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印法师:中观思想略谈--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宏印法师所有开示



 宏印法师:中观思想略谈


 下载DOC文档  




中观思想略谈-戊辰新春讲于台中正觉寺

宏印法师

缘起

  正觉寺的住持,在座诸位法师、居士,大家能于新春期间到正觉寺听法,实
属难得。我在这里向大家拜年,并祝福诸位吉祥如意,发菩提心,修菩萨道。

  这次正觉寺的新春佛学讲座因缘来自施振辉居士,他于两个月前跟我连络,
因当时我较忙,腾不出空档,施居士遂建议:「那过年总有空闲吧?」我说:「
新年,大家都要轻松一下,但有人要听法吗?」施居士说:「过年,大伙反而喜
欢闻法。」我说:「既然如此,有听众,我就讲。」施居士等便开始筹备,新春
讲座就此诞生。

  从初三至初五,我的讲题是:「中观思想略谈」。虽然有三天,但一天只有
两小时,加起来也不过六小时。要以六小时把中观思想做有统的介绍,非常勉强,
所以我只能做重点介绍。

壹、中观是什么

  中观又可称「性空学」、「般若学」、「中观学」。这些年我在各佛学院、
大专院校任教及四处演讲,发现只要是正信佛教徒,大都很关心的想了解:「释
迦牟尼佛所正觉的『正道』到底是什么?世界上的宗教何其多,为什么我要选择
佛教信仰?佛教最殊胜卓越,不同于其它宗教的特色在哪儿?」我认为在视今社
会,物质、知识俱提升的时代,身为佛教徒是更应去把握住佛法的特色与殊胜。
印顺导师说:「佛法跟世间宗教、哲学的分水岭即是中观般若。」学佛要学得有
成就,首先得分辨邪、正道,把握住邪正的不同。而怎样才能把握正导?这唯有
对中观的般若空理做正确的探讨,方能体悟到佛法的特色。贰、中观学的历史地
位。

  这份讲义是我以前对大专学生讲的,较属学术性,欲做通俗演讲,恐较不适
合,因此我简单提出两点来做说明。

  一、从印度佛教史来看,它是回归原始佛教释尊本怀的运动。由龙树菩萨发
扬光大。
  二、从中国佛教史而,言它又是影响以后大乘各宗理路的开展。

参、中观学代表人物

首推释尊,由龙树菩萨、提婆菩萨发扬佛陀本怀,后有月称、罗什、僧肇、
吉藏、印顺等诸大论师的宗脉继承。

肆、中观学文献

  谈论般若空理最重要的经有:阿含经、般若经、金刚经、心经、大小□般若
等。论有: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入中论,三论玄义、肇论、中观
论讲记、中观今论、性空学探源等。

伍、何种根机可学中观

  佛教非常重视契机。古代的高僧度众,就相当注意观机逗教。要选择适合自
己根机的法门,须先对自身有一番正确认识。唯有适合自己根机的法门,修起来
较能收事半功倍之效,不至于绕许多冤枉路,修学的根机有下列几种:

  (一)宿习三多:依大般若经说:「若要修学中观须宿习三多。」「宿习」
是多生多世培植善根;「三多」是:1.多修福、2.多持戒、3.多近善知识(或供
养佛、多闻法要)。金刚经云:「能修学般若波罗蜜多法门,乃于无量佛所种植
善根。」

  说到听闻佛法,我深觉生在台湾的人非常幸福,也很有善根。但由于听法容
易却变得随便、懈怠,用恭心闻法的心态愈来愈淡薄。我们应知能闻法是难得的,
佛经说:「佛法在恭敬中求。」是故应培养恭敬心求法闻法。

  能亲近三宝、听闻佛法,且是听到中观的般若空理,诚属殊胜中的殊胜,诸
位应生希有难遭遇想,好好珍惜把握。下面谈谈发何种心来修学般若空理才能有
成就,有受用。慎记:「因地不真,困招迂曲。」可见学法的动机(发心)太重
要了。

