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七年七月 净土法门法师答问于纬来电视台
各位观众:
常常有人感叹,现在文明社会人们的生活越进步,心灵反而越空虚,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远,所以很多人想借助种种的宗教,以求得心灵的寄托,也有很多人想学佛,但是因为对佛教缺乏一种正确的认识,所以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有所误导。今天我们很高兴为你请到当代佛教高僧 净土法门法师,在节目中为我们详细开示佛教的真正意义,使我们对佛教的本来面目,有一个正确的观念。
净土法门法师早年追随方东美先生学习哲学,后来又受教于章嘉大师,以及李炳南大德学习佛法。法师二十六岁学佛,三十二岁出家,讲经说法至今已经四十年,足迹遍及海内外,尤其是以新加坡、美国、马来西亚、中国大陆等地,法缘更是殊胜。法师通宗、通教,说法深入浅出,契机、契理,修得说法三昧。而近年则是专修、专弘净土法门,于世界各地提倡成立净宗学会,做为弘扬和修行净土的道场。
访问者:法师,你好。
法师:你好。
访问者:我想首先请教法师,这个佛教到底是什么?它是不是宗教呢?而且它跟其他的宗教有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法师:这个问题说起来就话长了。当年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他老人家一生的行仪,跟我们中国孔老夫子非常接近。而所差别的是孔子在当时确实是想求得一官半职,发挥他的学术。而释迦牟尼佛他本身是王子,他能够摆脱王位,而专心来从事于教育工作;由此可知,教学确确实实是国家社会的一桩大事。在中国古典像《礼记》「学记」里面就讲得很好:「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建立一个政权,领导国家,最重要的是教育的工作。所以孔子一生从事于教育,成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释迦牟尼佛也是如此,他是一个大教育家。佛法是教学而不是宗教,这是很明显的一个事实。在我们现前佛门里面,称呼也能够看得出来,譬如我们称佛为本师,本师就是创始的老师、根本的老师。习惯上我们称出家人为和尚,和尚是印度话,他的意思是亲教师,就是他亲自指导我的这个老师我们才称和尚,所以和尚与我们学习的关系非常的密切;和尚也不一定是出家人,在家人指导我们,那他也就是我们的和尚。譬如我过去求学,大家都知道我跟李炳南老居士学佛十年,他老人家是在家居士,对我来讲他是我的和尚,所以我称他为和尚,因为他亲自教导我。由此可知,和尚是个通称,不论是男女老少,也不论出家、在家;法师也是个通称。如果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这决定是称出家人,这是一个普通的常识。
访问者:听法师这么说,和尚不一定是出家人才称和尚。
法师:对。
访问者:那么带发修行在家人也是可以称为和尚,为亲教师。
法师:对,和尚是他学生对他的称呼。
访问者:学生对他,算是尊称吗?
法师:是尊称,就像现在学校里面的指导教授,他亲自指导我的;他不直接指导我的,我跟没有这个关系,通常我们称法师,不称和尚。
访问者:那么称和尚是非常亲近的。
法师:非常亲近,非常亲近。
访问者:法师,刚才您说佛教不是宗教,它是个教育。那么佛教既然是一种教育的话,它的内容都有那些呢?而且佛教它的教学目标又是什么呢?
法师:佛教的内容非常广泛,儒家教学我们已经觉得它非常广大,它始从胎教,一直到慎终追远,可以它是圆圆满满一世的教育。而佛法的教育比它还要广大,佛法知道一切众生有过去世,有未来世;过去无始,未来无终,这从时间上来讲是无际。从空间上来讲,佛法知道这个宇宙非常之广大,不仅仅是我们这一个地球、是一个星系;而佛在经论上常讲,像这样的星球、星系,在太空当中是无量无边的。因此,他的教学内容,可以说是尽虚空、遍法界,是他教学的内容。他告诉我们,我们的知识、智慧,应当对于整个虚空法界,都应当彻底的明了,不但对现前事情要了解,对于过去、未来也都要明白。那么这些事情能做得到吗?尤其是过去、未来,我们怎么能明了呢?佛法说能。为什么能呢?因为这个能是我们的本能,不是从外面学得来的。那就要说明探讨宇宙生物的起源。佛告诉我们这全是自性变现的,所以他教学的中心,实在讲就是禅家讲的明心见性;只要你达到这个境界,这一切事理你当然就明了。因此,明心见性是佛法修学的中心。不论是禅宗或者是教下、显教、密教,只要是大乘佛法都是以这个为中心;但是各宗派他们的名词术语不一样,而事实完全是相同的。譬如在宗门里面叫明心见性,在教下叫大开圆解,在密宗叫三密相应,在净土叫理一心不乱,这名相不一样,其实是一桩事情,这个是他教学的中心。
访问者:是!还有法师请教:在佛教方面是不是还分些传统的佛教、宗教的佛教、学术的佛教,以及比较不入流的邪门外道的佛教,是不是有这些分类呢?
法师:这是晚近产生的现象,讲传统那是教学,那是师道。佛教从释迦牟尼佛兴起,大概一千年之后传到中国,在东汉的时代,历史上记载是汉明帝永平十年,也是公元六十七年,这是正式接受中国朝廷聘请过来的。那么到中国来之后,他们带来了佛像,带来了经典,跟中国朝野接触,这一谈之下,我们就非常契机,所以中国人非常欢迎,因为这个教育跟儒家教育,在基础上来说完全是相同。中国传统的教育,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而佛法也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有许许多多基本的观念完全相同。而儒家只讲到原则,佛家则讲到非常透彻、非常详细,确实跟中国儒、道能够相辅相成,所以被中国朝野热烈的欢迎,这样就把它留住了。而在中国生根、茁壮、开花、结果,远远超过了印度,这个是我们今天讲传统的教育。
佛教发展到唐朝的时候,就形成了正规教育---丛林制度;丛林制度实在讲,就是现在大学的教学,把它有组织的这种方法。所以丛林制度是中国佛教的特色,也就是在中国正式创办了佛教大学。那么丛林里面,它里面工作的分配,跟现代的大学完全相同。丛林的主席就是大学校长;它里面有首座和尚,首座相当于教务长;它有维那,维那相当于训导长;它有监院,监院相当于总务长。所以跟现在学校里面,工作分配完全相同,只是称呼不一样而已,工作的性质都相同,所以它是一个完整的学术机构,而与宗教实在讲完全不相干。我们在经典里面、在著述里面看到有宗教,佛教里面有宗教这个称呼,这个宗教称呼,跟现在社会上讲的宗教完全不一样。佛教讲宗完全指禅宗,我们称宗门;禅宗以外,各各宗派就像一个学校的院系一样,它分十个宗派,就好像分十个学院。除了禅宗称宗,其他的这些学院都称为教,所以叫宗门、教下。那么用宗教两个字,把整个佛法都包括了,是这个意思,与现在一般人讲宗教观念不相同。
访问者:现在好像一般人总是把佛教跟迷信划上等号,那么在这一方面,是不是也请法师给我们大家做个导正好吗?
