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西法师:《佛说十善业道经》(一)-3--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怡西法师所有开示-> 怡西法师开示十善业道经



 怡西法师:《佛说十善业道经》(一)-3


 下载DOC文档  



  怡西法师:《佛说十善业道经》(一)-3

  [而佛教之化贪吝。诱贤良。其旨亦本于此。]

  「佛教之化贪吝」这句,「贪」是贪心。「吝」是吝啬,自己有的舍不得给别人,以为不给别人,自己都据为己有就是自己的,拿到手里就是自己的福报,实际上他不懂得帮助人能修得大福报,把自己的东西给别人不仅是修福报,还是拔烦恼之毒的妙药。众生的病根就是贪瞋痴,三途地狱的根本,所以贪吝要连根拔除。

  贪有多种,不只贪财叫贪,对于一切东西,只要心生爱染就是贪。贪财物、贪名誉、贪美色、贪美食、贪逸乐……,这些贪取的念头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轮回的世界,只要有一个世间法没有舍离,这个没有舍离的东西就成为下一世轮回的因。佛的教化,使我们明白到底是什么东西害我生生世世出不了六道轮回,害我堕三途地狱,正是这些平日里爱不释手的东西。

  凡夫的恶习,以贪为首,三毒烦恼都是毒害人法身慧命的恶贼。佛教从理论的高度讲明了三毒烦恼产生的原因,又教给我们用布施的方法来对治。这个方法不但能去掉烦恼恶贼,而且还能修积功德福报,自他两利。

  「诱贤良」这句,儒家的教学指向成圣成贤,佛家教学的终极目标指向成佛,其目的都是引导大众走向至善圆满。儒家强调人贵乎立志,志向是成为圣贤的人,自然就以圣贤为榜样,就逐渐趋向于圣贤。佛教强调所有佛弟子有共同的本师,以佛为本师,自然以佛为榜样,就逐渐趋向于成佛。

  [其旨亦本于此]这句。劝善固然重要,但是劝善的目标指向性更重要,特别是对于浊世凡夫众生来说。儒释道三家的教学都把目标指向引导大众成为圣贤方面,特别是佛教,引导大众成为最至善圆满的圣贤之人,这绝对不同于其他普通世间的劝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法,一个要成就佛道的人,在世间必定是贤良之人。

  雍正皇帝真的是站在一定的高度上来谈教育的。中国自古以来,儒释道三家肩负起社会教育的使命,确实收到很好的效果,所以历代帝王,推崇三教的教学,用教学来帮助社会达到长治久安,也帮助帝王垂拱坐致太平,这在历史上很明显的能够看到。

  我们一般会认为说:某一个时代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则那个时代佛教就兴旺;相反的,某一个时代国家衰弱,佛教就衰败。这种说法不够准确,确实国家强盛和佛教兴旺总是相伴随的,但是孰为因?孰为果?以上的说法好像佛法的兴衰是随着时局的,实际上正是佛法的兴衰决定社会的治乱。佛法兴旺时一定是善人多,老百姓自动守持五戒十善,结果必然是社会安定,天下大治;佛法衰微的时候,善人少,老百姓都不信因果,不懂得知恩报恩,连父母尚且不孝,如何能心系国家?社会不安定也是必然的。

  这从历史上可以得到清晰的证明,比如说鉴真大师东渡。鉴真大师东渡的原因,是由于当时的日本社会,僧人废驰戒律,老百姓跟着仿效,原本兴旺的佛法衰败了,社会开始动荡不安。日本皇室认识到社会动乱的源头是因为佛法的衰败,于是派使者礼请南山律宗第四代祖师——鉴真大师东渡日本,整肃僧纲。事实证明,大师到达日本后,从整顿佛教戒律开始,一步步恢复佛教教育,将佛法恢复起来,社会跟着就恢复了繁荣昌盛,安定祥和。

  日本皇室能够清楚地认识到佛法兴衰与社会长治久安的关系,中国历代帝王当然也能认识到。他们推崇三教的教育,我们就以佛教为例来说明。唐代李世民,一代名君,当玄奘法师西行求法归来,这位当时最强盛帝国的皇帝,给了玄奘法师极高的礼遇,并且全力支持法师翻译佛经、著书、弘法,进行这些佛教教育事业。李世民去世之后,他的儿子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夫妇继续支持玄奘法师,甚至武则天将自己所生的皇子,满月的时候交给玄奘法师剃度,拜玄奘法师为师,并且女皇武则天亲赐玄奘法师非常名贵的袈裟等等。玄奘法师去世后,举国罢朝进行哀悼,唐高宗亲自书写碑文。唐高宗和武则天以后的唐代皇帝,继续十分尊崇已故的玄奘法师,甚至到了唐武宗时代,武宗下令灭佛法,毁坏全国的佛教寺庙,逼迫僧人还俗。但是唯有长安的大慈恩寺不敢动一分一毫,武宗下令不许毁坏,必须完好的保留。玄奘法师灵塔也安全地保护下来。

