想建立一个道场,必定因缘不足,它不会成就的。也就是「因地不真,果招迂曲」,这个地方念佛的人求生净土的心并不切,并不认真。如果真正心恳切,真正认真,有个五个人、十个人,这道场决定成就。如果因地不真,心不是真正恳切,真正想发愿在这个一生成佛,佛菩萨力量护持不到,那个道场建不起来。

  像在我那时候刚出家没好久,差不多三十年前,新竹青草湖无上法师很发心,他在他的庙旁边建了一个念佛堂,建得很庄严。他那时候发心,只要人肯去念佛,每个月除了生活上供养,还给一百块钱零用钱。那时候一百块钱很大了。没人去,缘不足,没人去,他老人家一个人发这个心,好,没搞成功。就是在那个时候福德因缘不够,看看现在怎么样,有没有福报?有福报,好事情,没有福报,各人修各人的,这是唯一的一条道路。有福报共修,是这一个地方之福,国家之福,民族之福,也是世界一切众生的福报;如果真的没有这个福报,那也不必勉强,各人修各人的。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第二十四集)1988/7台湾华藏图书馆大专讲座档名:05-01-24

  现在请看经文,第九十三面倒数第二行末后这一句看起。

  「又转轮王有沉香宝,名曰象藏,若烧此香,王四种兵,悉腾虚空。」转轮圣王福报很大,现在在这个世间没有,如果有这么大福报的国王出现在世间,众生都享国王的福报,天下太平,安和乐利。乱世,这个世间没有转轮圣王。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大福德的国王出现在世间,这个世间有一种沉香宝,这个香一燃,国王所统辖的军队都可以腾起空中,这种香实在讲也很特殊。我们现在虽然没有转轮王出世,在古时候,空中飞行的那只是一个想像,没成为事实。现在变成事实,现在不但空军在天上飞,海军也有飞机,甚至於陆军也有直升机,都飞到空中去了,这是与转轮圣王军队有相似之处。这些地方都是比喻,用这来做比喻。

  底下这个话就重要了。「菩提心香,若一发时,即令一切善根,永出三界」,这个四句重要。菩提心正像前面所讲的,就是发真正恳切的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心一发则一切善根都具足,因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无比的善根、无比的福德。我们今天修福,修第一等的福德,有力量帮助别人,没有力量自己修,都能够成就。如果有力量不能帮助别人修,这是不如法的,在净土修学是有欠缺的。因为三种净业里面末后一句「劝进行者」,劝进行者就是尽心尽力的帮助别人,劝别人修行。我们没有力量,我们有这个心,功德也是圆满的;有力量而不肯去做,功德不圆满。所以圆满功德怎么讲?尽心尽力就圆满了。

  「又如波利质多罗树,其皮香气,一切华香,皆不能及。」这个树古时候印度有,我们通常称为多罗树,它梵文的音译是波利质多罗树,树皮有香气,而且这个香气非常微妙,一切香都比不上它。因此佛在经上也常常用这个来做比喻。「菩提心树,所发大愿功德之香,一切二乘五分法香悉不能及。」五分法香就是小乘人所讲的五分法身,五分法身是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比不上一个发菩提心的人功德殊胜。「又波利华,一日熏衣,薝卜等华,虽千岁熏,亦不能及。」薝卜是梵语,《大智度论》上说,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讲的黄花树,南方人称为栀子。这个树身很高,花很香,它结的子可以药,所以中药里面有栀子。栀子的果实也可以做染料用,它的颜色是黄的,可以做染料用。佛在经上也常常用这个树花、果实来做比喻,因为它的花很香,古时候人常常用这个花来薰衣服。这个花薰衣服薰一天,衣服就有很浓的香气了,用其余的花薰很久都难得有香气。千岁是形容词,就比喻其他一切花比不上栀子花,比不上它。

  「菩提心华,一生所熏诸功德香,一切二乘无漏功德,百千劫熏,亦不能及。」前面只是一个形容,未必是事实,后面讲的是事实,这绝对不是形容。为什么?声闻、缘觉无漏的功德,他们证入偏真涅盘,所以称之为无漏功德。偏真涅盘只断见思烦恼,像阿罗汉,虽然断见思烦恼,见思烦恼的习气没有断;缘觉虽然高明一点,见思烦恼习气断了,可是往明心见性还有相当遥远的距离,不是容易得到的。在三种不退里面,声闻、缘觉如果是回小向大,充其量只能做到一个行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实在讲行不退还不见得能保得住。经上不是说舍利弗尊者想修大乘菩萨法吗?结果退心了。他发心要学菩萨行,就有帝释天王来试验他、来考验他,就变了一个人在路上等著舍利弗,看到舍利弗来了,他就哭哭啼啼的,觉得非常难过。舍利弗要行菩萨道,看到这可怜的人,问他你为什么哭?为什么那么痛苦?他说我家里老人病得很重,现在大夫开了药,需要药引子,这药引子我找不到,我在这边哭,没有办法了,不能救老人。他就问他,你要什么样的药引子?他就跟他说,需要证阿罗汉果的人的眼睛才能做引子。

  舍利弗心里一想,我证了阿罗汉,那好了,我就行菩萨道,就舍一只眼睛,挖个眼睛给他,把眼睛挖给他。挖一个眼睛还有一个眼睛。他这一挖,挖好了之后那个人就说,你真是难得,很可惜的是你这个眼睛挖错了,我要左眼,你挖的右眼。这是故意找他麻烦的,他要挖了右眼,他一定说我要左眼,右眼不行。舍利弗说你为什么不早讲?早讲我给一个你,还可以留一个,这麻烦大了,再挖我就变成瞎子,两个眼睛都没有了。没有法子,要行菩萨道,发了这个愿,只好把这个眼睛再挖给他。给他之后,这个人拿来闻一闻,这不行,这个眼睛不及格。两个眼睛拿去丢掉,丢到旁边不要了。舍利弗心里一想,菩萨道难行,算了,我还是当小乘去。就退心了,还是去修小乘去,菩萨道难行,不容易。这就说明什么?他只有位不退,行还是退,还是退转。这就是说连舍利弗都禁不起考验,我们这个世间有几个人能禁得起考验?这是舍内财布施,我们今天身外之物都舍不得,都放不下,所以要谈成就不容易,实实在在不容易。

  真正发愿求生净土,这个世间,所谓身心世界一切要能放得下;你要是放不下,西方极乐世界就去不成。为什么?决定不许可你带一样东西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你带不去的。此地你的财产带不去,你的地位、荣耀带不去,你的妻子儿女带不去,没有一样东西你能带得去;身心世界要放得下,才不至於造成往生的障碍。所以真正念佛人,在这个世间吃得饱、穿得暖,住的地方不漏雨,可以遮蔽风雨,足矣,够了。为什么?没有留恋,没有牵挂,他才能够去得了;如果有留恋、有牵挂,纵然一天念十万声佛号,像前面所讲的,一生念佛,临终都不能往生。不是佛法不灵,是你自己有障碍,这些都叫做业障。你想想看,前面讲了四种业障,出不了那四种,都是业障。劝你放下是为你自己好,是为你自己永脱轮回,为你自己速成佛道,为这个,於别的人没好处,於自己有好处。所以菩提心一发,确确实实声闻、缘觉望尘莫及。

  底下讲,「人天香者,华严云,人间有香,名曰象藏」,这个实在讲就是转轮圣王出世,世间有这种香出现。「因龙斗生,若烧一丸,雨七日香,若遇著者,皆成金色,众生嗅者,七日快乐,无有诸病」,这是人间有这种宝香。现在我们这个世间好像还没有听说过,必得世间众生福报大,这些宝物它就会出现。众生福薄的时候,这些东西自然就消失了,就没有了。经上所说的,古时候有,现在没有。此地一共说了十种,从人间到天上。这段文相当长,有好几行,我们念一念好了。第二「摩罗耶山,出旃檀香,名曰牛头」,牛头旃檀是檀香里面最好的、最殊胜的,「若涂身者,火不能烧」。这个香有避邪的功能,涂在身上跳到火坑里面,火烧不到身,它有这样殊胜的功德利益。

  「海中有香,名无能胜,若涂螺鼓,其声发时,敌军皆退」,这个香叫无能胜,出在大海里面。螺,古时候没有现在这种号角,古时候吹螺。如果把这个香涂在螺跟战鼓上,它所发出音声能够震动敌军,就把他的斗志都丧失掉,所以他会退却。「阿那婆达多池侧边,出沉水香,名莲华藏,若烧一丸,普熏阎浮,闻者离罪,戒品清净。」这个池在喜马拉雅山,好像是印度河的发源地,佛经里面讲这个池里头住的有龙王,那边出产一种叫沉水香,我们叫沉香,这个香放在水上会沉到水底。现在我们烧的檀香里面也有沉水香,价值都相当之高,现在一两卖多少钱我不知道;我记得在十几年前,好的沉水香,一两合我们台币大概要十几万的样子。这个香你闻它的时候好像没有香气,颜色也是黑黑的,深黑色的。它是木头,你拿在手上很轻,并不重,可是放在水里它会沉下去。你一烧的时候香味很浓,香气很远,所以它的价值相当之高。

