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所有文章 -> 怡西法师所有开示-> 怡西法师开示十善业道经 |
怡西法师:《佛说十善业道经》(三)-1 |
|
《佛说十善业道经》(三)-1 ——怡西法师2016年讲于扬州法海寺 佛陀接下来就教给我们应该怎么做,科判: 丁二、教诫修善 佛陀教我们如何做的内容。请看经文: [应修善业。以是所生蕴处界等。皆悉端正。见者无厌。] 「自性」也称真心。「如幻」,如梦幻泡影。禅门里讲「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思不议的当下,就能看到真心所现的境界。即使看到了,也无法用思惟、语言去表达出来。只要一落思惟、一落语言,又堕回十法界里面。 自性所起的作用,是它能够现一真法界,能够现十法界。但它们只是自性所起的作用罢了,虽然现出一真法界、十法界,实际上「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没有一样是真实的,就像个梦,像个幻影那样,一切法是了不可得的。 [智者知已],「智者」就是觉悟的人。觉悟的人,了解了一切法了不可得的情况,自然[应修善业],应该要修善业。「应修善业」并不需要理由,法尔如是,本来就应该这样。修善业是本性,既然是本性,还需要理由吗?本来就应该这样做,不这么做是不应该的。法尔如是。 [以是所生蕴处界等],「蕴处界」都是指所生。能生的是自性,是我们的真心,真心能现蕴、处、界,这三个方面都是自性所生。 「蕴」是五蕴:色、受、想、行、识。 「处」是十二处,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和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六尘指六根所接触的外部环境),六根加六尘称为十二处。 「界」是十八界:十二处再加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这里讲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统指我们自己和我们生活的环境。 以上这些,有的属于物质方面的,譬如「色」指物质,「六尘」指物质,六根当中,除了意根,其他眼、耳、鼻、舌、身五根,也是指物质方面。除了属于物质方面的,其他是属于精神方面的,譬如「六识」都属于精神。 所以,物质和精神都是自性所生,这是讲到宇宙的本源。 佛说:宇宙不是某一个神创造,它是「真心所现」。如果有妄想分别执着,这些都是「识」,就把所现的境界改变了,所以是「唯识所变」。所现的和所变的其实是一个东西,一个法界,只是有妄想分别执着,就把真心挡住,就看不到真实所现的境界。 所以佛说[应修善业],修善业所获得的结果是什么呢? [皆悉端正],「端正」就是庄严。既然我们自身和生活的环境,都是自性所现的,法尔自然的修十善业,自身能够庄严,生活环境能够变得美好,地区和睦,社会和谐,世界太平,地球环保,这都属于「皆悉端正」。 [见者无厌],见到我们的人,受我们正报、依报吸引,真的是看不厌。就像佛当年在世,正报庄严美好,把阿难都吸引住了。阿难是他的堂弟,本来阿难自己的形象就极为殊胜庄严,但还是被佛的庄严美好所吸引,随佛出家了。那是因为佛修善业修到圆满无缺。修善业是因,所生蕴处界等皆悉端正是果,有因必有果。今天很多人抱怨社会不好,身体不好,这都是自己所生的蕴处界,都不好。为什么?佛一语道破,应修善业。原来因为不知,所以没修,造成蕴处界都不如意。 以上一段是佛陀总说应修善业,可以获得美好的善报。接下来佛针对上面说的应修善业总原则举出例证。科判属于丙二。 丙二、举证(二) 丁一、诸善报由善业生 丁二、诸恶报由恶业生 这是举例证明:众生身体的差别都是由自己的心造善恶业所感。引申开来,就要知道:苦乐的受用无不是由善恶业所生,上至诸佛的安乐、下至地狱里感受一丝凉风的安乐,无不是自己的心造作善业所感;上至阿罗汉身体上遭受的苦受、下至地狱被烈火焚烧的苦受,都无不是自己的心造作不善业所感。 那我们先来看丁一,丁一是从正的方面来举证。 丁一、诸善报由善业生 请看经文: [龙王。汝观佛身。从百千亿福德所生。诸相庄严。光明显曜。蔽诸大众。设无量亿自在梵王。悉不复现。其有瞻仰如来身者。莫不目眩。] 佛叫着龙王的名字,提醒大众,底下的开示非常重要,当然也非常精彩。佛说:龙王,[汝观佛身],你看佛的身相,那么的庄严美好。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是从俗谛来讲的,用凡夫的眼光看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从真实来讲,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这是佛的蕴处界。 