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所有文章 -> 信愿法师所有开示-> 信愿法师开示阿弥陀佛四十八愿 |
信愿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之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二) |
|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二)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问:四十八愿皆弥陀悲心所发,何故特重第十八愿? 答:净土一法,以弥陀誓愿为根本,以第十八愿为愿王,因四十八愿之心要,即在此愿。法藏发大誓愿建立极乐之因由,无非在令众生往生,此正是第十八愿之义,余四十七愿为令欣慕入此愿。若无此愿则余愿不成,无往生因故;若无往生因,则余愿徒设,故余愿摄于此愿。法然上人《无量寿经释》云:“其四十八愿中,或立无三恶趣愿,或说不更恶趣愿,或言悉皆金色愿,此皆为第十八愿也。其第十八愿者: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四十八愿中,此愿特胜,何以故?若无众生往生彼国者,则悉皆金色愿、无有好丑愿,依何成就乎?亦唯有众生之往生,方有身之金色、无有好丑、具足五通、证悟宿命。因此,善导和尚于《观经疏·玄义分》释言:法藏比丘发四十八愿,一一愿言: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四十八愿,一一皆此意也。”此即善导大师将四十八愿,一一解释为第十八愿,一一指归于此愿,以显专念名号之义。大师云:“四十八愿,唯明专念名号得生。”故知,第十八愿如纲,四十八愿如目,纲举则目张也。法藏成佛十劫,果成佛意不忘因愿,必来摄取念佛众生,以本誓重愿不虚故,故特重之。 问:十方众生为弥陀所被之机,未审是何机类为主? 答:魏译言“十方众生”,汉译言“诸天、人民、蠕动之类”,吴译言“诸天、人民、蜎飞、蠕动之类”,唐译言“余佛剎中诸有情类”,宋译言“所有十方无量无边无数世界一切众生”,《悲华经》言“无量无边阿僧衹余佛世界所有众生”。从魏译难明十方众生所指为何?但汉、吴两译却明确指出“天、人、畜生”,这是指六凡众生。什么世界的六凡众生?唐译指出“除了西方佛剎外的余佛剎”,宋译及《悲华经》更详尽指出“除了极乐世界外的所有十方无量无边无数世界的一切众生”。从以上诸译可得结论:“十方众生”所指的是除了西方极乐世界以外的所有十方无量世界的六凡众生。 又《无量寿庄严经》第一愿为:“世尊,我发誓言:愿如世尊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居佛剎,具足无量不可思议功德庄严,所有一切众生,及焰摩罗界,三恶道中地狱、饿鬼、畜生,皆生我剎,受我法化,不久悉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皆得身真金色。”由此可知:一、法藏发愿成佛,愿所居佛剎,具足无量功德庄严,目的是为了三途的众生能回归净土,安身立命。二、一切众生中,标出焰摩罗界及三途众生,表示欲摄尽所有众生,也显示越苦之机越先急救,如溺水之人,急需偏救故。三、“三途众生,皆生我剎”乃彰不嫌任何众生之罪业,每一众生皆要救度,更明罪业不碍往生,无碍光摄受故。四、“受我法化,不久悉成佛”乃明非但不嫌三途众生之罪深业重,还要教化他们速疾成佛。如此慈悲,是为大慈大悲。故知,六凡以三途众生是弥陀所急救之对象。 问:如来之三心,以名号契入众生,成为三信,则三信、十念有何关系? 答:三信即是“信”,十念即是“行”,信与行即是信心与名号,本就不可分开,此愿中有三信、十念、往生三种愿事。此中,以三信之因与往生之果配对,即成为救度信者之本愿;以乃至十念之因与往生之果配对,就成为救度称念者之本愿。第十八愿,十方诸佛加以称扬赞叹,即是第十七愿,所以此二愿有不离关系。因此诸佛所赞叹之名号中,具有救信者与救称念者二意。又听闻第十七愿诸佛赞叹名号之理,在行者之机,领受之相,就是第十八愿之三信十念。即名号欲救信者之佛意,显现于行者,就是至心、信乐、欲生之三信;又名号对欲救称念者之佛意,显现于行者,就是乃至十念之称名,二者皆是佛力回向。行与信有着重重之关系,相虽有二,体则是一,故行不离信,信不离行。法然上人言:“以一念十念亦得往生故,而疏于念佛者,即是信妨碍行也;以念念不舍故,而思一念往生不定者,即是行妨碍信也。信者信一念亦生,行者勤一形称念。”又在《黑谷传》中言:“虽闻名号,若不信则如不闻,譬如虽信,若不念则如不信。”良忠法师言:“若无安心,非本愿,念佛何生报土?”故知,缺三心或十念,皆非本愿。 问:三信一心,佛力回向,行者如何发心起行,相应佛愿? 答:如来三心,机受一心,一心即信心,信从闻生,故闻本愿能发信心。本愿是因,名号为果,信因必信果,一体不离故,故称名即是信相,信行具足,相应佛愿也。此愿成就文曰:“闻其名号,信心欢喜,”又流通文云:“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无量寿如来会》则曰:“闻无量寿如来名号,能发一念净信。”此皆明闻名开发信心之义,以三心配之,则行者内感宿缘,外依知识,闻佛愿生起本末,忽发一念信心,至诚真实,不虚伪,故名至心;深信本愿,安心决定,无疑无虑,欢喜爱乐,故名信乐;《无量寿如来会》曰:“能生一念喜爱之心”,《无量寿庄严经》曰:“发一念信心,归依瞻礼”,即合掌归命,乘本愿力,即成往生心,故名欲生。言虽前后有三,起则同时得之于一心,应之于口,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称如来名,是谓信行具足人。 问:愿文言“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试问往生是平生或临终? 答:既言乃至,即不简平生临终,十方机类,善恶根器,千差万别,平生遇缘念佛,则平生往生;临终遇缘念佛,则临终往生。往生彼土乃机之意识,契佛愿心,法性相应,生佛一体,何待色身舍报?《执持钞》言:“名号谓之正定业者,若持佛之不思议力,往生之业即决定故也。若虽称念弥陀之名号愿力,往生犹不定者,则不可名正定业也。我等既已持念本愿之名号,则应欢喜往生之业已经成办。是故临终虽不再称名号,亦得往生,事乃当然。一切众生,过去业因,互不相同;且死缘无量:有患病而死,有刀伤而死,有没顶而死,有火烧而死,乃至睡死、醉死,此皆是宿世业因,无可逃避。至此境地,除兴起妄心之外,以凡夫习性,又何能起称念名号之正念?何能有往生净土之愿心乎?故若不随顺平生业成之誓愿,往生之望则落空。”此诚为鼓励平生业成之良言也。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
信愿法师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
其它法师讲《阿弥陀佛四十八愿》 |
|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