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所有文章 -> 宏圆法师所有开示-> 宏圆法师开示普贤行愿 |
宏圆法师:《普贤行愿品》讲记第3讲 |
|
诸位法师 诸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本经的序分,极度称扬赞叹佛的殊胜功德,从这节课开始,我们来学习本经的正宗分。在正宗分中,普贤菩萨广说能够成就佛殊胜功德的普贤行愿,大家请看经文: 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要想成就如此不可思议的佛功德,应当修持十种广大行愿,下面列举出这十大行愿的名称。这个十大愿王我们都很熟悉,我们上一节课讲过,这十大行愿都是由自性本体而发起,都是称性的修行。大家要明白,我们修行时,必须离念亡情而本智自照,就是离开妄念去除执著,让本觉的智慧自然起观照,那么所修的一切行,一一皆成普贤行。这是在讲十大行愿之前,我们对修行十大愿王先有一个总的认识,而在后面学习的时候我们去认真的领会,这样就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修持,下面是对十大行愿详细具体的解释。 善财白言,大圣,云何礼敬,乃至回向。 圣是圣人,圣人有世间圣人和出世间的圣人。世间的圣人,指的就是世间德高望重、有大智、已达到人类最高最完美境界的人,《资治通鉴》中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比如我们中国的尧、舜、老子、孔子等,大家公认为圣人。出世间的圣人有四圣的分别,声闻、辟支佛是小乘圣人,菩萨是大乘圣人,佛是极圣,圣中之圣。普贤菩萨位居等觉,所以善财童子称他为大圣。云何礼敬,乃至回向,这是善财童子作为当机者,来代大众请问普贤菩萨,从礼敬诸佛到普皆回向这十大行愿,该如何的去行持。 普贤菩萨告善财言,善男子,言礼敬诸佛者。 十大行愿中,第一大愿是礼敬诸佛,礼指的是礼仪,礼是体现在身和口上,比如合掌、问讯、顶礼都属于礼;敬就是属于意业,是指内心恭敬。我们为什么要礼敬诸佛?因为诸佛万德庄严,是无上福田,我们要学习佛的德行,敬仰佛的德行,礼敬十方三世诸佛,三世诸佛: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一切众生皆是未来诸佛。这样不但罪灭恒沙、增福无量,而且对治我们贡高我慢的习气,长养我们的平等心慈悲心。清凉国师说:“由心恭敬,运于身口而礼故,除我慢障,起敬信善。”修行人由于内心恭敬,带动身体和语言礼敬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能够降伏我慢,生起清净恭敬心和信心等善法,以此来培养我们、栽培我们成佛的善根。 我慢是因为有我执,也就是执著这个四大假合的色身为我、为真我,以我为中心,轻慢他人轻视他人。《唯识论》中说得明白,“我慢者,谓倨傲恃所执我,令心高举,故名我慢”,我们抛开名相,简单地说,我慢就是骄傲自大自以为是,说到底,就是与法不相融的业感障碍心。智者大师在《摩诃止观》中说:“慢如高山,雨水不停,卑如江海,万川汇集”高山上的水,我们看都是往下流的,雨水再多也停不住,如果你总是觉得比别人高、比别人强,那么佛法的法水就流不到心里去,所以我慢是我们修道的障碍。印光大师常说:“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我们现在要修普贤广大行愿,成就如来功德,首先要对治我慢,如果不能修持礼敬,折伏我慢,那么后面的称赞、供养、忏悔等普贤行都无法承办,性德也是无法显现,所以修持礼敬放在一切修行的首位。 唐朝的时候,有一位名叫法达的禅师,他七岁出家,常诵法华经,法达法师知道六祖惠能大师在广东曹溪南华寺,就前来去拜见。当他顶礼六祖的时候头不著地,六祖就呵斥他,“礼拜不投地不如不礼,你心中必有一物,平常修什么?”