  一定要明了教育的重要性,三教的教学是因,治乱是果,这个因果关系是非常关键的。国家、社会、家庭、企业都需要以教育为先。

  儒家提出「作之师,作之亲,作之君」,君亲师这三个字不单单是对国家各级政府领导人讲的,而是对每一个众生讲的。任何一个人想要在一生当中,成就德行,成就事业,都不能离开这个原则。

  「作之君」,是领导他。「领」是率先,「导」是带领,跟领的意思接近。走在前面,带领着走正路,使跟在后面的人不会走上歧途。领导人要有责任感、要有智慧,要有德行,要有善巧方便。若以佛教所讲的三种布施来划分,领导属于无畏布施。

  「作之亲」,「亲」是布施恩德。「作之亲」属于财布施当中的内财布施。领导者要以父母爱护儿女的心情,爱护下属。以亲情爱护照顾,员工哪有不尽忠的道理?

  「作之师」,「师」是教导。领导像老师那样去教导下属,「作之师」属于法布施。

  领导者对于这三条,要有智能的应用。「作之亲」要有原则,确实要有父母爱护儿女的心情,但不是坦护和溺爱,不包庇,不溺爱。生活中给予关照,学业、道业上不马虎,否则是教育不出优秀的儿女的。要将下属引领向何方,这是领导者的责任,有没有能力来「作之君」、「作之师」,是领导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能将这三个使命做到,个人德行就成就了。「立德、立功、立言」,这是儒家所赞叹的三不朽。你做不到是你不懂这个道理,没有认真去奉行,懂了之后,人人能做到。

  历代帝王明白这个道理,他们是从小有人教的,知道所有圣贤的教学理论基础相同,方向目标相同,只是方法手段不同,原因在于教学的对象不一样,正如我们佛教中说的八万四千法门,针对不同众生根基而施设,实际上对于佛法本身来讲,哪有二法?

  宋文帝跟何尚之的对话,把这些相同与不同说得非常明确。雍正皇帝总结说:劝善是治天下之要道。佛家对于劝善的理论方法说得非常透彻,非常周详。可以说是教学当中,最究竟、最彻底的教学了。

  [茍信而从之]

  [茍]是假设,[从]是依教奉行,如果你真正相信,去依教奉行。

  [洵可以型方训俗]

  [洵]是深信,一丝毫怀疑都没有。[型]是模范,[方]是地方,[训]是训导,[俗]是平民百姓。意思是说,对于三家的教学深信不移,依教奉行,一定可以成为社会大众的榜样,训导黎民百姓,转变社会风气。

  [而为致君泽民之大助]

  [君]是国家领导人,[泽]是恩泽,[民]是人民,[助]是帮助,[大助]就是很大的帮助。三教的教学是帮助国家领导人治理国家的大助力,也是帮助万民获得真实利益的大助力。做为帝王来讲,在全国尊崇推行教育,以教育作为布施来恩泽于人民,这是非常高明,非常有智慧的作法。

  中国历代帝王,差不多十之七、八,都是佛门的皈依弟子,都礼请当代高僧大德在宫廷里面教学,称为「国师」。他们自己以身作则,全心全力推行三教。

  [其任意诋毁。妄捏为杨墨之道之论者。皆未见颜色。失平之瞽说也。]

  社会上的人,对于三教教义不了解,[其任意诋毁]就是

  随便诋毁,这主要是说佛、道之间。

  [妄捏为杨墨之道之论者],这一句是讲儒家的,儒家把佛跟道都指为是异端,是邪说。

  [皆未见颜色,失平之瞽说也],[皆],全部。[颜色],指真实。[失平],失去公平。[瞽],眼盲,不能识别。[瞽说],就是瞎说。

  这一句是雍正皇帝针对上述互相诋毁的状况,说的公道话:没有见到真实,随便这样说是不公平的,纯属就是瞎说,胡说八道。

  这种互相诋毁的原因,一开头雍正皇帝就说明是因为不能通达所致。对于任何一件事,假如要是去批评它,那一定是在对它深入了解之后,具有比它更高远的见地,更甚深的智慧,至少是这样才有资格去批评。假如根本不了解,只是一知半解,懂点皮毛,请问有什么资格去批评?