  过去你们常常念《水忏》,《水忏》里面是讲悟达国师的故事。悟达国师也是很了不起,十世高僧,戒品、解行都能相应,很可惜他没能求生净土,这是唯一遗憾的事情。在第十世这时做高僧,十世的修行累积的功德很大,做了皇帝的老师,就称国师。皇帝对他非常敬重,供养他一个沉香宝座,就像狮子座一样,这狮子座质料是沉水香,那个价值就高了,太高了。皇帝送他一个沉香宝座,他贡高我慢心生起来了,自以为很了不起,瞧不起别人。这个念头一生起来,他德行马上就退转,原本有护法神守护、保护他,这一念傲慢心起来,护法神走了,不护持他。冤家债主找来,他得了个人面疮,几几乎乎把命送掉。这个故事在《慈悲三昧水忏》里面,是得力於迦诺迦尊者救了他,这个故事很能够感动人。所以修行的功夫修得再好,怕的是到你一下错用了心,全功尽弃。他毕竟是十世高僧,遇到迦诺迦尊者。

  像谛闲老法师早年那个徒弟,参禅十几年的功行,那也相当不错了。后来在禅堂里面升做首座和尚,好了,也是傲慢心起来,护法神跑掉了,冤家债主找到身上来。他就没有阿罗汉来帮助他、救他,没人救他,结果还是投江死了,去当土地公了。一世的修行变成一个福德鬼,土地公是福德鬼,初一、十五都有人去拜拜他。他的冤家是谁?是他过去的太太。他是因为已经结了婚才出家的,他太太不同意,他一定要出家,他太太跳水自杀了。这个冤魂时时刻刻在他周围环绕,他有护法神,她没有办法,她这个鬼魂不能靠近。到他一念贡高我慢,护法神走了,太太这鬼魂才有办法附他身上,拉他跳水死,去当土地公,太太当然就是土地婆!这个都是真的,都不是假的。所以你晓得德行多么重要,一个错误的念头就把一生的功行毁弃掉了。《金刚经》上警告我们,「一切法得成於忍」,你要能够忍耐。这都是不能忍耐,到后来贡高我慢,自以为了不起,轻慢别人,才遭这个难。这都是很值得我们去警惕的。

  沉香我们俗话讲避邪,沉香能避邪。此地给我们说,若烧一丸普熏阎浮,阎浮就是我们地球。我们现在讲再好的沉香,也不是阿那婆达多池的沉香。为什么?我们今天沉香烧的时候没有这种效果,我们今天烧一丸,我们这个大楼上下两层能闻到就算不错了,没有这样大的力量。它这个香烧一丸,拿现代的话来说,我们整个地球无论哪个地方都能闻到,阎浮提洲。真正是宝香,就是闻者灭罪,身心清净,戒品清净。在古代的时候相传还是有的,过去历史上有记载的,我有这么个印象。是个出家人从西域到中国,见到皇帝当然带点礼物,就是我们俗话讲进贡,贡品里面就有这个香,好像一丸还是两丸。但是在过去礼节里头,香要不能达到一斤不能进贡。因为东西太少了,他好像只带了几粒,分量不到一斤,所以进贡的时候朝廷不收,他好像带了四粒的样子,很小粒的四丸。皇上不肯收,於是乎他就燃一丸,这一丸香一燃,整个长安城都闻到,一个城的人都闻到,才晓得这是真正的宝香。这是破了例子,皇帝把那个三丸也要了,不嫌太少,也要了!这是在历史上有这么个记载,一个城市都能闻得到。现在像这种宝香的确不但我们没见到,听都没听说过。

  第五说「雪山有香」,雪山就是喜马拉雅山,喜马拉雅山是终年积雪,所以在印度,就是北印度尼泊尔,称它作雪山。「名阿卢那,若有嗅者,离诸垢染」,这个香也是避邪灭罪。「罗刹界中,香名海藏,轮王烧时,王及四军,皆腾虚空」,这跟前面所讲的有点相似。第七,「善法天中有香」,善法天就是忉利天,我们欲界第二层天,「名净庄严,若烧一丸,而以熏之,普使诸天,心念於佛」,这个香一烧,天上人闻到之后都会念佛。「须夜摩天,香名净藏」,这是欲界第三层天,「若烧熏之,夜摩天众,集天王所,而共听法」。它这个香是信香,皇宫里面请佛、请到菩萨来讲经说法了,这香一烧,大家闻到都来听法,这香有集众的利益,信香。「兜率天中有香,名先陀婆,若烧一丸,普雨一切供具,供养诸佛菩萨。」这个香也是宝香,像如意宝一样,香烧一丸,许多这些供养具,我们心里想要的香花、幢幡这种种供养具,从天空当中落下来。这个雨是动词,就是从空中降下来的意思。第十说「普变化天」,这是欲界第五天,也就是化乐天,「香名夺意,若烧一丸,於七日中,普雨一切诸庄严具。」这个时间也是空中落下这些庄严具,比兜率天福报要大,兜率天只有一次,它七天不间断,可见这宝香功德之殊胜。

  下面说「清凉疏钞云,初喻发菩提心香」,这里前面一共有十个比喻,这段是《华严经疏钞》,这十个比喻合法,所以精彩的地方在这一段。第一种讲的人天香,就是象藏,比喻「发菩提心」。第二种就是牛头旃檀,比喻作「忍香」,忍辱,「瞋火不烧」,说这个香涂在身上火不能烧,比喻忍辱波罗蜜。这条很重要,我们修行究竟能不能成就,关键在忍辱。佛经里面常讲「火烧功德林」,什么火?瞋恚之火。我们遇到一些不称心的事情,看到一些不如意的法,这时候自己要提高警觉。为什么?实在讲这是魔看到你在那里修功德,修得不少了,他嫉妒,他希望你的功德统统烧掉。但是他没有办法把你的功德毁掉,功德只有自己毁掉。他就故意来逗你,逗你什么?逗你发脾气。你果然一发脾气,你把你自己的功德烧掉,魔就欢喜了。魔王,你看我叫他烧功德,他很听话,他就把他功德烧掉了。火烧功德林,一发脾气功德就没有了。所以你要想一想,你究竟修了多少功德,你想想从什么时候到现在还没发脾气,你就这么多的功德。如果到临命终时发了个脾气,那好了,一生都完了,这是要真正提高警觉。

  什么逆境现前我都不发脾气,为什么?我晓得修积功德不容易,为什么轻易把自己的功德给毁掉,这是愚痴。你要想保全你的功德,记住,绝对不发脾气,你才能保全功德。所以《金刚经》上菩萨六波罗蜜,特别著重在两门上,讲得最多,「布施、忍辱」,布施是你修功德,忍辱是你保持功德。你虽修,你不能保持,随修随丢,没有用处,你一点功德都没有。所以布施在修,修要能保得住,所谓积功累德,用什么去积?忍辱才能够积功累德。如果不能够忍辱,功德随修随烧,实在讲修的没有烧的多,自己把功德毁掉,真正是愚痴、真正是可怜。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心里不高兴都不行,心里不高兴已经是怒火在里面烧了,不过没有发出来,你的功德已经快烧光了。所以说功德很难,太难!不容易。

  佛菩萨也有发脾气的时候,那是不是火烧功德林?不是的,佛菩萨发脾气是办事、是手段,他像唱戏一样,看到你们不听话了,狠狠发一顿脾气,大家都乖了。他里头有没有发脾气?没有,他发脾气是表面的,肉皮上发脾气,里头没有,里面是清净,所以他成就功德,他不烧功德。我们凡夫外面发脾气,里头也发脾气,这糟糕了,功德烧光了。你如果能够学佛菩萨,里面清凉,外面装样子发脾气,就像唱戏一样,表演给别人看的。里面有没有?没有,一点都没有。这个行,这个可以,这是办事情的手段,可以用,事事无碍,绝对不是真的发脾气。如果你内心里头真的动了瞋恨,那就完了,你功德就烧得干干净净。这是我们要特别留意的。不要自己把自己毁掉,魔毁不掉你,你要晓得,是你自己毁掉你自己的前途。魔在那里煽动,你根本不理会他,他有什么办法?一点办法都没有。他在那里煽动,你居然就听话,你就听他摆布,这是你自己愚痴。说老实话,你的功德毁掉,魔不负责任,你赖不到他头上去,还是你自己要负责任。决定不能怨天尤人,是你自己把持不住,你自己不能忍辱。所以这条在菩萨行里头比什么都重要,你不能忍就不能精进,你就得不到禅定,你念佛就得不到功夫成片;换句话说,你这一生不能往生,还是六道轮回。如果心地瞋恚心重,愚痴心重的话,还是要堕三恶道,麻烦大了,太大了。所以自己一定要提高警觉。

  第三就是无能胜香,它比喻的是「进香」,忍辱、精进,「魔军退散」,比喻这个意思;你能够勇猛精进,决定不会退转,比喻这个。「次五如次,是五分法身香」,就是声闻、缘觉所修的。第四就是沉水香,沉水香的功德,闻了以后能够灭罪,能够戒品清净,这就是比喻的「戒香」。雪山阿卢那香是比喻的「定香」,你闻到之后「得离垢三昧」,能够离一切烦恼,能够离一切妄想,你能够得定。第六就是海藏香,罗刹界当中的海藏香比喻的「慧香,王及四兵皆腾空者,慧证空故」,证得空慧,比喻这个意思。第七是讲净庄严香,就是忉利天的,这是比喻「解脱香,心念於佛,脱五欲故」。第八就是解脱知见香,是夜摩天里面的净藏香,「云集听法,是知见故」。第九「称法界香」,是兜率天上的先陀婆香,「一名四实,此宜用盐,香似此故」。第十是「忘能所香,故名夺意,今之佛法身香,具众功德,亦犹是也」。

