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眼看人生:获得幸福和快乐的方法 |
|
古往今来,人人乐此不疲的追寻着幸福与快乐的脚步,但是大多数人对于获得幸福和快乐,既抓不住幸福和快乐的尾巴,也摸不着门,更不得其法而入。但是这并不妨碍世人苦苦一生追寻获得幸福或快乐的密匙的热情,期望有朝一日,能够藉此通往幸福与快乐的逍遥园。不过,现实社会中,往往很多人却是过的痛并快乐的生活。那么,幸福究竟是什么呢?在这个世界究竟有没有人获得过幸福与快乐的生活呢? 所谓的幸福与快乐,其实是使人“保持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的状态”。或者可以指一个人的需求得到满足而产生长久的喜悦,并希望一直保持现状的心理情绪。在《现代汉语词典·第3版》的解释是:“(1)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2)生活、境遇等称心如意。”《高级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总之,幸福和快乐是一种人人本具的感知或感知的能力。 幸福与快乐的生活,则一定包含“身心”二方面,即心快、身乐。世俗人所追求的快乐就是令自己感到幸福、高兴或满意的状态。汉·焦赣《易林·干之履》所说的幸福是:“富饶丰衍,快乐无已。”这种幸福与快乐代表着多数人的愿望,多指财物方面等;这是一种通过获得财富充足或物产丰富而产生的快乐与满足感。明·唐寅《感怀》诗云:“万场快乐千场醉,世上闲人地上仙。”这种幸福或快乐显然带有道教无为的色彩。而佛教认为的快乐就是保持正念与自性觉知。安住与享受当下一念,活在当下,不念过去,不畏未来。 我们之所以不幸福与快乐,无非是当下在追求错误的生活目标。一般来说,人的生活差别,大致有五种类型: 第一种人,具有太多不正当的贪欲。而贪欲就是贪爱世间的色欲财宝等而无有厌足。以贪欲为动力的生活目标,终究是“纸不包住火的”,好像人口渴却以盐水止渴一样。凡是期望以物欲为生活的驱动力,诸如通过追求车子、房子、票子等来改变外在环境,便以为会改变自己幸福与快乐状态,这种想法,不似于“拿月亮当毛蛋”——不切实际的。而且这种人最喜欢在在处处和他人进行攀比,岂不知“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世界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而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再者,不同的人生经历、家庭与教育背景、人际关系等,怎么会有一样的生活形式呢!攀比心理的生活,这好比是在人生的路上,司机握着方向盘驾车一样,如果非要两辆车重叠,则会引发纠纷与交通事故不可!如果人总是活在对心外人事物的二元对待中,除了自寻烦恼,就是让自己置身于未来不尽的欲望漩涡中,不仅难以自拔,而且难以把握自己的人生走向。追求与重复别人的生活,又何来的幸福与快乐可言?与其羡慕别人的生活,倒不如好好走自己的路,过好自己现有的生活。 第二种人是享受主义者,这种人特别注重感官刺激,及时行乐,把酒言欢,所谓“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更有甚者,常常是借助打电动、吸毒、玩游戏,逍遥快活,夜夜笙歌,消磨时日,获取所谓当下暂短的幸福和快乐。其实,这种人的生活,只是任意透支与过度挥霍着青春的岁月额度,不仅明天的生活没有希望,未来生活也没有梦想! 第三种人,困于自心的围城,处于孤立无援又无助的人。古人说:“哀莫大于心死。”这种对现实生活不能突围的人,对未来生活渺茫,对当下生活无希望!便会安住于作茧自缚、画地为牢。一个心中没有对生活的追求和期望的人,诚如高晓松说:“这个世界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如果一个人连生活的苟且,都不曾向往的话,那么,唯一要走的路,便是一条生到死的绝路!所以,今天科技日新月异,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但却有很多官员与富翁采用极端的方式离开世间,追求一时的解脱,倒不如说是一种逃避与放弃生活的勇气或能力。难道大官没有权利、富翁没有金钱和财富吗?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Seligman)1967年研究动物的一项电击实验时得出结论,称此为“习得性无助行为”(Learned Helplessness)。这是自身来自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这是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 第四种人,是那种正在遭受着生活煎熬的人。内心承受着焦慮、痛苦或受折磨的心理状态。自己认为无论如何努力也不可能摆脱当下的境况,便认为一切的努力都是徒劳无功,自己始终不能摆脱当下的困境。这种人往往采取着一种“忍辱负重”的生活姿态。