法师:佛教的宗旨是破迷开悟,这才能够达到离苦得乐。佛告诉我们众生苦难,许许多多的苦难,苦难从那里来的?从迷!迷什么呢?迷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是我们生活环境,人生就是本人;换一句话说,你迷失了你自己,迷失了你生活的环境真相,于是你的想法、看法就有错误。想错、看错,那你就做错,做错了一定有错误的果报现前,那你一定要承受,这个不是别人给你的,是所谓自作自受。所以佛教要想达到离苦得乐,一定要做到破迷开悟,真正认识自己,认识我们生活环境的真相,问题才能够彻底解决。
访问者:是!当然要达到这个境界,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刚才法师您说佛教其实是一种教育,它跟学校的体制内容,其实完全一样,有训导、有教务、有总务。那么一个想学佛的人,他到底应该从何处著手呢?
法师:这个问题,佛跟我们中国古老的教学,可以说是完全相同,一定要从亲近一个好老师著手,佛法讲亲近善知识。佛在经典里面明白地告诉我们,你要想修学佛法,接触佛教育,一定要亲近明师。这个「明」,不是知名度高的「名」,是光明的「明」,明白的「明」,就是真正有道德、有学问的这样一个老师,你亲近他,你才能够真正学到佛陀的教导。
访问者:那么您说亲近一个好的老师,是不是也就是我们一般俗称的皈依,跟这个是不是相关呢?
法师:这个也不能完全相关。皈依是学佛必须要的一个阶段。皈依的意思,是我们一定要亲近一个好的老师,好老师把佛法修学的总纲领、总原则,传授给我们,这个叫做皈依。皈是叫我们回头,依是依靠,从那里回头呢?我们过去迷惑颠倒,邪知邪见,身心一切污染,严重的污染。所以皈依就是教我们从迷回头,要依觉悟;从错误的知见回头,要依正知正见;从一切污染回头,依清净心;所以这个是学佛基本的条件。你一定要从迷、邪、染回头,要依觉、正、净;迷、邪、染是自己,觉、正、净还是自己。所以真正皈依是皈依自性三宝,这个觉、正、净就是三宝。
访问者:还有一般人也有所误会,就是皈依到底是皈依一位,亲近一位法师好呢?还是皈依越多越好?
法师:这是错误观念,这完全错误。皈依这个里面没有一个法师,也没有很多的法师。皈依只是把佛教修学的总纲领、总原则传授给你、教给你,这个叫皈依。所以皈依是皈依自性三宝,不是皈依外面的人,甚至于连释迦牟尼佛都不相干。因为我皈依释迦牟尼佛都是一个大错误,那有这个道理?释迦牟尼佛没有说你要皈依我,没有这个话!所以佛教给你,你要皈依你自性觉,觉就是佛宝,所以佛这个意思是觉悟的意思,皈依佛就是要依觉悟,用现代普通大家好懂的话,就是你要依理智,不要感情用事!理性就是觉,感情就迷。叫你皈依佛,就是教你处世待人接物,在日常生活当中你要理性,不要感情用事,这就叫真皈依。你说这个理性与感情,与佛与法师有什么关系?这没有关系!如果说我们是皈依某一个人,这是错误,决定是错误。这个老师是代表僧团,来把三皈传授给你,你是皈依整个僧团。哪一个善知识都是我的老师,不能认定一个,你的心量才广大,你的分别、执著才能够突破,你才能得到真实的利益。但是学法呢?一定要跟一个老师学,这是我们初学一定要跟一个老师。一个老师他教你是一条路,两个老师就变成两条路,你就困难了;三个老师就是三叉路口,你就无所适从。所以最初的修学,儒跟佛的教导都是一个老师,学一家之言。到什时候你才能够广学多闻呢?你的智慧开了,就是你有能力辨别真妄,有能力辨别是非,有能力辨别邪正,这个老师就开心,你的智慧开了,他一定放你出去参学,广学多闻。但是你还没有这个能力,那你一接触,你的麻烦就来了,你不晓得往那里走,这个时候老师一定保护你,不让你出去,他要培养你这个能力,这是老师他有责任,他有义务。
访问者:我们知道在佛法修学方面也是非常广大浩瀚,是不是请法师为我们再开示一下,佛法修学的科目方面有那些,好吗?
法师:佛法的内容刚才说过了。佛法的教学在本身上,它分为五个阶段,就像世间办学由浅而深,循序渐进。经典里面记载的,佛最早所讲的是《大方广佛华严经》,这部经是佛在定中所说的,参与这个法会的都是大菩萨,不是普通人。佛在这一次,可以说是将宇宙人生的真相,全部都说出来,当然内容是非常非常的广博。这部经一直到佛灭度六百年之后,有一位龙树菩萨他从龙宫里面,看到完整的《华严经》,数量之大是很难想像的。龙树菩萨看到之后,这决定不是我们世间人所能够接受,就是它太大,分量太大。那么他看到全本,再看到中本,又看到下本;这个意思就是说,全经太大了,有节录的本子。节录还是很广,再有比这个更简单的本子,他看了之后,看到最简单的就是下本《华严》,认为这个本子我们世间人可以读诵、可以接受,所以就把它传到世间来。一直到以后传到中国,中国人把它翻成中文,就是现在大家所看到的《大方广佛华严经》。而这个经实在讲是《华严经》的提要。正如同中国的《四库全书》,大家晓得《四库全书》浩如烟海,可是《四库》有目录提要,那个份量就少得太多。现在我们读的《华严经》,就像《四库》目录提要一样,它不是完整的经本,它是目录提要。即使是目录提要也不完整,几乎我们只有原本的二分之一,另外二分之一非常可惜,失传、散失了,连原文现在也找不到。可以说《华严》最完整的本子,现在是中文的译本,非常之可贵。那么佛从定中出来之后,这就是说完他自己全部所证得这个境界之后,要契这个世间人众生的根性,这才是在办小学,讲《阿含经》。由阿含再提升到方等,就好比是中学;由方等再进入般若,般若好比是大学,般若讲的时间最长,讲了二十二年。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在世,总共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四十九年当中用二十二年时间来讲般若,我们就了解般若是佛法的中心,是他主要的课程。在现在中文经典里面,《般若经》份量也最大,总共有六百卷。最后八年讲《法华》、《涅槃》,好比是研究所,回归到《华严》的境界。由此可知,他讲经说法是有次第的,他有他的善巧方便。
访问者:还有法师,我们知道在佛法修学方面的五大科目当中,好像有三福、有六和敬、有三学、有六度、有十愿,这些我们都不太明白,是不是请法师一一为我们做个开示好吗?法师:这是讲到个人的修学,刚才我们是讲佛的教学,教学分这五个阶段,而每一个阶段里面,所讲的经论都非常丰富。至于个人修学,那佛给我们讲的很明白,从那里学起呢?从三福学起,三福是佛在《观无量寿经》里面所讲的,这个实在讲是太重要跟儒家教学的思想,可以说是不谋而合。
佛讲第一福是人天福报。换句话说,你要想作佛、作菩萨,在这个地方,诸位必须要清楚,作佛、作菩萨就是作一个明白的人。佛菩萨对于宇宙人生真相彻底明了,所以作佛、作菩萨,不是去作神仙,这个要搞清楚,作神仙就变成宗教;是作一个彻底了解宇宙人生的人,这种人就叫作佛,就叫作菩萨。佛是圆满彻底明了,菩萨是明了但是没有达到究竟圆满,比佛智慧明白还差一等,他都是一个明白人。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了解佛教的教义,不至于产生误会。所以作佛、作菩萨是我们应当希求的,我们应当有这个愿望,就是作一个明白人,不要作一个糊涂人。凡夫是糊涂人,佛菩萨是明白人,这样说大家就容易懂了。
