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所有文章 -> 达真堪布所有开示-> 达真堪布开示现观庄严论 |
达真堪布:《现观庄严论》讲记二 |
|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现观庄严论》可以说是弥勒菩萨所著,也可以说是无著菩萨所著。原因是,无著菩萨到兜率天亲近弥勒菩萨,弥勒菩萨给他传授了慈氏五论等很多佛法;然后无著菩萨回到人间,弘扬了这些法,二人是这样的关系。 《现观庄严论》全论分四:一、论名之义;二、译礼;三、论义;四、末义。 甲一、论名之义。分三:一、翻译论名;二、宣说论名;三、论名之必要。 论典的名称是有意义的。通过这三个角度讲论典的名称。论典名称最初是梵文,后来翻译成藏文、汉文。 本论全称之梵文音译,为“阿毗三昧耶阿朗迦那摩占佳波罗蜜多邬拔提夏侠扎”。其中:阿毗三昧耶——现观;阿朗迦罗——庄严;那摩——所谓;占佳波罗密多——到彼岸;波罗蜜多是指“智慧到达彼岸。”邬拔提夏——窍诀;侠扎——论。连贯起来即为《现观庄严智度窍诀论》。 智度就是般若波罗蜜多的意思。很多人认为“般若波罗蜜多”指彼岸,是究竟的佛果。还有些论师认为,“般若波罗蜜多”不完全指彼岸,指佛的果位,包括能到达彼岸的“道般若”也是真正的般若波罗蜜多。 乙二、宣说论名; 为什么叫《现观庄严智度窍诀论》? 现观庄严:“现观”主要指的是般若经之内容道现观隐晦之义,也就是佛菩萨所证悟的境界。“庄严”是说明甚深的法义,超越的境界。比如说一个人本来长得很庄严、很美丽,再给她穿上华丽的衣服,打扮一下,会显得更庄严美丽。道般若、果般若——佛菩萨的境界本来很精华,再通过《现观庄严论》文字般若一说明,就会显得更精华。通过八事、七十义这些说明般若经的内容。“窍诀”意为般若经之隐晦义不是普通凡夫的行径,一般很难了知,但是通过《现观庄严论》这部论典可以轻而易举地通达。 般若经直接宣讲的是诸法的究竟实相、空性,同时也间接隐晦地宣讲了有境——佛菩萨的境界。般若经的内容非常广泛,但这部论典仅用四百多个偈颂,就已经说得很明白,陈述得很完整,让追求真理的人心生欢喜。 在般若的经教之义,也即宣讲空性精华的直接之义,与作为道现观隐晦之义二者当中,此论所阐释的内容应属于后者。通过真实般若之义在内心现前,就能如实无谬地证达其义。至于隐晦之义,则是指八事。 智度窍诀:般若有道般若、果般若、文字般若,这里主要讲的是文字般若,它有广、中、略三种般若波罗蜜多经典。广的是《般若十万颂》等,中等的是《般若二万五千颂》等,略的是《般若八千颂》等。 其实佛宣讲了很多般若法门。般若经典有很多,文字般若也为数不少,有的被迎请到天界,有的被迎请到龙宫。在人间留下的只是一小部分,虽然也有很多,不计其数,但也是有限的,只是部分文字般若,全部的文字般若是海量的。广般若、中般若、略般若这三者可以做文字般若的代表。 文字般若属于能诠,所陈述的内容是道般若、果般若。道般若指的是菩萨的境界,尤其是一地到十地的菩萨所证悟的境界。果般若是佛的境界,佛所获得的果位、境界。 从文字般若——能诠的角度来讲,是非常广泛的,但是我们通过《现观庄严论》这部仅有四百多个偈颂的论典,可以轻而易举地掌握、通达,故称为“窍诀”。从道般若和果般若——所诠的角度来讲,一般凡夫很难衡量、了知佛菩萨的境界,但通过《现观庄严论》这部论典,就能轻而易举地了知。以此论典去修行,即可证得,故称窍诀。 论:造论是很难的,想造论需具备条件,上等的最好现证诸法的究竟实相,是位证悟的人,至少也是到一地,这样的人就有造论的资格。证悟有现量和比量,亲证是亲身证悟诸法的究竟实相。中等的造论资格是亲见本尊。