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所有文章 -> 星云法师所有开示-> 星云法师开示金刚经 |
星云大师:《金刚经》 一相无相分第九(上) |
|
金刚经 第9品上 一相无相分第九(上)白话文 一相无相分第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名阿那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译文: 「须菩提!你认为须陀洹会生起这样的心念?『我已证得须陀洹果!』」 须菩提回答:「不会的,佛陀!为什么呢?须陀洹的意思是入圣流,而事实上是无所入的,不执着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境相,因为心中没有取舍的妄念,不随六尘流转,所以,才叫作须陀洹。」 「须菩提!你认为斯陀含会有那样的念头吗?『我已证得斯陀含果!』」 「不会的,佛陀!什么缘故呢?斯陀含的意思是一往来,已证初果,要再一往天再上,再一来人间,断除欲界思惑。而事实上,他对于五欲六尘已不起贪爱了,应是体顺无为真如之理,在这无为真如之理上,那有往来之相呢?因为他已无往来之相,所以才叫做斯陀含。」 「须菩提!你认为阿那含能有这样的心念吗?『我已得阿那含果?』」 「不会的,佛陀!为什么?阿那含的意思是不来,二果斯陀含,断除了欲界思惑以后,就永久居住于色界的四禅天,享受天上的福乐,不再来人间,所以才名为不来。所以心中已没有来不来的分别。因此,才称为阿那含。若他尚有证果之念,便是着了不来之相,就不可以称为阿那含。」 「须菩提!阿罗汉能起一种念头?『我已证得阿罗汉果!』」 「不会的,佛陀!怎么说呢?因为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法叫做阿罗汉。所谓的阿罗汉是彻悟我、法二空,不再随妄境动念,只是寂然如如,才为此立一假名。佛陀!如果阿罗汉起了我得阿罗汉的念头,那么,就是有了我、人、众生、寿者等法相对待分别,就不可以称为阿罗汉。 「佛陀!您说我已证得无诤三昧,是人中第一,亦为罗汉中第一离欲的阿罗汉。但我并没有执着我是离欲罗汉的念头。佛陀!如果我有得阿罗汉道的念头,佛陀就不会称我为阿罗汉,那么,佛陀也不会赞叹我是欢喜修阿兰那行。因为须菩提并不存有修行的心相,妄念不生,所以才称为是欢喜修阿兰那行的。」 讲话: 从第七分佛陀以「菩提非证得非言说”,破除吾人对佛法二相的执取;贯穿至第八分讲解般若是三世诸佛母,受持读诵者之功德胜三千大千世界珍宝布施;第九分则从胜义谛的立场,大力驳斥有惑可断、有果可证的求取。在第九分实相无相四果性空,我用四点来说明。 此分由佛陀问须菩提,小乘行者证得四种果位,能否动念有个证果的我相?展开了对小乘证果的妄心,提出降伏的方法。 一、无惑断无四果证 第九分显现佛陀善护念善付嘱诸菩萨的用心,度生要离相(下化众生),得果也要离相(上求佛道),一切诸相不可住着。 从第一分至第八分,二乘圣人听闻般若空理,已生起回小向大的真心,只是疑惑如何在下化众生时,能心离诸相不住妄想?佛陀以证得四果为喻,拔除二乘圣人离相去妄,无能度所度凡圣差别的法执。《大般涅槃经.如来性品》说: 明与无明,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若计善计恶,可作不可作,善道恶道,白法黑法;凡夫谓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相。 菩提和无明,凡夫和圣贤,在真如法性的晴空,并无好恶美丑的分别。佛陀在此引小入大,令声闻行者入般若性海,也借小喻大,小乘四果应不住果证之妄相,更何况大乘菩萨于游化度众之事业,哪里能住着三乘十贤的阶次地位呢? 《胜天王般若经.法界品》中,佛陀答覆胜天王如何能离诸障惑,心得清净。 大王,此可智知,非言能说。何以故?过诸文字,离语境界口境界故。无诸戏论,无此无彼,离相无相。远离思量,过觉观境,无想无相。过二境界,过诸凡夫,离凡境界。过诸魔事,能离障惑,非识所知。住无处所,寂静圣智,从无分别智慧境界。无我我所,求不可得,无取无舍。无染无秽,清净离垢,最胜第一。性常不变,若佛出世,及不出世,性相常住。 空性之理,离言文字,智识见闻之垢秽,当我们止息了颠倒的妄想,最胜第一的空理和我们原是形象不离,常伴左右。 南塔光涌禅师初次参访仰山禅师时,仰山问他: 「你来做什么?” 「来拜见禅师。”光涌恭敬地回答。 