那么佛教导我们,从哪里做起呢?从孝顺父母做起,这个跟儒家的教导完全相同。所以第一福就是人天福报,我们先要把人做好,你才能够学佛。人天福里面佛说了四条。第一孝养父母,第二是奉事师长,第三是慈心不杀,第四条修十善业,这个是做人学佛大根大本。「孝」这一个字,范围是无限的深广,特别在中国文字里面,中国的文字是全世界任何国家民族里面所没有的,这是我们应当要尊重,也是我们值得自豪。我们古代这一些祖先们,对于后世可以说照顾得无微不至。他们的智慧、他们的经验,如何传给后世的子孙,用什么样的工具,他想得太周到,这个文字就是传递智慧经验给后代的一种工具。而这个工具充满了智慧,这是在其他国家民族文字里头所找不到。「孝」这一个字是会意,在中国文字制作,它有六个原则,我们称之为六书,六个原则。六个原则其中的一个叫会意,你看了这个符号,体会它的意思。这个符号它上面是个「老」,下面是个「子」,你去体会。这个意思是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体。这个「孝」的精神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所以现在外国人讲有代沟,代沟就是不孝,上一代跟下一代脱节,那就是不孝。上一代还有上一代,下一代还有下一代,过去无始、未来无终,这才是一个整体。你看这个意思多深,这个意思多广!所以中国人纪念祖宗,几千年的祖宗我们还在怀念、还在祭祀,这是外国人怎么想都想不通的,不懂这个道理,他没有这个概念。所以儒家跟佛法教学,都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换一句话说,所谓成佛没有别的,就是把这个孝道做到圆满就成佛,整个佛法的教学没有别的,就是教孝道。
访问者:是的!听了刚才法师的开示之后,让我们了解到,其实整个佛学就是孝道,孝道在整个佛法当中,所占的地位是相当相当重要的。法师,我们知道在佛法当中,六和敬也是相当重要的一环,是不是也请法师对于六和敬也为我们做一个开示好吗?
法师:六和敬是佛教给我们,怎么样在团体当中,应该要做到的态度,也就是教我们如何跟大众相处的原则,这叫六和。第一条讲见和同解,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彼此要建立共识,我想诸位都能了解这一条太重要了。谚语常讲:「家和万事兴」,一家人在一起生活,如果有共同的认识、共同的想法、共同的见解、共同努力的方向,这个家庭当然会兴旺。那么一个国家也是如此,所以建立共识是现在每一个团体普遍都在讲求的。第二条就是戒和同修,这一条的意思就是要守法,戒就是法律、就是规矩。每一个都能够守法,国家有国法,家有家规,公司行号也有章程,人人都能守法,人人都能尽份,这个事业才会能够兴旺。后面这三条,所谓身同住、口无诤、意同悦,实在是讲彼此在一块和睦相处,就是这个意思。末后一条也很重要,叫利和同均,也就是说在物质生活方面,如何能够达到均平,而没有差距,这一条也是非常重要。所以共产制度实在讲是一个理想,是很难达到的。如果讲到制度,释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谈到利和同均,那就是共产制度,所以佛法真正是民主、开放、共产,这是人类高度的一个理想。
访问者:在佛法修学方面的三学,所谓戒、定、慧,戒刚才法师说就是所谓的法,那么定跟慧又是怎么解释呢?
法师:三学是佛法教学的中心,也是佛教的课程虽然多,经典就是教科书。虽然多,它有个中心的理念,决定不会违背这个理念,这个理念就是戒、定、慧,称之为三学。可以说是任何一部经典,无论大部、小部,你展开来的时候,这三个理念一定都具足。可是它偏重在那一方面,那个不一样,有的偏重在戒,有的偏重在定,有的偏重在慧,它的确是有偏重,但是一定都说到。所以戒学广义的讲,就是要有方法,无论做什么事情,它一定都有方法、有程序,你一定要遵守;你不遵守方法,你就收不到好的效果。所以持戒用现代的话来说,守法的概念、守法的精神。唯有守法,你的心才能得到定。所谓定就是不会被外面境界所动摇,不会人云亦云,你心有主张,心有主宰,这个就是定。从定就开智慧,你有主宰、你有主张,你一定就把事实真相看的很清楚,看的很圆满。所以戒、定、慧这三个理念,是佛教化一切众生,讲经说法的总原则、总纲领,称之为三学。
访问者:它们的关系也是密不可分。
法师:密不可分,对,没错!
访问者:法师,那么六度又是说什么?
法师:六度是佛教给我们处世待人生活的守则,现在我们讲守则,要遵守的原则,这个大家好懂,这是六个原则,必须要遵守。无论你是什么样的身分,无论你过得是什么样的生活,你从事于某一种工作,我们现在讲,从事于某一种行业,无论是在家、出家,都一定要遵守,所以这个叫菩萨道。你要是作菩萨,一定要遵守这六个原则,守住这六个原则,你就是名符其实的菩萨。这里面第一个是布施,布施的意思就是叫你放下,不是叫你把工作放下,事放下,是叫你把心里面那些忧虑、牵挂、烦恼放下,这才叫真正的布施。所以现在大家很多发生错误,认为一看到布施,到寺庙去捐一点钱,做一点好事,认为这就是布施,这把意思错会了。当然这个也是布施,不是布施真正的意义。布施是叫你把烦恼、忧虑、妄想、分别、执著舍掉、把它放下,这才是真义。第二个持戒,刚才讲持戒就是守法,一定无论办什么事情要循规蹈矩,要按部就班。第三个忍辱,忍辱就是耐心,无论做什么事情,没有耐心不能成就,越是大的事情,越要有很大的耐心,你才能够有成就。第四个是精进,精进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求进步,决定不能够保守,决定不能够得少为足,这个不可以的。现在的社会大家晓得,科技日新月异,如果你不进步,你就会被时代淘汰掉。所以佛法讲求精进,无论在德行上、在智慧上、在技术上,乃至于在生活上,都要不断的向上提升。所以佛法它不是落伍的,它不是守旧的,永远在前进。第五个是禅定,这个禅定的意思就是你自己有主宰,不轻易受外面境界动摇。最后一条是智慧,你没有高度的智慧,你无论做那一桩事情,都没有办法达到圆满。所以这六个原则一定要遵守,特别是菩萨。
访问者:法师,你刚才提到布施,让我们大家有个正确的观念,原来布施并不是说让你到那里去捐一点钱,去救助什么贫苦的人,然后就是做到了布施,其实布施是让我们放下我们心中的烦恼,放下心中那些杂念。但是法师,这一点对我们一般人来说是相当难的,一般人就是因为杂念、烦恼太多,自己控制不了,不晓得法师是不是可以指导我们一下,我们该如何做才能达到这一点呢?