法达回答说,我念《法华经》三千部。《法华经》念三千部,我们说确实了不得的,现在我们也有些居士现在在念《法华经》,《法华经》要是念慢的话呢,两天能念一部,诵的比较熟呢,也要一天念一部,那也就是说三千部《法华经》,我们一天念一部的话也要十年了,十年如一日持诵法华,可见法达禅师的修持也是非常好的,只是六祖观他我执未去,说他心中必有一物,就是说法达心中还有我执有我慢。于是六祖为他开示,“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意思是说,我们顶礼本来是为了折伏我慢的,而你虽然顶礼,头却没有叩到地上,这是因为你心中还是执著四大假合的假我,有假我你就有我慢,你执著这个假我,罪业就会随着产生。那如果你能放下我执,离四相,心中不执著丝毫的功德福报之心,就是我们讲的不著功德相,那么你的心就与自性相应,所得的福德反而会无量无边。法达禅师听了之后心生大惭愧,知道自己这十年是诵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我们都是这样,每天都是师父我诵多少部经,我多了不起,我们都是诵经不明真义,与义作仇家。后来他写了一首偈子来感恩六祖,“经诵三千部,曹溪一句亡,未明出世旨,宁歇累生狂”。 这样的公案还有很多,在清末明初的时候,宝华律宗第二代祖师见月律师,在他的自传《一梦漫言》中提到这样一件事,当时是一个饥馑之年,一位五十多岁的比丘尼名叫心闻,为了学戒,带领她的徒弟九人来到见月律师的道场,乞求安居三个月。她供养道场六十担米二十两银子,因为在这个饥馑之年,这个数量也是非常可观的了,见月律师看到比丘尼的态度非常诚恳,于是心生怜悯,答应了她们,叫她们在这地方结夏安居。没想到在设斋供众的时候,心闻比丘尼不肯礼拜僧众,这是有违佛制的,比丘尼纵然年过百岁,也要礼拜年轻的比丘。在供斋完毕后,见月律师就问心闻,你不怕路途遥远来这里发心学戒,为什么不进斋堂礼拜僧众呢?按照律制,比丘尼我们刚才讲了,她纵然年过百岁也应当礼初夏比丘,初夏比丘就是刚刚受过具足戒的比丘,刚受戒的比丘,年过百岁的比丘尼也要礼拜,见月律师就对她说了,现在你自大慢僧,不是来学戒的。心闻说,我到别的寺院去供斋,方丈都是以待客之礼来对我,我并不礼拜,律师说,他们是因为贪图你的利养,败坏法门,见到有供养因缘的比丘尼,众僧敬如生母,他们是为了得到更好更丰富的供养,那这样的人不是善知识,是狮子虫,我们这里虽然清苦,但是宁肯绝粮断餐,必不敢违反佛制邀利,今天所设的斋作为我们常用的自住,就是说不算你的供斋,你供养的银子还给你,你带来的米在下院,你把它带走,到别处去修学吧。比丘尼心闻当时心里没有悔悟,接过银子,带领她的徒众就到后山暂住,直到三天以后,心闻又领徒众们到山上,一齐跪到见月律师的门外哭泣,恳请和尚慈悲,听容她的忏悔,和尚的所有言教她们都能一一遵守奉行,还有寺院的几位执事僧也为她们拜求,于是见月律师见到她的态度诚恳了嘛,将她安排在鹿山庄结界安居,并且派阇黎等每半月去教诫,为她们讲本部毗尼。 我们从以上所讲的两个公案来看,法达禅师和心闻比丘尼他们确实都是为了生死而修行之人,而且他们的功夫也不是我们能比的,但是这个境界现前,我们说业力现前也会被我慢所障,更何况我们。所以我们更要警醒,普贤行愿的第一愿礼敬诸佛,就是帮助我们去除我慢的障碍,生起恭敬心来。 礼敬有种种不同的方式,《华严疏钞》中,清凉国师依宝意三藏法师所说的七种礼,再加上三种,清凉国师把它合为十种礼。 第一种是我慢礼,这个大家一定要注意,我慢礼,就是拜佛的时候,身体象舂米的碓具一样一上一下的,没有恭敬心。志公禅师说:“行道犹如推磑,礼拜恰似客舂”意思是说,修行就像推磨,礼拜恰似舂米,这是呵斥这种礼拜的方式。以这种我慢礼的方式来拜佛,虽然看到外表是在拜佛,而内心是毫无恭敬心的。憨山大师在《费闲歌》中说:“拜佛容易敬心难,意不虔诚总是闲,五体虚悬空费力,骷髅磕破也徒然”所以这个我慢礼是不合礼仪的,只有身体上的行为,而且也不恭敬,在心里上丝毫的恭敬也没有,大家在拜佛的时候,千万一定要注意。 