  这段文我们把它念完了,比喻跟合法都不难懂,如何把它应用在我们修行生活之中?这是要紧的。我们学佛的人,如果你家里面供的有佛像,你早晚都会烧香,香不要烧多,一支就好了。尤其现在住的房子,公寓房子,房子不大,房子很矮,如果烧多了,香烟实在讲有碍於卫生。而且烧香决定要烧好香,不好的香对我们身体健康不利,一定要烧好香,烧一支。好的香一支,一个家里面都会闻得到。闻到这个香味,要起像经上讲的十种观想,这就叫入香光室,香光庄严,这个观想开智慧。要不然我们烧香有什么用处?烧香就是希望我们能够明了香里面所含的意义。虽然佛说的这十种香不在我们面前,我们拿我们凡夫这个香做代表,我们观想这十种境界,观想这十种殊胜的功德利益,这样就好。否则的话,这香白烧了。

  佛需要闻香吗?不需要,实在讲我们凡夫这个香烟,佛如果是凡夫的话,闻到这个香掉头而去,把他薰跑了。好在佛大慈大悲,他不著相,还好他不会跑掉,他要是著相,闻到这种下劣之香,他闻了受不了,他跑掉了。我们要明白这个意义。香是给谁闻的?是给我们表法的,这个地方讲表法讲得圆满,讲得殊胜,因为这里讲到香光庄严。通常最低限度,我们观想,这个香没有白烧,观想的时候,香表心香。尤其是我们修净土法门,信愿行这是三资粮,香表信,所以香叫信香,它表信。香又叫戒香,你看香赞里面有「戒定真香」,所以它表戒、表定。我们燃香,或者是闻到香气,要想到戒、定,要想到信。这是我们六根触这个境界提起自己的正念,信是正念,愿行是正念,戒定是正念,帮助我们提醒这些的。否则的话,这香烧得就毫无意义了。

  现代有电灯,何必还要点油灯?何必还点蜡烛?从前是没有电灯,我们用油灯、用蜡烛来供佛还说得过去。可是大家不晓得,油灯跟蜡烛表法很明显,电灯虽然能表法,不明显。灯代表什么?光明,心地光明,电灯能表这个意思。另外一个意思就不显了,什么意思?牺牲自己,照耀别人。蜡烛表这个意思,蜡烛放光明,牺牲自己,舍己为人,表这个意思。油灯也是表这个意思,你看油灯点,油慢慢的点干了,意思就是什么?以我们的智慧,以我们的精神,以我们的体力,服务一切众生,为一切众生造福,取这个意思,取舍己为人。我们学佛,牺牲奉献的精神要像油灯、要像蜡烛,燃烧自己,照耀别人。电灯显不出来这个意思,只能代表一个光明,除这个之外显不出来。所以我们在佛前面还是要点油灯,还是要点蜡烛,看到这个就想到我有没有做到,我能不能牺牲自己去服务社会,去服务众生,没有自私自利。

  所以要晓得,佛法没有一样道具不是表法的。这些东西拿现代的话来说是佛门的道具,代表的意义非常之深远,我们要明了,否则是白供了。佛前供花,花代表因,先开花后结果,花表因行。菩萨的因行是什么?六度,代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花代表这些。我们在佛前供果,供水果,果是什么?代表菩提涅盘;如果是修净土的人,果就代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代表圆证三不退,一生成就无上菩提,它表这个意思的。不是供给佛菩萨吃的,花不是供给佛菩萨看的,他也不要看,他也不要吃。

  我听说今天还有个同修,我不晓得谁,是不是已经来了?他打电话来,我也没接到,说请我帮他家里佛像开光。我在此地就顺便替你家佛像开光了,我明天不要去了。佛像开光是什么意义?你家里面新供的佛像,请一个法师,或者居士大德都可以,给你家人说明供养佛像的意义,这叫开光。我为什么要供养佛像?供养佛像代表什么意义?开光是藉佛像开我们自己心地光明,是这样开光,而不是请个法师去替那个佛像开光,一开光佛像就灵了。那我就告诉你,你趁早不要供佛像,你供养这个法师,这法师叫佛灵就灵,叫他不灵就不灵,这个法师比佛本事大得多了,你供养那个佛像岂不是愚痴吗?你为什么不供养这个法师?错了,颠倒了,颠倒错乱,没有这个道理。

  如果你家里面供养佛像是释迦牟尼佛,你要懂得供养释迦牟尼佛的意义。释迦牟尼佛是我们的根本老师,供养他第一个意思是报恩的意思,报本反始,像我们一般人家供祖先的意义相同。我们念念不忘祖先,我们学佛的人念念不忘我们根本的老师,尊师重道,报本反始,报恩的意思。第二个意思是见贤思齐,他也是凡夫修成佛的,我们一看到佛像,我也要成佛,我也要跟他一样,这是把我们学佛、成佛的愿望提起来了。没有见到佛像忘掉了,见到佛像想起来,我要成佛,这个念头就生起来,「佛道无上誓愿成」,这是第二个意思。第三个意思是佛名号里面含的意义,释迦是能仁,就是仁慈的意思。我们见到这个佛像,知道这个名号,我们待人接物是不是慈悲?是不是仁慈?提醒我们这一点;牟尼是寂默的意思,就是心地清净,我们自己对待自己是不是身心清净。所以释迦牟尼,释迦是对人,对人要大慈大悲,对自己要身心清净,它表这个意思。这三点意思明白了,这就是佛开你自性光明。哪里是人有资格替佛开光,我不懂这个道理。这个叫开光,供养释迦牟尼佛这尊像,这是开光。

  如果你供养的是西方三圣,当中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也是我们的根本老师,西方极乐世界现在的教主,现在佛。我们一见到他,我们就想到什么?想到经典上所讲,他在因地里面修行的功德,值得我们敬佩,值得我们赞叹,值得我们效法。我们发愿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亲近这位现在的老师,他不是过去的,他是现在佛,这是第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名号里面,阿翻成中国的意思是无的意思,弥陀是量,佛是觉,整个名号翻成中国意思是无量觉。如果再加上南无,南无是印度话,翻成中文是皈依的意思。皈是回头,我们从一切迷惑颠倒回过头来,我们要依自性觉、无量觉,样样都觉,样样不迷,这是阿弥陀佛代表的意义。所以这尊佛像开我们自性无量觉,开这个光明。观世音菩萨代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谁?我们自己本性里面的大慈大悲就是观世音菩萨。藉著观世音菩萨的像,将我们自己本性观世音菩萨显露出来,看到一切众生在苦难当中,我们能够伸出援手,能够帮助他,能够救度他。大势至菩萨代表智慧,唯有真正的智慧才是最大的势力,为大慈大悲所依赖的。慈悲要以智慧为基础,不是感情的慈悲,不是爱缘的慈悲,是清净、平等的慈悲。

  西方三圣代表这个意义,诸位总得要晓得,这是藉佛像开自己的智慧光明。乃至供养具里面都如此,像燃灯代表的心地正大光明,烛与油灯特别表舍己为人,香表信、表戒定,花表六度万行,果表我们期望的往生菩提涅盘,这些都叫开光。所以我在这个地方给大家家里供的佛像做了总开光。我说话给你说真话,不骗你。有些寺庙里面给塑的佛像搞开光,装模作样,俗话说「和尚不作怪,居士不来拜」。你晓得开光的目的在哪里?真正开光的意思没说清楚,不知道;做那些形式上的,统统把本来的意思丧失掉,藉著开光这有一大笔收入,好事。不如法。所以我在各处讲经说法很不受寺院法师的欢迎,把我赶出来,不得已搞到这个地方来讲经。我给你讲真话,处处得罪人,走头无路;可是对诸位有真实的利益,这一点都不假的,佛门里面一丝毫迷信都没有。

  底下第二段,「略述自己修行」,这是大势至菩萨告诉我们他自己修行的方法,提供给我们做一个参考,我们愿意学他也行。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

  『我』是大势至菩萨自称,他怎么修行的?『本因地』,「本」是讲最初,初发心的时候。因为他现在已经修成理一心不乱,在楞严会上这二十五位菩萨都是代表圆教初住菩萨,就是修成楞严大定。楞严大定就是我们念佛法门里面讲的理一心不乱,他到这个境界,这是刚刚修成这个境界。理一心不乱里面就有四十一个阶级,从圆教初住一直到等觉菩萨,统统叫理一心不乱。由此可知,大家都得理一心,理一心里头有浅深程度上不相同。初住菩萨就得理一心,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统统叫理一心,所以理一心里面有四十一个阶级。在西方极乐世界,大势至菩萨是等觉菩萨,但是在楞严会上是代表的初住菩萨。「本因地」是讲初发心的时候,可见得他老人家修行,真的是「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他就是用念佛这一个法门,并不藉助於第二个法门,真的叫一门深入。

  『入无生忍』,「无生忍」是成就。注解里头「本因,因也,无生,果也,次句」,讲入无生忍是「彻果该因」,所以说「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因与果分不开的,特别显示在念佛的法门当中。所以念佛称为莲宗,用莲来代表,莲花很特别,就是因果同时,莲有花的时候,莲蓬上就有莲子。它不像别的花先开花后结果,莲花是因果同时。这就是告诉你,念佛人他是因果同时的。你现在一发心,西方极乐世界七宝池中就有你一朵莲花。我们这里发心是因,七宝池中长一个莲花就是果,同时的。我们这里念得愈勤,那个莲花长得愈大,光色愈好,这就是自己将来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住处,居住的处所。