亲见,像见朋友一样见到了自己的本尊,在本尊的允许、加持下,可以造论。下等的是精通五明。不但精通佛法,还要精通其他的学识,这样的人才可以造论。 内道、佛教的论典必须要具备两个作用、两个功德。第一,能对治众生相续中的烦恼。第二,解救众生,起码是不让众生堕落,甚至还能让接触论典的有缘众生走向解脱之道。有这样的功德,起到这样作用的,才是我们内道——佛教承许的论典。佛经也具备这样的功德和作用。《现观庄严论》是十地自在尊所造之论。 按麦彭仁波切的观点,《现观庄严论》是弥勒菩萨所著,为什么称呼弥勒菩萨为十地自在尊呢?他还没有示现成佛,是贤劫第五佛,等到第四佛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彻底结束之后,他才示现成佛、转法轮。 实际上,他先是于密严刹土,在自性的清净刹土中成佛。弥勒菩萨在密严刹土中早就成佛了,但还没有示现成佛,所以说他是十地末,已经修到十地,即将成佛了。为什么说他处于十地?即将要示现成佛了。示现成佛是即将要转法轮了。释迦牟尼佛的教法结束后,他要出世,要转法轮,所以叫十地自在尊。 对于论的概念,小乘大乘有不同的观点。小乘行人将其承许为名、词、文字三者聚合的自性,属于无情法的本体,还是物质。而依照大乘的观点,会有所不同。所谓的“论典”,则是显现为名、词、文字相的觉识。觉识是内在的,属于精神的。大乘里,尤其是这次我们用的是属于麦彭仁波切的注释。 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大疏》也讲过,胜义谛遵循应成派的观点,世俗谛承许唯识宗的抉择。此处,以唯识宗的观点,一切都唯心所现,所以论典显现名词、文字的觉识,是内在的,也是精神。这是大乘和小乘之间的区别。 所有般若经典也叫文字般若,它的所诠有两种:一个是明显、直接讲诸法的究竟实相——大空性;另一个是以隐晦的方式讲道现观,即境界和智慧之意,佛菩萨的境界,佛菩萨的智慧。 《现观庄严智度窍诀论》是这部论典完整的名称,简称为《现观庄严论》。 “智度”是般若波罗蜜多的意思。“专加巴RA门达”不是藏语,用藏语来念梵语就是这个发音,用汉语念就是般若波罗蜜多。这两个都是音译。 这部论典具足两个功德。无论谁学修这部论典,都可以不堕落地狱、饿鬼、旁生三恶趣。甚至不仅不堕落,还可以引导人走向解脱之道。学修这部论典,可以对治人内在的烦恼,趋向解脱。即不堕落恶趣,又能超脱轮回,获得究竟涅槃。今天我们有学修、听闻这部论典的机缘,是宿世修来的福报,应该好好珍惜。 乙三、论名之必要。 给论典取名字是有必要的。 第一,可以串习。这里为什么会有梵语?因为贤劫千佛都用梵语宣讲佛法、转法轮,将来自己成佛时也要以这种语言,宣讲佛法,转法轮。论典前面安置梵语的名称,我们现在就可以念,可以学,可以串习,将来以这种语言传法、转法轮。 第二,梵语是佛语,是有加持力的。即使有些人会认为不如直接念翻译过来的念得顺口,我们也应该重视梵语的名称,念一遍、翻译一遍,能获得佛语的加持,有这样的必要。 藏传佛教里有很多论典,都是将印度论师的著作翻译成藏语的。所有的论典翻译过来都有梵文的名称。译师们安置梵语名称,是为了向后学者说明,这是来自于印度,发源是非常清净的。印度以前很严格,不是谁都可以造论的。若要造论,要通过辩论,你胜利了,所有的论师都认可,才可以流通,在此之前是不可以流通的。 印度以前的论典是非常清净的,造论要求很严格,所以大家可以放心。前面安置一句论典的梵语名字,也方便与藏人造的论典分别开,有这样的必要。 此科判是麦彭仁波切所写,主要解释藏文版的《现观庄严论》,为了与藏人造的论典区分开,所以前面保留了梵文论典的名称,有这样的必要。 对任何事物取名都是有必要的,有名字有利于表达。