第二是唱和礼,又叫求名礼,看外表是在礼佛,大声的唱念和跪拜,实际上也是没有恭敬心的。我们不是说批评谁,只是说现象,有些拜佛,拜的特别的花哨,动作像跳舞一样,比杨丽萍跳得还美,但是特别的飘,一点的恭敬心都没有,纯粹是为了显露自己,而不是谦卑下来心去礼拜佛菩萨,不是忏悔心去顶礼佛足,他只是一种华丽的动作,以引起他人的注意,获得个人的名利。不是批评,这种现象非常多的,非常非常多的,当我拜佛的时候,我也始终在警告自己,不能这么拜佛,你再庄严,也是罪业众生,也要好好地忏悔。我们比佛的功德、比佛的庄严、比佛的等等的一切,我们简直是差得太远太远,我们唯有真诚忏悔,顶礼佛足,来消除我们的我慢心,消除我执,这才是真拜佛,一定要恭敬心,不要自高自大。 拜佛也不是做给别人看的,是我们的内心忏悔、内心恭敬的一种折射在我们动作上反映出来,也不要为了个人的贪欲、为了自己名闻利养而礼佛,否则的话,不仅是骷髅磕破也徒然,而且还会增加过失,我们想想,这是更大的更增加我执、自以为是。 第三是恭敬礼,据《大唐西域记》中记载,印度敬礼的礼法有九种:第一是发言慰问,第二是俯首示敬,第三举手高揖,第四合掌平拱,第五屈膝,第六长跪,第七手膝踞地,第八五轮俱屈,第九五体投地。这九种礼法中,第九种五体投地是最殷重的,佛教也沿用这种礼法,表礼敬为最上者。《离垢经》中讲,五体投地时一一发愿,我们要学着一点,“愿我右膝著地之时,令诸众生得正觉道,愿我左膝著地之时,令诸众生于外道中不起邪见,愿我右手著地之时,犹如世尊坐金刚座,右手指地之时,震动现瑞证大菩提,愿我左手著地之时,于诸外道,以四摄法而摄取之,令入正道,愿我头顶著地之时,令诸众生离憍慢心,悉得成就无见顶相”。五体投地是属于身业恭敬,发愿和称名赞叹属于口业恭敬,以最尊之顶叩三宝最卑之足,恭敬之至,这是发起殷重心属意业恭敬。以殷重心称名赞叹、五体投地,身口意三业恭敬,这是恭敬礼,十种礼法的恭敬礼。 第四个是无相礼,就是深入法性,离能礼和所礼之相,也就是说,要以智慧来观能礼佛的人和所礼之佛,都是缘起性空如幻如化。《金刚经》中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切有为法,包括了十法界圣凡依正诸法,不仅世间的现象界是有为法,就是二乘人所住的化城,甚至菩萨修因诸佛应化,都可以说是有为法。简要来说,除了如如不动的真如自性,其他十法界圣凡诸法,都是属于有为法。既然一切有为法都是虚幻不实,幻妄不真,那么能礼之人和所礼之佛都属于有为法,也都是缘起性空幻妄不真的,那么能够深入法性离能礼和所礼之相,这样来礼佛就是无相礼。 第五个是起用礼,上面的无相礼是空观,观能礼和所礼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空无自性,我们刚才讲了,能礼所礼都是有为法,起用礼就是依体起用,依性体而起大用。由前面空观,知能礼所礼空无自性,不可执著,诸法有一成不变的法相,因此观能礼之人和所礼之佛都是虚幻的影像,而这些影像它是怎么来的?又都是法性的缘起,既然是法性的缘起,法性遍一切法,那么能礼之人和所礼之佛,也随法性遍一切法,也没离开法性。正如礼佛偈中所说:“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释迦如来影现中,我身影现如来前,头面接足皈命礼”,修这种礼的,就是这种起用礼的,能够从空入假,依体起用,这些都是菩萨的修持。 第六是内观礼,只是礼敬身体内的法身真佛,不向外求。《起信论》中说:“离念相者 等虚空界”,离念相就是离空假之念,既不执著空性也不执著假有,空有不执,就能直见本觉真性,所以称为法身真佛。如果背觉合尘,攀缘外境,就是不礼敬;心不攀缘外境,背尘合觉,才可称为归依礼敬。 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第四无相礼、第五起用礼和第六内观礼这三种礼,无相礼是空观,礼真谛佛;起用礼是假观,礼俗谛佛;第六内观礼是中观,礼第一义谛佛。 