  我们看注解。「心者,述己念佛,非用分别意识而念,乃六根都摄,一心不乱念也。」这也是特别提示给我们,我们念佛用什么念?要用心念,而不是用识念。这个心是什么?真心。识是妄心,识心是会变的,一会儿想东、一会儿想西,就是我们俗话讲念头。念头它不定,这是妄心,分别、执著,这就是我们讲的第六意识,不能用这个心念。要用什么心?用真心,真心是没有妄念,真心离念,离一切妄念,没有妄念。所以佛在《观经》里面讲菩提心,菩提心的本体叫「至诚心」,诚是真诚,真诚到了极处就叫做至诚心,用这个心念。这个心永远不会变,用这个心念佛才行,这才叫都摄六根,一心不乱,也就是净念相继。要用这个心来念,那可以说是念念与佛相应,念念灭罪不可思议,像《观无量寿佛经》里面讲的,「念一声阿弥陀佛,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我们要是看了经本,这是不是太过分了一点?这一句阿弥陀佛不难,哪一个不会念?有这么大的作用!那多做一点罪也不要紧,念一声就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可是要知道,人家念是用真心念,才有这么大的力量;我们今天用的心是妄心,没有这么大的力量。这个心一面念佛一面还在打妄想,怎么能灭得了罪?灭不了罪。真心念佛,念佛里头决定没有一个杂念,所以它的力量有那么大,能灭一切罪。所以我们净土经上,三辈九品统统要发菩提心,就是决定要用真心,要用诚心。真诚心不仅仅是用在念佛上,我念佛用真诚心,我处事待人接物我就用虚妄心,这行吗?不行,一真一切真,一妄一切妄,这就难了。我用真诚心念佛,我处事待人接物也是真诚心,这样才能往生,才能够灭罪。如果说我念佛用真诚心,处事待人接物,人家用什么心对待我,我也用什么心对人,给诸位说这样不能往生。为什么?因为你念佛那个心还不是真心,你自己认为是真心,绝对不是真正的心,真心只有一没有二。你念佛跟处事待人接物是两个心,根本就不是真心,你是二心不是一心。所以一心处事待人接物,都要用像念佛那个心。

  也许有人要问了,我用真心真诚对人,别人都用妄心对我、欺骗我,那我不是处处上当吗?处处吃亏吗?没错,你在这个社会上是要吃点亏,是要上点当。但是吃亏上当怕什么?纵然吃一百年亏,上一百年当,后来不得了,你成佛作祖了,这叫忍辱。如果说一点小亏都不肯吃,一个小的当都不肯上,好了,你还是干六道轮回,你还是搞三恶道,生生世世给这些众生讨债还债,没完没了,西方极乐世界你没分。你要想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现在在这个世间,说老实话,你能活一百岁吗?活不了。在这个世间数十年一弹指就过去了,吃亏上当算什么!这鸡毛蒜皮的小事。再想想我到这个世间来,赤裸裸来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上什么当!我钱财被人骗去了,你根本就没有带一个钱来,骗光了也没上当,我本来就没有带来。是自己以为吃亏上当,其实一点亏也没吃,一个当也没上,成就无量无边殊胜功德利益,我们为什么不肯干?不肯干是愚痴、愚昧、糊涂。头脑清醒一点就不会了,就觉悟了。所以一个肯吃亏、肯上当的人,这个人是觉悟了,这个人不迷;一点亏都不能吃,斤斤计较,这个人是迷惑颠倒。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第二十五集)1988/7台湾华藏图书馆大专讲座档名:05-01-25

  请掀开经本九十六面,我们将经文念一遍: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

  这是大势至菩萨为我们说出来他自己修行证果的经过。前面曾经说过,念佛要心念,要真心,以真诚的心来念佛,才能够有成就。这个成就是『入』,「入」就是证的意思,『无生忍』是菩萨的阶位。严格的说,就是狭义的「无生忍」,这地位非常之高,通常指的是七地、八地、九地这三个位次,如果将标准降低一点来说,最低也是圆教初住菩萨。《楞严经》里面这二十五位菩萨都是代表圆教初住,就是最低限度是要到这个境界。这是所证,念佛是能证。我们今天接著看。

  「六根都摄,一心不乱,念也,入,证也,忍,智也,无生,约理性言,慧心安此无生理故,名无生忍」。忍是智,是智慧,没有智就没有忍,就不能忍受,忍也是定的意思,忍也是同意的意思,也是认可的意思,现在讲所谓共识,也有一点这个意思。与谁共识?与诸佛共识,所以这是相当高的境界。承认究竟是什么?所谓「一切法不生不灭」,这个事实的真相他见到了,他明了了,他不会再怀疑,佛说一切法不生不灭他同意,他认可,这叫做无生忍,或者叫无生法忍。「清凉疏云」,这是清凉大师在《华严经疏钞》里面说的,「若约忍无生理」,就是一切法不生这个道理,理是道理,「即无生之忍」,这叫无生忍。「若约无生之智」,智是能证、能观、能觉,理是所证、所观、所觉的,「及烦恼不生,则无生即忍」,这是从智慧的心,不起妄念,就是觉心,六祖所说「本来无一物」。他心没有动,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心会动,这个动是迷心,心是迷的,不是觉的,觉心不动。觉心就是无生,烦恼不生,妄念不生,就叫无生,所以无论从能证、从所证都是无生忍。「无生法性,始终无殊,证入法忍,地位不等。」这个地方应该是「浅深」地位不等,诸位可以在旁边加两个字,这意思就很完整,浅深地位不等。刚才讲了,圆教初住是刚刚开始证得,九地菩萨是圆满的证得,十地以上就不叫无生忍,叫寂灭忍,那个层次又高一级。所以这是有浅深地位不等。

  讲到入,入就是证,入也是开悟。悟有两大类,一类叫解悟,道理明白了,虽明白,做不到;另外一类叫证悟,亲证的境界。诸位要晓得,解悟显出这个人很聪明,可以说得天花乱坠,但是不能断烦恼,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证悟就不一样了,证悟是自己亲证的境界。所以解悟之后为什么要修行?禅宗讲的大彻大悟,他那个悟是解悟,悟后起修,悟了以后修行。《华严经》上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也是告诉我们这桩事情。善财童子的老师是文殊菩萨,在文殊菩萨会中他大彻大悟了,那是解悟;悟了以后去修行,五十三参就是修行。这个修行是真实的修行,历事炼心,就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里面完全把所解的东西显露出来,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头再也不迷,再也不生烦恼,永断烦恼,永远不迷惑,那就是证悟。

  《华严经》末后这一章,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这章,在《华严经》叫「入法界品」,《四十华严》称「普贤行愿品」。清凉大师四分里面,《华严经》分作四大科,信解行证,「入法界品」是证;换句话说,「入法界品」是证悟。前面信分、解分是解悟,第一个部分一共是有十一卷半经文那是起信,信以后理解,解以后修行,行以后再证果。所以五十三参是属於证悟,历事炼心。如果不在境界上亲证,那是没有用处的,必须在境界上练真正不起心、不动心、不分别、不执著,成就真实的定慧,这个才管用。《楞严经》上把菩萨地位一共讲六十个,所以它讲得特别的详细。一般经上讲六道、讲五趣,《楞严经》上讲七趣,它把仙也算一道,仙道,所以说得很详细。三渐次到十信一般讲这是解悟,从十住、十行一直到等觉这叫证悟。所以我们看到善财童子参学的时候,第一位善友他所参访的德云比丘,在《四十华严》里头叫吉祥云比丘,教他念佛法门,这位菩萨代表的就是初住。所以初住以上是证入,证悟了,不是解悟。

  小乘悟身空之理,破见思烦恼,破人我执,证得人空,在小乘人来讲,这个境界也算是证入无生忍。但是那个无生忍是小乘的无生忍,跟大乘无生忍名字相同,境界不一样,境界相差很大。可是比我们六道凡夫那实在是高明太多了,不可以同日而语。我们六道凡夫没有办法脱离六道轮回,没有能力断惑业苦;他那个忍虽然比不上菩萨,他能够出离三界,永脱轮回。由此可知,证悟才真正的管用。所以我们每天在讲堂里面讲经,在这里说,这都是帮助大家解悟,很难得受用,如果真正要得受用,大家要做。为什么要提倡念佛?你要不念佛,你没有办法入境界。我们今天在行门里面,就是修行法门里面,我们选择的是念佛法门。这个法门方便,跟大势至菩萨用的法门完全相同,就是『以念佛心,入无生忍』,就是用这个方法,最简单、最稳当、最快速,用这个方法来成就。

  底下讲,「楞严第三渐云」,《楞严》三渐次里头第三渐次说「是人即获无生法忍」。经上有明文告诉我们,「信力入印度经云,无生忍法,则能清净初观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无生忍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无生忍故,起安慰心」。这都是引经文来给我们证明无生忍的功德利益。这段经文里面有自受用、有他受用,自受用就是身心清净,以别教来说是欢喜地,别教的欢喜地就是圆教的初住;就是圆教叫发心住,别教叫欢喜地,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是证悟,不是解悟,这是亲证的境界。所以他自己欢喜得大安稳,这个时候就是证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通常途径修行,修到这个地位的确不容易,固然在我们中国历代祖师大德当中,不是没有到这个境界的,有,太少了,人数不多,所以很难。