「见到禅师了吗?” 「见到了!” 仰山目光锐利地逼问: 「禅师的样子像不像驴马?” 「我看禅师的样子不像驴马,更不像诸佛。” 「不像是佛,那么又像个什么呢?” 光涌镇静地答道: 「如果有所像,和驴马又有什么分别?” 仰山赞叹道:「凡圣两忘,情尽体露,二十年之中,再没有人可以打败你,你好好珍重!” 光涌禅师明了,自性头上,本无世间男女,驴马诸佛等凡圣净秽的差别妄相。凡圣两忘,得鱼忘筌,菩萨行道才能于红尘烈火中清凉自在。就如同圜悟克勤禅师所说: 报缘未谢,于人间世上有许多交涉,应须处之,便绰绰然有余裕,始得人生各随缘分。不必厌喧求静,但令中虚外顺,虽在闹市沸汤中,亦恬然安隐。 二、离诤论得三昧味 佛陀在文中赞叹须菩提尊者得「无诤三昧”。什么是「无诤”?即是无我无人,无彼无此,无高无下,无凡无圣,泯绝差别对待之相。无诤三昧并非每个证得阿罗汉果的人,都具有此修养,而是须菩提尊者深知众生生死不已,皆由心有高下胜负之诤,妄造口业而论议不休。因此发愿生生世世受解空性,心寂静故,平等爱念一切众生。《涅槃经》说:须菩提住虚空地,若有众生嫌我立者,我当终日端坐不起;嫌我坐者,我当终日立不移处。 须菩提尊者心性调柔清净,随顺众生欲求,不令众生生起嫌恶之心。人际之间的无诤之道,旨在能破我爱、我见的妄相,心住寂静处,才可与人无诤,与世无诤。 《所欲致患经》说,众生因贪爱恣意,彼此忿怒相诤: 贪爱所在,放心恣意,父说子恶,子说父恶;母说女恶,女说母恶;兄说弟恶,弟说兄恶;姊说妹恶,妹说姊恶。家室宗族,转相诽谤,是为贪欲之患。因致勤苦,皆由多求,放心恣意,为欲所溺。 亲情、友情、爱情等等,人人都欢喜和乐无诤,如何于现实生活中获得「无诤三昧”?根本之道,要先从反求诸己,观照心念开始做起。 摄身守意,柔和自安,可以远离诤论之苦,进一步爱护众生,施与无畏,自然于人我相融无碍。 如爱护众生的身命,不加以鞭杖烧煮之痛楚;拔除众生烦恼的痛苦,给予光明的导护;爱语鼓励众生,生起增上善缘的信心;以种种方便摄令众生开悟觉性,能入佛知见。生活中能胸怀三千法界「同体共生”的平等观,我们也能浅尝几分「无诤三昧”的法喜。 《杂宝藏经》有一则婢女与羊相诤的故事,可以令我们对瞋怨相诤的祸害有戒慎警惕的作用。 有一个婢女,负责磨房的工作。每天早上要把主人交代的大麦、黄豆等杂粮研磨成粉。有一只羊常常趁婢女不注意的时候,偷吃豆粉。因此婢女常被主人怀疑研磨的豆粉斗量不足,而被怒叱责打。每次婢女被主人责怪后,就生气拿起竹杖捶打羊,屡次挨打的羊,心中也积集怨恨。 有一天,婢女在生火,羊看见她空手无杖,就用角去触犯她,婢女又气又急,就拿起着火的木柴打羊,羊被火烧痛时,四处翻滚,身上的火苗,焚烧村人、房舍,并且殃及山野。山中有五百只猕猴,走避不及,被火烧死。 羊和婢女相互含瞋怒怨,造成人畜身命俱焚。所谓瞋火一起,烧尽功德树林;诤论一生,刹那飘堕腥风血雨的罗刹鬼国。 佛陀在弟子们发生诤论时,如何开启他们的心智?《杂阿含经》有一则比丘争诵经呗的故事。 有一天大迦叶对佛陀禀报: 「佛陀!有两位比丘,心性刚强,一位是阿难的弟子难荼,一位是目犍连的弟子阿毘浮,两人时起诤论,相互争诵经呗。明日约定一决胜负,比赛谁诵出的经呗最多,谁说的法最胜!” 佛陀立刻派人唤来难荼和阿毘浮,问他们: 「你们有听过我的教诫中,有教导人彼此斗争,分别胜负高低的经义吗?” 「我们不曾听过佛陀有诤论胜负的经义。” 「真正胜利的人,是止息贪瞋痴的迷乱,能勤修戒定慧三学,杀掉六贼造作;能正观五蕴如芭蕉不实,以八正道为指标,证入大般涅槃为寂乐。背诵千章万偈,不明自心,于解脱何益?” 佛陀揭示欲入圣流位,要心能正定,远离人我彼此的诤论。身口意三业的修为,口业最容易布施,不需要有很多的钱财,也不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只要口出善语,就如花香,可以使人感染到欢喜和愉悦。我们只要能以佛的四种语言,自然能化解人际的论议和是非。 一、要说清白无染的善语。 二、要说止非息诤的妙语。 三、要说正法善道的实语。 四、要说利益安乐的法语。 佛的善语、妙语、实语、法语,像百花齐放的花园,令众生乐于亲近;更似高山流泉,人人得以热恼冰消。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
星云法师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
其它法师讲《金刚经》 |
|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