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祥法师:信佛,究竟信什么?信佛,应该怎么信?--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续祥法师所有开示



 续祥法师:信佛,究竟信什么?信佛,应该怎么信?


 下载DOC文档  



  文/续祥法师

  在谈如何建立之前,我们先来聊聊什么是信仰?

  我们为何需要它?

  从字面意思来看:信指可相信、可依赖;仰,即指仰望、崇拜、敬畏。

  信仰是心灵的产物,是个人的意识行为,并不一定与宗教挂钩,它也可以是非宗教性的。

  有一首非常火的情歌就叫“信仰”,歌里唱“爱是一种信仰,让我来到你的身旁。”

  对于某一理念和价值观的肯定,对人、事、物的追求以及信赖都是信仰的一种形式。

  我们为何需要信仰呢?

  不止一次听身边的人们有着这样的感慨: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我们有了物质的富饶和文化的多样,却也因为更多的选择无所适从,失去了“信仰”的能力,难以领会信仰的神圣与纯真。

  科技的发展、物质的丰富、信息的膨胀、快节奏的生活,使得支撑我们活下去的动力从参差多态的信仰演变成千篇一律的资本积累、权力争夺、利益攫取。

  重新建立信仰,是我们获得更有意义人生的最好方法。

  其实人生而有信仰之需求,就像人生而需要呼吸一样;信仰对抗的是人生最大的苦难——“不确定性”。

  我们从何而来?活着的意义又是什么?……

  这些充斥着不确定性的问题每个人都有,也各有各的解决方法,哲学、艺术、科学、可以说都是为此而生。

  可一旦人生最大的不确定性“死亡”来临时,以上的这些方式都显得那么的无力——因为它们只能安放“生之躁动”,无法解决“死之恐惧”,无法解决这种恐惧,人生的底色就是灰暗和悲凉的,越往前走,就越步入绝望,死亡的黑暗将逐渐笼罩所有生之光芒。

  放眼望去,仿佛只有专业解决“来生问题”的宗教才是那个令人心安的“最优解”。

  不过死亡的黑暗并不一定意味着恐惧,同样可以意味着希望。当一个人迷失在黑夜时一定会想:杳杳冥冥的前方会不会有人能救我呢?

  大部分主流宗教所给予的就是这样的承诺,通过诉诸于某种“他者”来完成自身的“救赎”(“他者”即自身之外的一切人、神、或某种决定性存在),佛教则告诉你可以通过践行一套成熟的方法论来实现自渡——你要信的不是神,也不是佛,而是自己能够救自己。

  信仰之于人,就像水之于鱼,信仰之于宗教,好似水之于舟,更是不可或缺的要素,佛教也不例外。

  《华严经》说:“信为无上菩提本,长养一切诸善根。”佛教非常强调信的重要性,成佛的第一个前提就是你首先要“信佛”。

  所以《大智度论》云:“佛法大海,唯信能入;说信为手,如人有手,入宝山中,自在能取;若无手,不能有所取。”

  信仰的对象是什么呢?

  信这个字在佛教经论中是有着不同俗世的含义。

  《广五蕴论》里面对于“信”是这么说的:“云何信?谓于业果诸谛宝等,深正符顺,心净为性。”

  这句话解释了信的对象——业果、四谛、三宝,而前二者又可以归摄在三宝中的法宝中,所以我们信仰的终极对象就是三宝。

  窥基大师对信的的解释也差不多:言信者,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这句话首先解释了信仰三宝的三个位面:信实、信德、信能:

  (1)何谓信实?——于实深忍。

  实是真实,佛陀所宣说的四谛等真实不虚的的道理。我们坚信不疑,三宝的殊胜功德,认定其真实不虚,信佛证菩提、信法是善说、信僧具妙行,并对以上这些有一种深度的认同感,名为信实。

  这种深度认同会在内心建立起一种正面的人生信念,能够对治各种烦恼和犹疑。

  例如一个农夫在冬天,已预备了种子农具,是因为他相信春天一定会来,他在春天不去踏青赏花而是辛苦的耕种,是因为他相信相信到了秋天一定会有收获。

  我们只有相信佛法是真实不虚的,三宝是殊胜庄严的,才能在信仰的光辉下过好这一生。

  (2)何谓信德?——于德深乐。

  对三宝的真净功德,有一种深厚的信仰喜悦,我们信它的确是有的,即名为信德。很多佛弟子的生活之所以充满坎坷,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对于三宝的功德不够信心所造成的。