  念佛人,经上讲得很清楚,尤其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里面有,这是不可思议的,这是决定真实。念佛往生的人,下下品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立刻就证三不退;换句话说,他虽然不是圆教初住菩萨,可是他所得到的功德利益等於圆教菩萨。你看蕅益大师《要解》上说,他说极乐世界很奇怪,你要说这些往生人是菩萨,他是凡夫,为什么?他烦恼没断,见思烦恼没断,带业去的。你要说他是凡夫,他又圆证三不退,他跟菩萨一样,奇怪。所以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你不能说他是凡夫,也不能说他是真的菩萨。他的神通、道力、受用等於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但是这些人见思烦恼都没断,这是叫难信之法,叫人想不通。西方极乐世界真实的情况,经上说「唯佛与佛方能究竟」,连等觉菩萨都还没真正彻底搞清楚,这个世界奇妙。所以,决定在信心,你要相信,你不怀疑,这个功德利益你就能得到。你要说一定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你才去往生,那好,必须等你成佛。为什么?你搞到等觉菩萨,你还没有办法完全搞清楚。成佛了那都不必去了,那还去干什么?不必去了。成佛,小乘经里面讲要修三个阿僧只劫,大乘《华严》里面讲要修无量阿僧只劫。好了,你慢慢来,等到搞清楚再去,这个亏吃大了,这真是李老师讲的,不是愚人,就是狂妄。所以谁要相信,这个利益立刻就得到。「令他」就是把这个法门劝人,把念佛法门劝勉别人。如果那个人肯接受,也发愿求生净土,老实念佛,那我们可以预期他不久就入无生忍。所以这个无生忍,如果在净土上来讲,一往生就入无生忍,这是真正不可思议。

  所以罗什大师翻《弥陀经》翻「一心不乱」,玄奘大师并不反对。梵文经典里没有一心不乱的字样,可是罗什大师用意译来翻的,玄奘大师不反对。原因在哪里?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等於证得无生法忍,所以他讲的并没有讲错。原本的经文是「一心系念」,你看玄奘大师译的本子,他是照梵文原文直译过来的,原来的意思是一心系念。一心系念我们看起来很放心,一心不乱我们不放心,为什么?一心不乱我们做不到,想想真的没有办法做到,一心系念我们可以做到。系念就是牵挂,我一天到晚心里想著阿弥陀佛,念著阿弥陀佛,这叫一心系念。这个不断烦恼可以做得到,心里常常挂念著阿弥陀佛就叫一心系念。所以原文梵文的原意很浅,鸠摩罗什大师把它翻成一心不乱,翻太深了,境界太高,往往把初学佛的人吓到了;但是他没有错,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是这个境界。

  再往下面看,「仁王经云,无生忍菩萨,所谓远不动观慧,远即七远行地,不动即第八地,观慧即九善慧地也,则知此忍,始於三渐,终於等觉说,以势至位居补处故」,这是引用《仁王经》上说的。《仁王经》上把菩萨的阶位分为五大类,这五大类都用忍字来表达。第一个阶段叫伏忍,这是我们现在能做到的。伏是什么?压住,就是我们讲现在事事要忍耐,要把自己的情绪、烦恼压下去。有什么不如意的事情,念一句阿弥陀佛把它压下去,不要发作,伏忍,这第一个阶段,初学的。第二个阶段叫信忍,真正理明白了、相信了,信忍,正信生起来。第三个阶段叫顺忍,可以随顺了,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可以顺忍。第四个阶段就是无生忍,无生忍就高了,无生忍经上讲的七地、八地、九地。可以说从初地到六地是顺忍,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到十地、等觉、妙觉叫寂灭忍。它把菩萨一直到成佛,总共五十二个阶级分作五忍位。由这里我们可以晓得,佛家的修行多么重视忍辱,从初学到成佛都注重在忍,不能忍怎么会有成就?这是《仁王经》上所说的,《仁王经》过去我们曾经讲过。所以结论上讲,则知此忍,始於三渐,三渐次就是初学,初学就开始;终於等觉,等觉是到等觉菩萨。这就是说明菩萨,我们通常讲《华严经》上讲五十一个位次,从初信位到等觉位五十一个位次都要修忍辱波罗蜜,都要忍。因为大势至菩萨实际上来讲,他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后补佛,等觉菩萨。

  「上句」是『我本因地』,上面一句是说「能修证」,说的能修证;此句是说的「所悟证」,就是「入无生忍」是所悟证,「谓以真正净念,除灭邪妄浊想,内想不起,外境自寂」。所以实在讲外面境界没有寂与乱,没有正与邪,没有是与非,也没有善与恶,外境没有,统统没有这些东西,所以叫一真法界,外境是一真。为什么会有这么复杂的现象?这个复杂现象起於内心,是我们自己心里变的,我们自己心以为这是善,我们自己心以为那是恶,其实外境哪有善恶?我们自己认为这是是,那是非,是非、善恶、邪正都是自心变现出来的,不是真的。否则一真法界到哪里找?自己心清净,一念不生了,面对外面境界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在哪里?就在我们面前。我们为什么见不到?因为我们六根对六尘起心动念,所以你见不到真实相。如果你六根接触六尘是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你的见解跟十方诸佛完全相同。法界是一真,你的心真,真心没有念,真心离念,外面境界是真的;我心里才动一念,心是妄,看到外头境界也是妄的,也不是真的。所以诸佛住一真法界,九界有情众生都不是住在一真法界里头,他有分别、他有执著,把一真法界变成千千万万的法界,谁变的?就是自己分别、妄想变出来的。《华严经.出现品》说得很好,「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我们的亏吃在哪里?吃在妄想执著。这是佛一句话把九界众生的病根给我们道出了,给我们说出来,病根。

  佛法修行修什么?去一切妄想执著,我们就成佛。佛与众生是一念之隔,并不远,就在你念头怎么转法,你一下转对了就成佛。就好像我们开保险柜号码锁,一对准了立刻就打开了,差一点都不行,就看你怎么转法。一转对了,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不二。我们凡夫认为是二法,它是不二法,不二就是一真法界,二就是迷,不二是觉,迷与觉就在这里分。我们自己真正用功,用这句佛号把我们带引到不二法门。不管什么念头起来,一动念,立刻转成阿弥陀佛,所有一切的念头统统消归到一句阿弥陀佛里面去,这就对了,不会叫一个妄念再生起来。念到熟透了,这句阿弥陀佛也没有了,那就是纯真无妄;还有这句阿弥陀佛是带妄之真,因为阿弥陀佛也是妄,也不是真。真心里头本来无一物,怎么还会有个阿弥陀佛?所以阿弥陀佛是不得已这过程当中要用的,一切妄念收归到阿弥陀佛,最后阿弥陀佛也没有了,那就纯真无妄。

  所以用这句阿弥陀佛,给诸位说可以到等觉菩萨,没有离开这句阿弥陀佛。从等觉要到妙觉,要成佛了,阿弥陀佛不要了;如果还要这句阿弥陀佛,只能到等觉,不能到妙觉。到妙觉位,这句阿弥陀佛舍掉,就到妙觉位。你看阿弥陀佛有没有用?很管用,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都要靠这句阿弥陀佛,佛怎么可以不念?非常管用,显示在大势至菩萨这个法门里面。这几句话说得好,真正净念,真正净念就是一句阿弥陀佛;除灭邪妄,邪是讲邪见,就是你的见解,你的想法、你的看法全是错的。《般若经》上说「般若无知」,诸佛菩萨对一切法他没有看法,他也没有想法,那叫真智慧,般若无知。《心经》是般若的精华,你看最后的结论「无智亦无得」,那是真的,无智亦无得的境界就是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是那个境界。妄是妄想,邪是邪见,妄想、邪见都浊、都不清,都是染污了我们的真心,真正正念它能够消除、能够消灭这些邪见妄想。内想不起,外境自寂,内里面没有烦恼,内里面真正清净,外面境界是一真,我们看到外面境界那是什么?寂,清净寂灭,清净寂灭是一真法界,佛与大菩萨所证得的。这个道理实在就说明了境随心转。所以我们要想得清净,你说找一个清净的环境来修行,那是外境,那不是真实的。真正的清净从内心里面下功夫,心清净了,境界自然就清净。

  我们再往下面看,「内外法空,一切无生」,这就是清净寂灭,一切法不生不灭的真相完全显露了。「仁王云」,《仁王经》上说,「一切法空,得无生忍」,真正见到,真正的证实了,一切法空无自性。所以一切法不生不灭,一切法常住不坏。《法华》上说「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与不生不灭、与一切法空是一个意思,一个境界。「又无生忍,亦得名无灭忍,无住忍」,这意思相同,「华严云,无生忍者,不见有少法生,亦不见少法灭,何以故,若无生则无灭,若无生灭则无住处」,所以它的别名也叫无灭忍,也叫无住忍。住就是著相,无住就是不执著,於一切法都不执著,这样才随缘,才能真正做到普贤菩萨所讲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在一切法里头得大自在。