这些都是[从百千亿福德所生],佛每个念头都是纯净纯善,纯净纯善是福德的真因。 什么是福德?我们常把福德等同于福报,认为是一回事。其实福和德有不同,修善能得福,得人天福报。德是完全的善念,一个不善的念头都没有,就是经中下文所讲的,「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不令毫分,不善间杂」,这是德。换句话说:福从修善来的,德从清净心来的。 自己的身相,唯心所现。佛为什么有美好庄严的相?是因为佛有百千亿福德来庄严其心,庄严其身。大家希望身体好,容貌庄严,那就用十善业道来庄严其心,庄严其身。所以,福德的根本是十善业道,从凡夫一直到如来果地,都要修十善业道。 念佛求生净土,十善业道是根本,净业三福里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两句,落实在《弟子规》;「慈心不杀」,落实在《太上感应篇》,这两部我们都学习了,现在继续学习「修十善业」,就是落实在本经。懂得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我们的身体、相貌、命运就能够很快转过来。 既然是这样,我们就很容易检查我们的学习成果,那就看学习这部经以来,身相是否越来越庄严,如果是这样的,蕴处界都跟着改变了,都变得庄严美好了。 [诸相庄严,光明显曜],这都是形容佛的正报,正报好,当然依报必然好。 「光明」,我们叫气氛,外国人叫磁场。佛的气氛、磁场是大光明。「显曜」,形容光明遍照,不可阻挡。佛菩萨见性了,见性以后才能光明遍照。这种磁场跟凡夫的磁场不一样,凡夫的磁场范围有限,近的能感觉到,离远一点就感觉弱了,再远就感觉不到了。因为凡夫心有界限,所以光明就有远近的界限。但是佛菩萨是自性光明显现,自性无所不在,所以没有远近,到处都一样,光明遍照。佛的光明是最慈悲、最安详、最温暖的,都是因为修善所致。 一个人的气氛或者是磁场好不好,他人能感觉到。若是他心地善良,慈悲,你在他旁边很舒服,很温暖,不紧张,不设防;若是他常常造恶业,起邪念,你在他旁边就会不安,感觉到杀气,或者阴险。凡夫众生,人和人之间的交往,也都是趋向于和自身磁场相同的,回避和自身磁场不同的。美国人阿特金森,研究出一个阿特金森法则,他发现每个人都带着各自的电磁波,相同的电磁波之间互相吸引,不同的电磁波之间互相排斥。有意思的是假如一个电磁波和另一个相同或相近的电磁波之间,隔着一个不同的电磁波,那它还会主动绕过那个不同的,去找那个相同的。这条阿特金森法则正应了那句古话:[物以类取,人以群分]。 而佛的电磁波是什么样的呢?佛的光明没有界限,所以无论是善人、恶人,在佛的道场或是面对佛像,都能体会到清净祥和的气氛,被佛光所摄受。 [设无量亿自在梵王],「设」是假设,假设有无量亿的大梵天王。大梵天王在六道里面地位很高的,他们也有光明,光明也显曜,他们的光明也是从生生世世修十善的福德所生的。但是在佛光面前,自在梵王们的光[悉不复现],全部都显不出来有光了。因为佛光太明亮显曜了,梵王、天王的光明跟佛光相比,简直都不成光明。好比太阳照得整个地球都亮了,你在烈日底下点个蜡烛,蜡烛的光无法显发,即使点无量亿蜡烛,烛光都悉不复现。 [其有瞻仰如来身者,莫不目眩],看到佛的身相光明,都被佛光、身相所吸引,看得目眩,看不过来了。如来本性光明显曜,所以有这样的功德,这样的殊胜。 我们每个人本性光明也是如此光明显曜的,只是被妄想分别执着挡住眼睛,光明显曜也看不出来,还以为自己没有光明。 佛讲完佛的身光相好,又讲菩萨。 [汝又观此。诸大菩萨。妙色严净。一切皆由。修集善业福德而生。] [汝]是佛对龙王讲,龙王你再看看这些大菩萨,[妙色严净],他们也有很美妙的色身,「严」是庄严,「净」是清净。前面一段讲佛身,是代表性德,性德无比庄严美好,这一段讲菩萨的身相,代表修德;性德要靠修德来成就、来显现,所以修德有功,性德方显。菩萨美好的身相同样也是修集善业福德的原因。这部经后面特别讲到,菩萨带着十善业道来修六度,看来菩萨们的修行也是建立在十善业道的基础上,所以,他们的福德离不开十善业道。 这里提到「妙」字,「妙色严净」,菩萨的色相跟我们的色相不同,妙在哪里?妙在佛菩萨没有色相的概念,如果他们也有色相的概念,就不妙了,「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离相才妙,着相就不妙。 所以,「妙」字的意义,是劝导我们要离开妄想分别执着,对于色、声、香、味、触、法,外界的五欲六尘,不能起心动念。凡夫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菩萨随顺性德。