  (二)菩萨发心的种类有:1.发质直心:质直即非颠倒妄想心,乃本性善良
正质与老子道德经:「见素抱朴。」「素」是不染色的布,「朴」是没有人工雕
刻的由上原木。孟子说:「大人者不失亦子之心。」意义相同。2.发深心:深心
又名长远心、坚忍心,不是浅□即止。世间事都须要一番苦心方能有所成就,何
况是学佛的解脱大道!在这里我要勉励诸位学佛要发长远心,要细水长流,切莫
一曝十寒。要生生世世修菩萨道发菩提心,方谓深心。3.发广大心:前说深心约
自,利今发广大心乃把利他而言,是为利益一切众生而发心,如此发心才算广大。
经云:「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菩萨与罗汉的差别是:罗汉只为
自己断烦恼了生死,而菩萨则是为众生著想。所谓:「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
缘起大悲心,趣入于乘。」教欲行大乘法者,必发广大心。4.发菩提心:菩提心
即大乘心。请问:「菩提心是否本自具足?」舍利弗尊者当初是听到:「诸法因
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这句偈颂才出家的。一切法皆
是因缘生,所以菩提心当然也是因生绝不是本来具足。若以为菩提心是本有,诸
位只要每天打坐,菩提心自然会生,这种思想是错误的知见。菩提心的生起是由
于「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从观察众生的苦难,为度那些苦难众生才激发起
对众生悲心。是为度众生而成佛,非为成佛才度众生。不要因果颠倒本未倒置,
因此学佛的人应尽量多往灾难处,较能激发菩提心的增长。我向来非常支持佛法
的触角深入到各医院及偏远地区。十多年前我在台北曾集合大专学生,创办了慈
云服务队,我本人当队长,每星期到各医院慰问病患,做了近两年,感觉很好。

  我常以为,佛在世时并未强调力倡所有学佛的弟子都应以「成佛」为目的。
原始佛教的重心在于劝人先断烦恼,继而才劝人「回小向大」,所以那时的口头
头禅是「学法」,而不似今日所说的「学佛」。先学法断烦恼的用处是有了解脱
的成就后,再慢慢的引导其发菩提心,此名「回小向大」。众生根机不尽相同,
有些众生并不适合马上修成佛的根机。学佛的最终目标应以发菩提心自勉。发心
亦即「动机」,学佛的动机非常重要。一般说学佛的动机约有三类:(一)人天
乘-是世间法(世间道),即人天道法。修学方式是持五戒修十善,信因果业报,
行各种善行,求现生未来的人天善果,这种发心名「增上心」。虽只是人天果,
但诸位切莫忽视,须知人天善果都修不好,那能进阶菩萨果。近代高僧太虚大师
非常重视这点,且大力提倡「人生佛教」到台湾后才改为「人间佛教」。(二)
出世间导--发出离心,根机是声闻阿罗汉。社会人士向来非常垢病佛教的消极
精神,认为佛教的修行人只关心个己的生死解脱,一点也不关心这个社会,为净
化社会而付点心力,佛教确实有这种浓厚的厌离世间的思想。认为人生无常、苦、
空,故极欲了脱生死出离三界,这种心态名「出离心。」

  事实上,隋唐的中国佛教心态非常健康、积极。直到元、冒、清,厌世隐遁
的山林气息方才浓厚起来,变成一种不健康的佛教。所谓「不健康」即厌世的山
林思想太浓厚了,不关怀现实社会,不参与社会。禅宗说:「生死未了,如丧考
妣;生死已了,也如丧考妣。」说生死未了如丧考妣是有道理,合以生死已了也
如丧考妣呢?依禅宗的说法认为要保养「圣胎」,否则来生会有隔阴之迷。由于
这种不健康的思想,养成整个佛教不是急于参禅自悟,便是念佛求生西方。印老
对这种畸型现象,认为是:「用原始小乘厌世精神欲求急证成佛」。发出离心者
须修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证得的果名阿罗汉解脱道。(三)菩萨的提心
前面己经说过了,不再重述。