第七是实相礼,就是非空非不空,非礼非不礼,非取内真佛,非弃外假佛,如果能这样不住于法,自然常冥法界,常礼诸佛,所以称为实相礼。清凉国师在《华严疏钞》中这样解释实相礼:“若内若外,同一实相”,若内是指上面的第四无相礼和第六内观礼,若外指的是第三恭敬礼和第五起用礼,无论是内在的礼敬方式和外在的礼敬方式,如果能做到非空非不空,非礼非不礼,非取内真佛,非弃外假佛,那么若内若外,当体即是真如实相。这里讲的是实相礼,礼真如实相。 第八是大悲礼,以上四种礼,虽然观智圆明,但是未显大悲利物,这怎么能称为菩提萨埵的敬礼呢?也就是说以上四种礼,从无相礼到实相礼是观智圆明,只有菩提之义,未具萨埵之义,就是没有慈悲之义,所以这第八种大悲礼,是代一切众生礼敬。众生,未来佛,一切众生未来佛,本具佛性,与圣人圆证的真如体性无二无别,所以这里以同体大悲,普代一切众生礼敬。我礼敬了,一切众生就都礼敬了;我离我慢了,一切众生都离我慢了,能礼人一具一切,所以称为大悲礼。 第九是总摄礼,在礼拜时,总摄前面从第三恭敬礼到第八大悲礼,这六种由浅至深的礼法于一观,在这一礼当中,前面所讲的六种通通具足,由有相礼到无相礼,由内观想到外观想,使有无内外圆满无缺,也就是事事无碍的境界。圭峰大师开示总摄礼说:“欲礼敬者,先须五轮著地,捧足殷重,深入法性,离能所相,普运身心,礼不可礼,但礼内佛,不向外求,若内若外,同一实相,随一一礼,普代众生,方称普贤行愿礼也”,就是说,在这一拜当中,总摄所有礼敬的意义,所有的礼敬意义、境界全都总摄在内,才能称为普贤行愿礼。 第十是无尽礼,能礼之人和所礼之佛重重无尽,如偈中颂曰:“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这样来礼敬诸佛,能礼和所礼都重重无尽,那么礼敬的功德是无可测量的。 这十种礼,我们就这么简单的介绍一下,前面的两种礼,我慢礼和唱和礼是绝对不如法的,大家以后拜佛的时候,千万不要以我慢的心,或者求名利的心来礼佛,后面的八种礼都是如法的,值得我们由浅至深的、按次第来修学。好,我们再看下面的经文: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 上面讲的是礼敬的方法,这段经文讲的是所礼之境广大无限。尽法界虚空界,我们先来解释法界,法界这个词我们都经常接触,但是它到底是什么含义呢?佛教对一切的东西,包括事、理、心、境,都称为法,在这里,法指的是众生心,界是界限。心性本来是没有界限的,《华严经》中称为一真法界,佛与众生本来是同一佛性,无二无别,都是无量无边的,但是因为众生的执著而有了界限,分为十法界。是执著才产生的界限,继而产生了十法界,然后根据执著,每一界又含十界,所以《法华经》讲百界千如。 虚空是比喻,因为法界无边我们很难去理解,所以用虚空来作比喻,虚空无边无际大家都能明白,法界就像虚空一样无边无际、无穷无尽。 佛刹就是佛国土,佛国土十方遍处,东西南北,四围上下,就是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这是十方,每一方都有无量的佛国土。三世是指时间上包括了过去现在未来,就是说横遍十方竖穷三世,这样无量时空中的所有佛国土都碎为极微尘。我们讲过极微尘,七个极微尘组成一个微尘,就是十方的佛国土都碎为极微尘,那么极微尘的数目,那真的是太多太多了,没有办法计算。这样一粒极微尘代表一尊佛,这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就是修学普贤行愿的人,所礼敬的对象无量无边。 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 这是能礼敬无量无边诸佛世尊之因,这讲的礼敬无量无边诸佛的因。原因有两种,第一是以普贤行愿力,见一切境界皆是诸佛,这是法力;第二是以深信心信解之智,摄持如上所说诸佛境界明明了了,如同诸佛就在眼前,这是自力。