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真堪布:《现观庄严论》讲记三十三--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达真堪布所有开示-> 达真堪布开示现观庄严论



 达真堪布:《现观庄严论》讲记三十三


 下载DOC文档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现观庄严智度窍诀论》。

  庚一、(广讲自在之因——正等加行)可分为二:一、相续中所生之殊胜加行;二、相续中生起殊胜加行之观修次第。

  辛一、(相续中所生之殊胜加行)可分为四:一、加行之相;二、加行修持者补特伽罗;三、加行之自体;四、加行之前行法。

  壬四、(加行之前行法)可分为四:一、所获功德;二、所舍过失;三、所知性相;四、相续所依之顺解脱分。

  癸三、(所知性相)可分为二:一、从本体角度略说;二、从分类角度广讲。

  子二、(从分类角度广讲)可分为四:一、智相;二、胜相;三、作用相;四、自性相。

  丑四、(自性相)可分为三:一、基智加行之自性相;二、道智加行之自性相;三、遍智加行之自性相。

  寅一、(基智加行之自性相):

  离烦恼状貌 障品及对治

  基智加行的四种自性相:

  佛经以“善现,是菩萨摩诃萨远离贪瞋痴为性。”“是菩萨摩诃萨远离贪瞋痴为相(为状为貌)”等等,而对此段内容进行了论述。

  基智加行的自性相究竟有哪些呢?

  (一)远离贪欲等烦恼之本性现行。

  (二)远离彼等烦恼之相状——三门恶业。“相状”,理解为果,烦恼之果。身口意三门造的恶业:身三业,口四业,意三业。这些恶业可以说是由内心的烦恼引起的。彼等烦恼之果,远离三门恶业。

  (三)远离彼等烦恼之因或者状貌——常、乐、我、净之分别。远离烦恼之因,颠倒的思想——常、乐、我、净。将非恒常的视为恒常,不快乐的视为快乐,非自我的视为自我,不清净的视为清净,有这些分别念、颠倒的思想,自然就会产生贪欲等烦恼,进而身口意造业。三者都是从烦恼障的角度而划分的。

  (四)远离对作为违品[障品]的贪嗔痴等烦恼,以及作为对治的无烦恼等法的耽执。对治烦恼的觉智、现观,远离能断所断的一切耽着。所断是贪嗔痴等烦恼,能断是有境智慧,也叫现观。这主要是从所知障的角度划分的。此处讲的基智是大乘菩萨所具有的基智,间接也讲了阿罗汉和独觉佛所具备的基智。但是在这里,主要讲的是菩萨的修行境界,不仅从烦恼障的角度宣讲、划分,还从所知障的角度做了宣讲和划分。

  共讲了四种,都属于基智加行的自性相。其中前三者,是从远离烦恼障方面而言的;最后一相,则是从远离所知障方面而言的。

  寅二、(道智加行之自性相):

  难行与决定 所为无所得

  破一切执著

  此处讲的是道智加行之自性,共讲了七个。都是菩萨的修行和境界,但是角度不同。从道智加行的角度讲了,也可以说是道智加行的自性相。

  佛经以“菩萨摩诃萨谓我当度一切有情皆令证得般涅槃者,能擐如是坚固甲胄,且不于有情安立分限而能为难事” 等等,而对此段内容进行了论述。

  (五)虽然胜义中众生不可得,却于世俗中身披度化彼等之铠甲而为难行。第一难行,是胜义中一切法不可得,包括众生也是不可得的。但是世俗当中众生是存在的,菩萨也要发度化众生的愿,众生无量誓愿度。从这个角度讲,叫难行。

  (六)不堕于劣道的决定住于大乘。始终住于大乘,不会堕入劣道,此处所讲的“劣道”指的是声闻和缘觉。

  (七)在无量劫中长期希求向往修习所为三大。大乘修行的所为是三大——断大、证大、心大。大乘修行的所为就是三大,无量劫中长修三大,无量劫当中以此为目的进行修行。

  (八)作为对境的修行三轮不可得。大乘的修行,要断除对三轮的执着。比如说进行布施,布施者自己、布施的物质、布施的众生,三轮不可得。以此类推,所有的都有三轮都不可得。