  佛教是缘起论,但慢慢的演变成唯心论。唯心论盛行,会忽略了外在的行为
表现,不重视行为的表现,当然就不容易有关怀社会的表现。未法时代,正法不
昌隆,有大心的人,需激发起菩提心学般若道,弘扬正法。上来说明何种根机可
学般若。

陆、怎样学中观

  (一)依缘起法说二谛教--「缘起法」即因缘法。世间有两种人,「迷」
与「悟」。佛陀是先知先觉,我们是后知后觉,此「觉」欲觉什么?为觉世间真
理。佛有十个圣号,其中之一名「世间解」。解即觉,觉悟世间宇宙真理的人。

  「说二谛教」,二谛是真谛和俗谛。小乘法说四圣谛,大乘说二谛。

  1.「依有明空」:欲学空必先学有。清朝康有为曾说:佛教的空理太深了,
有如蚊子叮牛角,不得其门而入。「有」是有为法、世间生灭法。凡宇宙人生的
现象--生老病死、喜怒哀乐等现实生命的人生万象皆属有为法。佛经解释世间
法向以五阴、十二处、十八界譬喻之。「空」是不生不灭的无为法。我常说学佛
的人愈有人生历练,对生命有丰富的体会,愈能学得踏实;反之,如生活从来过
得苍白又单调就学不出法的庄严。好比能低的人学佛就很难有成就,所以先学「
有」也就是指先了解现实的人生境界。因此佛法绝不是漫无边际的谈玄说妙,真
正的佛法是绝对重视现实的社会人生。

  2.「先分别说诸法,后说毕竟空」:如何分别一切法呢?一切法--善恶、
困果、邪正、先后、本未。中国佛教向来习惯说:「不要妄念,不要有妄想心,
要无念而修。」试问,若一开始即无分别而修,怎能不愈修愈糊涂呢?因此,初
学佛者仍应先有是非善恶、邪正、因果的了解,这就是「先分别诸法」。我以为
佛教徒应明辨是非,善恶分明。要做社会的中流砥柱,要有道德的勇气。菩萨度
生,三施之一即有无畏施。菩萨是除暴安良,主持社会的正义,这才是学佛者应
有的德相。如果学佛得乡原,凡事模棱两可,处处想做好人,好坏不分别不执著,
这种学佛态度也实在太差劲了。学佛的人应立场善恶分明,才能积极的「诸恶莫
作,众善奉行。」六祖慧能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
犹如觅免角。」佛法是不离也间的,因此我们必须如实了知世间法相。如中论观
四谛品:「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若人不能知,
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
则不得涅盘。」

  (二)说二谛教显胜义空--「二谛」是真俗谛。「显胜义空」是1.果从因
生,2.事待理成,3.有依空立。

  1.果从因生--缘起相关的因待性,「果」是世间存在的当前境界。以四圣
谛来说是苦谛,一切世间法的存在皆是有因而生的。佛法是从果找因,非从因找
果。为什么?果是我们所遇当前存在的事实,从人生的现实为出发点。太虚大师
说:「佛教是真现实论」佛法所说的「现实」不是指空洞的想像,而是以人生非
常真切的现实为出发点。因果皆只是事相,但也有一个不变的真理存在,宇宙间
的运转有一不变的法则。易经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从不见二阴一阳,或二阳
一阴。所以宇宙间的一切似乎都有一个轨则,这个轨则即是因缘法。