  「今念化身佛,证得空如来藏智,名入无生法忍,念报身佛,证得不空如来藏智,名入无灭法忍,念法身佛,证得空不空如来藏智,名入无住法忍。」《楞严经》讲「三如来藏」,实在讲如来藏哪有三?实在讲三就是一,一就是三。从体与作用上,看从哪一个角度上来看,这才有三分。比方法身是本体,从理体上来观察;应身是从作用,他受用来观察;报身是自受用,里面也有他受用,报身有自受用报身、有他受用报身;应化身纯粹是他受用,没有自受用。所以从有体有用。由此可知,三身是一而三,三而一,并不是真正有三个身,那我们就搞错了。从这三身来看,无生、无灭、无住这个意思非常的明显,其实它是一个意思。「此亦举一以摄余耳,若唯忍无生,小圣亦有」,刚才跟诸位说过,小乘人也有,小乘人证得人我空,断见思烦恼,破我执,也有这个意思,但是跟大乘的境界相差很大。「岂足为等觉深玄忍耶」,小乘跟大乘是不能比。上面所说的这段经文,就是「以念佛心,入无生忍」,灌顶注解里面的大意。

  下面这一段是《钞》,注解的注解,这里头也有几句话很要紧,不仅仅是佛学常识,对我们平常修行观照会有帮助。「六根都摄者,返流旋一,六用不行也」,这是注解前面的「六根都摄」,什么叫六根都摄,这个意思就在返流旋一。我们先讲流,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流是什么?往外头流,这叫流,意思就是往外攀缘,六根向六尘境界上攀缘,这叫流。其实六根如果不对六境,六根就没有用处,就不起作用,我们能做得到吗?做不到。为什么?眼一定要看,我不能把眼睛不看,眼不看不就瞎了,耳不听不就聋了,舌不尝味就不要吃饭了,水也不要喝了,哪有这个道理!六根必定在六尘上要起作用,问题在哪里?流与不流,问题在这里。什么叫流?如果你六根在六尘境界上,顺境里面起贪爱,这是往外流;逆境起瞋恚,这是往外流,就是这个意思。

  现在叫你回头,旋是回头,旋转过来,返流,返也是回头,旋也是回头。返流旋一,这个一是什么?一就是依真心,真心里面没有贪瞋痴,真心里面真心离念;换句话说,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妄想、没有烦恼,那你的心就一了。否则的话,返,怎么个返法?我眼睛见,难到在空中还转个弯又回头来,没有这个道理。见性怎么会转弯?怎么会回头?不会的。耳朵听外面,听外面声音还回转过来吗?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你要懂得返、旋它真正的意思,为什么?《楞严经》上二十五位菩萨修行都是用这个原理、原则,所以这非常的重要。观世音菩萨「返闻闻自性」,他怎么返法?大势至菩萨返流旋一,怎么返法、怎么旋法?这非常重要。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第二十六集)1988/7台湾华藏图书馆大专讲座档名:05-01-26

  这段文里面,注意在这个「返流旋一」,这是《楞严经》里头很重要的一句经文。在念佛人用,实在讲是比较容易得多,就是念头一起,马上就回头。「一」就是一句阿弥陀佛,「流」就是妄想、杂念、烦恼,统统把它归到一句阿弥陀佛上去。所以这是念佛法门容易懂,容易做到;其他法门的确是相当之难,也不容易明了,也不容易做到。「六用不行也,一心不乱者,依一藏心,余念不生也。」一藏心,藏心就是如来藏心,如来藏心就是真心,藏就是含藏的意思,心里头有如来,如来就是佛。佛在哪里?佛就藏在你心里面,如来就藏在你心里面,所以叫如来藏心,如来藏在你心里面。就是统统归到真心,真心就是如来、就是佛性。阿弥陀佛可以说就是如来藏心的名号,所以统统归到如来藏心里面来,这是很巧妙的一个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底下说「念者,心为能念,佛为所念」,念的意思有能念、有所念,所以它通於能所。「忍,智也」,这就不必再解释,「不消文」就是无需要再解释了。底下这段我们就把它省略掉,意思统统讲过,诸位看看大致上都能看得懂。我们再翻开到一百页,这是第二个小段「利他」,前面是自利,菩萨除了自利一定要利他。

  【今於此界。摄念佛人。归於净土。】

  『此界』就是娑婆世界,大势至菩萨到娑婆世界来了,来干什么?来劝大家念佛求生净土。他到这个世界上来,是来找一些志同道合的,帮助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代替阿弥陀佛接引众生。如果说我们把西方极乐世界比喻成一个佛教大学,这位西方极乐世界的老师,到其他世界去招生,现在到我们娑婆世界来招生,咱们是有愿有志,我们都可以跟著他一道去。注解里面有几句相当重要的,我们把它念一念好了。「此界,娑婆苦世界也,净土,安养乐国土也,摄者,持也,接也」,摄就是接引的意思。「生前以威力加持,令不退念,临终以愿力接引,令得往生。」这是讲我们念佛的众生,现在还没去,但是真心念佛,你有深信切愿认真的在念佛,菩萨神力加持你,叫你不退转,这是真的。他为什么会不退转?念念信心增长,念念将西方极乐世界逐渐真的明白了,明了了,信心具足,信心增长,不会退的。

  所以,你要想得到佛菩萨加持,你一定要自己具足深信、切愿、笃行,认真的去做。做法就是前面所说的,一定要以这一句佛号克服所有的妄想、杂念,这才行,就能得到佛菩萨神力的加持。如果这一句佛号不能克服妄想、杂念,佛菩萨很慈悲,想加持你加不上。所以这点我们自己要用功,自己要警觉,佛力才加持得上,一加持上你决定不退转,这是讲现前不退转。不退转的原因刚才我说过了,你念佛的信心天天增长,而且你念佛会得到法喜充满,他自自然然不退。不会像一般人,念佛念得懈怠、懒惰,不想念,那是他们功夫根本就没有上轨道。功夫上轨道的人,你叫他不吃饭可以,你叫他不睡觉也可以,你叫他不念佛他不行,他上轨道了,真正上轨道了。为什么?欢喜、快乐,真正是离苦得乐,不念佛就不快乐,不吃饭没有关系,不睡觉也没关系,不念佛不行,不念佛太苦了。真正得到法喜,这才是你功夫上轨道,佛的神力真正加持得上了。

  所以念佛得不到法喜,都还在门外,还没入门。这个法喜一定要自己培养,这是别人没办法给你的,别人帮不上忙的,一定要自己去培养。当然最重要的,像我们现在这种程度,高不高、低不低,叫半吊子,这事情很麻烦。真正程度高的,一闻千悟,他很容易得法喜;真正是下根之人,他一听了他就相信,他一点都不怀疑,这种人很容易得法喜。所以知识分子很麻烦,最难度的,你说他有智慧,他又没有;你说他没有智慧,他懂得真不少,这麻烦大了。所以说懂得不少就是胡思乱想,他不是真智慧,这是最麻烦、最难度的人,刚强难化。我们现在就是当中刚强难化这一类的,相当麻烦。

  临终的时候佛一定来接引,阿弥陀佛、观音、势至一定来接引你往生。『归於净土』,「归」是还,是回去的意思。这举个比喻,「此界为旅亭,彼土是家乡」,这个比喻好,「犹如有人,因事远游,未得归还,今遇亲友,指示道路,速回家乡也」,这是真的,我们要常常做这个观想。我们的老家在哪里?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离开老家到娑婆世界是来观光的、是来旅游的,这个时间很短,来看看,看看要回去,此地住不得,可以来玩玩,不能住,一定要回家。出来久了都把家忘掉了,这个很糟糕的事情。大势至菩萨来告诉我们,这里不是你的家,你的家在西方极乐世界,这句话提醒了我们。提醒我们就希望我们赶快回头,发愿,发个心回家去,速回家乡。

  『摄念佛人』,「能摄」这是势至菩萨,他有智慧有能力接引众生,摄指接引的意思;「所摄,属行人」,就是肯念佛的人。菩萨接引的对象是真正肯念佛人,真正发愿求生之人,菩萨才能够接引你。如果你不肯念佛,你没有意思往生西方净土,那菩萨想接你也没有办法,他也没有办法帮你忙,他也接引不了你。净土就是西方极乐世界。下面说「念佛法也」,是方法,念佛这个方法,「有五法门,见五土佛」。下面我们把文念一念。「谓忆想外境念佛,则生归变化土,见变化身佛」,这就是凡圣同居土。第二「摄境归心念佛,则生劣受用土,见劣受用身佛」,这也是凡圣同居土,这两种念佛的方法都是生凡圣同居土。第三是「心境互融念佛,则归胜受用土」,胜是殊胜,「见胜受用身佛」,殊胜的就是见到报身佛,这是实报庄严土。第四种是「心境双泯念佛,则生法性土,见法性身佛」,这是常寂光土,生常寂光土。第五种是「圆通无尽念佛,则归法界无障碍土,见法界无障碍身佛」,这是一真法界,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这一段文说念佛有五种不同的心境,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后感得五种不同的净土,这就是西方极乐世界所谓四土三辈九品是这么来的。这些事情我们知道就好,不知道也没关系。这五种念佛法门里面,第一种跟第二种是我们决定可以做得到的。只要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正如同蕅益大师所说的,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就行了。因为这个法门是横超三界,到达西方极乐世界横生四土。四土有没有?有,确实是有,但是一生一切生。所以你知道,很好,一生一切生;你不知道,还是一生一切生,因此这个教义对我们就并不十分重要。但是你了解得清楚,你没有疑心,叫断疑生信;如果一切不知道,我信圣言量,我也没有疑心,那么你知道跟不知道功德效果完全相同,没有一统毫的差别。如果说不知道,有疑惑,那就不行了,那你一定要把它搞清楚,断疑生信,不能有疑惑,疑惑是很大的障碍。如果不疑,我不知道,不知道我不怀疑,这个可以;不知道,心里有疑惑,那就一定要把它搞清楚。需不需要认真去研究它在乎个人,不一样。我坚信,一点不怀疑的话,这不知道没有关系,你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成就是相同的。