法师:这一点,的确初学的人是非常困难。他为什么放不下呢?实在讲,他是没有看破,他不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假如彻底明白真相,他自自然然就放下。所以释迦牟尼佛在一生讲经说法,为什么讲《般若》讲了二十二年,《般若》是讲智慧,就是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那么把他二十二年所讲的总归纳起来,就是一部《心经》,二百六十个字。或者再详细一点,中国人喜欢念的《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这一部小册子,可以代表释迦牟尼佛二十二年所讲的精华都在其中。这里面最重要的,佛告诉我们,就是三心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个心是能得,我们这个概念;能得的这个概念,是一个不能得到,是虚妄的东西,不是实在的。你所得的无论是物质也好,或者是精神方面也好,佛讲你所得到这一些物,这些物是什么?这些物它都是因缘变现的,是缘生法。「缘」,我们今天讲条件,许许多多条件集合而形成这一个事相,它没有自体,它没有本体,所以说是当体皆空,了不可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末后他做了一总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梦幻泡影是讲宇宙万有一切现象,不是真实的。现代科学家也发现,他们用分析的方法,把这些物质分成分子、分成原子、分成电子,到最后一分析才晓得,事实真相是这么回事情,这个佛在三千年前,就做详细的说明。这些幻相存在的时间,佛给我们讲很短暂,它不是真的永恒存在,所以如露亦如电。这个露是露水,我们现在看到,它存在有一段时间,这个一段时间是它的相续相,不是它的真相。而它的真相是刹那生灭,刹那生灭是非常短暂的时间,我们没有办法觉察得出来,而佛能够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个生灭就是不生灭,因为它的时间太短,生就是灭,灭就是生,所以生灭的界限已经不可得,所以佛法讲不生不灭,不生不灭实在就是生灭的真相。了解这个真相,我们的身心就放下了,放轻松了,晓得一切法不可得。然后你才能够随缘,随缘就自在,你就不会攀缘了。攀缘就是我要想怎么做、怎么做,那是自找苦吃。一切都能随缘,你就得大自在,这个才过真正幸福美满自在的生活。
访问者:也就是说要看透真相,了解真相,自然心中的杂念、烦恼就放下了。还有在六度当中,刚才法师提到禅定这一项,我想禅定也是一般人非常想学,但是又很不容易学到,也请您指导一下好吗?
法师:禅定这个名词,禅宗六祖慧能大师,他讲的很清楚、很明白,在《坛经》里面告诉我们什么叫做禅?什么叫做定?禅的意思就是不著相,用现代话来说,不受外境的诱惑这个叫禅;定是不动心,心里面常常保持清净,不起分别、不起烦恼、不起执著,这就是定。实在慧能大师他是听《金刚经》开悟,所以他解释这个禅定,还是依《金刚经》来的。佛在《金刚经》里头有两句话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不取于相就是禅,如如不动就是定。由此可知,修禅定不是天天在面壁打坐,面壁打坐那是里面的一种,其实行住坐卧所有一切活动,只要你外不著相,内不动心,你就是禅定。所以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这些菩萨们,他们禅定在那里修呢?在市场;经上讲「肆缠」,用我们现在话讲,是最热闹的商场。他去逛商场,逛商场他是修禅定。这个意思诸位懂得,你就明了,他逛商场的时候,他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是慧;样样清楚、样样了解,但是所有这些琳琅满目的,不能诱惑他,他不受诱惑,这就是禅;他心里如如不动就是定。所以人家逛商场是修什么呢?修定、修慧!不像凡夫一看到这个就被吸住,这个也想要、那个也想要,这动了心,禅定就没有了。所以诸位要晓得,禅定那是真正的享受,定慧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访问者:外不著相,内不动心,不受诱惑,然后就是禅定。
法师:不错,外不著相就是不受诱惑,不受诱惑就是禅,里面如如不动那就是定。
访问者:这要好好的修了。
法师:所以禅定就在生活当中。
访问者:说到生活当中,我们知道其实佛就是生活,佛学就是生活。那么在这五大科目当中还有十愿,法师!这十愿是那十愿?跟我们生活又有什么关系呢?
法师:这个十愿是高等的修行法,这个不是普通的。我们一般能够做到六度就非常圆满,而六度真正做圆满,才能够进入普贤的十愿。普贤十愿的特色就是清净心、平等心;换一句话说,你的心不清净,你的心不平等,那你就没有办法修普贤十愿。普贤十愿里面,譬如讲第一条,他讲的「礼敬诸佛」,这个是修敬。诸佛是指谁呢?一切众生都是诸佛,并不是讲已经成佛的那些佛是佛。因为他有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未来佛就是一切众生。除了这些所谓是有情之外的,还包括了植物跟矿物,这是《华严》的境界,《华严》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不但我们有情的众生,就是有感情的,我们今天讲动物,动物能成佛,植物、矿物都成佛。所以这个恭敬心,修恭敬心,真诚、恭敬对人、对事、对物,那这就是普贤行。如果你还有一个分别,还有妄想,你这个诚敬就没有了,所以真诚、清净、平等来修六度,那就是普贤十愿。我们还有分别、还有执著、还有高下,那就是六度,就不是十愿。所以十愿跟六度的差别就在此地,一个是真正的清净、平等心,一个是清净、平等那个程度还不够,差别在此地。
访问者:法师,你刚才对禅定谈了很多,你说在逛市场的时候,也可以修禅定;看电视的时候,也可以修禅定,可以说在我们生活周遭无时无刻、无时无地都可以修禅定,是这个意思吗?
法师:对。
访问者:也就是说我们目前看到社会上一些乱象、一些不满,我们都要不动气、不生气。
法师:对。
访问者:有没有什么方法,让我们做到这一点,达到这个境界呢?
法师:其实这桩事情,你并不难体会,你看到这个现象,你生气不能解决问题。假如你生气发脾气,能把问题解决那行!那个值得。你生气解决不了问题,你不叫冤枉生气了吗?你不如把心平静下来,平静下来清净心生智慧,唯有智慧才能解决问题。所以这种生气、喜欢,这是感情冲动,感情冲动决定不能解决问题,所以禅定、智慧就很重要。无论什么境界一定要保持清净心,冷静的头脑,然后才能处理问题;冷静的头脑里面就生智慧,所以这个定就非常重要。
访问者:所以并不是说「定」是消极,不生气是消极,其实是让你产生智慧,从冷静当中产生智慧,才能解决问题,这才是积极的意义。
法师:对!
访问者:非常好。那么刚才还有谈到布施,法师您谈到布施,是放下烦恼,放下心中的杂念,这好像是自己度自己,那么有没有说是我们度人家、帮助人家,有那些布施呢?