儒家讲的「止于至善」,至善是指性德里的善法,「止」,就是随顺,住在性德至善里面。 所以,十善讲的都是性德的本善、至善,菩萨能随顺,所以他也能得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要通过修德去让性德显现。 请看下文: [又诸天龙八部众等。大威势者。亦因善业福德所生。] 上面讲佛菩萨的身相光明,是因为修十善业,有无量亿的福德来成就。这里再讲到天龙八部。「天龙八部」是说参加大会的大众,『大威势者』,也是说参加大会的大众。这些大众都是修十善业福德所生。 「大威势」,「威」指威德,「势」是势力,世间各行各业都有领导人,他们是大威势者。他们都有福德,这些福德是宿世修善积德。当然他们修善,修福德没有圆满,所以他们还在六道当中。 传记里面记载:安世高大师,有一位同学,在江西共亭湖里做龙王。他前生跟安世高是同学,也是一个很有修行的法师,而且他[明经好施],[明经]就是懂得教理,[好施]就是很喜欢布施,意思就是他这位同学既聪明又喜欢修善。那为什么这样一位法师会堕到龙里面呢?因为他前生出去弘法的时候,在外面托钵,托钵本来是乞食,随着施主所布施的,给什么就吃什么,心里不要有那些好坏的念头。可是他托钵去乞食的时候,乞到的饭食不好吃,心里就不欢喜,不满意人家供养的东西。这种念头,致使来生堕到畜生道,变成龙王。 你看,福报虽然有,布施,弘法都在修福,但是念头不纯净,感召的果报就不圆满。 与会的大众当中,这些人很多,都是过去生中大修行人,他们也有威德,有身相,都是过去生中修善修福而感的果报。接下来看经文,科判的丁二: 丁二、诸恶报由恶业生 这是佛从反面来举证,前面说了诸善报由善业生,这里就举出反面的例证再一次来说明应修善业。 [今大海中。所有众生。形色麤鄙。或大或小。皆由自心种种想念。作身语意。诸不善业。是故随业。各自受报。] 世尊讲经的地点在娑竭罗龙宫,娑竭罗是咸水海的意思。[大海中]是表法,表六道有情众生,六道有情众生都在苦海里头,不能出离。 这些众生[形色麤鄙],「形」指身体、身形,「色」是肤色,都很粗恶、鄙陋。有的是大的,有的是小的,它们的福德差别很大。 六道众生福报差别都很大,差别[皆由自心种种想念,作身语意,诸不善业]而来。由于各自心里起了种种的想法,他们自心所「想念」的,都是不善的,意业不善,言行当然就不善,就有不同的果报。身语意业造作的「诸不善业」,具体的说,身,杀盗YIN;语,妄语、两舌、绮语、恶口;意业起贪瞋痴慢,这都属于不善业。然后再随自己所造的业,[各自受报]。 没有惩罚我们的外部的神,一切都是自己的造作,懂得这个道理,对于自己身口意的造作都要小心,每个造作,将来都有果报。 懂得这一点有两条好处: 一、不怨天尤人。 我这一生果报如此,知道那是前生造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前生造善业,这一生比较好,前生造恶业,这一生比较差,全是自作自受,不怨天、不尤人,能够安贫乐道。然后我们要注意这一生修善因,起心动念都要为未来负责,为自己负责,将来就必定得好报。这里所说的将来,也不是一定要等到来生,善业力量厚的,当生就福报现前。 二、有掌握命运的力量和信心。 有种说法,一个人四十岁之前的境遇是先天命运带来的,一个人四十岁之后的命运是当生自己造作善恶因果的显现。挺有道理。人到中年了,看看正报,依报的状况,相貌、福报、眷属是否是越来越好,都是自己招感而来,不能怨前生了,命由我作,福自己修,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总要修善修德才能够得福报。 因为有了掌握自己命运的力量和信心,你才会坚信你能往生净土。凡夫也是自己造成的,佛也是自己造成的,不是吗?我们这一生因缘殊胜,修学净土,百千万劫难遭遇,机会是有了,如何把握就看自己,有信心的人,就有力量。能够成功的改造命运,对一个修行人来讲,其实就是在积蓄力量。 有三个含义: 一、改过迁善的点点滴滴都是在积累往生的资粮,也就是在修净业三福的内容。 二、让我们知道我们的人生是由一个一个成功堆积起来的,而不是由一个一个失败堆积起来的。 看看了凡先生,假若他一直安于原来命运的安排,那其实就是在堆积一个失败的人生。无显耀的功名、无子、无长寿,够失败。但是后来他用他的行动,来转为成功,当第一次成功之后,那种信心的力量是不同的。 说到这里,就要问我们自己一个问题: 假若,我们的人生都是由一个一个失败堆积起来的,你说你别的事全失败了,唯独往生这个事一定不会失败,请问是真的如嘴上说的那么有信心吗? 假若,我们的人生是由一个一个成功堆积起来的,就象袁了凡先生后来那样,功名有了,儿子有了,长寿有了,都成功了,那他就特别有信心告诉他的儿子,这么做一定能成功,因为我实践了。