  (九)破除了作为有境的,对从色法直至一切种智之间诸法的一切执著。一切种智是佛的智慧,破除对诸法的一切执着。三轮不可得是从对境的角度讲的,一切不执着是从有境的角度讲的。

  共讲了五种。

  寅三、(遍智加行之自性相):

  及名有所缘 不顺无障碍

  无基无去生 真如不可得

  从遍智的角度讲的,有七种自性相:

  (十)名为“有所缘”的缘于作为三智一切对境的真如法性。三智一切对境的真如性,名为所缘。

  (十一)因断除了有实无实的执著而不随顺于诸世间。为什么说不随顺于诸世间?世间要么有实,要么无实,断除了有实无实的执着。

  (十二)因现见诸法真如法性,而以智慧无有障碍地照见一切所知诸法的证悟二谛无别的究竟智慧。

  (十三)彼等遍智所通达的能取所取之本体无基。

  (十四)通达真如法性本体无有越发增上果位之无去。

  (十五)通达因无因而自身本体无生。

  (十六)以大身之鸟的比喻而表述的,因有实、无实、二者兼备、二者皆非四边不可得,故而真如法性不可得。

  有实法、无实法不可得,兼具、皆非不可得。

  总共讲了七种自性相,这七种自性相都属于遍智加行之自性相。

  此十六自性 由如所相事

  许为第四相

  以上七相,即为从加行本体有境智慧远离戏论的角度而划分的十六种自性相:基智加行之自性相、道智加行之自性相、遍智加行之自性相。

  虽然除了三智自身之外,并不存在其他的性相,但从能表示所相事之类的角度而言,则可以四相来安立(加行)之性相。自性相是事相,又是法相。

  《大般若经》在《宣说无去品》中,以“世间界动摇”“极其动摇” 等内容,而建立了六相以及十八大相的观点。

  所谓六相,是指动摇、高、低、上行、下行以及随声而响六相,彼等依次被称为“动、摇、腾、颤、乱、噪”。其中每一相分别可分为上、中、下三品,从而形成十八品,被称为“十八征象”或者“十八相”。

  由此可知,(加行)的所有性相加起来一共有九十一种。

  癸四、(相续所依之顺解脱分)可分为二:一、本体;二、分类。

  子一、(本体):

  无相善施等 正行而善巧

  一切相品中 谓顺解脱分

  一般说来,所谓随福德分,为未入道之善;所谓随解脱分,则为在远离痛苦的解脱方面具有趋向或者有利的部分。福德分是没有真正入道之前的善法,依靠这些善根只能获得人天的安乐,还是无法解脱。

  随解脱分属于资粮道的善根,是资粮道时要修持的。入道后并不是不退转了,但也是已经入道了,所以行持的善法都趋向解脱,或者说对解脱是有利益的,依靠这些就能解脱。对解脱有利益,能解脱,但是不确定,因为还没有到不退转的阶段,所以叫随解脱分,即具有趋向、有利的部分。所以,决定道还是有区别的。

  对于随解脱分诸善在相续中生起的唯一法门,可以通过前面所说的诸种加行性相的方式来了知。换句话说,以证悟空性的智慧,而对诸法以证达无相的方式来妥善摄持的,在直接真正行持从布施、持戒等波罗蜜多直至一切相智之间的道法,间接真正行持果法方面极其勤奋并且善巧,在宣说通达一切相的此品中,即将其称为[谓]大乘顺解脱分或者资粮道阶段。

  前面讲了加行之性相,紧接着就讲顺解脱分。具足顺解脱分的善根和功德的人,才能修持这种加行自性相。此处的顺解脱分跟普通的善根是不一样的,顺解脱分是有智慧的摄持。

  总而言之,以无相的方式而精通善巧于真正行持从道直至果之间的诸法,即为顺解脱分或者资粮道阶段。

  子二、(分类)可分为二:一、本体之分类;二、相续之分类。

  丑一、(本体之分类):