法师:帮助别人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这是归纳为这三大类。财就是我们自己有多余,实在讲最会过日子的人,我们讲他的生活潇洒,他的生活自在,现在讲高度艺术的生活,不一定是你过的很富裕、很豪华,不见得!你过的很潇洒、很自在、很快乐,你的人生就非常美满。那我们只要衣食足就自在,何必要多余的呢?能够吃得饱、穿得暖,有一个房子可以遮蔽风雨,真是身心安稳。如果有多余的,我们帮助别人,助人为快乐之本,所以应当热心主动的,去帮助一切需要帮助的人,给他物质上的帮助,这个就是属于财布施。布施而不著相,布施不要挂在心上,我做了多少多少好事,那你就变成普通的福报,不能生智慧。布施过去的时候,心里是干干净净,一丝毫不染著,不要去想这个东西,这是真实的功德。功德就是成就你的定、成就你的慧,于定、慧有帮助的是功德;与定、慧没有帮助的,就不叫功德。
法布施是我们有智慧、有技能,我们把我们的智慧、技能传授给别人,这叫法布施。譬如我们是从事于佛教教学的工作,我们每天把这些道理,讲解给一般人听,让他了解、让他觉悟,这属于法布施。这种布施里面,决定没有报酬。所以有很多同学们晓得,我的讲经录音带、录影带、CD,以及所有一切出版物,统统没有版权,没有版权就是布施,谁拿去印都好,谁拿去流通都好,只要有利于社会。如果一版权所有,那就不叫布施,那叫生意买卖,那就不是布施。所以我们只要能帮助这个社会,我们热心去做;虽然做了,心地清净,逍遥自在,不要把它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就难过。
无畏布施是解决众生的困难,众生有恐惧,身心不安,我们帮助他,使他能够得到身心安稳,这个就是属于无畏布施。无畏布施佛讲得健康长寿的果报,法布施得聪明智慧,财布施得财富。所以世间人他都想,我要有财富、我要聪明智慧、我要健康长寿,但是他不懂得修因,那么这种想法都变成妄想,求佛、求菩萨保佑他,那是决定办不到。
访问者:是,只求菩萨保佑,而自己完全不付出是永远得不到。所以各位朋友不要忘记,其实布施,每一个人都可以做,不一定是说,一定要非常有钱人,或者非常有才能的人才可以布施,每一个人都有布施的能力。是这个意思?
法师:对!
访问者:法师,刚才我们谈到三福,人天福当中好像法师刚刚只提到有关孝道方面;那么其他方面,是不是也请法师再补充、再开示好吗?
法师:教育是师道,师道一定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所以孝道是根本。一个人他能够成就,成为社会上一个好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一定要受良好的教育。良好的教育,一定要父母在家庭,跟学校密切地配合,才能把这个人教出来。譬如说教孝,父母对儿女这个话说不出口:「你是我的儿子,你要孝顺我。」这个讲不出口。那儿子问:「我为什么要孝顺你?」这不是麻烦事情吗?所以教孝是老师,老师有责任教学生,把这个道理说清楚,你为什么要孝养父母?父母同样的,你要教儿女如何去尊师重道,老师对学生:「我是你的老师,你要尊重我、你要重道。」这个话也说不出口。所以必须两方面配合,才能把这个人教育出来。所以说一开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就是教育真正的基础。从这个地方然后再提升,你要有慈悲心,要能关怀社会、关怀大众,爱护一切大众,这就是慈心。慈心里面最重要的---不杀生;不杀生,我们就不会伤害任何一个人,不会伤害任何一个动物,培养你的慈悲心。再修十善业道,十善业道是做人基本的基础,身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不妄语、不两舌(两舌是挑拨是非),绝不做这种事情。
访问者:法师,你刚才说不杀生这一点,是不是意味我们要学佛,就一定要吃素呢?
法师:那不一定,这个不一定,可是素食对于生活决定有好处。我学佛也没有人叫我吃素,但是我学佛六个月,就开始吃素,我得到一个启示。因为我在小时候念书,有一些同学是虔诚的回教徒,我曾经上过「清真寺」,了解他们一些东西,他们对饮食很挑剔。因为他们不但讲卫生,世间一般人讲卫生,卫生是保卫生理,他懂得卫性。他除了生理之外,人有性情,这个性情善恶,他说与吃东西饮食有关系,我体会到这一点。凡是会影响自己性情不良的这一方面,那些东西他都不吃。所以以后学佛,佛家讲素食,素食能够保护慈悲心,所以这是饮食里面,它卫身、卫性、卫心,这讲得最完全。我从这里得到这个启示,我就吃长素,我二十六吃长素,四十多年,这个身体是越来越健康。我的年龄一般人看不出来,前年医院医生给我验血,他告诉我,他说:「法师!你的血液纯度、颜色,就像三十几岁人的样子。」他做了一个结论:这是你吃素的好处。所以素食对于身体健康,是有绝对的好处。再加上心清净,不要染著,世间什么事情放下就好了。所以我不看电视,我也不听广播,我也不看报纸,人家问我,每一天天下太平,没事!日子好过。如果你看这个,「这天下怎么这么乱,乱七八糟!」那你就苦不堪言了。我何必要过那个日子呢?所以一切排斥掉,每一天读经,与佛菩萨为伍,与古人做朋友,你说这个生活多自在、多快乐!
访问者:是,从法师的面相上,相信各位观众可以充分得到印证,因为法师红光满面,而且脸色一点岁月的痕迹都没有,真的看不出他的年龄,我也不必公布他的年龄。法师,我们知道常常在佛学当中,有人提到业障,说每一个人一生当中都有业障,这个业障是代表什么?跟我们的影响又怎么样呢?
法师:「业」是事业,造作的时候叫做「事」,你是做什么事;事情做完之后那个结果,就叫「业」。所以像我们在学校念书,学生上课的时候,他有作业,一个学期结束叫结业,三年念完---毕业。所以业是造作的结果。那么我们一般人起心动念都是造作,所以造作的太多了,佛把它归纳为三大类。你心里面的思想、起心动念叫意业,你的言语叫口业,你身体的造作叫身业。所以用身、口、意,就把你所有一切的造作,你的活动全部都包括。那么你造作的这些,一定产生后果,这个后果就叫作业。
业产生障碍,障碍什么呢?障碍你的定、障碍你的慧。就是刚才讲的,你为什么定不了?为什么你在外面一走的时候,你就会被引诱?那引诱是你在造作,你被人引诱,那引诱是你定没有了,慧也没有了,就变成障碍,所以这叫业障。
你造作的善,善也能障,为什么?善的时候生欢喜心,总而言之,你的心不平等,所以心要平,你起了波浪。欢喜也起波浪,烦恼也起波浪,所以全部都是业障;善业也障,恶业也障。但是他有果报,善业三善道,恶业三恶道;换一句话说,你出不了六道轮回,你有业障,你没有定慧;定慧才能超越六道轮回,才能解决问题。因此,佛教给我们要修净业,净业就是我们不做坏事,做好事。我们修善业,修善业而不著修善业的相,那个障就没有了。所以总而言之一句话,你要记住,我们日常生活从早晨起来穿衣、吃饭、工作、应酬,一定要与戒、定、慧相应。假如说戒、定、慧你觉得这三个字太玄了,不太好懂,那么我变通一下,你要与清净心相应,心是不是清净?与平等心相应,平等就是没有分别,清净就是不执著。我对于一切事情不分别、不执著,了了分明是智慧;不分别、不执著是定。与定、慧相应,你的生活就自在,你的生活就美满,你的事业一定一帆风顺,你做得一定比别人好。好的原因在那里呢?因为你有定、慧。
访问者:是!也就是所谓这个业,就是你曾经做过的事,你曾经说过的话,所得到的一些后果。你曾经做了善事会得善果,曾经做了坏事就会得恶果,也就是我们人一定要多做好事。法师,这个是不是跟我们一般在佛学当中所说的因果关系,是不是也有一些关联?
法师:有关联,有密切关联。
访问者:您谈谈因果关系好吗?