父亲是没必要留下家训骗儿子的。 那就知道,对于一个修行人来说,十善业道意味着给我们堆积十大方面的成功人生。这十大方面是代表圆满的。干什么,什么成功,往生还能不成功? 三、验证了佛与凡夫只是用心的不同罢了。止恶的当下就是善。 以上是佛从正反两个方面来举证,不同的善恶果报全都由于不同的善恶业而来,举例之后当然还是再要劝修善善业。 请看下面一段经文: 丙三、劝修 [汝今当应。如是修学。亦令众生了达因果。修习善业。] [当应]就是应当。[如是修学],「如是」两个字包括前面所讲的「一切法由心想生」的道理,也包括后面所讲的修十善业的方法。 正是因为懂得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所以应当去修十善业。不仅应当自己修学,而且「亦令众生了达因果,修习善业」。 佛法是因果法。《太上感应篇》从一开篇就讲因果,因果教学是三教圣人的基础教学,自己和众生都能了达因果,这是修十善业的基础。连因果都不相信,不敬畏,怎么能修十善业呢?[敬畏]二字是表达[诚]的,做任何一件事都要心存敬畏,无论当官、经商、在家、出家。[诚]字当中去寻得安身利命之处。 请看下文:佛让我们 [汝当于此正见不动。勿复堕在断常见中。于诸福田。欢喜敬养。是故汝等。亦得人天尊敬供养。] [于此正见不动],「正见」就是就是正确的见解。对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的真相了解透彻,才能说是「正见」。有了正见,就不会被邪见、邪思所动摇。 什么是邪见?「邪见」当然就是不正确的见解。否定因果,否定自心与环境一一对应的关系,这些都是邪见。 [勿复堕在断常见中],断、常二见都属于邪见。什么叫断见?认为人死如灯灭,没有轮回,没有果报,现在大部分的人都堕在断见里面。 有人说佛教是迷信,科学不是迷信。恰恰是顶尖的现代科学一再证明三千年前佛讲的话,具足真理,颠扑不破。现代科学证实了真有因果轮回,执断见的人,就算你否定佛教,那么在你信奉的科学面前,对于神识的轮回和不随肉体消亡又做何解释呢? 「常见」,是认为人死了之后还变成人,再死了还变成人,永远变成人,畜生死了以后永远再变成畜生,这也是错误的。世间没有一个法有常,生命形态怎么会有常呢? 有人说死了不要紧,二十年之后又是一条好汉。听起来很豪迈,总能当人真是够幸运。人是万物之灵嘛!对于羊来说:羊就没有那么幸运了,现在死了不要紧,二年之后又是一只好羊。又被永远都当人的人吃掉了。哪有这样的道理呢? 这两种都是不正确的见解。佛让我们住于正见。[于诸福田,欢喜敬养],什么是福田?修福像种田一样,播种福的种子,将来就会收获福报。 福田包括敬田、恩田和悲田。「敬」是恭敬,恭敬是修福,敬田用老师做代表。「恩」是恩情,报恩是修福,恩田用父母做代表。净业三福的头两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就是耕种恩田和敬田。「悲」是悲悯,悲悯众生苦,慈悲救济是修悲田,这些都叫种福田。 懂得因果,就能欢欢喜喜去种福田,这样能得到人天的尊敬供养,「敬人者人恒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付出敬,收获的就是敬,付出爱,收获的就是爱,这就是因果的道理。 以上都是佛在劝我们要修善业。善业以十善业为代表,接下来佛就专门讲到十善业道,特别为我们开示十善业的因行和果德。科判是进行到乙一。 乙二、特示十善业道(二): 丙一、示因行 丙二、明果德 丙一、示因行(三): 丁一、示一法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 丁二、释善法名义 丁三、出善法体相 我们就先从丁一开始讲十善业道的部分。这一段的科判是: 丁一、示一法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 科判这句听起来就非常殊胜,让我们想要了解,有一种方法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多么好啊!到底是什么方法具有这样的优势呢? 这段经文是本经最重要、最精采的一段,请看经文: [龙王当知。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何等为一。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是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及余圣众。] 