论典也要取名称。取名方式有很多,比如《现观庄严论》,是以意义来取名的,若是上等根基者,看到《现观庄严论》的名称,就能通达全文所含摄的义理;若是中等根基者,看到名称就能大概知道这部论典的内容,并了知是以窍诀的方式讲的;若是下等根基者,想到图书馆去找这本书,以此名称便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到,最起码有这样的作用。这是论名之必要。 论典的名称是通过以上三个角度讲解的,也可以说通过三方面诠释的。 甲二、译礼。 敬礼一切诸佛菩萨! 这一句不属于论典的内容,是译者后来加的。翻译论典,无论是祈祷本尊,祈祷佛菩萨,祈祷文殊菩萨,还是祈祷其他上师,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一,可以遣除翻译过程中的违缘障碍。我们做任何事情,若是祈祷后再去做,就能善始善终。以前我在皈依中讲过,皈依三宝的人,做任何事情都应该祈祷三宝,然后再去做才是如法的。自己能获得加持,事情也能顺利圆满。翻译是很有意义、很严谨的一件事情,所以先要祈祷,就可以遣除一切违缘障碍。 第二,容易让后学者对作者生起信心,进而接受此论典。后学者看到作者在翻译论典之前,先祈祷诸佛菩萨,以此类推,可以了知他做其他任何事情之前都会这样做,由此可衡量他是个有德行的好人,是心存感恩、恭敬的人。因为祈祷是对佛菩萨的一种恭敬,后学者因此对他生起信心,容易接受他翻译的论典。 他顶礼的是一切诸佛菩萨,而不是佛和文殊菩萨,这源于国王法律规定用于辨别三藏的顶礼句。藏王赤热巴坚规定,如果翻译的属于经藏,应该顶礼佛菩萨,因为经藏大部分是佛菩萨之间以问答的方式抉择的。如果是翻译论藏,讲五蕴、十八界、十二处等法相,只有文殊菩萨的智慧才能了达,所以要顶礼文殊菩萨。律藏是戒律,细微的因果,除了佛谁也无法了知,所以应该顶礼佛。 国王赤热巴坚执政期间,出现了很多译师,翻译了很多论典,所以他作了这些规定。那么后学者看了,就能轻而易举地区分经藏、律藏以及论藏。此论属于经藏,所以顶礼佛菩萨。此处的译礼,符合国王的规定。 “顶礼一切诸佛菩萨!”什么叫佛?从无明沉睡中觉醒,并彻底通达了真实智慧,彻底觉悟。菩萨是净除了二障,并在精通诸等智慧与功德的遍智以及他利方面具有勇猛的胆识。 “勇猛的胆识”指菩萨有度化众生的愿望和发心。菩萨不是谁都可以当的,很多人最初发心很好,后来在做事情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违缘障碍、不如意之事,就心灰意冷了。 据佛经中记载:舍利子先前也发了菩提心,后来遇到了一件事情,就退失了道心,进入了小乘。有这样的说法,但也许事实并非如此。这个公案是说菩萨难做,连舍利子都无法胜任。 作为菩萨不能心灰意冷,否则就不是菩萨,因为没有发菩提心。若真发菩提心了,那么无论遇到何种事情,出现何种障碍,都会坚持,纵遇命难也不舍弃这种心,这才是勇猛的胆识。菩萨的心力大,即使遇到了再大的魔力也不会屈服,遇到了再大的障碍也不会舍弃菩提心。 我们都已经发了菩提心,进入了大乘妙道,都应该有这种勇猛的胆识。有违缘障碍是正常的,若是有智慧,能够很好地运用佛法,根本没有违缘障碍,都是成就的助缘,是修行的过程,如同旅行者需要翻山越岭一样。 认为有违缘障碍,无法坚持,说明没有智慧,没有很好地运用佛法。所以,如果真正想当菩萨,就要发菩提心,必须要有这种勇猛的胆识,在菩提道上勇猛精进,无论遇到何种对境都不能退失道心,不能舍弃众生。 我发心“宁可舍弃生命,也不舍弃任何一个众生”,有人惊叹,觉得这太伟大了,这个发心很了不起。其实不然,这是作为一个大乘修行人最起码要具备的。