  底下讲人,就是念佛人,「人者,机也」,机缘,一个念佛人的机缘,这不得了,这十方诸佛赞叹。这个人是真正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十方诸佛看到你都欢喜、都赞叹、都保佑你,护法龙天见到你对你都礼敬。为什么?因为你马上要作佛了,不是作菩萨,你马上要作佛,他怎么不恭敬你,诸佛怎么不欢喜!所以这是稀有的因缘,古人所讲「无量劫来希有难逢的因缘」,你这一下碰到了,这是希有难逢的一日,绝对不是等闲的因缘。开经偈里面讲「百千万劫难遭遇」,不能比,没有法子相比。百千万劫难遭遇是讲一般大乘佛法,不是指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是无量劫希有难逢的因缘。佛实在是大慈大悲,把这个因缘展现在你面前,可是大家疏忽了,不识货,这么大好的因缘,稀有的因缘,当面错过,你说多可惜。

  这五门念佛的方法,夏莲居居士编的《净修捷要》就是依据这个道理而编的,在三十二拜里面这五门具足。但是你要想修观,依照这个方法来修观,这个方法很容易,不难,用的时间也不长,人人可以修。你可以依照这个方法,早晨修一次,晚上修一次。这个修法的里面只有三十二拜,拜佛就像平常我们五体投地,拜佛最好不要用高的拜凳,不要用这个;平拜,平地拜,或者你铺小的地毯也可以,铺草席也可以,平拜好,不要用拜垫,五体投地。他说得很清楚,每一拜先观想,观想完了之后,念三声南无阿弥陀佛,第一拜是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以后三十一拜统统是念南无阿弥陀佛,念三声拜一拜。每一拜里头都有观想,但是最低限度,你要把《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弥陀经》、《往生论》这四样东西详详细细的看一遍。为什么?你才能够观想。如果这个三经一论你没有看过的话,你不知道他里头讲的是些什么。

  这个观想里面的文辞统统是三经一论的原文,所以他在序文里头告诉我们,我们对这个文字要以虔诚之心,不可以轻慢,为什么?全是经文,他是从经文上节录下来的。所以,经不熟不容易体会他的意思,经多读几遍,意思非常的明显。就是把三经一论的精华让我们常常忆念,常常放在心里,就是一心系念。早晚这两堂是功课,除这两堂功课之外,随时随地如果我们心里有妄想了,你就想经中的境界。经中境界太多了,很麻烦,那你就想这三十二观。平常我们常常想这个,我们不拜,我们就想,想是叫忆佛,我们口里念这句阿弥陀佛是称名,所以说称、忆,这个不要间断。这种用功的确可以能够降伏妄想,能够降伏烦恼,功德利益不可思议。

  下面讲修行方法,我想不必依照这个文一句一句来解释,我们把大意说出来。念佛讲求的是克期取证,我们人才会精进,才不至於懈怠。所以有结七念佛,我们念七天,通常讲打佛七。我们台湾佛七的风气很盛,是不是符合经义?给诸位说不符合。为什么?佛七是法会,不是真正的念佛,是去做法会。真正的念佛,这个七天人进念佛堂之后,七天七夜佛号不能中断,不能有一个妄想,不可以有一个杂念,这个叫结七念佛,决定不能杂心闲话。所以现在虽然是打佛七,有名无实,一堂功课下来之后,你看那个声音就跟戏院一样,张家长李家短,杂心闲话什么都来了,这没用处的。刚刚念一支香一个半钟点,心清净一下,休息五分钟又乱掉了,把那一个半钟点的功夫统统抛尽了,没办法保持。所以真正念佛堂,不讲话的,见任何人不打招呼,见主七和尚也不必礼拜,连掌都不用合。为什么?你见了主七和尚要合掌,你心里面就动了心,你不清净了。

  所以在念佛堂,虽然大家共修,心目当中就认为是自己一个人,我这里根本没有人,要这样的心态。为什么?七天念佛,目的是求一心不乱;你要看这个熟人点个头,虽然不说话,点个头,你心里头都动了心,你一心得不到。所以念佛堂,不管见哪个人,决定不起心、不动念、不打招呼,不但是不跟他说话,一点表情都没有,我求一心不乱,这才叫念佛,念佛堂规矩是如此。真正的念佛堂,结七念佛,就像打七,人数多少?过去李老师告诉我,决定不能超过十个人,这是真正的打佛七。为什么?十个人以上,主七和尚他的精神决定照顾不了。为什么?每个人念佛的境界情形,主七和尚要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带领他,人数一多就照顾不了,所以不能超过十个人。如果人多的话就轮流,譬如这一批十个人这个七天,第二次佛七另外十个人,这样可以,超过十个人很难照顾。我听说现在打佛七有几百人参加,好热闹,这是大法会,佛七大法会,很难收到效果。

  有的从一个七到两个七、三个七,甚至於七个七、十个七,连起来念佛都好。也有地方的道场是长年佛七,它是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这个样子的,念佛堂念佛没有中断。长年佛七,人哪有那么多精神?通常一个人打一个七,七天七夜不睡觉还可以。所以真正修行要年轻,年岁大了,体力衰了,不行,那个没有办法。一定要年轻,精神体力要好,七天七夜不睡觉没有关系,他身体支持得了。所以,干什么都得要年轻才管用,年纪大的人没这个精神,没这个体力。所以看自古以来成就的人,差不多都是三、四十岁成就的。你看六祖大师开悟的时候,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五祖把祖师位传给他,他二十四岁。有些人观念错误,学佛是年纪老的事情,年老想学佛没错,体力、精神都不够用,成就就很难;一定要年轻,年轻觉悟才能成佛作祖。

  长年念佛,就是分班轮流,轮流实在讲这是个不得已的做法,为了我们体力、精神实实在在没办法,所以才分班轮流。可是念佛是自己的事情,了生死出三界成佛作祖的事情,念佛堂是尽心尽力的去参加。分班是什么?分班是领导!这个方法是我们净土宗第十一代的祖师行策大师,他老人家提倡的。他的念佛堂分三个班,每一班十二个人,分三班,每一班一天规定要念八小时。三班轮流,念佛堂念佛人日夜不断。当班那你一定要念,你不能缺席的,不是当班你可以休息,休息好了有精神,应当还在念佛堂跟著大家一起念,这个才对。不是说我不当班,我该休息我就休息了,我就不念了,那还是懈怠,还不是精进。实在念累了可以休息,在不当班的时候可以休息,休息期间有精神,有体力,还是要参加念,那叫随喜,不当班的时候随喜,这样子才能成就。

  在精进佛七当中,没有什么当班不当班,统统要参加。但是念佛的时候他有调节,他有三班,一班出声念,两班不出声,他才不累,如果二十四小时统统出声念,人受不了。一班出声,两班不出声,这样子轮流,用这个方法来调节。譬如一班出声,他是绕念,绕佛的人,这一班绕念的人出声,止静的人不出声,止静就是坐在那个地方听,心里面跟著念,口里面不出声音。礼佛,这是拜佛,拜佛可以观想,不要出声音,出声的只有绕佛这一班。他采取这个方法,三班轮流的制度。这是讲念佛堂,所以人数多的时候好办。我听说过去印光大师他老人家的念佛堂,苏州报国寺,他夜班是四个人,就是晚上轮班,念佛堂轮班规定是四个人一班,因此他念佛堂的佛号日夜不断,一年到头不断。念佛堂总有人在念,最少有四个人在念佛,这叫真正的念佛堂。念佛堂佛号不能断,断了怎么叫念佛堂?决定不能间断,这才叫道场。这是克期取证,一定要定上期限,在这个期限当中我要有个成就。

  「此界苦」,《钞》里面讲,「净土乐者,谓此土具八苦」。这个在《佛学概要十四讲》里面说过,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五阴炽盛苦,这里头也是讲这个八苦。极乐世界乐,可以说没有这八种苦就是乐,就是自在。这一段诸位自己去看。我们翻开一0二面第三行末后这一句看起。「慈云忏主云」,他在此地告诉我们有十桩事情,第一个是「不值佛」,在我们这个世界遇不到佛,这是苦。「不闻法」,佛法不容易听得到,尤其在现前,讲经说法的人太少了。现前还有一个麻烦事情,就是《楞严》上所说的「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有不少在外面说法的人说的是似是而非,不是正法。人数多,势力大,他福报也大,所以在末法时期这个时候,邪师外道比正法要庄严,正法不如他。因此一些人都跟这些邪师走,都入了歧途,这是非常不幸的事情。邪师说法如恒河沙,不值佛,不闻法。

  「恶友缠」,邪知邪见的这些朋友,甚至於这些道友,他劝你修邪法,阻碍你修正法,这个事情麻烦,他来纠缠你,群魔来恼乱你。「受轮回、堕恶趣」,都是苦。「尘缘障道」,纵然你是遇到正法,这很幸运,可是你尘缘未了,你的家庭、事业障碍你修道,障碍你闻法,这是尘缘障道。「寿命短促」,刚刚想修行,寿命到了,这无可奈何,不能不中断,这一中断,这一生的修行前功尽弃。「修行退失」,教理不明,没有能力克服环境,往往随著境界所转,所以你会退失,不但不能精进,反而会退转。「尘劫难成,此即娑婆十种苦也」,娑婆世界十种苦。我们想想,这个十条我们统统具足,每一条我们都有,真是苦!