  学佛的人要建立健康的生死观,坦然的面对死亡。据心理医学的调查,普通
人在得知自己非死不可时,尤其是年青力壮者,第一个反应是:「啊!我会死?」
不接受、不相信;第二个反应则是在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时,有如泄了气的皮球
般,充满悲哀、恐惧、绝望;第二个反应有多种,一种是问心无愧型,念佛修行,
安然往生。一种是恶贯满盈型,问心有愧,临终前无比的孤独无助、恐惧。一切
业报皆现前,这是非常痛苦的煎熬。今年除夕前,我人还滞留台北,跟一个濒临
死亡边缘的副教授见面。我不认识他,是位以前在慈云服务队的干部,现已取得
博士学位的陈老师,介绍我跟他的朋友见面。这位身罹绝症的副教授,年方四十
多,他在得知生还无望后,对家人说:「我想找心理医师。」他的朋友对他说:
「师父即是最好的心理医师,找出家法师来和你聊聊可好?」就这样我跟他聊了
两个多小时。这件事,使我感触颇深,「他受教育这么高,遇到生死问题,自己
亦无法解决,对生命缘起的道理不能发现,最后仍须以佛法来解决。」所以说:
宇宙间有一个不变性的轨则,即是佛法所说的了生脱死法。庄子说:「善吾生者,
善吾死。」生时即要把握住生的道理,死了才能解脱超越。因此,大家不要:「
有以为学佛的人研究生死问题,是迷信不吉祥的。」其实佛法是对人做深度又健
康的生命诠释、追究。而□对生死问题参透,唯有建立三世业报因果观。也唯有
通达三世业报因缘,才能无畏的面对生死。

  2.事待理成--缘起序列的必然性,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无论大小乘,十
大宗,皆离不开理事。「事」是各种修持,如拜佛、诵经及各种善行功德。「理
」有了义、不了义、究竟说、方便说。我常碰到一些信佛甚久的信徒,在遇到逆
缘时仍会烦动恼乱,动摇信心,继而退失道心。也有对自己修持相当时日的法门,
在经过某个阶段后产生怀疑,这些都是因为有深入了解中观的正知正见。只迷恋
于事相的境界名「盲修瞎练。」若只知在理上钻研,忽略了事相的实践名「说食
不饱。」这两者皆有所偏,不合中道,佛经常说:「行解并重」一般而言,解可
自修,行则须经长者指导,所以佛教特重师弟间的传承。  

我很关注台湾的教徒,是否在学佛后,比以前快乐法喜?不但解决自己身心
上的问题,且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在人际关系上是否更开拓更解脱?学佛后应
觉得在生活上更受用才对,而要得到真受用,则非「理事相应」不可。

  3.有依空立--缘起自性的空寂性:「有」是存在,「空」是不存在,因此
凡是存在的现象皆依不存在而存在,所以能存在。凡存在没有自性,自性不可得
即空性。因此中观是:「有就是空,空就是,有空有是相依相成的」。中论:「
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何谓「自性」?自性具有永恒性、不变性、独立性、
主宰性,而世上有这种境界吗?自性见用现代话譬喻即类似一种狭窄自固的观念,
陷入某种观念的焦点执著。再具体的说,如对金钱、事业、感情的自性见。如果
我们陷入对人对事用孤注一掷的全付心力来处理,则必定烦恼重重、苦不堪。因
此身为一个佛弟子,必须培养在随缘中拿得起放得下,有缘时把握,缘尽时也不
必强求,各人的业报各人受。所以若对中观的空理有所澈悟,必然对一切境界的
执著就不致于那么强烈了,在日常生活上也会学习实践中道佛法的精神。

  中国人好言:「真空生妙有」诸位试想这句话有没语病?若从其字义看,「
妙有」是真空所生,亦即真空是能生,妙有是所生。真空先,有妙有后有,显示
出彼此间的时间先后次序。我曾试著要查这句话的出处,发现天台宗、六祖坛经
等并无这样的字句。我提出这句话的用意在:不能说「真空生妙有」应改成「真
空即妙有」。以中观思想的立场说,真谛即俗谛,俗谛即真谛,真俗是不二的。
维摩诘经的最高法门是不二法门,不二法门是当下相即,所以应改成「真空即妙
有。」唯有尽量体悟这种法性,方不致放堕入能所相对待的境界里。