假如连这样的心愿都没有,怎么做菩萨?在学菩提心的学处时我讲过,菩提心的根本戒律是不舍众生,这是一个发菩提心的人应有的心态和功德,无有“伟大”可言。 甲三、(论义)可分为二:一、造论分支;二、所造正论。 乙一、(造论分支)可分为二:一、令所调诸众生信之支分——书首礼赞;二、令智者趋入论典之支分——必要关联。 丙一、(令所调诸众生信之支分——书首礼赞): 令所调化的众生对般若生起信心,先作礼赞。 这是当时弥勒菩萨、无著菩萨造论时做的顶礼。以前都是如此,做任何事情,尤其是翻译论典或撰著论典,首先都要做顶礼。其必要性在前面已经讲过了,大致相同。是为了自己,但主要是为了他人,为了调化诸众生,令所调化的众生对般若生起信心而做的敬礼。 求寂声闻由遍智,引导令趣最寂灭。 诸乐饶益众生者,道智令成世间利。 诸佛由具种相智,宣此种种众相法。 具为声缘菩萨佛,四圣众母我敬礼。 在此处主要是顶礼,顶礼的对境是般若波罗蜜多,以宣讲其功德的方式顶礼。 我们平时做顶礼也应如此,比如给佛或菩萨顶礼,先忆念其功德,生起信心再去顶礼,才是如法的。 顶礼有身语意的顶礼,身顶礼是磕头,语顶礼是念赞叹文,意顶礼是信心,尤其是清净信心、欢喜心,即对他们的功德生欢喜。有了欢喜心,再念赞叹文、磕头才有功德。 此处也是先宣讲、忆念般若波罗蜜多的功德,生起信心后,再做顶礼。 “四圣众母我敬礼”。四圣指阿罗汉、独觉佛、菩萨、佛,他们都是从般若波罗蜜多中产生。若是想获得四圣的果位,比如想获得阿罗汉的果位,要靠般若波罗蜜多;想获得独觉佛的果位,要靠般若波罗蜜多;想成为菩萨,要靠般若波罗蜜多;想成佛,也要依靠般若波罗蜜多。 佛法里讲十法界,十法界是十种不同的境界。六道是轮回,只有痛苦没有安乐。我们讲轮回过患的时候讲过,知道六道苦,不想留在六道里,想超脱轮回,将会有四个境界:阿罗汉的果位、独觉佛的果位、菩萨的果位、佛的果位。这是四个不同的境界,但都是超脱轮回的,都没有烦恼、痛苦,只有永恒的安乐。如果想获得四圣的果位的任何一个,都要依靠般若波罗蜜多。 现在有些人即使发了菩提心,心量也不够大,还有很多想不开——很多事情无法释怀。这就说明没有智慧,即没有般若波罗蜜多。如果想成为真正的菩萨,就要靠般若波罗蜜多。四圣者的果位都要靠般若波罗蜜多,这就是般若波罗蜜多的功德。 我们忆念般若波罗蜜多的功德,明白此理后,就能对般若波罗蜜多生起信心,并依此修行,最后能获得自己欲求的果位——阿罗汉、独觉佛、菩萨、佛。 “求寂声闻由遍智,引导令趣最寂灭”。智慧有三个,第一个遍智也叫基智。此处讲的是阿罗汉和独觉佛,他们想获得寂灭的果位,这是超脱轮回的,但是堕入了寂灭边,因为他们没有慈悲心。他们追求的是阿罗汉、独觉佛的身份,想获得这样的果位,目的是寂灭,也叫涅槃,但这个涅槃是小乘的涅槃。以遍智(基智)获得这样的果位。 为什么说基智呢?基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在这些上面照见无我,即证悟无我的境界。阿罗汉在一切法上面证悟人无我。独觉佛比阿罗汉的境界高,因为他不仅证悟了人无我,即在一切法中,不存在人我、自我,在这个基础上,还证悟了一部分法无我。 了知比较粗大的、一部分法不存在,也不是实有,这叫基智,即无我的智慧。最后获得的果位是寂灭,寂灭即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 对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大乘小乘有不同的观点。小乘的观点是,即使成为阿罗汉了,在还没有离开世界,五蕴还存在——五蕴属于苦谛,所以叫有余涅槃。