  极乐世界有十种乐,正好跟我们这个世间相反。第一个「常见佛」,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天天见阿弥陀佛,天天见十方诸佛,见佛容易,这非常幸运。经上说得很清楚,极乐世界的人每天早晨都要到十方去参礼,去拜十方佛,去供养,供养是修福;去闻法,闻法是求慧。十方诸佛无量无边,在我们想像怎么可能?这是我们想不到的。我们今天去参访,总得一位一位拜访,所以很浪费时间。他们参访是化身去,十方世界有多少佛,他就变化多少身,每个身去礼一尊佛,同时的。可以说在一刹那之间十方佛统统都礼拜到,都供养到了;十方佛所说的法同时都闻到,智慧增长。他有神通,有不可思议的神通。所以西方没有这个苦。「圣贤会」,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上善是指等觉菩萨,等觉菩萨称为上善。与这些大菩萨们,文殊、普贤、观音、势至之流,天天在一起。「离魔事,轮回息,无恶道」,魔事、轮回、恶道,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不但没这些事情,连名字也听不到。「胜缘助道」,佛菩萨给我们做助道的殊胜因缘,「寿命无量,入正定聚,一生行满,此即安养十种乐也」,西方极乐世界十种殊胜。

  我们要知道娑婆苦,真正知道西方乐,为什么还不舍娑婆求极乐?这是值得我们深深反省的。所以真正发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那是第一等智慧人,这是真实的智慧。为什么?他在无量无边法门里面,他选择这个第一法门,选择一切诸佛度众生的第一门,这是最高的智慧,无比的智慧。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文殊菩萨选择这个法门,普贤菩萨也是选择这个法门,善财童子是修的这个法门,第一法门。我们今天发心选择这个法门,那我们的智慧跟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是一样的,没有差别,他识货,我也识货,这是不可思议的智慧。我们今天看学佛的人有多少?几个人选择这个法门?所以选择这个法门,正如经上所说的,善根、福德、因缘三者具足,大善根、大福德、大因缘、大智慧,才选择这个法门,不是一般人他能够明了的,也不是一般人会选择的。

  我们也有不少人听了这个法门,他有没有选择?表面上好像选择,实际上没有选择。为什么?没有认真去做,信心不坚固,愿不切,行夹杂,这就是虽然遇到了,他的智慧不够,没有能够现前,没有真正的选择。真正选择,就像这个经上讲的,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二六时中心里头只有忆佛念佛,这是真正的选择。还有是非人我,还有名闻利养,还有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这是对於这个法门并没有选择。只能说他跟西方极乐世界结个缘,他这一生不能往生,他这一生不能成佛,所以他业障依然很重。为什么?诸佛菩萨神力加不上,护法龙天瞧不起,你没有真正发心。你要真正发心,因为护法龙天是凡夫,他很现实,你真正发心作佛,他对你恭敬,他护持你;你没有真正发心,他没瞧得起你,他也不护持你。凡夫很现实,不像佛菩萨大慈大悲,心地清净平等;护法神心地并不清净,也不平等。你心里真正在法、在道,他真护持你;你心里没有法、没有道,他理也不理你。护法神巴结不上的,你家里供的护法神,天天供养他、礼拜他,你心不如法,他根本就不在,他不理会你;心里面真正有道、真正有法,你不供养他,你不礼拜他,他还是要护持你,他没有人情好说的。所以很多人供养护法神,巴结护法神,巴结不上的,完全自己错用了心。这一段我们就讲到此地,这一段真是说得详细。我们翻到最后这一段经文来看,在第一百一十二面。

  【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这是总结,正式的答覆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前面在问,你们这些人已经修行成就,你们是怎么个修法的、怎么成就的?这二十五位菩萨分别说出他们自己修行证果的经过。大势至菩萨修行的方法可以说是最简单的、最直截的,他说『我无选择』,他是专修念佛法门,前面讲了「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他是专修念佛法门的。这个地方就说出他念佛的方法,他用什么方法?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底下讲『得三摩地』是他的证果。这两句是这一章教给我们念佛的最重要的纲领。我们今天念佛不能得三摩地,三摩地在此地就是念佛三昧,也就是经上讲的一心不乱,「得三摩地」就是得一心不乱,我们今天得不到一心不乱。毛病发生在哪里?我们没有能够做到「都摄六根」,没有能够做到「净念相继」。净念就是念佛,我们念佛会中断,我们的佛号一声一声不能够继续下去。为什么会中断?打妄想就中断了。

  所以想一想我们这一天二十四小时当中,我们的佛号相续占几个小时,我们当中断掉了多少个小时,这很可怕,不能相继。净念相继,简单的讲就是不间断;都摄六根,简单的说就是不夹杂。菩萨做到这两点,不夹杂、不中断,所以成就一心不乱。我们今天的大病就是夹杂、就是中断,特别是夹杂得厉害,我们佛号放下了,想是非人我,想名闻利养,这不但是夹杂,这是夹杂的罪业!这个夹杂得重了,把你念佛的功德统统破坏掉,这怎么得了,这怎么能成功?所以念佛堂主七的法师常常提示,「放下身心世界」,这句话就是不夹杂,就是都摄六根。心里头没有妄想,没有是非人我,没有名闻利养,没有贪瞋痴慢,这样功夫才得力,才能真正念到一心不乱。

  所以念佛,我常讲九个字的秘诀,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诸位要能把这九个字做到,没有不往生的,九个字真正做到,我跟大家讲你决定是上三品往生,还不是中下品。你念佛所以功夫不能成就,你将来不能往生,决定是这三句没做到;做到这三句,诸佛护念,龙天保佑。所以你自己要有信心,不要为衣食去操心,大家之所以放不下,就是为衣食操心,我的生活怎么办?我刚刚学佛也有这个念头,但是我还没说出来,老师知道了,所以老师很厉害,章嘉大师。他告诉我,你真正发心依教修行,弘扬佛法,你的衣食住行、前途一切的事情护法神替你操心。我一听说很有道理,我不怀疑,我相信,这些拉拉杂杂的事情统统交给护法神,我再也不操心。我要是没有饭吃,护法神得想办法给我送来;他要是叫我饿著、冻著,在我想那护法神一定要撤职查办,我相信这个。所以我不怀疑,我才能把一切世缘放下,从来不起这个念头。

  道场之建立,一切法缘,统统是护法神的事情,我们今天为什么没有一个大的道场,像样的道场?众生没福,与我不相干。我有福报,我有什么福报?不操心,这大福报!我心里没有事情,什么事情都没有。除了跟大家在讲台上胡说八道一通之外,我没事,心里什么事都没有。所以我常说,我是今天这个世界第一有福之人,身没有事,心也没有事,身心无事,第一有福报的人。什么事都不操心,天下事与我不相干,众生的事与我也不相干,我自己的事情与我也不相干,护法神他去管。真正放下,彻底放下,这才能够与「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有那么一点相应。你要是想现在,又想未来,我要搞一个什么地方,我要去化缘,去求人,苦死了!想到明天生活怎么办?明天没饭吃,好好念一天佛;后天没饭吃,再念一天佛;七天没有饭吃,就往生了,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操这个冤枉心干什么?确实如此。念佛人没有这样的心的话,这世界还有什么好留恋的?一天没有饭吃,苦,赶紧走;两天没有饭吃更苦,走得快一点,七天就往生了,离开这个苦世界。这个世界众生没福报,不值得我们再住,诸位要明白这个道理。

  这部经讲到此地圆满,注解诸位自己好好去看,好好去研究,虽然没有把注子详细跟诸位说,大致的意思统统说出来了。后面有一首回向偈,回向偈我们念一遍,功德才真正的圆满。回向偈在第一百二十一面,大家翻开一百二十一面跟著我念。「稽首释迦弥陀佛,观音势至诸圣贤,仰愿三宝加被力,令此经疏遍尘刹,见闻随喜及持说,毕竟得生安乐土,回此功德向法界,同成无上菩提果。」我们这个法会圆满了。今天下午有一堂三时系念的佛事,我们自己得到佛法殊胜的功德利益,同时也叫我们的祖先,叫我们历世的冤亲债主,各个都能得到佛法殊胜的功德利益。所以,以虔诚的心来做三时系念,三时系念是念佛,求生净土。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净土法门法师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净土法门法师讲阿弥陀佛四十八愿     

净土法门法师讲阿弥陀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八大人觉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般若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报父母恩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大悲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大集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当来变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地藏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法华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梵网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公案     

净土法门法师讲观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华严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金刚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净土法门法师法语精华录     

净土法门法师讲净宗朝暮课诵     

净土法门法师讲楞严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楞严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六字大明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普门品     

净土法门法师讲普贤行愿     

净土法门法师讲十善业道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坛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往生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文钞     

净土法门法师讲无量寿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心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信愿行     

净土法门法师讲药师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圆觉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占察善恶业报经     


其它法师讲《大势至菩萨圆通章》

慧律法师讲大势至菩萨圆通章    

宽运法师讲大势至菩萨圆通章    

其它法师讲大势至菩萨圆通章    

信愿法师讲大势至菩萨圆通章    

印光大师讲大势至菩萨圆通章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