以普贤行愿的法力和自心的深信解力,所以能得见十方三世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如对目前。《华严经》中说:“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讲的就是此意。 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 从这句经文以下是说明能礼之相。悉是都的意思,全部包括,以是用。身口意三业有染和净的分别,有染有净,如果造作贪嗔痴杀盗YIN、妄语恶口这是染业,就会流转生死堕入恶道。现在我们是修成佛的因,修佛的功德,所以要修净业,三业不清净不能成就如来功德。礼佛的时候,身体礼拜就不会再造作杀盗YIN等恶业;口称佛名或者赞佛功德,就不会再造口业,妄语、绮语、两舌、恶口;意能恭敬 至诚恳切,就不会再起贪嗔痴的念,这就是清净身语意业。 所以我们经常教给大家,礼佛的时候,不要以为那只是一尊泥像木像、佛看不见我们,所以我们拜佛就可以放肆、可以放松随便。要知道,我们三业的任何一个活动,佛是悉知悉见的,我们心里动的念头,佛以他心通知道的清清楚楚。所以拜佛的时候不要东想西想的,就是一心一意恭恭敬敬的礼拜。如果在礼佛的时候,心中想着佛就在我们眼前,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那么就不敢胡言乱语,也不敢胡思乱想,而是以最恭敬的心来礼佛,自自然然你就能得到这个礼敬功德的利益。身业清净无三恶,口业清净无四过,意业清净无三毒,身口意这三业清净,所以说悉以清净身语意业。 常修礼敬,这三业清净在时间上没有间断,常修礼敬。因为有间断就有染污,我们讲《弥陀经》的时候,不念佛的时候就是念贪嗔痴,意念纷驰总是魔,一有间断,我们的意念就是贪嗔痴,就不能说是悉以,既然说是悉以,就是常修不间断,常修礼敬,不间断的礼敬诸佛。 上面讲的十种礼,前面的两种我慢礼和唱和礼都是不如法的,后面八种都是如法的,我们刚才讲过,这里我们再重复,为了提醒大家的注意,如礼如法的礼佛,这样我们才能获得礼佛的利益,才能和普贤的礼敬大行相应。 但是我们现在是末法时期,从第四无相礼到第十无尽礼,这几种需要观想的礼佛方法,不太适合我们现在的大众的根机,那么我们在拜佛的时候如何礼拜呢?我们如果是在道场,大众共修共同拜佛,我们就要跟着引罄听着圣号,身体至诚礼拜,听着引罄,至诚礼拜就可以了。如果是个人礼拜,在这里教大家一个方法,就是在拜佛的时候,身在拜,你的口在念佛名号上面,耳朵听着念佛的名号,身体礼拜,这样身口意三业无染。拜一拜,动作不要急,要缓、缓和,拜一拜的时候,起来以后念三声佛号或者念十声佛号,动作缓随、缓缓和和,动作做到规范,不急不慢,用这种谦卑心。急了是嗔,也不好,急了我们的心急躁,容易引起嗔心来,慢了呢容易懈怠,容易打妄想,不急不慢,用一种缓和柔顺的方式,动作做到规范仔仔细细,然后三声一拜,起来用口念用耳朵听,这样一边拜佛一边念佛,而且拜佛的动作虔诚,不紧不慢,我们的嗔心也没有了,我们的妄念也降伏了。心中把佛号记得清清楚楚,不打妄想,慢慢的锻炼,身口意三业就清净了,三业清净就能和佛相感通。就像偈颂中说:“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影现中”。 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身。 就是每一佛所,都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身。上文中说,以普贤行愿力和自心深信解力,一身之前能现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佛,这里是说,在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佛的面前,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的普贤菩萨身。 