当他离开这个世界时,五蕴都息灭在法界当中,这时什么也没有了,叫无余涅槃。 大乘,尤其是中观认为,佛的果位有法身、色身,有余涅槃是色身佛(报身和化身),无余涅槃是法身佛。这是小乘和大乘对有余涅槃、无余涅槃不同的说法与观点。 这里讲的寂灭,是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也是小乘里讲的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阿罗汉、独觉佛种姓者,以基智,主要是人无我和法无我的一部分智慧。在这个基础上,以这种智慧,但都是不究竟的,都可以归纳到般若波罗蜜多中。那它是不是真正的般若波罗蜜多?这只是相似的般若波罗蜜多,不是真正的,但也是般若波罗蜜多。 “诸乐饶益众生者,道智令成世间利”。这句讲的是菩萨。菩萨有度化众生、想帮助他人的意乐,最终目的,最后要获得的果位,就是能利益众生,即让众生获得增上生和决定胜。增上生是暂时的利益,即神通、世间的福报;决定胜是究竟的利益,让他们超脱轮回,获得佛的果位。他是以道智利益众生。 智有三种,即基智、道智、果智(遍智)。对于诸大菩萨补特伽罗——(乐此不疲地)饶益尽轮回际的一切所调化众生者而言,其方法就是以通达声闻、缘觉、菩萨三道在胜义中自性无生,即空性之意,在名言中的因和果及它的本体之道智。以这种智慧,最后可令其成办作为其追寻目标,世间所有众生之利益——增上生及三菩提之决定胜。 “诸佛由具种相智,宣此种种众相法”。对于将补特伽罗身语意之一切过患彻底清除的至尊能仁正等觉诸佛陀而言,其方法就是由彻底无余地通达一切所知并照见无生的,具有真实之义的一切种相智(遍智),从而实现其追寻目标——宣说此等一切所诠之二谛具众相之法,与能诠之了义不了义之种种法轮。 佛陀证悟了人无我、法无我,觉性已经圆满了,以这种智慧——遍智、究竟的智慧三次法轮,针对众生根基宣讲很多了义不了义的佛法。了义与不了义也是针对众生而讲的,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对某些众生来说是了义的,但是对某些众生来说,先前的了义就变成了不了义。所以佛讲了了义和不了义等很多法。 法轮和轮子有相似的地方,所以叫法轮。关于法轮,小乘大乘,有很多不同观点。小乘认为见道才是真正的法轮,其他都不是真正的法轮。对此大乘并不承许,佛法有教法和证法,教法可以称为法轮,证法更可以称为法轮。 教法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来传的,这也是法轮。一个传一个,接连不断,传承也不间断。佛出现到现在至少有两千多年(有不同的算法,还有说三千年、四千年的,共同承认的是两千多年),在此期间都是这样传下来的。传承没有间断,这也是相似轮子,所以叫法轮。 教法分经藏、律藏、论藏三藏,证法是戒定慧三学,这都是众生相续里的功德。但这些功德也是可以传的,当时佛也是这样给弟子们传的。现在也是,当弟子的相续成熟时,上师也会以持明表示、如来密意的方式,主要是以持明表示的方式传达境界。 当弟子的相续成熟时,上师可以通过持明表示这种传承方式,传达给弟子,弟子的相续中也会产生跟上师戒定慧三学一样的功德。这也是法脉相传,以此传下来。所以教法和证法都可以称为法轮。 现在已经到佛法即将隐没的时候了,所以现在要传承下去很难。闻法的人少,真正精通三藏的人很少。即使有人传也没有人听,有人讲也没有人学。这样传承就会间断,法轮就转不起来,这样教法可能就要结束了。 现在学佛的人多,出家的人也多,但是真正有戒定慧的人很少。尤其是上师苦口婆心,师父良苦用心,但是弟子相续中始终无法产生戒定慧三学的功德,这样下去,证法也转不起来,那么教法和证法就都隐没了。 