  4.解胜义空见中道义--阿含经云:「先得法住智,后得涅盘智。」法住智
是正见缘起的四圣谛深信不疑。苦真实是苦,集真实是集,灭真实是灭,道真实
是道。涅盘智是通达无为法不生不灭的空寂性,也即是悟证缘起还灭律的无为胜
义谛。
  1.深观:要如实了知中道义,须从深观三种般若--文字、观照、实相般若
去通达。2.广行:智慧要深,修行要广。何谓「广行」?四弘誓愿:「众生无边
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及六波罗蜜。
深观是智慧,广行是大悲。智论云:「凡夫的悲心是小悲,菩萨的悲心是平等大
悲。」是故我们应学习以智化导感情。能以智导情,以觉破迷,解行相应,理事
圆融,不二中道显于中矣!

柒、结 论

  维摩诘经云:「说法不有亦不无,以因缘故诸法生,无我无造无受者,善恶
之业亦不亡。」「能善分别于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已于诸法得自在,是故稽
首此法王。」中论云:「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

--------
问题讨论

  问:请问法师,无明的烦恼最初一念从何开始?又常听人说「烦恼即菩提,
菩提即烦恼。」凡夫对这个无明的终始问题可否暂时不必深究,等到修行开悟,
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答:我们说众生无始以来常在六道轮回生死不已,皆因最初一念无明妄动而
造业。一怍众生本具真如佛性,但为何会有一念无明呢?这个问题就像基督教所
面临的上帝与撒旦的症结。据圣经记载:「上帝耶和华创造万物。」何以上帝要
创造一个连自己都无可奈何,无法制伏的撒旦呢?上帝代表善,撒旦象徵恶,恶
是善生出来的,或是恶生善,是善先有?恶先呢?还是善恶同时俱有?这等于是
无明先看或真如先有。是真如生无明,或无明生真如,亦或是真如无明同时俱生。
又「烦恼」若即是」菩提」,我们有必要再勤于断烦恼吗?众生烦恼重重,如说
烦恼性当下即菩提性,我们何必修行呢,也毋须努力了生死断烦求解脱了。这位
居士的看法,不见得全错,因为在胜□经、大乘起信论等皆说:「这种境界,唯
佛能如实了知。」只要开悟证果,这个问题即可解决。这么一来,难道凡夫就无
法处理吗?民国太虚大师认为若有此种观念是:「高推圣境」。佛经常说:众生
的无明是各尘,人人本具真如佛性,所以应返朴归真。从这种思想可看出一个概
念「我们的本性是清净的,烦恼生死是妄想心。」这个论调导致众人的直接反应
是,该断除的是妄想心,该证入的是真心。十多年来我也曾对这个问题颇觉困惑,
直到读了龙树菩萨的中论才恍然释怀。现在我以中观的思想来解答。即前头说过
的:「世俗唯假名,胜义毕竟空。」中观认为真如、烦恼、菩提、无明皆是世俗
唯假名。连真如佛性都是世俗□名施设、安立的,胜义毕竟空则一法不可得,慧
能大师说:「不是善、不是恶,恁那么时,是明上座本来面目。」「何谓世俗唯
假名」一切因缘所生故不可求实,若以为有真善真恶,真佛性真善提,真无明真
烦恼可得,即堕入自性邪见。


  问:曾听其他师父说过,若欲上台讲经,须现出家相;若是在家居士则只能
方便演说。而现在有好几个在家老师在莲社发心弘法利生,也正式登台说法,这
与戒律相违背否?