对我们凡夫来说的话,可以一身拜多佛,或者是一身拜一佛,这个我们都可以理解。我们到大雄宝殿,对着释迦如来,然后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都拜遍了。或者到我们的舍利塔里面来,我们的舍利塔里面供奉着四千尊佛像,我们一拜,这四千多尊佛像全都拜过了。这样就是一拜下去,可以拜很多尊佛,这个我们可以理解。但是要想自己化成无数身去拜无数佛,我们是做不到的,但是大家可以观想。师父给大家说个例子,大家可以观想,在湖南南岳,上封寺的宝生老和尚,在华严阁里面,华严阁里面四面八方全都装满了镜子,他拜佛的时候就出现了多身拜多佛的这种景象,大家去体悟一下。 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佛。 每一身,又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佛,就是说一身之礼,等同于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这么大数目的礼敬,这是礼敬周遍含容的形象,下面是总结礼敬无有穷尽。 虚空界尽,我礼乃尽,以虚空界不可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 虚空界尽,我礼乃尽,意思是说,假如虚空界尽了,我修持礼敬才穷尽,既然虚空界,我们知道是不可穷尽的,所以修持礼敬也是没有穷尽的,这主要是突出修行礼敬没有穷尽。 如是乃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尽,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 为了突出礼敬无有穷尽,又举出了三个例子,众生界、众生所作的业、众生的烦恼,以这三个例子说明礼敬无有穷尽。《起信论》中说:“虚空无边,故世界无边,世界无边,故众生无边”,那么众生无边,众生的烦恼更是无有边际,众生所作的业也是无有边的。这段经文的意思是和上句一样,假如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修持的礼敬也就有穷尽。但是事实上众生所作业、众生所起的烦恼是无有穷尽的,所以我修持礼敬也就没有穷尽的时候。 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念念相续无有间断,就是说前一念是礼敬诸佛,后一念还是礼敬诸佛,这样连续没有间断没有加杂,不加杂其他的念。如果前一念是礼敬诸佛,后一念就是贪嗔痴,第三念又回到礼敬诸佛了,那这就是已经间断了,不是念念相续无有间断了。圭峰禅师说:“若不以普贤观行之力,如何得念念不断,愿智者审思此文,无以生灭之心,取相之礼而为礼,例下面九门,亦无以生灭取相之赞叹供养,乃至回向等,而为普贤行愿也”。普贤行愿我们前面讲过,是称性行愿,称性大愿,如果是以生灭之心来取相之礼、来修持礼敬诸佛是不能契入法性的,也就是不能有普贤观行的礼法,就不可能做到念念不断。所以不管是修持礼敬诸佛,还是修持下面的赞叹、供养、忏悔、转法轮等九大行愿,都不能以生灭取相之心来修持,因为以生灭取相之心来修持就不能称为普贤行愿了。 我们看最后一句,身语意业无有疲厌,疲是疲倦,厌是厌足,由于不是以生灭心、取相之礼来修持,就能以普贤观行力,念念相续不断,自然身口意三业精进,不疲不倦,这才是普贤行愿的礼敬诸佛。 好,今天礼敬诸佛我们就讲完了,谢谢大家。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
宏圆法师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
其它法师讲《普贤行愿》 |
|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