从[龙王当知,菩萨有一法],一直到把十善的条目说出来,「永离杀生、偷盗、邪行、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这一大段是本经的核心。不单是本经的核心,也是释迦牟尼佛讲经教学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的中心。 「菩萨」,玄奘大师翻译叫[觉有情],首先他是觉悟了的有情众生,觉悟的人没有自私自利,没有执着,没有损人利己的念头。不但自己觉悟了,菩萨还要使一切有情众生都觉悟,这一点和佛所从事的事业是完全一致的。只是菩萨还没有在自觉觉他上面做到圆满,佛已经做到了圆满。 龙王是本经的当机者,他也是菩萨,法身大士,所以佛叫着龙王,告诉龙王说:菩萨所修行的有一种方法,能够[断一切诸恶道苦]。 对凡夫来讲,三恶道是恶道,但是对于四圣法界来讲,人道、天道也是恶道。因为人道、天道都不能离苦,人道有生老病死苦,天道有坏苦、行苦,天道也有命终的时候,同样诸法无常,念念不能停住,这都是苦。 四圣法界里面,声闻、缘觉、菩萨,虽然已经超出了六道轮回,不再有生死,但是他们还有无明烦恼,因为有无明惑,所以不能证法身,这当然是苦。 而从佛来说,断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种人就是佛,分证即佛。但是在最后圆满之前,还未能够法身全现,直到真正进入了一真法界,才真正叫圆满成佛,到这一步才算是真正完全断了诸恶道苦。 由此可知,相对于圆满的佛果位来说,下面通通都还是有诸恶道苦的。所以上文提到的能够断一切诸恶道苦的方法,从凡夫地到如来果地都是菩萨修行的方法,不能离开这种方法。 [何等为一],不夹杂叫做「一」。它的深义是指念头纯善纯净,没有任何恶念夹杂。 [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这是对「一法」具体的说明。「昼夜」就是二十四小时。「常念」,「常」是不间断,「念」是心里真有。「思惟」是讲意业,起心动念的念头,不起则已,一起就是善。「观察」是指身业,口业,包括言语、造作,行为上都是善。总结就是身口意三业的造作都是纯善,无恶。 白天清醒的时候做到都不容易,晚上睡梦中都要做到,那需要严格的修持功夫。19-20世纪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分析学派的奠基人费洛伊德先生,对于梦境作过如下的解释:梦是睡者在睡眠时产生的心理活动,是深藏于我们记忆中的一些东西的象征。梦是逐渐的,部分的,同时又是高度不正常的觉醒状态,梦来源于我们不管内部还是外部已有的经验。 这段话说明为什么在梦境当中都要慎独。「慎独」是儒家非常重要的一种修养,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也要谨慎守护。做梦当然是自己一个人了,别人不会知道你梦里出现了什么。但是自己检点自己内心里面是不是纯善,如果梦里还有恶事,杀盗YIN妄,这些也都是自己记忆中一些东西的象征,也都是内部或者外部已有的经验。用我们佛教的话来翻译一下,就是你阿赖耶识里本来就有这方面的种子,不谨慎的话,就不仅仅是在梦境中萌芽,白天也会犯过失,做恶业。 古时有个读书人行为非常廉洁、正直,从不贪小便宜,而且自律性很强,从来不贪取任何人的东西。有一天晚上作梦,梦到自己爬到邻居家的树上偷吃邻居家树上的果子,他惊醒了,很惭愧。他自己饿三天不吃饭来忏悔。 你看这样一位白天严格自律的人,晚上睡着了,恶念还起来。古代读书人修行,对自己都毫不姑息的,这是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从心里把自私自利的恶念克住。 王阳明先生说:用良知来监查自己善恶的念头,若胸中有一个恶念生起,当下就把它克服,不使一念不善藏于胸中。若能胸中不藏一念不善,当然算得上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 [令诸善法,念念增长],这样把不善都克服了,自然能让本性的善法念念增长,只要把恶念统统断尽,善法自然现前。 [不容毫分,不善间杂],这种善法不是外来的,是我们本性中具足的。心地真正纯净,一遇到缘,起心动念是善,言语造作是善,一丝毫不善都没有。 「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这三句讲的是因。 下面讲果报: [是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恶念断尽了,恶道就断尽了,因为恶道是从恶念里面变现出来的,这真是善法圆满了,也就是儒家《大学》里面讲的「止于至善」。这是殊胜的果报。 