  答:在家居士可以讲经说法。大藏经理常记载佛在世时,长者居士也为人开
示,甚至也有比丘、比丘尼听居士说法而得证圣果。唯在家居士弘法有个原则,
印度的佛教居士于讲经说法前,都要先花敬的皈依三宝,求十方三宝加持,讲经
圆满时亦将此功德回向三宝的加持,回向一切众生。居士可说法,但必须如此与
二宝相印证,发正确的心方可。


  我来这儿的第一天,有位法师来看我,问个问题:「有些居士这么说:『你
们现在要学佛最好参加居士团体,因为参加居士团体不心花钱,参加师父的团体
要花钱。』」

  答:有这种观念就太偏差了。我从开始讲经至今十多年,从未公开化过缘,
甚至私底下亦不化缘。皈依过的信众,我绝不为人重新皈依,因为皈依过即所有
出家人皆是师父。我曾带领两次大专团体去拜访印老,那些大专生要求皈依印老,
印老为他们皈依开示时说:「皈依是皈依三宝,非皈依我个人。」我听后感动至
极,现在有这种心胸的人太少了。所以并非出家师父个个都要钱,大都随人发心,
绝不勉强。


  问:「居士可否为人皈依?」

  答:某种情况下可以。即所在之地东西南北七天之内找不到僧宝,则皈依受
戒过的居士可先暂代三宝为人做皈依仪式。这只是暂时,此人日后见到出家人,
必须重新举行皈依的仪式,这是戒律所允许的方便行。」

  说到「三宝」,学中观的要具足正见,正见之前要有正信。先得学习做个正
信佛教徒。要成为正信佛教徒,须具备四个条件,即所谓:「四证信」四种清净
的信念,信佛信法信僧信戒。而且是以清净心来信仰佛法僧戒。清净心的信仰是
绝不会退心的,百分之百的肯定佛宝是天人师是圆满无缺的;法宝是出离世间苦
海的不二明灯,深信法轮唯有佛才能转,也唯有闻法才能得到究竟解脱;僧宝是
法脉相传,灯灯相续,是续佛慧命的象徵,没有袈裟在人间,即众生无福田,要
身披袈裟是不容易的;戒是道德的因果的标准。又六道中唯有人道才有三宝的存
在,所以人间若二宝不复存在,就是「世间眼灭。」因此身为二宝弟子,更应护
持三宝。在这儿我想提出一点与诸位共同勉励:应知出家人的家务事,在家居士
不宜过问,佛在世时一次有四十个比丘共同修行,后来因意见不同分成两派。初
一、十五居士要来供养时,不知该供养那边,去请问佛陀,佛说:「如析金杖分
分皆金都该供养。」居士若插手出家师父的寺事,则会有破和合僧之虞,跛和合
僧是要堕地狱的。是故,居士们应切记勿在僧团里造谣生非挑拨离间,障碍僧众
的道业。热心护持三宝是应该的,但不要感情用事。


  问:佛陀降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脚踏七步莲花口宣: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有有小朋友问我:「有这回事吗?」又「唯我独尊」的」我」是指真如本性吗?
佛经每每记载佛是从其母肋下生,现实人问有这种事吗?

  答:这些思想的产生须推究到印度当时的文化背景。印度普遍流传著:人民
皆大梵天生,婆罗门从梵天顶上生,刹帝利从梵天腋下生,吠舍从梵天肚脐生,
苜陀罗从梵天脚底生。佛陀是刹帝利种,印度人认为父母所生是假相,真正生他
们的是大梵天。佛在印度出生,不能完全脱离印度的思想。而且当时印度有九十
六种外道,每一外道团体皆争说自己的教主如何了不起,出生时天地放光,飞天
祝贺,部份佛徒认为若不说些佛陀的神异,那佛的境界岂不输给外道了,所以才
有这些神话色彩出现。对一般信徒要赞佛的伟大,如只以理性来叹佛智慧圆满,
慈悲广大,怕世人较难领会。所以从神话如神通奇迹来显出圣者的伟大,就容易
受广大群众的信仰。


  问:楞严经是真经或是伪经?佛经是否真为佛所说?

