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随法师:如何找回童心?学佛可以恢复单纯 |
|
童年是一种心态 为什么会怀念童年? 童年反映的是一个人自由、放松、单纯的状况。成年人就没有这种自由,精神绷得很紧,也不可能随心所欲。小孩子可以在地上打滚,没有哪个大人会在地上打滚的。小孩和成人的世界折射出两种不同的心态。 所谓童年,其实不是一个年龄段,也不是一种生活方式,而是心态的象征。童年是心态没有被染污的状态,可以随心所欲,想哭就哭、想闹就闹、想玩就玩。 但是,成年人有了一些想法之后,马上第二个想法就来了,这个想法对不对?这个想法有没有利益?这个想法会不会得罪人?在这个社会能不能生存?对自己的名利有什么影响?会考虑一大堆的问题,这一考虑早就把美好破坏完了。所以,成年人基本上都是活在心理的负担当中。 不要让孩子背上成人的包袱 现在的小孩子为什么很早熟? 家庭和社会已经把成人的世界提前灌输到小孩子的世界去了。我曾经看到有一句话“小孩子的心智,开发得越迟越好”。但现在却是开发得越早越好,拼命地提前开发人的智商,送到早教班、幼儿班、培训班去学习。 所以,童年过得好不好,就跟这些观念有关联。现在的小孩子,说单纯也有单纯的一面,身心状况是单纯的、幼稚的;但是接受的信息是成人的,这些信息对小孩子来说是不对称的。现代社会对小孩子造成的压力和负担,已经把成人和童年这两重人格都集中在小孩子身上了。所以现在的小孩过得都不快乐,都是背着沉重的包袱在过日子。当然,懂得一点人性教育的家庭、父母,可能会稍微好一点,会减轻孩子的一些包袱。 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成熟、单纯、幼稚、乃至世故,跟生长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我们每个人在不同阶段,都会不断吸收、消化外界的很多信息。正面消化得多,就会变得很成熟;负面吸收得多,就会变得很世故。世故多了就不会单纯了,因为世故的东西对人性是扭曲、背离的,是为了世间生存的需要,不得不这样去做的。 明明不想干的事却天天要去面对,心里会舒畅吗?只有找到喜欢干的事,才会干得开心,才能够把个人的能力和优势发挥到最佳的状态。这样就会逐渐成熟,并且能保证人性不被扭曲,就会很单纯。 当然,要做到这样也是比较难。如果没有好的环境,没有理智的家长、老师,几乎不可能保证这个状况,那么绝大多数人可能就会越过越不单纯,越过越世故。 从理想到现实 有了世俗的伦理、知识、技能之后,心态就受到染污了,就不单纯了。太成熟之后也就难免会堕向世故。因为成熟的人,洞察人心,洞察世故,会主动适应环境,也就被环境这个大染缸所染污了。早期的理想最后就只剩下现实,现实和理想已经完全脱节。我们从童年到成年,基本上就是从理想回到现实,从单纯变得世故,从世故变得成熟,离童年和理想越来越远,也越来越堕落了。 人活在世间是在堕落,并没有成长。所谓的成长只是知识上成长,生活技能的成长。从人性看,大多数人都是在堕落。 很多人关心的是生存问题。前段时间我们发了一篇文章《你那只是生存,人家过的才是生活》,世间人为生存而忙,活了几十年就是为了生存。生存是什么?就是有口饭吃而已。如果人都变得只为生存而活着的话,那人的生存就一点没有意义了。 小孩子就不会考虑生存问题,晚上不考虑白天的事,今天不考虑明天的事……我们怀念童年,其实是怀念和向往这种单纯的生活。但是现在再也回不去了,为什么?这就是佛法讲的业力。我们众生都有业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加上外部的影响,人的内在的习性——贪瞋痴,就冒出来了。 人越成长,贪心就越多。小孩子吃个糖果就满足。现在的人,给他再多都不满足,找不到一样东西能够满足他所有的幸福感。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的人生活没有幸福感的原因。满足了就幸福了,不满足就永远不幸福,就永远是穷困的。现代人从物质上讲是非常富有,但事实上内心非常贫困,非常穷困。 