法师:世、出世间法就是世间法跟佛法,都离不开因果,佛法也是建立在因果的基础上,你没有因怎么会得果呢?譬如说我们读书,勤奋读书是因,我们拿到学位是果。我们勤奋的工作是因,我们得到好的报酬这是果。所以世、出世间就是一个大的因果,而这个因果它永远是相续的,它永远是在循环,这个道理我们必须要知道。知道因果相续,知道因果循环,那我们在这个环境里面,我们自然就会向著断恶修善。因为造因是我们自己,结果当然我们自己也能够预期,我造好因一定得善果,我造恶因,我的果一定不好。不可能说善因得恶果,恶因得善果,没有这个道理,这是定律。
访问者:谈到这个因果,我有一点好奇,我们可以说我们这一代、这一辈子做善事,是为了我们下一代来结善果。那么如果我们的上一代做了坏事,而我们是无辜的,我们不知道,而由我们来承受上一代做的坏事的恶果,那我们该如何自处呢?
法师:这个里面的情形,就非常非常复杂了,要严格的来讲,因果是个人自己造,个人自己承受。上一代跟下一代只有影响,是间接的不是直接的。由此可知,纵然上一代做得不好,我要是认真努力,可以把它改变。改变不了是因为你不懂得因果的道理,你不晓得这个事实真相,你被环境转了,那就很苦。换句话说,你受它的影响,这刚才讲你还受外面境界影响,你没有定、没有慧。如果你能够守住正常的原理、原则,那这就是持戒。修清净心,生智慧,那我就能改环境。环境再恶劣,我们有能力把环境回转过来,这个都是事在人为。这个就是我们讲高度的智慧,高度的智慧一定是依赖甚深的定力,妥善的方法。所以社会纵然再恶劣,我们环境纵然再恶劣,没有不能改的,《了凡四训》就是最好的例子。
访问者:也就是说即或你的上一代做了一些坏事,那么到你这一代受些影响,但是如果你自己自身能够在佛方面修得很好,禅定、慧都能修得很好,还是可以化解这个不好的影响。
法师:可以!不错!不错!
访问者:所以完全还是看自己。法师,我知道一般人可能会觉得,我只要做好人就可以了,我何必一定去学佛?学佛对我们个人到底有什么好处,为什么一定要去学佛呢?
法师:这个还是一个误会。你听我刚才讲的,应当有相当的一个了解。学佛学做个明白人,我做人就好了,我何必做个明白人呢?我何必要晓得宇宙人生的真相呢?好人就行了!这样说法,这个问题你就能够得到答案。一定要做个明白人,才是圆满的好人。你虽然是好人,你这好人不圆满,有欠缺的地方太多了。如果你有定、有慧,能够做个明白人,那你是个圆满的好人,就这个意思。
访问者:一般的好人,只是普通的好人而已。
法师:对!不圆满。
访问者:不圆满!不是圆满的好人,所以我们要想达到圆满的好人,还是得学佛。还有,学佛如果说想要有所成就的话,难道一定要出家吗?在家学佛也能够学到有所成就吗?
法师:学佛不一定要出家,如果说出家的话,这个观念就错误了。出家就像我们世间的行业一样,你喜欢这个行业,你可以选择这个行业。学佛是任何行业都可以学佛,任何行业都成菩萨,任何行业都成佛,不一定要出家。出家是所有行业里面一个行业,这个行业相当于我们选择行业,我喜欢教育,我喜欢教学,我去念师范学校,我将来毕业之后,我从事于教育工作,这是个人志愿。所以一定要晓得,佛法是圆满的智慧,圆满的智慧是表现在任何不同生活方式上,任何工作上,任何环境当中,这是真正的学佛,真正在佛法上的成就,不一定要出家。如果出家不从事于教学的工作,那就大错特错!好比你念师范,念毕业了,分发你到学校当教员,你天天不上课,那成什么话呢?这个是过错!你从事于这个行业,就要把这个行业做好,在这个行业当中,做所有同行的榜样、模范,那就叫佛菩萨,佛菩萨就是世间一切众生最好的榜样。
访问者:是。刚才法师也提到说,学佛我们可以离苦得乐,而且这也是我们学佛的人,希望达到的一个意境,一个目标。不过这个离苦得乐,世间人可以说人人都是有苦恼的,不晓得在佛法当中,是不是有比较具体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化解掉这些苦恼呢?
法师:苦恼,经上讲是从迷失了自己,迷失了生活环境真相里面产生的。因为你不了解事实真相,你天天在打妄想,你的想法、看法全都错了,于是你的所作所为也就跟着错。我们晓得思想是人行为的指导,想错了一定就做错了,做错了那当然就带来苦难的结果。佛要解决一切众生苦难,一定要帮助他觉悟,他真正懂得人生。实在讲,关于这一点,我们现代人不如古人。古人他能够安贫乐道,他多快乐!现在人欲望没有止尽,那你不叫自找苦吃!你可以冷静想一想,你每天这么辛苦的工作,你过得是什么日子?你得到的是什么?冷静想想,自己就会觉悟,错了!
我在早年学佛,有个老和尚给我讲了一个故事,那是真实的,是他们小的时候。这是在江苏泰州有一个要饭的,要饭是很可怜,他的儿子做生意发大财,所以亲戚朋友骂他:「你发大财这么享受,你的爸爸在外面要饭,你知不知道?」他当然也很难过,派了好多人到处去找,把爸爸找回来。找回来之后,给他换上新衣服,找人侍候他。可是他这个老爸爸住了一个月,偷偷溜了,又去要饭。人家问他,你为什么?他说:「那多少人侍候,受罪呀!」拿来吃的东西,我不想吃的东西,拼命拿来给我吃;我不愿意穿的衣服,拿来给我穿。他说我天天要饭,我每一天游山玩水,我饿了托一钵饭。晚上睡觉,那个地方随地而睡,我过得是真正的生活,过得是自己愿意过的生活,快乐的生活,自在的生活。这个人很了不起,他这个观念跟我们世俗观念完全不一样,这个人没学佛,学佛他也成佛了。实际上他是菩萨,乞丐里面的菩萨,乞丐里面的觉悟者;他表现的是与人无争,于事无求,过得是大自然的生活,跟大自然为伍,那一个人有这种境界。回过头来看看他儿子做生意,他简直不耻,他过得不是人的生活。离苦得乐,诸位从这里去想。
访问者:好深的意境。刚才法师所说的,笑话里面的主角,刚好相反的是,有些人实在是人在福中不知福,其实他的周遭一切都非常的圆满,但是他就是不快乐,因为他脑子里记得都是过去一些不愉快的事情,而开心的事一点都不记得。法师,是不是请您对这些人,很想不开的这些人,也做一些开示好吗?
法师: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人与人、人与事都是过眼云烟,何必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跟自己过不去呢?这个是很愚痴。一个人要想真正得到快乐,所有一切不如意的事情,所有一切跟自己有过结的人,你都应该把它忘得干干净净,常常想人的好处,不要想人的坏处,你就快乐。天天想人家的过失,不想人家的好处,你叫自找苦吃。与人有没有相干呢?与他不相干;苦的是自己,苦的不是他,这种人才叫做愚痴,佛经上讲的迷惑颠倒。细细想想佛的这些话,我们应该自求多福,常常念人的善处,不要想人家的过失。纵然他有过失,纵然他是个恶人,我们常存这样的心,有这样良好的态度来对他,也能把这个恶人转变成善人,这是无量功德,这是大好事,不可以铸成别人的恶行,应当要成人之美,我们才真正能够得到快乐。
访问者:那么对于一些他没有变化控制自己思绪的人,法师!是不是有些外力的方法,譬如说念念什么经文,可以帮助他开扩自己。那些经文可以念?