诸恶永断之外,还能够[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及余圣众],这是更为殊胜的果报。他永恒不间断的跟佛菩萨圣众,包括四圣法界的圣人,常在一起;换句话说,他生活在华藏世界里,生活在极乐世界里,常得亲近诸佛菩萨。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是什么样的人,自然就到什么样的法界里去。极乐世界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上善之人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不间杂毫分不善,有因缘跟上善人俱会在一起,当然能令善法念念增长,只增不退,所以叫不退菩萨,《阿弥陀经》里面讲是阿鞞跋致菩萨,不退转,一直到成佛。 这段话,因、缘、果都讲出来了。念念是善,没有毫分不善是因,离诸恶道是果,这样就有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的缘。 念阿弥陀佛名号,里面包括念佛的心行、念佛的本愿,佛没有不善的念头夹杂,我们亦不夹杂不善的念头。念佛是正行,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修善是助行,用修善的方法来使善的念头不间断,这是为了帮助念佛。 这段话是佛在教大众修纯净纯善,纯净纯善是菩萨所修的「一法」,用这种方法使念头纯善,行为纯善,用纯净、纯善的心变现出纯净、纯善的世界。这是最为根本的修持方法,从心起修,而非从外境起修,因为一切境界都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根源是心。 《观无量寿经》当中,佛告韦提希净业三福: 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第三条「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佛讲这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就是三世佛要修净业,要成佛,基础就是这三条。 要知道「心净则佛土净」,修十善业道就是持十种戒,由于持十善业的戒,在心里把染念、恶念转成净念,心地清清净净,只留一句阿弥陀佛,清净心现清净极乐国土。 往生,固然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个极乐世界,那是佛从事相上说的,在理上说,极乐世界也是唯心所现。古人讲「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极乐世界决定有,你要往生也决定能往生。只要把染念变成净念,现前就是净土,这就是生了。所以说根本没去,因为都在你一念心中,并没有跑到心外。 请看下面科判的丁二: 丁二、释善法名义 [言善法者。谓人天身。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无上菩提。皆依此法。以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 [言善法者],善法是什么?善法是善道的业因。 这里举出的善道包括: [人天身],人、天是三善道里头的两道。这里不讲阿修罗是善道,因为阿修罗严格的说不能算是善道,虽然阿修罗福报很大,受用很好,但是福报很快就会用完,他们的心里面充满贪瞋痴、傲慢、嫉妒,因此不能再修福,反而大幅度的损减福报,来生没有不堕地狱的,怎么能说是善道? 人天两善道要靠修十善而成就。《无量寿经》里面,阿难问极乐世界没有须弥山,那么这个世界依何而住?佛反问阿难,我们这个世界,诸天依何而住?阿难回答说「不可思议业力所致」。可见每一道都是因业力而住,业力不是物质,它是造作以后在阿赖耶识里头的一颗种子,一种印象的力量,现出六道的境界。所以,六道唯靠业力而现前,业力才是根本。 善道还包括[声闻菩提],「声闻」是指阿罗汉,小乘的圣者,他已经脱离了六道轮回,「菩提」是觉,可以称为是正觉。 善道还包括[独觉菩提、无上菩提],就是指独觉和菩萨,都是修行证果的果位。 [皆依此法,以为根本,而得成就],以上这些善道的果报,都是因为修十善做为根本而成就的。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
怡西法师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
其它法师讲《十善业道经》 |
|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