学佛就是要恢复单纯 也许人生过了三四十年,才觉得人生真没意思,意识到需要拯救自己。如果有机缘遇到佛法,就会发现还可以有另一种生活方式,既可以很单纯,又可以很成熟。 成熟实际上是一种智慧,单纯是一种心态,这两者要同时具备非常难。 佛教经典里称“童子”的有文殊菩萨、善财童子等。文殊菩萨是智慧第一;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要说成熟他最成熟的,但还是称他为童子;观音菩萨两边也有童男童女。这就说明菩萨的心态是童子,是小孩子的心态,没有染污的心态。 我们为什么要学佛?学佛就是要恢复单纯。 因为我们已经被染污,现在要重新恢复。小孩子刚出生,就像白布一样,慢慢地,活得越久,染污得就越多。当我们发现布的价值不在这颜色上,而在布本身的时候,我们才会去洗它,将它还原到本色的状态。 我们人也是这样。生时什么也没有,来到人间几十年后,拥有的东西太多了,死的时候都不愿走,舍不得,放不下,一个油灯都要盯半天。心里面牵挂染污的东西太多太多。 佛法修行最高的境界就是回到童子的心态。文殊菩萨是七佛之师,也是智慧第一的,为什么称为童子?就是因为有单纯的心态。 佛法的修行就是让我们放下。人的一生就是在获取,不同的年龄、不同的阶段获取不同的需要。到了一定阶段才会认识到,人生应该有更高的追求,就是要回归,要放弃——放舍获取的东西,再回到我们生命的本来状况。 儿童其实不是真正的单纯,只是相对成人来讲是单纯的。儿童的单纯缺少一样东西,就是智慧。儿童不知道善恶是非,不知道利弊好坏,没有这个分辨能力,缺少了智慧,这种单纯就是幼稚。 既成熟又单纯 那么,我们如何保证既有一颗单纯的心,又有成熟的智慧呢? 学佛是一个方法。学佛是让我们放下世间的东西,但是放下不是让人愚痴,不是让人一无所有,而是让我们心灵自在,对人生,对世间有更高的智慧的认知,像文殊菩萨一样,了知世间人情冷暖世故。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其实也是反映这样一个过程。善财童子到处参学。现在讲参学,有些人认为就是去见高僧大德,到寺院才叫参学,其实那个参学是有限的。善财童子是见什么人就参什么人,哪一行有高人,他就去参。但他参学的都不是一般的高人。他们表面上很普通,却都有特殊的地方。 只有有眼光的人才知道谁是高人。一般人理解的高人就是影响大、名声大、财产多、地位高……好像拥有的东西多,就是高人。善财童子参的不是这种人。他可以在各个行业、各种人群、各种环境,比如学校、医院、垃圾场……到处去参。不同的行业里面都有特殊的人,佛门讲“和光同尘”的人,内心很单纯,有境界和修为,可以在任何地方,无所选择地去生活。 世间人年龄越大就越会选择。我该怎么生活?我要打造一个非常高端的生活,这就是世俗人追求的。善财童子参的不是这样的人,他参的五十三位善知识当中,什么人都有,乞丐、叫花子,包括酒肆、青楼都有,参很多不同的人。我们一般人可能做不到这一点。 比如济公,如果济公再来到我们这个世间,我们还会认识,还会喜欢、尊重他吗?不会,人们会以为他是疯子,不一定能认识他内在的“高”。所以这个“高”,很多人是看不出来的。这需要智慧和眼光。如果你有智慧,有眼光,就能够在这个世界真正地参学。 参学的目的是什么? 一方面智慧增长;另一方面心态能够保持不受污染。能够做到这点,怎么活都不会太辛苦,都会活得轻松,活得自在,即使活到八十岁,还是童子。 我们现在人不敢说自己是童子,因为没法说是童子了,老了。就算没有老,也未老先衰,心早就衰掉了。大家的心早就活得很累,很没劲。那种童心早就没有了。 连小孩的童心也早都没有了,何况是大人。大家的童心早都丢失掉了,要寻找回来这种童心非常难。 只有佛法可以让我们看到希望。先在佛法里得到智慧,慢慢祛除我们的污染,再回到单纯的状况。 南无阿弥陀佛! 摘自:智随法师《随谈夜话》分享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
智随法师讲经典、咒语、文集 |
|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