  (3)何谓信能?——于能深欲。

  对修证历程和修证结果坚定自己能成就的“信念”,即前文提到的“自己能救自己”。

  《六祖坛经》云:“自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自佛不归,无所依处。”不仅要相信三宝有可以救拔我们出离苦海的功能,更要相信我们能够出离苦海,趋向菩提。

  信仰三宝的真实不虚和真净功德强调的其实是“仰”的层面——仰视至高真理和圆满人格;而信仰自己也能领悟真理和完善人格才是信的要义。

  “深忍”只能算是信的因;“乐欲”只能算是信的果,而信的自相就是“心净”。由于信的自相是净,所以能令它的因果等皆净,若信的自相不净,那就不会令因果等清净了,故在信的三相之中,当以“心净”为最要。

  信以心净为性,而《坛经》说:“何其自性本来清净。”所以信仰佛法僧不是依靠,是回归——回归内心的觉正净。

  了解了信仰的对象,我们再来说说信仰的建立。

  首先,是皈依三宝,亲近善士。

  信仰的建设就好似在精神的荒原中盖一座灯塔,万丈高楼从地起,没有皈依来打地基,信仰建设就是风雨飘摇难以为继的。

  说到皈依,大家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我信佛心诚就好,何必一定要皈依呢?

  其实持这种思想的人既不懂得什么叫“皈依”,也不懂得什么叫“学佛”——从字面意义来看,皈依貌似并不等于信佛,但从内涵来讲,其实皈依的修法其实是贯彻学佛始终的。

  就像宪法是一切法律的总纲,三皈依也是一切佛法的总纲。三宝,代表着佛法全体,缺一不可。

  而佛法的整个修行,正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皈依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成佛,正是皈依的圆满成就。

  无论是声闻乘的行人还是菩萨乘的行人,都是要以“念佛、念法、念僧”作为时时提撕的功夫来做的。

  而我们从薄地凡夫到等觉妙觉的修证过程本质上就是对三皈依的深化过程,直到我们将自身溶入三宝的无尽功德,最终成就我们自性本具的自性三宝。那你就会“成为佛、宣说法、统领僧”。

  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不同的阶段对于皈依都会有不同的认识。但无论如何,我们要先迈出坚定的第一步,如不走第一步,怎能走出第二、第三步来?对第二第三步感兴趣,也必须先从第一步开始,不可罔意高远。

  很多人对因为皈依的理解粗浅,导致皈依后信仰薄弱;听到“皈依佛”就想到佛像;听到“皈依法”就想到经典;听到“皈依僧”就想到出家人,其实这三种只是住持三宝,佛法僧三宝的真正意趣远不止此。

  唯恐后人对三皈产生误解,《六祖坛经》中惠能大师解释皈依三宝为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佛者觉也”,佛就是觉醒、觉悟、证悟阿的意思;“法者正也”,法就是正确的见解与修行方法;“僧者净也”,僧是指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清净,一尘不染的菩萨圣僧和证悟的修行人。

  所以修行真正的依靠是自性觉、自性正、自性净。这“自性三宝”才是我们真正的皈依处,但是我们对於形相上的三宝要懂得尊重,为什么?没有形相的三宝,你怎么会知道自性三宝?

  轻视形相三宝不仅会造业更是忘恩!

  我等薄地凡夫必须要用形相的三宝常常启发、劝诱,才能忆念回归自性三宝。

  我们见到佛像、听到佛名,立刻就回归自性觉;

  看到经书、看到法物,就能回归到自性正;

  看到出家人的德相,就知道回归自性净,所以形相的功德是无量无边。形相时时刻刻在提醒我们,如果没有这个形相,很容易忘掉,又迷惑、又颠倒、又造业,继续还要受苦报。

  皈依自性三宝又不忘失形象三宝这才是圆满的皈依。

  三宝之中,唯一能与我们互动、做我们善知识的是僧宝,所以皈依后的第一要务就是亲近善知识。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疑惑,《六祖坛经》不是说“自佛不归,无所依处”吗?现在你怎么让我心外求法?

  众所周知,五祖弘忍禅师自传心印以后,就在夜里送六祖慧能渡江南行,亲自为他把橹说:“合是吾渡汝!”