法师:这些现象很普遍,我们在国内、国外都看到很多,而他的主要原因,这在佛法讲,他这个习气太深,烦恼太重。有的时候明白这些道理,境界现前他依旧不能克服,依旧转不过来。佛法的方法很多,你读经,如果烦恼起来,心不平,把心定下来,展开经卷好好的念一遍,慢慢这个情绪就稳定。所以用读经的方法可以,用念咒的方法也可以,用念佛的方法也可以,方法很多,甚至于不用这些方法,用世间你喜欢听音乐,放几曲古典音乐,你专注在听,心也能平下来。方法没有一定,你看那一种方法对自己有效,你就可以试著去运用。总而言之,平息自己的妄想、分别,这是最重要,这是我们修行里面中心的理念。
访问者:法师,能不能指导我们一下,在家我们要自修,应该念那些经文,可以帮助我们自修呢?
法师:初学一定要从做好人做起,这些年来我们在海内外提倡四好运动,教人存好心、做好事、说好话、做好人。「好」的标准一定是与社会、与大众有利益,而不是与自己有利益。如果都想到自己的利益,把社会大众的利益放在一边,这就不好。念念为社会、念念为大众,我自己也是大众之一,大家好,我当然好;我好,大家不好,我还是有灾难,还是没有办法避免。所以这个好的标准是为社会、为大众,以这个为标准。那么要做好人,这是基本的条件,从那里学起呢?过去印光大师一生极力提倡《了凡四训》,学了凡。袁了凡是明朝时候的人,他这四篇文章在台湾流通的很广,我过去有详细的讲解,有录音带、也有书在流通,可以多看看,认真的来学习,先做好人。以这个为基础,然后我们再读经,才能够收到效果。读经,如果大家没有接触,最好念《无量寿经》,《无量寿经》的份量不长,长短适中,非常适合于现代人。它里面理论、方法、境界都相当圆满,面面都说到,是一部非常好的书。
访问者:《无量寿经》?
法师:《无量寿经》。
访问者:法师,我们在念经之前,或是当中、或是之后,有没有什么规矩、什么禁忌?有没有?
法师:没有。佛是教学,不是宗教,不是说我们没有规矩,佛就不高兴,没有这个道理。佛要不高兴,他就变成凡夫了,他还会起心动念,没有这个事情。
访问者:完全不受。
法师:完全完全没有。
访问者:随时随地你都可以念。
法师:对!对!
访问者:只要把心放下来,能放静。
法师:对!对!大众在一块共修的时候,那就必须要有规矩,没有规矩不就乱掉了。所以大众在一块念经,为什么一定要敲木鱼,木鱼打拍子,使大家拍节能够整齐,听起来好听,不至于乱糟糟的。所以大众在一起要讲究规矩,个人那是你怎么样自在,就可以怎么去做。访问者:还有我们现在可以发现,生活周遭随处可见一些非常不和谐的气氛,像是夫妻不和的比例越来越多,离婚率越来越提高,子女不孝的情形也经常发生,邻居不睦的现象也是随处可见,真是处处都显现一种非常不和谐的社会现象。法师,是不是可以请您为我们这种非常不和谐的大环境,来为我们大众做一个开示,好吗?
法师:必须要找到这些不和谐的因素,然后把这些因素消除,这才能解决问题。而这种因素它的根源,还是在教育。为什么过去这个社会能够安定,这个安定能够延续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得力于教育。从前教育最主要的重点,是教你怎么做人。古代的教学,诸位可以从「三礼」上能看到。佛家的教学诸位可以从经论里面看到,他都是教给你、告诉你,人与人的关系;从夫妇的关系、父子的关系、兄弟的关系、朋友的关系,君臣就是今天讲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他教这个,在中国叫五伦八德,这是教学的中心。所以孔子教学德行是第一,是做人的根本,然后才教言语,才教你办事的这些能力,谋生的能力。这些都有了,都具足了,才教给你文学、艺术,提高你精神生活的层面,他有道理的;佛法也是如此。
所以这些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今天教育宗旨上偏差,我们只著重在科技,而没有著重在人文,不懂得人与人的关系。虽然富裕,可是人事上的问题,是永远得不到解决,困难在这个地方。今天补救最有效果的方法,实在讲教育是百年大计,挽救今天社会的危机来不及了,大乘经论也来不及;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讲因果报应,这是事实。如果大家都能够知道善因一定有善果,恶因一定有恶报,那我们起心动念、所作所为,一定会收敛一些,对这个社会的安全,会能收到一些效果。所以印光大师一生,他是一个出家人,是个佛弟子,他不讲佛经,不弘扬佛法,去弘扬《了凡四训》,去弘扬《感应篇》,这些东西都是劝善,都是讲因缘果报,非常有道理。所以这个老人真是充满了智慧,慈悲心要挽救这个社会。我们明白这些理论,也懂这些方法,所以我们也是全心全力在推行。
访问者:还有,法师,我们一般人心存一种恐惧,对未来、对往生、对死,存一种恐惧,是不是关于生死方面的事情,也请法师给我们做开示好吗?
法师:这一方面问题,所以会产生恐惧,是对于事实真相完全不了解,如果了解的时候,你这个恐惧心完全没有。佛告诉我们生命是永恒的、是不灭的;换一句话说,根本没有死这回事情。死是一个妄想,身体躯壳它不是我,大家把这个躯壳当做我,所以产生恐怖;如果晓得这个躯壳不是我,他怎么会恐怖?譬如衣服,晓得衣服不是我,衣服是我所有的;衣服脏了,你很喜欢把它脱掉换一件新衣服。这个躯壳也是我所有的,不是我,它用坏了,用了几十年,用旧了,我们也把它去掉,换一个新的,你要是有这个观念,你不是很自在了吗?这是真的,这是事实真相。所以佛讲这个身体不是我,是我所有,跟衣服一样。那么你用这种态度来看生死,那你就非常自在了。
访问者:那么「我」是什么呢?
法师:「我」,佛法讲是真心。外国人讲:「我思故我在」,这是外国哲学家所讲的。
访问者:我思故我在。
法师:你能够思想,那个才是你。
访问者:无形的。
法师:无形的。所以我们讲精神、讲心灵。但是那个是不是真正的我呢?还不是!真正的我比那个还要高一截。但是他能够体会到「我思故我在」,已经比社会一般人是高明多了。在佛法里面这个概念,在佛经里面是「识」,「识」是什么?是心的作用。他能够观察到心的作用,没有观察到心的本体。心的本体比这个更要高一层,那才是真正的我。所以身体不是我,在六道里头舍身、受身,被这个东西所累赘,这个不是个好东西。所以我们对于身,也不要过份地爱护它,也不要有意地去糟蹋它。你过份爱护错误了,你有意糟蹋也错误了,一切随其自然。随其自然,能够顺自然是最美满的生活,我们今天讲适应于大自然。这个身体也要叫它回归自然,适应于大自然,这就最健康了。
访问者:法师,我们人往生以后,到哪里去了呢?