  答:佛经是不是佛法,跟佛经是否佛亲口所说,是两个问题。佛经是五种人
说:佛说、佛弟子说、天仙说、鬼神说、化人说(后三种人皆须皈依三宝)。依
现今的研究,最原始最可靠的佛经是阿含经。四阿含中又以杂阿含最原始,杂阿
舍也不全是佛说,有比丘、比丘尼、阿罗汉说、长者居士说、长者居士说,可见
在原始佛教里即有「非佛亲口所说方称佛经」的态度。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说:
「入佛法相,名为佛法。」法相又称法印,亦即三法印。凡与无常、无我涅盘三
印相应即名佛法。所以佛经没有真假的问题,只有了义不了义方便说究竟说之别,
没有所谓的真伪。


  问:须弥山现在哪里?是否等于今天的西马拉亚山或银河系?

  答:佛经说这个世界有四大部洲,我们现住的洲是南瞻部洲,四大部洲围著
中央的须弥山,太阳月亮绕著须弥山运转,须弥山,顶即 利天。四大部洲及须
弥山是印度人的未宙观,非佛说。佛在世时,说法有两个原则:(1)法饶益(2)义
饶益。「法饶益」,能断烦恼得解脱,了生死证圣果的法名法饶益。「义饶益」,
不违背世间的善良风俗佛皆随喜包容,绝不排斥。这两个原则到龙树菩萨时又增
加成四个原则,即四悉檀。(1)世间悉檀,(2)对治悉檀,(3)各各为人悉坛,(4)
第一义谛悉檀。「悉檀」成就义,用四种法门成就一切众生得入圣法的四个宗旨。
世问悉檀即随顺世门善良风俗的义饶益。佛教的宇宙观是中边不可得,因为宇宙
是众生的依报,其存在时间可长可短,可有可无。随众生的依报不断的变化,没
有一真实相。不能以为先有宇宙的产生是为了让人生于其中,持这种钻牛角尖的
论点是天文学家;中国古代的宇宙观也以为天地生万物。佛教则主张先有众生的
正报,才有山河大地的依报。因此我们实在不需要花精神时间去探讨宇宙的终始、
大小、有边、无边这等戏论。箭喻经说:「如有一人不慎被毒箭射到,家人要送
他就医,中箭的人说,慢点,我要先弄清楚箭的来源。射我的人是谁?家住何方?
箭木产于何地?毒出自何处?未等他弄明白,就因箭毒攻心而死,这人不是很可
可笑、愚痴吗?


  问:如何将中观应用在修净土法门?

  答:我对佛法的体会是,修行有两种,一为有相修一为无相修。参禅静坐是
属无相而修,没有个形象可供观想。如中观的观空亦是无相而修,这种根机是上
等利根人,这是究竟了义说。若是方便说即有相修行(有相是指有个外在形像供
我们观想)如观想极乐世界,观想佛身万德庄严这些皆属有相修。密宗也是有相
修,我的根据来自密教的大日经,全名「大毗卢遮那佛神变加持经。」简称大日
经,其七卷。里面所谈不外教相、事相。教相是教典理论,事相是曼荼罗、手印、
供物等。经文亦说:「甚深无相法,劣慧所不堪,为应彼等故,兼存有相说。」
中观的空、无相、无愿是甚深无相法,故众生难修。应知各宗各派皆不离理事,
学中观的人欲修净土法,就必须先融会中观的理,再观想他方净土,持念佛号。
在中观的正知见引导下修净土法门,将会更深澈。


  问:五教能否归一?殊途可同归吗?

  答:殊途同归有两种:一是各宗教的殊途同归,一是佛教各宗派的殊途同归。
五教不能归一,因为要理同才能事同(殊途是事,同归是理,理事定要相应才能
归一,五教的理根本不同,哪能同归!而佛教的大小乘各宗派也不见得能同归。
八正道第一即强调正见;六和合中,也首提「见和同解。」理不同会裂,小乘的
理是三法印,大乘的理是般若空性。中观非特属一那一法门,中观的理是共般若,
为度化众生才成不共般若。唯识宗说共般若是方便智。千万记住:大小乘显密教
都具有般若,无论学那宗派皆不能离般若而修。未了祝大家新年有新的开始,法
喜充满,早日成佛。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宏印法师讲经典、咒语、文集

没有内容!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