  这一点一定要引起注意,这也是我们凡夫众生最容易造作过失的地方之一。张口闭口都要评价,都要批评,特别是对于圣人教学,以凡夫的心智妄自揣度圣人的境界,然后自己心里就演绎出另一番景象,口就说出不好的言语,这有大的过失的。

  当年世亲菩萨着有小乘五百部论,确实博学多闻。但他对大乘法的境界不了解,他一直毁谤大乘。结果听到他哥哥诵大乘经,一下子就了解了大乘法原来具有这样高远的见地,这是佛所说的极高智慧的凝聚。深深后悔自己原来毁谤大乘的行为,想把自己的舌头割下来忏悔罪业。他哥哥对他说:既然原来是用舌头毁谤大乘,现在何不用舌头赞叹大乘?他后来又写了大乘五百部论,合起来成为大小乘千部论的论主。

  就连世亲菩萨那样的人物都会犯这个错,我们更得要多多注意。世亲菩萨所示现的由于不了解而毁谤,由于通达而赞叹这件事情,正好就是这里雍正皇帝提醒的意思。

  雍正皇帝在《十善业道经》前面加上这一篇文章,等于是序言一样,可见他对于《十善业道经》的重视。这部《十善业道经》在前清时期,特别是康雍干盛世时代,是佛法教化众生非常重要的一部经论。经文不长,普遍流行,利益国家,利益社会,皇帝这么重视,社会大众应该是都在推广学习,当然这是个因,正好得到的果就是康雍干盛世时代。

  以上我们学习了雍正皇帝的《上谕节选》,接下来开始学习《十善业道经》,这是释迦牟尼佛的教导。正式开始学习本经之前,我们还是有必要明确一个概念,那就是《十善业道经》是行经,是要落实执行的。听到本经的经题,大多数人都会想到在外边要多行善事,但是忽略了向内,关于这一点,讲经之前先要达成共识。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睹明星悟道,成佛以后,他第一句话就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

  所有的众生,不仅是指人类,还包括六道众生,都跟佛的智慧德相没有不同。德是福德,相是相好,这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是本性本善。现在看起来这些智慧能力全部都发挥不出作用,无奈之下,随波逐流,随业流转,连自己当下的命运都不能把握,更谈不到过去、现在、未来。一生当中,如果用四个字做个总结,恐怕[无可奈何]是再合适不过了,什么事都把握不了。这是说智慧能力方面,至于相好更不能提了。

  佛说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妄想执着。妄想执着让我们不能彰显本性中的如来智慧德相。

  要回归本性本善,不是让我们去增加什么,也不可能依靠向外去寻求什么,只把恶业放下,把妄想执着放下,本性本善自然现前。

  《十善业道经》里面的十善,都是放下恶业即为善,不杀生,就是善业,不偷盗、不邪YIN、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不贪、不瞋、不痴,这些恶业都不要做,当下就是善业。

  跟佛戒当中的止持,道理上同出一辙。本性本善不是向外去营求能够求到的,本性本善是本有的,只要不造恶业,放下妄想执着,就自然现前。

  听到这里,有些人又误会了,不向外去求,那就是外面的事都不要做,做了也白做,就念佛吧,什么都不做,在家藏起来,念佛等往生。

  佛教是积极的,外面的事都不做,《无量寿经》何苦教我们修“净业三福”?要知道修福做为成佛的资粮,法藏比丘就是榜样,修福要修“净业”的福,修福的时候持十善业道,在修福的同时止息恶。如果不是这样,虽然跑去放生,印经,在道场服劳役,一边做事一边被十恶业的烦恼所燃烧,那怎么能叫净业的福呢?

  世尊成佛之后,示现不放过给盲比丘穿针这么一点小小的修福报的机会,我们大家更是千万不能放弃,内心谨慎守持止息恶业的十善业道,等于是持戒,持戒念佛,修净业三福,这是往生成佛的资粮。片面地理解成什么都不做,就等着往生了,不符合《无量寿经》的教义。

  好,下面我们正式来学习本经,《佛说十善业道经》。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怡西法师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怡西法师讲盂兰盆经     


其它法师讲《十善业道经》

慧律法师讲十善业道经    

济群法师讲十善业道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十善业道经    

蕅益大师讲十善业道经    

益西彭措堪布讲十善业道经    

智海法师讲十善业道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