“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每天的日子是得过且过,对于未来的生活既是渺茫且无希望。其实,当人们陷入这种忍辱负重型的人格时,他的人生将会永远在“求不得苦”中不断攀升,而内心的煎熬程度则不断的相续增长,直到“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出现。一旦这种极限的临界点得不到正确的额释然,将会酿成“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的危险境况! 第五种人,是一种“患得患失”的人。每天活在“怀念过去,憧憬未来”的日子里。因为过去的努力而没有得到,造成人生的缺憾,所以,使自己沉溺于过去的挫折与失败里。以至于现在的自己心情失落。可以冷静的反省一下:现在我们还能回到过去或真的是想回到过去吗?对过去耿耿于怀的人,当下的心情却遭受着是痛苦的折磨。如果对未来无限憧憬,满怀希望,就应该感受与觉知自己在为未来努力上进的过程,最重要的是你要能够感受到当下努力这一时刻的幸福与快乐。譬如,自己在为家人制作美食、陪孩子郊游,为妻子购买衣服等,在这一过程中,自己需要觉知当下、安住当下、享受当下这一时刻带来的幸福与快乐。 其实,我们在追求人生目标的同时,还要随时感受到当下的快乐与拥有。当下拥有的才是眼下最值得珍惜与感恩的。生活幸福与快乐的方法,是可以通过正当的训练而获得。幸福和快乐的方法是获得一种“自性觉知”的知足,或者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获得乐趣,佛陀认为人只有生活在知足中,才是幸福安乐之法。《遗教经》说:“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稳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道德经》亦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一言以蔽之,幸福与快乐就是源于所谓的知足常乐。只有知足之人,才能令精神快乐的状态保持幸福且快乐,而这种富足却不会因为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有挫败感。并且拥有这种心智状态的人才更有可能成功。只有控制自己无限膨胀的欲望,令心回归于平淡自足,才是升起幸福与快乐的源泉。 孔子和颜回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却有着与众不同的幸福与快乐,就源于他们那种超强的幸福感知力。作为孔子衣钵第一传人的贤者颜回,生活中,心甘情愿委身于陋巷之中,过着“箪食瓢饮”的生活。令人看到不堪其忧,而颜回却不改初衷,并且幸福与快乐生活本色! 据《论语》所载,孔子的幸福与快乐生活是:“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圣人的意思是说:“即便是我每天吃粗粮,喝冷水,自己弯着胳膊当枕头坦然入睡,而生活的乐趣也就在其中了。如果要用不道义的手段获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浮云一样。即使孔子在陈国断粮的落难时刻,也不失英雄快乐的本色。那时跟随孔子的人都饿病了,浑身无力而不能起身。学生子路愤愤不平地见孔子说:“君子亦有乎(难道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回答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安守穷困,小人穷困便会胡作非为)。” 诚如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所说:“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同理,幸福的人都一样,不幸的人却有各自的不幸。人之所以不幸福和快乐,是因为你一直麻木而不敢正视自己当下的生活。人可以有正当的欲望,诸如追求物质生活,住大房子,买豪车,世界各地旅游,但是不要被不尽的欲望折磨;当我们在为未来努力奋斗的时候,而我们应该是以快乐的心情,享受着奋进的过程,这就是获得幸福的一种方法。 在佛教里,佛陀教导人们获得幸福和快乐的方法,就是让我们保持内心的正念与觉知的能力,而且能够安住与享受当下,活在当下,不念过去,不畏未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才是最重要、最简单的人生智慧所在。而佛教倡导的终极幸福与快乐是,勤修戒定慧三学,熄灭贪嗔痴三毒,以闻思修证“涅槃”而获得永恒的“常乐我净”四种净德。这样的人生,再也没有缺憾与烦恼,更没有生死轮回的逼迫的苦楚!这种具有真常寂灭的解脱状态,才是佛教所说的真正幸福与快乐!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
慧超法师讲经典、咒语、文集 没有内容!
|
|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
|