在历史上出现过很多灭佛的活动,比如说藏地,以前藏王郎达玛期间也灭佛,很严重。但是只毁灭了教法,没有毁灭证法,很多人相续中戒定慧三学还是存在的,所以法脉没有断。虽然暂时没有教法了,但是还有证法,这样佛法也不会隐没的。 现在即使有教法,但是也没有证法了。虽然有人讲有人听,但是,讲法的人比如我这样的人和闻法的人,相续中没有戒定慧三学的功德,这样尽管教法在转,但是证法已经不转了。实际上法轮就不转了,这样佛法即将隐没。 所以佛教里有个像法时期,将来佛法快隐没的时候会出现像法时期,像法时期会持续五百年,时间也是很漫长的。但这是不一定的,一般情况下是这样的,但是特殊情况下不一定。 像法时期,即表面上有寺院,表面上看很兴盛,有讲法的人,也有听法的人,但实际上没有了,因为这些人的相续中没有戒定慧三学的功德了。这样证法就隐没了,证法隐没,教法存在,也没有意义。如果教法暂时不转了,但是证法还继续转,也是有意义的,佛法不会隐没,不可能断灭。 灭佛的时候也是,虽然就是几十年,比如藏地,几十年没有人讲法,没有人听法,也没有道场,但是很多人相续中有戒定慧三学的功德,所以佛法、法脉没有间断,法轮没有停下来,还是在转。 所以大家应该努力,学佛、修行的目的是在自己的相续中产生戒定慧三学的功德,这是我们闻思、学习三藏的真实意义。 “具为声缘菩萨佛,四圣众母我敬礼”。因为四圣者都是从般若波罗蜜多产生的,所以般若波罗蜜多是他们的母亲。 因此,对于作为[具为]声闻、缘觉、诸大菩萨诸众,以及佛陀(等四圣众)之佛母(的般若之义),至尊弥勒菩萨[我]以各别自证之智,与无二无别、一味一体的方式向其表示恭敬顶礼! 顶礼有对境,在对境面前以身口意做顶礼。境界高的人,顶礼的对境和顶礼者都是一体的,即佛和我是一体的,一个自性,心安住在自性光明、自性空性中,这是最殊胜、最究竟的顶礼。这样,即使身口意不顶礼都可以,主要是有这样的见解。 弥勒菩萨也以这种方式做顶礼,顶礼的对境是般若波罗蜜多。他是以忆念般若波罗蜜多的功德进行顶礼的。四圣者都是从般若波罗蜜多中产生。无论想解脱还是想成佛,都要依靠般若波罗蜜多,即依靠究竟的智慧。 没有智慧是不行的。现在很多学佛人很困惑,念佛了、持咒了,也做了很多善事,但都没有得到如是的功德和利益,然后开始退失信心,这都是错误的。因为这都是自己的问题,自己没有智慧,没有般若波罗蜜多,所以无法成为阿罗汉、独觉佛、菩萨、佛。若想获得这些果位,必须依靠般若波罗蜜多。 除了般若波罗蜜多——究竟的智慧之外,没有其他办法让你超脱轮回,也无法让你获得四圣者的果位,比如世间的钱、权、神通等。即使有再多的钱,甚至全世界的财富都归你一个人,即使你成为了世界的领袖,全世界的人都听你的指挥、安排,都对你毕恭毕敬;即使有神通,可以如天上的鸟一样飞,像水里的鱼一样游,具足天眼通、神足通、宿命通等各种各样的神通,你也无法解决烦恼和痛苦,无法超脱轮回,获得四圣者的果位。只有依靠般若波罗蜜多——究竟的智慧,才能获得四圣者的果位,才可以超脱轮回。超脱轮回即彻底解决烦恼痛苦,获得究竟的安乐。这是般若波罗蜜多的特点。弥勒菩萨也是忆念其独有的功德的方式来做顶礼。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上师仁波切宣讲于2018年6月1日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
达真堪布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
其它法师讲《现观庄严论》 |
|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