  顺解脱分可分为五种——信、精进、念、定[等持]以及慧。其中宣说信的经文为:“如来应正等觉戒蕴(定蕴慧蕴解脱蕴解脱智见蕴)等而不取相,虽修(一切空)无相无愿(解脱门)亦不取相……无上正等菩提” 的内容,来表述堕于声闻及独觉地,以及从愿菩提心之道中略有退失的情形;

  关于精进的经文,是以“虽修布施等而不取相”来宣说的;

  关于念的经文,是以“不离般若波罗蜜多方便善巧,而令众生于无上菩提无有疑虑”来宣说的;

  关于定的经文,是以“以何法而成佛?诸佛以色抑或……”来宣说的;

  关于慧的经文,是以“菩萨摩诃萨虽现证诸法,然此等法皆不可得……” 来宣说的。

  缘佛等净信 精进行施等

  意乐圆满念 无分别等持

  知一切诸法 智慧共为五

  此处讲了信心、精进等五个,是从本体的角度做分类的。

  资粮道行者对作为所依的诸佛菩萨之无漏五蕴以及三解脱门等,以不缘的方式而清净信受。

  不缘的方式,即有智慧的摄持。是对无漏的功德,如佛、菩萨所具备的无漏功德有信心。信心有三种,即清净信心、欲乐信心、胜解信心。此处的不缘,是指有智慧的摄持,不执着地生起信心。

  但是,还是凡夫地,只有相似的而没有真正的。很多还没有真正证悟,但是有相似的也可以,通过相似的,去摄持一切善法也是可以的。

  勤恳行持作为行为的布施等行境的精进。精进、勤奋、用功地去行持六波罗蜜。精进主要是指欢喜心,讲的是心态。

  对作为意乐圆满的利益他众以及菩提,以通达其无缘的方式而发心所引发的,以无有实执的方式而缘于一切种智的念;对色法等无有分别的等持;了知二谛诸法自相以及总相等一切的智慧,这样一共为五种殊胜之根。

  此处的“念”是意念,即恒时意念般若波罗蜜。主要讲的是等持,即禅定,也就是基智。二谛是指世俗谛和胜义谛,一切法自相以及总相的一切智慧。

  共讲了五种功德——信心、精进、念、等持、智慧。

  顺解脱分的所依分身所依和心所依两种。身所依,跟讲发心时一样,六道众生都可以成为顺解脱分的所依。心所依,指四禅六定,初禅分未至定、初分正禅、殊胜正禅三个,二禅三禅四个都是殊胜正禅,共六个,这是色界的心。还有欲界的一心禅,也可以作为顺解脱分的所依。属于顺解脱道的信心、精进、意念、等持、智慧,是要靠禅定的。

  丑二、(相续之分类):

  利易证菩提 许钝根难证

  在信等五根方面极其聪颖敏锐的利根或者胜根者,是容易证达并能迅速证达圆满菩提的;而作为劣根或者钝根者,则承许其难以证达。从相续来分类,利根者一定具备这些功德,钝根者不一定。钝根者即使入道了,还要修持这些功德,或者说刚开始不一定有这个功德,但是慢慢也会具备这些功德。钝根者有退转的可能性,利根者虽然处于资粮道的阶段,但是不会退转。

  其实利根者也不一定要聪明伶俐,只是以世间这样的词汇来形容。没有知识文化的人,也许是利根者。以前汉地和藏地都出现过很多这样的人。比如贝若扎那的弟子邦麦彭滚波,是一个放牦牛的文盲,但他是利根者,贝若扎那没有给他传太多的法,直接让他禅定,同时他也见性了。

  正如佛经所云:“若于般若无惧无畏,决定获证菩提”等等。

  钝根者对空性的义理产生恐惧,利根者一般不会有的。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上师仁波切宣讲于2018年9月7日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达真堪布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达真堪布讲大悲咒     

达真堪布讲地藏经     

达真堪布讲佛子行三十七颂     

达真堪布讲公案     

达真堪布讲金刚经     

达真堪布讲量理宝藏论     

达真堪布讲六字大明咒     

达真堪布讲普贤行愿     

达真堪布讲入行论     

达真堪布讲修心八颂     


其它法师讲《现观庄严论》

仁清法师讲现观庄严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