  六祖答道:“迷时师度,悟时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能蒙师传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五祖听了便说:“如是如是!以后佛法由汝大行。”

  由此可见,当我们还在迷沦苦海沉溺邪途时,唯有善知识方能拯拔我们,善知识是迷悟之间的摆渡人,悟后固然可以自渡,迷时仍要师渡,佛法无人说,虽智不能了,即便上上根器如六祖,也要五祖的点拨才能茅塞顿开契佛心印。

  六祖大师开悟后教导徒众时也说:“汝若心迷不见,问善知识觅路;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

  想要让自己的信仰建设过程得到过来人的指教,就要做到华严经所描述的那样:

  求善知识。勿于身心而生疲倦。见善知识。勿生厌足。请问善知识。勿惮劳苦。亲近善知识。勿怀退转。供养善知识。无令间断。随顺善知识教诲。不应违逆。于善知识所有功德。不应疑惑。闻善知识演说出离门。应生决定。见善知识随顺烦恼行。勿生嫌怪。于善知识所生深信心不应变改。

  其次是听闻正法,生起胜解,法随法行。

  信的三性:忍、乐、心净,又可分为信的因果与信的体性。《成唯识论》卷六:“忍谓胜解,此即信因。乐欲谓欲,即是信果。”

  以“胜解”为“信心”生起之“因”是说:我们对于诸法万象的实事(世俗谛)实理(胜义谛)诸佛所弘的正因正果,有了殊胜的了解之后,内心就安住于其上,不会为其他的异学、异见、别解、别行所影响而退失或动摇,此为“忍”。

  反之,若对实事实理,犹豫不定,为邪因邪果所引转,甚而被五欲六尘所蒙蔽而心有所改变,这即表示此人不具“忍”的心力,信心也无从产生。

  哥伦布之能发见新大陆,就因为他坚强不屈的信心,而他的信心则来自于他对地圆说和东方有黄金的传说的信任。

  想要让让信仰的建设更上一层楼,皈依三宝亲近善士后就要开始听闻正法并生起胜解,这一过程按照济群法师认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先要依对缘起因果的认识,建立人天乘的信仰。

  虽然我们现在拥有人身,得遇佛法。但轮回路险,稍有不慎就会造业堕落。人天乘的修行,既重视现实人生,更要通过念死无常、念三恶道苦,真正对三宝生起信心。

  现有人身不过短短几十年,死亡来临,除了三宝,没什么是可以依靠的。亲人可以陪你一起走吗?权力和财富可以让你往生善道吗?万一堕落恶道,将是长劫受苦。

  我们不仅要现世平安,还要让未来保有这种福报,得到继续修行的身份。所以,我们在至诚皈依的基础上,还要受持五戒,止恶行善,不断积累资粮。

  第二,是认识到轮回的本质是苦,建立解脱道的信仰。

  虽然我们现在得到人身,但只要内心还有迷惑烦恼,再多的享乐也解决不了痛苦。而且,轮转六道是不能自主的。在生生世世的轮回中,我们的恶业不知何时就会成熟。即使有幸得生善道,也是朝不保夕的。

  看清这一点,我们就要发起出离心,不再贪恋轮回中的盛事。修习戒定慧,断除贪嗔痴。事实上,解脱才是一切法门的核心,人天乘只是作为接引众生的方便,为进一步修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认识到菩提心的殊胜,通过广行六度,建立大乘菩萨道的信仰。

  我们虽然找到了生命的解脱之道,但要看到芸芸众生仍深陷于迷惑烦恼之中,受苦受难。由此认识到,仅仅追求个人解脱是不究竟的,进而发起殊胜的菩提心,以追求无上菩提为目标,以帮助一切众生走向觉醒为己任。

  以上这些层次变化是见解上的,信仰最好的证明其实是实践。

  《坛经》说:“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又说:“吾灭度后,依此修行,如吾在日;若违吾教,纵吾在世,亦无有益。”

  所以信仰终究不是可以谈的,因为信仰不是名词,也不是形容词,是个动词。动词,是表示行为的,所以,信仰只是行动,信仰的建设最后还是要落实在行动上面。

  行动就要有体验。很多看起来难以置信的东西当你自己感觉到了,你就不得不相信。这种信不是表层的虚幻感觉,而是内心的真实觉受。所以说来说去,不离依教奉行。讲来讲去,必须解行并重。

  如法依教修行,才能掌握佛教的精髓,才是建立信仰的关键。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续祥法师讲经典、咒语、文集

没有内容!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