法师:这个用现代科学讲,就是我们换一个空间,佛家讲十法界、讲六道、讲二十八层天、讲佛的世界,用现在科学家来讲,就是他生活空间不一样。我们今天生活在三度空间、四度空间,他们到五度、六度,到佛的境界那是到最高度、最圆满的空间;实在讲,就是空间的转换。这个意思你要是不太理解,你可以想我们在电视里频道的转换,你就比较容易体会。有没有离开这?没有离开,频道的转换,还是这个萤幕。所以佛家讲往生:「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为什么不去呢?你还在萤幕上;为什么生则决定生呢?频道换了,确实不同的频道。所以用科学的方法,可以能够解释,实际事实是如此。
访问者:所以佛并不是迷信。
法师:不是迷信。
访问者:非常科学的。
法师:不是迷信。
访问者:我很好奇,人往生以后,长辈往生以后都要超度,超度代表什么意义呢?
法师:实际讲超度是一个追悼怀念的意思,是怀念的意思。我们以真诚的心来帮助他,实际上超度多半是讲他在生前造作许多的业障,业障免不了他要受痛苦,那么我们超度能够帮助他减少一些痛苦,这个道理《地藏经》上讲得很清楚。所以超度并不是我们念几卷经,他就真得了功德,没有那回事情!经上讲得很清楚,你要体会到这个意思。超度是什么?我们自己好好的修,我们修成就了,他得到福报。譬如说:我们要想光宗耀祖,我认真努力,好好的去工作,将来我在社会出人头地,变成杰出的人才,我的父母就有光彩。到任何地方,说是某某人的父母,得到大家特别的恭敬,特别的照顾,就是这个意思。你没有成就,你念什么经都没用处,必须你自己有成就。所以你自己读经,你要了解经义,依教修行,把自己从一个凡夫能够提升到圣贤的地位,那你的父母就有光荣了。是某某人的父母,得到社会大众的尊敬,超度真正的意义在此地。
访问者:并不是说对他的往生有什么帮助。
法师:这个就有帮助,因为他在天道、在那一道的时候,都受那一道人尊敬,他的儿子贤慧,他的儿子是菩萨,那还得了吗?是这个意思。你自己要不能成就的话,你念什么经都枉然。访问者:还有,刚才法师提到《地藏经》,《地藏经》在佛学当中,也是相当重要的一部经文。是不是对于《地藏经》,您也拨一点时间,给我们做一个比较祥细的说明。
法师:在佛法的修学,在我们中国是很明显的标示出四个阶段。四个阶段第一个就是要从《地藏》学起。地就是表心地,藏是宝藏,我们心地里面有无量智慧、无量才艺、无量德能,这是佛讲:「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所以我们的智慧能力是平等的,没有高下。但是现在显露出来,为什么有高下?为什么有不平等?就是刚才讲的你有业障。业障重的人他透出来的智慧就小,业障轻的人他透出来的智慧,就比较多一点,所以这个不平等是从业障厚薄浅深,关系在此地。如果业障统统消除掉了,你智慧德能显现出来,决定平等的。所以是心地宝藏,要从这里做起。心地宝藏用什么东西来开发呢?用孝敬!所以《地藏经》是佛门的孝经,一定要从《地藏》学起。从《地藏》这个基础再提升,就是观世音菩萨。观音菩萨大慈大悲,大慈大悲是从孝敬里面开发的。我孝顺父母,孝顺自己亲人,然后我把这个孝敬,孝顺一切众生,尊敬一切众生,这就变成观世音菩萨,所以这是往上推展。再一位就是文殊菩萨,文殊菩萨表智慧,你慈悲对一切众生,关怀一切众生,照顾一切众生,你要有理性,不能用感情,文殊代表理智。最后普贤菩萨,普贤代表平等,你的智慧、慈悲、孝敬,对待一切众生要平等,不能有差别,所以普贤才真正做到大圆满。
访问者:法师,您刚才提到念佛,我们也在很多场合都可以听到念佛的声音,像最普遍的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法师,念这些佛号到底有什么效用呢?法师:佛法的修学方法很多,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念佛是无量法门里面的一种。这个法门它的好处就是简单、容易,人人都可以修学。它的理非常之深。净土宗是专门提倡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当然这些事不是几句话能够讲的清楚,经典份量虽然不多,可是它的义理非常非常的丰富。譬如《阿弥陀经》,这个大家很熟悉,总以为这个经很简单、很容易。我过去讲过两遍,后一遍留的有录音带,总共是三百三十五个带子;由此可知,这一部经并不简单。那么我讲得这么长,几乎讲了一年,是不是把意思都讲完了?没有!只讲到少分而已,可见得净宗义理的丰富是不可思议的!但是这个方法简单,可以说是任何一个人,你懂理论也可以,不懂理论也行。但是不懂理论的人必须要老实,所谓老实,真信、真愿,他也能成就。这个成就是实实在在的殊胜,真是可以说是无比的殊胜。不但能超越六道轮回,而且超越十法界,所以这个功德殊胜,是其他法门很难跟它相比的。因此,这个法门是一切诸佛都赞叹,古来除净土宗以外,其他各宗派的祖师也带著提倡,可见这个法门的确是非常殊胜。
访问者:在学佛当中有很多的门,像禅宗、密宗,还有刚才法师讲的净土宗。那么也有人强调是禅宗、密宗双修,也有强调是禅宗、密宗、净土宗三修。那么法师您告诉我们,到底怎么修法才好呢?
法师:实在讲,如果我们要想在这一生短短期间当中,得到最殊胜的成就,必须是一门深入。因为「一」,你的心容易净,你学两样、学三样,你决定比不上那个专一的人。就好像打仗一样,你把兵力集中在打一点,你很容易突破;你要把它分做三个点去打,你的兵力已经薄弱,你未必能够攻的下来。道理是一样的,所以虽然有人提倡这两种都共修,三种共修,你仔细去听听他所讲的,对什么人讲的,他有不得已的苦衷。譬如说:叫你禅净双修,一定是对参禅的人,他那个禅不肯放下,而且看到他禅决定不能成就,所以劝他:「你禅净双修更好!」也就是说那一半你不能成功,这一半还有希望,意思在此地。那么禅、净、密三修用意也在这个地方,所以你才晓得说那个话的人,他有不得已的苦衷。实际上,你要是真正听话,他决定叫你一门深入,这个一门是以净宗最有把握,最容易成就,禅跟密都不容易。
访问者:今天到现在为止,法师可以说给我们开示,有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各位观众如果您今天收看了我们的节目,那么此刻你一定觉得获益相当的丰厚。经过法师这么详细的开示之后,也相信各位朋友您对于佛教的意义,也有了一个非常明确的认识。其实佛教它并不是宗教,而是一种至善圆满的教育。而且它也绝对不是束之高阁让人膜拜的,而是与你我的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各位观众朋友如果你想对佛教做更进一步研究的话,那么有一本书介绍给您,叫做《认识佛教》。这是净土法门法师在前几年,在美国迈阿密演讲的时候所做的开示,而各地也都有流通,我想您可以找来看看。今天我们的节目就进行到这结束了,非常非常感谢净土法门法师的开示,也谢谢各位观众的收看。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